结节性硬化症的MRI及CT与临床关系
普通X线摄影,CT,MRI区别与关系
普通X线摄影,CT,MRI区别与关系X线摄影、CT、MRI等技术均是影像科进行疾病诊断的重要检查技术,但是关于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也会提出很多的疑问,别说某一个部位发生疾病后,在对其进行诊断时为什么即需要进行X线摄影诊断,还需要进行CT和MRI诊断呢?比如某患者在表现出明显的胸痛症状时,到底应该选择普通X线摄影诊断呢还是进行CT诊断呢?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被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广泛,人们对影像学检查方式的依赖性也逐年增高。
相信有很多患者在纠缠的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描述建议患者进行相关检查。
关于具体的诊断方式有很多病人不了解。
下面我们就详细的分析一下不同影像技术的特征以及优势,并提出一些有效选择诊断方式的建议。
1普通X线摄影诊断技术普通X线摄影诊断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就是充分的利用了X射线的穿透作用对疾病进行了诊断。
在应用X线照射的过程中,采用的X线摄影机会发出一道X线束,此光束对病灶部位进行扫描后会形成平面影像,但是在扫描的过程中又会受到机体肌肉组织、空气、骨骼吸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得到的平面影像中出现不同的灰度。
医学者认为普通X线摄影诊断是临床上对骨骼、肠胃以及胸部疾病患者进行诊断的常用方式,利用此种承担方式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可得到内部病变组织的纤维纹理,所获得的平面影像能够对病变情况进行分辨。
正是由于普通x线摄影诊断能够为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所以近些年来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多种疾病的诊断中,普通X线摄影诊断技术能够检出肺癌、牙齿、骨折、肺炎以及乳腺癌等疾病,特别是对一些疑似脊柱、四肢等部位的外伤性疾病以及其他骨折损伤性疾病,在床上应将普通x线摄影诊断作为首选方式。
在诊断的过程中,对于机体不同细胞结构生成的影像会出现相互重叠的情况,保持一切病灶隐匿不易被发现,所以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
肾脏肿瘤的影像诊断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和MR表现 1. 肾实质内和/或外软组织和脂肪混杂密度或信号
肿块,密度或信号不均匀 2. 脂肪密度区:数量不等,无强化 3. 软组织密度区:低或高密度,血管组织明显强化,
肌肉组织轻度强化,但程度低于肾实质。 4. 病灶内可有出血、异常血管 5. 瘤内脂肪在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为中等
信号,抑脂后其高信号脂肪灶变为低信号 6. 少数AML在CT和MR检查未见脂肪(<20%) 7. 扫描技术:2-3mm的CT薄层平扫有利于确定脂肪
成分的存在
两肾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两肾多发混杂密度病变,肌肉为软组织密度, 轻微强化;脂肪为低密度,不强化
软组织
软组织
脂肪
左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T1
左肾混杂信号病变,软组织T1稍低和
小肾癌的影像 高血供
CT平扫稍低密度,皮质期 等密度不均匀增强,髓质期 低密度
小肾癌的影像 高血供
肾细胞癌: 在皮质期病变密度较正常皮质高,且不均匀;在髓质期病变密 度较正常实质低
小肾癌的影像
小肾癌假包膜
小肾癌的影像
MR特点
1,信号改变 在T1WI序列上以等或等低信号为主,亦可呈等、略高或高低混杂信号 改变。在T2WI抑脂像以不均高信号为主,亦可呈稍高或稍低信号改变。 2,假包膜 多数在T2WI 抑脂序列能见到完整或不完整假包膜影, 呈弧形、半圆形 或圆形低信号带。 3,动态增强 肾癌均见不同程度强化,强化程度各期差异较大。约70%为富血供, 皮质早期显著强化;30%为少血供,皮质早期轻微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二者均减 低。
KUB
肾癌的影像
多发性硬化的MRI早期诊断及临床表现
本 文将 20 0 5年 一20 09年 问经 临 床诊 断 为多 发 性硬 化 ( S 患者的头 颅 M / 现 进行 了 总结 分析 , M) R表 旨在 提高对 其
对称的倒三角形 ,2 权矢 状位 图像上 , T加 在胼 胝体 室管膜 下 可见异常高信号 影 , 似小 山突 入胼 胝体 内 , 形 胼胝 体下 界 凹 凸不平 。T 加权矢状 位胼胝体面积减 小( 4 。 l 图 )
使用 15G . E超导扫描机 , 全部病 例先行 M I R 平扫 , 头颅 表 面线圈 , 常规 行横轴位 ( 层厚 8 m) 矢状 位 ( 厚 S m)E m 、 层 m S 序列 T、2 扫描 。全 部病 例 加 做 冠状 位 T 、 2 薄层 扫 】T 像 lT 像 描 。观察 M S斑灶 的形态 、 走行 、 目、 数 大小 、 信号特 点。增强
扫描 : 静脉注射 磁显葡胺 0 2  ̄k , .m s 高压注 射器 2 5 ls .m/。经
2 4 S 病灶部位 与临床关系 . M
M/ R 检出的颅 内 M 多发灶 11 中有 8 S 6个 6个无临床对应
体征 ( 亚临床病 灶 ) MR 与 临床 不平 行 , , I MS灶数 目、 小与 大
MR表 现的认识 , 寻找并发现对其 确诊 的特异性检查方法 。
1 材料 与方法 本组 3 例 , 1 , 2 例 , 0 男 O例 女 0 年龄 1 5 , 中 2 O 0岁 其 2 5 岁者 2 例 。临床表 现肢体麻木无 力伴视力 下降多见 。余 O 2 下表现有头晕 、 行走不 稳 、 二便障碍 、 言语不 利、 颤、 震 面部 痛 痒 。病变部位 累计大 脑半 球 、 小脑 、 干 、 脑 脊髓 、 神 经和 椎 视 体外系 。
浅析CT与MR在颅脑多发性硬化中的诊断价值
浅析CT与MR在颅脑多发性硬化中的诊断价值目的对CT与MR在颅脑多发性硬化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采用飞利浦MX16排螺旋CT,飞利浦(原Picker)低场永磁开放式磁共振设备,对20例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分别通过CT和MR两种方式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影像显示特征,进而对比他们的诊断价值。
结果在20例病例中,出现侧脑室白质旁区病灶的患者最多,为14例,其他情况的有:3例脑干、5例小脑、2例基底节区、2例枕叶、7例颞叶、6例顶叶、4例额叶,MR 检查的病灶显示率较高,而且对新旧病灶的显示更为直观。
结论对颅脑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使用MR检查比CT检查有着更高的检出率和更准确的病灶分期。
标签:CT;MR;颅脑;多发性硬化;诊断价值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发病年龄以青、中年为主,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白质区、脑干、小脑和脊髓等[1]。
近些年在CT和MR影像診断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医学界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有了很大的进展[2]。
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对搜集到的20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病灶进行分析,着重对比CT和MR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特征,分析它们优势和特点。
1 临床资料在所选的20例患者中,总计有女性患者16例和男性患者4例,年龄为15~66岁,全部患者的患病时间都在6个月~17年,且患者都发生过视力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异常症状,诊断均符合2010版多发性硬化McDonald诊断推荐标准。
在研究中对所有患者都分别进行CT和MR检查,采用飞利浦MX16排螺旋CT,飞利浦(原Picker)低场永磁开放式磁共振设备,并将同一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2.1 CT表现本研究中,CT检查表现出的特点为:病灶多发,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区、颞叶、基底节区、小脑等可见,侧脑室周围病灶多见,通常与脑室壁垂直,病灶以低密度为主,少部分可为等密度,增强扫描急性期可明显强化或环形强化,慢性期不强化,病灶边缘可清楚或模糊。
肝硬化结节的CT和MRI诊断
肝硬化结节的CT和MRI诊断陈星荣,医学博士,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华山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关键词:肝硬化结节影像学诊断CT MRI肝硬化结节的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为CT和MRI,其中部分为小HCC和癌前病变,因它们可以根治,故对其误、漏诊或处理不当将对患者带来巨大不良影响。
一肝硬化结节的命名和分类在1994年世界胃肠病变学术会议提出“结节性肝细胞病灶命名法”(以下简称“命名法”)之前,各家对肝硬化结节的命名颇不一致,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
目前大多数有关专家都采用此“命名法”,详见表1。
日本肝癌研究组1992年制订的“肝细胞结节组织学诊断标准和分类法”(简称“日本分类”)将肝细胞结节分为六类,可与“命名法”对应如下(表2)。
铁质沉着结节:在没有血色素沉着症(Hemochromatosis)和含铁血色素沉着症(Hemosiderosis)的肝硬化患者,RN和DN中可有铁质沉着,即铁质沉着RN和铁质沉着DN,总称之为铁质沉着结节(Siderotic Nodule)。
铁质沉着结节曾被称之为“铁质沉着再生结节(Sid erotic Regenerative Nodule)”,但约25 %的异形增生结节也为铁质沉着结节,故铁质沉着结节一词不应与铁质沉着RN为同义词。
二再生结节和异形增生结节的转归RN可逐步发展为HCC,即RN发展为LGDN和HGDN,再发展为带亚灶性HCC的DN(DN with Subfocus of HCC),进一步发展为小肝癌(“命名法”规定为小于2 cm,我国传统规定为小于3 cm),最终为肝癌(巨块、弥漫或大于2~3 cm结节)。
此过程也即所谓”多步(Multistep)癌形成过程”。
除多步癌形成过程外,HCC发生的另一途径为新生性(De Novo),即新生性HCC。
肝硬化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每年有3 %~10 %发生HCC,其中大多数为多步癌形成过程而来。
《结节性硬化》课件
治疗方法与药物
1 手术治疗
对于可行手术的结节,外科手术切除是首选 治疗方法。
2 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癫痫药物、免疫抑制剂 和mTOR抑制剂。
并发症与预防措施
肾腺瘤
肾腺瘤是结节性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定 期检查和监测肾腺瘤的生长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肺气肿
结节性硬化可能导致肺气肿的发生。保持良好的呼 吸道健康,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是预防措施之一。
遗传因素
结节性硬化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
mTOR信号通路异常
发生在mTOR信号通路的突变是结节性硬化发病的关键机制之一。
临床表现与诊断
面部皮疹
结节性硬化患者往往出现面部红 斑、丘疹等皮疹。
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是结节性硬化的常见临 床表现之一。
脑肿瘤
部分患者出现脑肿瘤的症状,如 头痛、恶心呕吐等。
生活护理和康复建议
1
运动锻炼
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身体状况和康复进程。
2
心理支持
寻求心理支持和咨询有助于患者和其家人应对疾病的挑战。
3
营养均衡
合理搭配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结语与参考资料
结节性硬化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本课件提供了关于该 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方案,希望能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参考。
《结节性硬化》PPT课件
结节性硬化是诊断、治疗方法与药物、并发症与预防措施,以及 生活护理和康复建议。
什么是结节性硬化?
结节性硬化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其特征是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形成多种良性肿瘤,这些肿瘤被称为结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结节性硬化》课件
癫痫发作
是结节性硬化最常见的神经系 统症状,可表现为全身性强直 -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等。
精神症状
如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 抑郁等。
其他神经系统表现
如脑积水、脑室扩大等。
眼部症状
视网膜病变
表现为视网膜上的错构瘤 和白色钙化斑,可导致视 力减退或失明。
晶状体脱位
由于眼球壁的异常,导致 晶状体位置不正或脱位。
手术治疗后仍需药物治疗,并 定期进行复查,以确保病情得 到有效控制。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 方式。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针灸、电刺激等,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
预后与复发
特点
多在婴幼儿期发病,随着年龄增 长而症状逐渐明显,可累及多个 器官和系统,如脑、皮肤、肾脏 等。
发病机制
基因突变
结节性硬化症是由TSC1或TSC2 基因突变所致,这些基因编码的 蛋白在细胞生长和增殖中起关键
作用。
细胞异常增生
TSC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生, 形成结节和其他病变。
信号转导异常
TSC基因突变还影响细胞信号转导 ,导致细胞生长和增殖失控。
流行病学
01
02
03
发病率
结节性硬化的发病率约为 1/10,000-1/5,000,男女 发病率大致相等。
遗传因素
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即每个孩子都有50%的 遗传概率。
地区差异
结节性硬化的发病率在不 同地区和族群中存在差异 ,可能与基因突变频率和 环境因素有关。
02
结节性硬化的临床表现
12例小儿结节性硬化症CT与临床分析
要通过争夺胎盘血管 的磷脂受体 , 导致胎盘血管 的痉挛缺血 , 血 栓 形 成 , 盘 栓 塞 、 膜 血 管 血 栓 形 成 , 终 造 成 流 胎 脱 最
产 。 。
自身免疫性抗体在 不孕不育 人群 中的高检 出率 , 更加 说 明了免疫 因素在不孕不育症 中起着重要作用 , 因此 , 对女性不 孕不育患者进行 A A 、 MA 、 c s b E b A L检测 , 对其诊 断 、 治疗具 有
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 [ ] 谢 英, 1 王一 飞, 鱼.男性 学 [ . 江 M] 北京 : 民卫 生 出版 ,0 3: 人 20
[ ] 黄邱朝 , 7 武建 国, 刘琦. 宫内膜异位症、 子 流产 、 不孕患者抗子宫 内膜抗体的研究[ ] 上海免疫学杂志,9 2 1 ( :1. J. 19 ,2 4)2 4 [ ] M e C, deD M s hJ ea. uom nt i if tep— 8 ekS Hog D, ui R,t 1A t mu i e i a c i y n n rl t nswt e dm t s [ ] A bt y eo,9 8 18( i t i n o er i J . m JO s tG ncl 19 , 5 6 e h os e P1 :3 5 t) 16 . [ ] 张展 , 9 贾莉婷, 杨丽珍 , 习惯性流产 患者抗精 子抗体、 等. 抗子宫 内膜抗体和抗心磷脂抗 体检测 [ ] 郑 州大 学学报 ( J. 医学版 ) ,
[ ] 李笑梅 , 3 陈永华 , 汤明礼 , 精子 活力与精 子畸形 率及抗精子 等. 抗体 回归分析[ ] 临床检验杂志 ,9 8 1 4 :5 . J. 19 ,6( ) 2 1 [ ] D n e , adn L L m ad ,t 1A tpr nioydte 4 o dr F G n ii ,o broF e a. ni em at d ee— o s b t n 1 Me o s n tnadpo cl J 。 m JR po m nl i :. t d ds d r rt o[ ] A erdlmuo, o h a a o
放射医学与临床诊断的辩证关系
放射诊断与临床之间的辩证关系放射医学的发展放射医学从出现至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未知射线,这种光有非常强的穿透力,伦琴当时认为很神奇,他就根据《圣经》希伯来书上,取希腊文“基督”的第一个字母X为名,称为X光,即基督之光。
因为发现X光,伦琴于19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实验中发现,X光能穿透肌肉,却不能穿透骨骼,利用这个原理,伦琴给他的妻子拍了一张手骨X光片,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1896年X线就用于对人体进行检查,诊断疾病,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基础。
X线是一种电磁波,波长0.0006—50nm,具有四大特性: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荧光效应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电离效应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电离效应是放射治疗的基础,也是需要进行防护的原因。
X线照射人体会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若超过容许辐射量,则可产生放射损伤;我们既要消除不必要的疑虑或恐惧,又要重视防护问题,尤其是对孕妇、小儿患者和长期接触射线的工作人员。
1963年美国科学家cormark发明了用X线投影数据来重建图像的数学方法,1969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基于这些理论制成第一台头颅CT机,1979年这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现在把CT值得单位定位Hu,来纪念这位科学巨人。
1973年美国的物理学家保罗.劳特伯尔开发出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1980年被医学界用来做诊断工具,2003年这项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奖。
自20世纪后期到现在,随着CT、MRI、PET-CT、超声、分子影像等众多新技术的出现,医学影像学获得了迅猛发展,并在临床诊疗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X线检查虽然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但还有其他方面的限制。
在疾病的早期,行X线检查时,往往无阳性发现;另一种情况是X线检查不能使病变显影,如支气管内膜结核,尽管痰菌阳性,但也不能从照片上做出诊断。
CT、核磁、超声的区别
CT、核磁、超声的区别对于X线、CT、超声、核磁共振这些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很多人分不清楚。
现在,作者把身体比作食物,告诉你这些检查如何发挥不同的作用。
X光:像把面包压扁了看X光会穿过人体,遇到被遮挡的部位,底片上不会曝光,洗片后这个部位就是白色的。
就像一片面包或一块棉花,看不到里面的纤维纹理,但用手压瘪了会清晰一些。
X光最大缺点是受制于深浅组织的影像相互重叠和隐藏,有时需要多次多角度拍摄X光片。
CT:像把面包切片看CT的检查原理是X光会分层穿过人体,之后通过电脑计算后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面包切成片来看。
优点是可以分层看,经计算后可以显示出更多的组织信息。
超声:像挑西瓜前敲一敲B超的原理是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当声波遇到人体组织时会产生反射波,通过计算反射波成像。
就像挑西瓜一样,边敲边看显示病灶情况。
核磁共振:摇一摇再看核磁共振机使用较强大的磁场,使人体中所有水分子磁场的磁力线方向一致,这时磁共振机的磁场突然消失,身体中水分子的磁力线方向,突然恢复到原来随意排列的状态。
简单说就相当于用手摇一摇,让水分子振动起来,再平静下来,感受一下里面的振动。
所以,核磁共振(MRI)也被戏说为是摇摇看的检查。
就诊时,医生常会开各种各样的影像学检查单:超声、CT、核磁……不少患者会质疑医生故意开高价检查单。
其实,医生是依据不同病情选不同影像检查的。
1、外伤骨头——粗看X光片、细看CT各种外伤,如果怀疑伤到了骨头,优先选择X光照片,检查结果快速易得。
若要进一步观察,可以选择CT。
超声、核磁对于骨皮髓质等看不大清,一般不选择。
2、颈椎腰椎——最佳选核磁、次选CT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椎间盘疾病需要观察椎间盘与相应的神经根,要想更好观察这些软组织,最优选择就是核磁。
同样,对于关节、肌肉、脂肪组织检查,核磁也是首选。
3、胸部——粗看X光片,细看CTX光胸片可粗略检查心脏、主动脉、肺、胸膜、肋骨等,可以检查有无肺纹理增多、肺部钙化点、主动脉结钙化等。
放射科影像学与临床诊断的关联
放射科影像学与临床诊断的关联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射科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放射科影像学与临床诊断的关联,并分析其在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1. 放射科影像学的概述放射科影像学是一门研究利用不同辐射(如X射线、CT、MRI等)产生的影像来观察和诊断疾病的学科。
它通过捕捉并呈现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图像,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2. 放射科影像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1 放射科影像学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放射科影像学在骨科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X射线摄影技术,可以观察和诊断骨折、关节疾病、骨质疏松等。
而CT和MRI技术则可以更详细地观察骨骼结构和软组织,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2.2 放射科影像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放射科影像学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冠状动脉CT成像可以检测冠状动脉疾病,MRI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2.3 放射科影像学在肿瘤学中的应用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的诊断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放射科影像学在肿瘤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CT、MRI、PET-CT等技术,可以观察到肿瘤的位置、大小、分布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3. 放射科影像学与临床诊断的协作放射科影像学与临床诊断的协作是确保患者获得正确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环节。
医生需要与放射科医生密切合作,及时获取和分析影像学结果,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只有在临床和放射科的紧密合作下,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4. 放射科影像学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尽管放射科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有着诸多优势和应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某些放射科影像学技术对患者辐射暴露较高;影像学结果的解读和判断仍取决于医生的经验及专业知识。
CT和MR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观察
CT和MR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观察李钒;吕丹【摘要】目的:观察脑血管疾病应用CT与MRI诊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诊治的脑血管疾病10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临床所用不同检查方法分成2组,将应用CT检查的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应用MRI检查的5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影像表现、疾病检出概率及检查成本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影像表现比对照组优,且动脉瘤检出概率100.00%比对照组的80.00%高(P<0.05).结论:MRI与CT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均具有各自优势与不足,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合理选择检查方式,以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概率.【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7(023)021【总页数】2页(P37-38)【关键词】脑血管疾病;rMRI;CTr;成本【作者】李钒;吕丹【作者单位】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放射科辽宁阜新 123000;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放射科辽宁阜新 1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具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点,临床对疾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对患者预后改善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1,2]。
本研究对于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已选定脑血管疾病102例患者分别应用CT与MRI 进行检查,并对二者的诊断价值予以前瞻性地分析,现作如下报告。
前瞻性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诊治的脑血管疾病102例患者资料予以分析,提交的研究方案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的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排除,且本研究所有对象均于入院后3~15d开展CT与MRI检查。
根据临床所用不同检查方法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均为51例,对照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40~75岁,平均(55.35±2.30)岁,疾病类型:5例动脉瘤,28例脑梗死,18例脑出血;观察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41~75岁,平均(55.38±2.31)岁,疾病类型:6例动脉瘤,28例脑梗死,17例脑出血;两组性别、年龄与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分析
****医院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临床诊断符合率分析临床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和医疗安全,也是体现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一项硬指标。
影像检查[包括数字化X线摄影(DR)、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作为一种辅助诊疗手段,已呈常规检查项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越来越显得重要,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术前检查、预后评估及评价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而提高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料分别随机抽取615份(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635份(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我院2020年1月-6月的门诊和出院病案中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
全部样本病案均经过终末质控。
每例样本病案均按顺序罗列DR检查报告、CT检查报告、MRI检查报告以及病理诊断(有送检样本的病例)。
经过仔细对照、核实每例病案,进行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分别与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
辅助检查设备:数字化X线摄影(DR)、CT(16、64排及双源CT)、1.5TMRI、3.0TMRI等。
诊断符合的判定符合:指主要诊断完全相符或基本相符(存在明显的相符或相似之处),当所列主要诊断与相比较的诊断的前三个之一相符时,计为符合。
不符合:指主要诊断与所比较的诊断的前三个不相符合。
不肯定:指疑诊或以症状、体征、检查发现代替诊断因而无法做判别。
结果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从615例样本病案中筛选出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合的共计41例,占总样本病案的6.67%。
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情况:从635例样本病案中筛选出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有33例,其符合率为94.80%。
分析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不符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临床医师ICD-10分类标准掌握不到位,由于不熟悉病历书写规范中有关诊断符合标准和ICD-10分类所致的主要诊断不符合。
(2) 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沟通不够;(3)对本专业以外的相关医疗知识掌握不够;(4)盲目的主观诊断,不结合相关的医疗证据;(5)影像科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运行不正常,没有充分利用影像信息资源共享,影像科之间缺少横向比较和学术交流、沟通;(6) 不重视对患者的随访工作;(7)影像科诊断医师阅片经验不丰富、不仔细,有时粗心大意;(8)客观上检查设备存在的局限性。
影像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影像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影像学和临床医学是密切相关的两个学科,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
通过各种影像技术,如X射线、CT、MRI、超声等,医生可以获取患者体内的结构和功能信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疾病。
临床医生常常会根据影像学结果来判断患者的病情,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其次,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也起到了预防和筛查的作用。
通过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并治疗一些疾病,如早期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
这对于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影像学的发展也推动了临床医学的进步。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临床医生可以获得更为清晰、准确的影像学信息,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同时,影像学也为临床医学的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影像学技术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之,影像学与临床医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科,彼此之间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
结节性硬化的全身影像表现
另外三分之二是由于在人类胚胎的受孕或早 期发育过程中发生的自发和不可预测的突变。
基因学
➢ 已经鉴定出两种可导致结节性硬化复杂的基因。 ➢ TSC1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q34,称为hamartin基因。 ➢ 另一个基因TSC2位于16号染色体上,p13.3,称为tuberin基因。 ➢ TSC1和TSC2是肿瘤抑制基因,其功能是帮助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 ➢ 当TSC1或TSC2基因缺陷时,细胞生长不能充分抑制并导致TSC。 ➢ Hamartin,tuberin在整个身体的许多不同器官中表达,导致如此
多的器官可能受到TSC的影响。 ➢ TSC2中的突变频率高于TSC1,在TSC2突变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疾
病。
诊断标准
➢ 基因诊断标准: • 基因检测发现TSC1或TSC2基因致病性突变,即使无临床表现,也可确 诊为TS; • 检测正常不能排除TSC,对使用临床诊断标准诊断的TSC没有冲突。
➢ 临床诊断标准:11项主要特征,6项次要特征; • 确诊TSC:至少满足2项主要特征;或1项主要特征+2项次要特征; • 疑诊TSC:满足1项主要特征;或2项次要特征;
A5
面部血管纤维瘤或头部纤维斑块
➢ 约25%的TSC患者可见头部纤维斑块 ➢ 1998版标准为前额斑块,因为亦可发生于脸或头皮等部分,新标准改为头部纤维斑块。
A5
指(趾)甲纤维瘤
➢ 整体出现频率约20%,老年人则高达80%; ➢ 后期发病,在第二个十年或者更晚,即20岁以后多见; ➢ 诊断效用主要仅是成年人; ➢ ≥2处,用于区分外伤引起的指(趾)甲孤立性纤维瘤
结节性硬化全0s由法国神经学家Désiré-Magloire Bourneville首次描述,是一种 多系统遗传性疾病。
医技科与临床科的关系
房缺解剖图、X光胸片及彩超
23
◆心电图
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早期诊断有着很重 要的作用。
例如一个心前区疼痛的患者,是否心 肌缺血呢?这时临床医生就要依靠心 电图检查为其确诊。
心电图还是术前病人的常规检查。
24
心肌缺血心电图
25
◆检验科
人体很多病变都可以通过血液、尿液或大 便检查出来。
如现在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高血 糖、高血脂患者也不断增多,通过血糖监 测就可以确诊糖尿病。
是否患有乙肝也可以检查血液进行确诊, 如大三阳、小三阳。
如想知道妇女是否怀孕,通过尿液检查便 可以知道。这样的检查既简单又方便,群 众也容易接受。
26
总之,辅助检查是疾病诊断必不可少 重要依据,临床医生要很好地熟悉各 种辅助检查,充分利用辅助检查为我 们临床医生说话。
血球仪、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半自动 凝血仪等。
3
大型X光机
4
大型CT机
5
核磁共振(MRI)
6
四维彩色B超
7
全自动生化仪
8
总论: 医技科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 医技科离不开临床科,反过来医技科 又是为临床科服务,可以为其提供更 加确切的诊断依据,也是医疗档案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临 床科要依靠辅助检查,但是不能依赖 辅组检查。
14
气胸、胸腔积液、液气胸
15
◆CT检查
CT检查对脑部病变,特别是颅脑出血, 它可作出准确的诊断;对于胸部检查 CT也是最好的选择;对腹部、盆腔及 四肢关节也有独到之处。
例如一个突然一侧肢体偏瘫的老年患 者,临床怀疑脑中风,究其实是缺血 性的还是出血性的,两者的治疗方案 完全相反,为能确诊,CT就可以帮助 临床医生进行明确诊断。
结节性硬化症三例及基因突变分析
结节性硬化症三例及基因突变分析
曹晓佳;李楠;韩建文
【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卷),期】2024(40)6
【摘要】目的:明确3例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患者基因突变位点。
方法:对3例患者血液样本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对患者3进行一代测序验证。
结果:患者1存在结节性硬化1型(TSC1)基因杂合插入变异
TSC1:NM_000368.5:exon10:c.989dupT:p.S331Efs^(*)10;患者2和患者3发现存在结节性硬化2型(TSC2)基因的杂合突变,分别
是:TSC2:NM_000548.5:exon22:c.2481_2486 del:p.V828_K829 del和
TSC2:NM_000548.5:exon5:c.348delG:p.V118Sfs^(*)64;患者3父母未检出该变异。
结论:患者2和患者3的2个突变在OMIM中未查询到相应记录,患者3推测为新发变异或父母一方存在生殖细胞嵌合,丰富了该疾病的突变位点谱。
【总页数】4页(P387-390)
【作者】曹晓佳;李楠;韩建文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国内结节性硬化症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综合分析
2.一个结节性硬化症家系的临床特点与基因突变分析
3.结节性硬化症5家系临床及基因突变分析
4.结节性硬化症1例基因突变分析
5.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小儿结节性硬化症二例及其基因突变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像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影像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引言:影像学是一门研究使用不同影像技术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而临床医学则是以诊断和治疗患者疾病为中心的学科。
这两个学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影像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一、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1. 诊断与鉴别诊断:影像学是临床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
通过不同的影像技术,如X线、CT、MRI等,医生可以观察和分析患者体内的异常情况,从而确定诊断和进行鉴别诊断。
例如,通过X 线检查可以发现骨折、肿瘤等病变,通过CT和MRI可以观察和分析脑部、腹部、胸部等内脏的情况。
2. 治疗指导:影像学也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治疗指导的作用。
医生可以根据影像学结果判断病变的性质、位置和范围,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医生可以通过影像学观察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
3. 随访观察:影像学还可以用于患者的随访观察。
通过定期的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观察病情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例如,通过MRI随访可以观察肿瘤的缩小程度,判断治疗效果。
二、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贡献:1. 提高诊断准确性:影像学能够显示人体内部的结构和病变,为医生提供了更直观、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比传统的临床体格检查,影像学可以发现一些隐匿的病变,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2. 减少创伤和风险:通过影像学,医生可以在不进行手术或切开的情况下观察患者的内部情况。
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的创伤和风险,并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3. 促进医学研究与教育:影像学为医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平台。
医学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影像学观察和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探索其机制和治疗方法。
而医学教育中,影像学也成为了一门重要的教学内容,帮助医学生和医生了解和掌握影像学技术和诊断方法。
三、影像学与临床医学的互动:1. 临床需求推动影像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对于不同疾病的需求推动了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者11例(占40.7%),中度异常者7例(占25.9%),高度异常者9例(占33.3%)。
异常脑电图中,表现为弥漫性异常者,多见高波幅δ节律和θ波。
波形以多形性δ波多见,波幅大多在50~180μV之间。
在弥漫异常的基础上有的可见尖波、棘波,尖慢或棘慢波发放。
局限性异常脑电图,主要表现在弥漫异常的背景上出现局限性改变。
2 讨论
散发性脑炎是指临床上一组符合脑炎表现的病例的总称,它是一组多病因的脑部疾病,主要包括除已知病毒(如乙脑)以外的病毒性脑炎及变态反应性急性脱髓鞘脑病。
该病在病理上有脑组织水肿,脑细胞缺氧变性,使神经细胞发生障碍,神经传导失调。
脑电图恰好能反应致病因子对脑机能的影响程度,以及脑部病情的演变及转归。
散发性脑炎的脑电图异常率很高,本组病例脑电图的改变与有关报道完全一致〔1〕。
脑电图的改变特点为α波逐渐减少,基本频率变慢为5~6Hz,θ活动随病情发展则表现为高波幅弥漫性δ节律和θ波,并在脑部病变严重部位出现局限性慢活动。
若病情继续加重,则脑电图可见暴发性抑制或平坦活动,脑波波幅甚低,形成平扁脑电图〔2〕。
即脑电图的异常程度与临床表现是符合的。
弥漫性异常脑电图大多见于昏迷型、癫痫型和精神型患者。
前者多为高、中度异常;而后二者多为轻、中度异常。
因此,临床症状愈重,脑电图异常率愈高,伴有意识障碍的脑炎,脑电图100%为异常〔1〕。
所以,对散发性脑炎患者,多次进行脑电图描记,不仅有助于诊断,而且对病变的观察、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昌贵.临床脑电图手册.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0:205
2 冯应琨.临床脑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206
〔1997-04-10收稿〕
结节性硬化症的MRI及CT与临床关系
张美妮 孙美珍 刘玉玺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 太原 030001)
摘要 应用MRI、CT影像学技术,对12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表明:①MRI和CT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抗癫痫药物指导有很重要的意义。
②结节性硬化的临床症状与M RI、CT提示的多发性硬化结节的部位、大小和数量有明显的关系。
病灶部位广泛,累及大脑皮层、额叶者癫痫发作较重伴智能减退,而范围小、数量少者引起的癫痫发作,多易药物控制,预后较好。
③癫痫发作而影像学未见异常表明其还可能与癫痫遗传基因有关。
关键词 磁共振 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结节性硬化症 癫痫
中图号 R744.51
结节性硬化症是由Vircho w(1860)首次记载,Bournevill(1880)予以命名的一种遗传性疾病,临床上并非罕见。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和智能减退。
近年来,随着CT、MRI 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本病能够早期得以诊断。
现将我院神经科癫痫门诊的12例患者,就影像学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中男7例,女5例,年龄6~26岁(平均17.6岁)。
按国际癫痫发作分类,其中强直一阵挛发作例,简单部分性发作例,复杂部分性发作例,例无临床癫痫发作。
例有面部皮脂腺瘤,伴甲周纤维瘤和视网膜晶状体瘤、视乳头水肿者例。
智能减退例。
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者3例。
本组病例均除外原发性癫痫和外伤,其他疾病及其伴发的症状性癫痫。
3例有明确的家庭遗传史。
其中家族Ⅰ三代(祖父、父亲、患者及其姐姐)其中3人有明确的癫痫发作史,均有面部皮脂腺瘤,患者有智能减退。
第一代罹患者中年时死于癫痫持续状态,第二代尚存活,第三代姐弟两人,其姐30岁,尚无癫痫发作史,智力正常,但头颅CT及MRI均有多处高低密度灶性改变,见于脑室旁、小脑、脑干、额叶等。
家族Ⅱ(父亲、患者)均有智能减退、癫痫和面部皮肤脂腺瘤,其中患者有甲周纤维瘤和视网膜晶状体瘤伴视乳头水肿,神经检查左侧轻偏瘫。
家族Ⅲ,患者弟弟有面部皮脂腺瘤和癫痫,智力正常,而患者自幼呆傻伴癫痫,但无面部皮脂腺瘤。
24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J Shanxi Med Univ)1997;28(Suppl.)
72
1211
17
2 结果
12例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其中4例曾重复检查MRI,CT或MRI异常,表现多为①大脑皮质多发性高低密度灶;②病灶多见于额叶、脑室旁、基底节、脑干、小脑等。
所有患者的脑电图均有明显异常。
结果见附表。
附表 12例患者CT、MRI与临床关系
例数CT或MRI家庭史癫痫发作面部皮脂瘤智能减退神经系统检查1异常有有有有无
2异常有有有且伴甲周纤维
瘤、视网膜晶状
体瘤
有左侧偏瘫(轻)
3未见异常无有有无无
4异常有有无有无
5异常无无有无共济失调6异常无有有无无
7异常无有有有无
8异常无有有有无
9未见异常无有有有无
10未见异常无有有无无
11异常无无有无左侧偏瘫12异常无有有有无
3 讨论
结节性硬化症呈常染色体显性或多基因遗传病,其中2/3散发,1/3有家族史。
本组阳性家族史占25%。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Pampiglin等(1976)提出6条诊断标准。
只具备3条即可临床诊断。
其标准是:①各种类型癫痫发作;②面部皮脂腺瘤;③智能减退;④色素脱失斑;⑤脑内钙化灶;⑥甲下纤维瘤、视网膜晶状体瘤等。
本组病例均符合以上标准。
本病致病原因是由多基因突变所致。
有一个较明确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 Northrup等人研究表明指甲纤维瘤可作为9q位点引起的临床指征〔1〕。
本组例2(家族Ⅱ)可能属于此种情况。
结节性硬化症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外显率不全,即使同一家族患者其表现亦不相同〔2-5〕。
本组例4(家族Ⅲ)自幼呆傻,可能为本病外显不全型。
近几年来,国内外对本病遗传问题报道较多,但至今未见过影像学与临床关系的报道。
癫痫是本病的主要神经症状,约占82.5%。
从表Ⅰ中可以看出:9例头颅CT或MRI阳性,阳性率为75%,其中除2例无癫痫发作外,均有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这说明癫痫主要与大脑皮质内广泛的多发性硬化结节有关系。
据文献报道,这种硬化结节直径约0.2cm~2cm,由非常致密的细胶原纤维组成,内含增生的胶质细胞和不典型的神经元〔5,6〕。
Wood-认为这种增生的胶质细胞是癫痫灶的重要特征;而且由于硬化结节使邻近脑组织细胞受压产生刺激作用而表现为癫痫发作。
本组资料(附表)中3例头颅T未见异常,但均有面部皮脂腺瘤,有1例智能略有减退,虽然都有癫痫发作,但发作程度不重,次数较少,对抗癫痫药物敏感高,即发作易被药物控制,可见结节性硬化症的癫痫发作和脑内硬化结节确有关系,但并非所有癫痫发作都是由硬化结节而引起。
Gardiner RM氏认为,结节性硬化的癫痫的脑功能遗传影响可能为间接的。
在人的基因库中突变基因的实际数量颇多,但很少引起反复发作,潜在的候选基因目录可能非常庞大〔7〕。
本组资料(附表)2例无临床癫痫症状,但有阳性体征和面部皮脂腺瘤,且头颅CT有异常表现。
可见并非所有脑内硬化结节均可引起癫痫发作,此2例CT异常密度较少,且位脑室周围,说明脑内硬化结节引起癫痫发作和位于脑内的部位与数量有直接关系。
结节性硬化伴智力减退者全部应有癫痫发作。
本组资料与此相符。
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参考文献
1 蒋雪摘,张贵寅校.结节性硬化综合症:遗传问题.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4;17(1)1:47
2 Waltan JN,Brain's diease of neurous system.8th ed.New York:Oxford,1977:662
3 杜传书,刘祖洞主编.医学遗传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63
4 川村太郎.Tuberous Sclerosis.日本临床.1982;40(临时增刊):224
5 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主编.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78:670
6 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53
李华良节译,戴德林校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6)36
〔收稿〕
25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J Shanxi Med Univ)1997;28(Suppl.)
burg
C
1994:8
7..1991
14:0
199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