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早期“自叙传”新解
散文家:沈从文(中国)人物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沈从文:中国散文家人物简介
DOCS
01
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沈从文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早年求学经历
• 1917年赴北京求学
• 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 后因病辍学,辗转于各地
出生于湖南凤凰县
• 凤凰县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是当时湘西地区的政治、
深入挖掘
沈从文的人物塑造技巧与方法
深入生活,真实描绘
• 通过深入生活,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
• 真实、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
细腻的心理描绘
• 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腻描绘
• 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和丰富
环境与人物的交融
• 将人物置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 通过环境与人物的交融,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
沈从文的人物价值取向与现实意义
•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03
历史与文化反思
•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和探讨
• 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倡导民族文化传承
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技巧与影响
创作技巧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 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 沈从文的散文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笔优美,描绘细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 许多作家在创作中都受到沈从文的启发和影响
• 散文中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 对人性、民族、历史等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 散文中流露出作者对故乡、亲友的真挚情感
• 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沈从文的散文• 以湘西为背景,描绘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 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乡土文化的传承
沈从文“自我经典化”
沈从文与湘西文化
湘西文化是沈从文创作的灵感源泉, 他通过描绘湘西的乡土人情、自然风 光和民俗传统,将湘西文化推向了全 国乃至世界。
沈从文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湘西方言 、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湘西文化的 独特魅力得以展现,同时也丰富了现 代文学的创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沈从文与现代文学史
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 典之一。
05
沈从文“自我经典化”的影响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1 2 3
推动乡土文学发展
沈从文的作品以湘西乡村为背景,展现乡村生活 的真实面貌,对后来的乡土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影响。
创新小说写作手法
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中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语言 风格,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和启示 。
强化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沈从文的作品和文学批评理论, 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文学批评的 思路和方法。
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
拓展文学批评视野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理论突破了传统文学批评 的局限,拓展了文学批评的视野和思路。
深化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价 值,促使后来的学者深化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研究 。
03
沈从文的作品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通过自然与人物的相互
映衬,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文学技巧与手法
01
02
03
叙事技巧
沈从文善于运用独特的叙 事技巧,如倒叙、闪回等 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曲 折有致。
语言风格
沈从文的文学语言清新自 然,质朴而不做作,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 色。
象征手法
沈从文善于运用象征手法 ,通过具体的物象暗示抽 象的意义,使作品具有更 深的内涵。
《从文自传》赏析
《从文自传》赏析导读:本文是关于《从文自传》赏析,希望能帮助到您!赤子其人,星斗其文——《从文自传》赏析作者/紫陆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14岁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2年离开军队,更名“从文”,开始自学写作。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
沈从文为人赤诚,文学成就斐然,“赤子其人,星斗其文”被公认是对他的恰切评价。
《从文自传》写于1931年,记录了沈从文从出生至20岁时走上“从文”道路的经历。
若在4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全是蟋蟀的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
在这些时节,我便觉得学校真没有意思,简直坐不住,总得想方设法逃学上山去捉蟋蟀。
有时没有什么安置这些小东西,就把第一只捉到手后,又捉第二只。
两只手各有一只后,就听第三只。
本地蟋蟀分春秋二季。
春季的多在田间泥里草里,秋季的多在人家附近石罅瓦砾中。
如今它们只在泥层里,所以即或两只手各有一只后,我总还可以想方设法把第三只从泥土中赶出,看看若比手中的大些,即开释了手中所有,捕捉新的。
如此轮流换去,一整天仅捉同两只小虫。
城头上有白色炊烟,街巷里有摇铃铛卖煤油的声音时,约当下午3点,我则赶忙走到一个刻花板的老木匠那里去,很兴奋地同那木匠说:师傅师傅,今天可捉了大王来了!那木匠便故意装成无动于衷的神气,仍然坐在高凳上玩他的车盘,正眼也不看我说:不成,不成,要打得赌点输赢!我说:输了替你磨刀成不成?“嗨,够了,我不要你磨刀。
你哪会磨刀?上次磨凿子还磨坏了我的家伙!”这不是冤枉我,我上次的确磨坏了他一把凿子。
不好意思再说磨刀了,我说:师傅,那你借给我一个瓦盆子,让我自己来试试这两只谁能干些好不好?那木匠想了想,好像莫可奈何才让步的样子,说:借盆子得把战败的一只给我,算作租钱。
我满口答应:那成那成。
于是他方离开车盘,很慷慨地借给我一个泥罐子。
顷刻之间,我就只剩下一只蟋蟀了。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800字(精选15篇)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800字(精选15篇)篇1:沈从文自传读后感800字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学者,我个人认为他是湘西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沈从文用他的笔,他的小说,他的语言让世人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湘西,让别人知道湘西其实是一个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地方,而不是像传言那样野蛮、落后。
在我的印象里沈从文一直是一个热爱读书认真学习不断进行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学者。
但是,在我读过沈从文的自传后我才看到他令人意想不到的一面。
孩童时代的沈从文是一个特别顽皮不爱学习的人。
在沈从文小时候,那时还是清朝统治时期实行的是私塾教育。
而那个时候的沈从文可以说是个典型的“不务正业”的“不良学子”,不爱读书不说还经常从私塾里逃走跑到野外去玩。
其实,这正反映出一个问题,沈从文从小就有一种发对封建的思想,希望摆脱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
他并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不喜欢读那些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束缚人民思想的书,那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书。
当然,沈从文的父母是不会容忍他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的,于是为了他的前途命运着想,他的父母果断为他选择了一个离家较远教育叫严格的私塾去上课。
但是,年幼的沈从文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又一次“辜负了“他们的付出。
沈从文依然没有好好去私塾读书。
与去私塾上学相比童年时期的沈从文更喜爱湘西美丽的自然风景。
因为对自然风景这份热爱,每次在去学校的路上,他总是喜欢拐着弯走很多远路,为的就是可以尽可能地欣赏沿途美丽的自然风景。
也许正是因为看过了湘西无数美丽的大好河川,才让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如此美丽、如此动人。
童年时期的沈从文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极富兴趣的顽皮的孩童。
从他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从小就特别胆大,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不敢做的。
在上学的途中遇到任何有趣的事情他都会停下来看一看。
例如,铁匠铺中有人在打铁、杀牛的、编织竹筐子的'等等。
甚至在路过牢狱处,从杀人的地方走过,如果看到没有收走的尸体,他都会捡起石头来砸一下或者用棍子去戳几下。
桃花源世界中的现实土壤——对沈从文短篇小说《新与旧》的解读
1 1
—7 7
府则是通过 给茶的方式偿还 的, 结果导致 乾兴年 以来 “ 虚估 日益 高 . 日益贱 . 荼 人实钱金 帛 日益寡” 。而最终得 到茶券 的商人或交 引铺 “ 收蓄 贸易 . 或 以射厚利 ” 最终 “ . 由是 虚估之 利 皆人 豪商 巨 贾, 券之滞积 , 虽二三年荼不足 以偿 , 而人 中者 以利薄不 趋 , 边备 日促 . 荼法大乱 ” .卷m严 重的影 响了茶市场 的秩序 。 f 官 员 的权 利 寻 租 三1 政府 实施利 益弓 导使 “ 商巨贾 ” 到大量 利益 的 同时 . I 豪 得 相 关 官员也借 机大肆搜 刮 ,猾 商贪吏 , “ 表里 为奸 , 至入椽 木二 , 估 钱千, 给盐一大席 , 为盐二百二 十斤 。虚费池盐 , 不可胜 计 , 直 盐 益贱 . 贩者不行 , 公私无利 。 。倦 官员与商人互 为表里 . ”l 大肆倾 吞 国家利益 . 造成“ 贩者不行 . 公私无利 ” 。 甚 至边境无 战事时 。 虚估 的风气也 难 以制止 , 康定 元年 “ 刍 粟 虚估 高 , 盐直贱 , 商贾利之 , 西方既无 事 , 犹人 中如故 。夔州 转 运使 蒋贲以人中十余年 , 虚费夔盐计直二十余万缗 , ……”1 .J 3 卷j 给国家造成 巨大损失 。 三 、 益 引 导 的特 点 利 宋 政府 利益 引导的特点 比较 明显 . 通过总结这些特 点 . 以 可 使 我们更加清楚 的了解宋政府 的政策 ,并对 由此产生 的现象 给 出一个 较合 理的解 释。宋政府利益引导的特点主要有 以下几点 : 第一. 以政府 自身利益为主要 目标 。明道二年 , 参知政 事王 随建 议允许私人贩盐 . 其所叙述 的五大利 中可清楚看 出 “ 从 盐 石约售钱二千 . 则一千五百石可得 缗钱三千万 以资国用 . 利 一 也; 、 江 湖远近 皆食 白盐 , 二利也 ; 岁罢漕运靡 费 , 风水 覆溺 , 舟人 不陷刑辟 , 利也 ; 时漕盐舟可 移以漕米 , 三 昔 四利也 ; 商人人 钱 , 可取以偿亭 户 . 五利也 。 【 不论是 以盐换钱 、 ”雎 s 降低运盐风险还 是用商人 的钱补偿亭户 , 从政府 自身的利益考虑 的。 都是 另外 , 害发 生时 , 灾 是最易 造成动乱 的时候 , 府引导官员 、 政 商人救灾 . 不仅 仅为 了救助灾 民 . 多的是为 了降低暴 乱发生 并 更 的可能性 . 证政府 的有效统治 , 保 说到底也 是为 了政府 的长远利 益考虑。 第 二 ,可以在社会 的各个 层面实施 。从 前边 的叙述 可以得 知. 政府利益 引导的政策 的实施 范同是非常广泛 的 . 不仅 仅用在 救灾 、 农 、 劝 实边 方面 , 在调整货 币的流 向、 节约政府开支 方面也
《沈从文文集》讲解
《沈从文文集》讲解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
《沈从文文集》收录了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本文将对其中几篇代表性作品进行讲解。
一、《边城》《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以对旧时边塞生活的描绘闻名于世。
小说以五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展现了生活在边塞的人们艰苦而又真实的生活。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环境描写的细腻展示,沈从文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边塞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七夕双星》《七夕双星》是沈从文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爱情的坚韧与牺牲。
小说以七夕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才子佳人在七夕之夜相识相爱的故事。
通过对爱情内涵的深化,沈从文让人们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三、《湘行散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一篇散文集,以游历湘西大山为主题。
文章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
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沈从文成功地展示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魅力,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文的底蕴。
四、《边城汉子》《边城汉子》是沈从文的一篇短篇小说,以男性形象为主线,描绘了边塞男儿的坚毅与无畏。
小说以一位普通汉子的生活经历为基础,通过对他的情感、命运和精神追求的展示,表达了对边塞男子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沈从文通过对男性形象的刻画,勾勒出一幅边塞汉子的英雄形象,让读者能够领略到男子汉的坚毅与担当。
总结:《沈从文文集》是一部真实展现中国现代文学精华的作品集。
以边塞生活、爱情故事和湘西大山等多个主题为线索,沈从文通过深入细致的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性。
通过阅读这本文集,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沈从文和他的作品,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情感的独特思考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长篇小说《边城》,短篇小说《七夕双星》,散文集《湘行散记》,还是短篇小说《边城汉子》,都展示了沈从文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
沈从文自传
1932年暑假,沈从文在 青岛完成了《从文自传》。 这部作品出版后曾被周 作人和老舍认为是“一九三四 年我爱读的书”。 《从文自传》讲述的是19 02-1922年沈从文进入都市 前的人生经历,即沈从文的 湘西经历。
《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传记体作品《记 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 《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 传记材料。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 给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 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 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 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 的原始资料。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 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 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 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声音:“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夫把刀 割尽他喉咙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 的大黄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拔刺的微声。” 气味:“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 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 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 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
《从文自传》展示了一幅幅神秘有趣的风 俗画,有的还很原始残酷。传主经历了很多 苦难,读来有某种沉重与辛酸。这些对于今 天的我们有什么启迪意义?
这部传记可能给予同学们最重要的启迪是: 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求生活的意 义。 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 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侧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 滋润着我们的生命,现实中的曲折、坎坷、苦 难可能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让人能更加以阔大 的心胸与坚强的意志,去感受生命,理解生活 的意义。
沈从文早期创作形态分析
沈从文早期创作形态分析发布时间:2023-01-15T07:29:21.774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16期作者:王庆连[导读] 沈从文的早期创作属于自我抒写时期。
这一时期,沈从文刚刚踏入文坛王庆连淄博职业学院沈从文的早期创作属于自我抒写时期。
这一时期,沈从文刚刚踏入文坛,还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思想上还不成熟,其大多数作品离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无疑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艺术上还很粗糙,显示出较为显著的自然主义倾向。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早期作品本身所显示出来的独特风采使其仍然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这成为沈从文人生命运的一大转折点,至此,他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时的沈从文在乘客记录本上写到:“沈从文,年20岁,学生,湖南省凤凰县人。
”由此可以看出沈从文来北京的原因之一是求学,他以为北京上学机会多,憧憬着自己在北京能接受高等教育,进而有工作养家糊口。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他只是小学毕业,却想考上北大,想进北大念书学习,这个愿望在当时当然无法实现;随后,他又报考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因自己什么问题都回答不上来而一分不得,再次失败…独处异乡,举目无亲,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工作,物质上的贫困与精神上的孤独始终吞噬着他,压迫着他,使他必须找到一种可以缓解这种生命危机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文学创作。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这些需要无法实现,就会使人内心产生缺失性体验。
“缺失性体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生命体验,是生命个体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缺失而形成的强烈的情感冲动,深刻地影响到生命个体对于外在事物的感知方式,使生命个体往往通过幻想的方式取得对现实缺失的弥补,因而可以激发生命个体的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实现生命平衡。
”[1]缺失性体验成为沈从文创作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沈从文早期创作的题材选择上。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作者:雅嘉拉达(yajialada)自从新时期以来,沈从文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
虽然,它肇始于所谓的“沈从文热”,并与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其它各种“热”先后发生,但同其它一些“热”相比,沈从文研究却具有明显的持久不衰的特征,并由此带来现代文学研究中其它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这一情势的出现,决非仅仅由于研究者个人偏好与热情所致,也不仅仅由于沈从文研究当时在政治层面上所具有的拨乱反正的价值。
单凭个人的偏好与热情不可能使之持久,政治层面上的需求也只能是一时的“流行色”,沈从文研究的兴盛只能取决于沈从文及其创作本身所具有的文学研究的品位与内蕴。
“沈从文现象”,是20世纪中国具有独特色彩与内涵的思想—文化现象。
当然,沈从文研究并非起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沈从文先生其人其文的研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发生。
在此,笔者将分“早期沈从文研究”(1949年以前的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49年以后的空白期和新时期以来到现在的研究)两大部分,努力对沈从文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形势做一较为全面的论述,为笔者即将展开的沈从文研究方向的论文储备资料、理清思路,并期望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早期沈从文研究有不少地方或者失之偏颇且比较单一,但它毕竟是沈从文先生尚在文坛时的论说评论,不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是沈从文研究的基石与铺垫,我们万不可忽视而应好好吃透好好利用。
早在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就开始为文坛所注意。
到30年代,沈从文已经拥有广泛影响。
但直到1949年前,对沈从文的研究却没有溢出文学评论的范围。
当然,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在它尚未走完自己行程的时候,一切研究都很难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可是,在1949以前,对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文学史色彩的研究文字却非绝无仅有。
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称引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诸导言,其分文体对第一个十年文学过程的总结与描述,就分明具有文学史研究的特征。
沈从文早期经历与其乡土小说中的叙事要素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沈从文早期经历与其乡土小说中的叙事要素⊙苗国梅 徐晓杰[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摘 要:沈从文以建构湘西世界为主题的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在纷繁多样的形式中,他的乡土小说在叙事要素“环境、人物、情节”的设计上悄然形成别一种独特的表达模式,即家庭结构的残缺、人物形象的孤独、故事情节的突转。
这一表达模式既凝聚着沈从文强烈的生命体验,是其对自我生命历程的真实书写,又在无形之中显露出他在乡土小说创作上的独异之处,为我们理解他的乡土小说提供了另一种解读的可能。
关键词:沈从文 早期经历 乡土小说 叙事要素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小说叙事要素“环境、人物、情节”的设置固定地沿用着同一个表达模式,即家庭结构的残缺、人物形象的孤独、故事情节的突转,与其早期的经历密切相关。
为此,本文拟以《山鬼》《三三》《阿黑小史》《边城》为例阐述分析,一方面揭示出沈从文文学作品的非虚构性,使隐藏在“星斗其文”下的“赤子其人”逐渐浮现于文本表面,另一方面指出他执着追求的这种格式化创作,实质上是对其早期人生经历的多次反刍与回归。
一、家庭结构的残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由人物形象的行动及其后果组成的事件、情节都是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中的”a。
环境不仅能够说明人物处境,而且还能传达人物情绪,甚至对表现小说的题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境有大小之分,大环境指社会历史背景,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小环境指人物身处的具体可感的生活空间,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物感受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第一场所。
沈从文均以封闭的湘西社会为大背景,在小环境家庭结构的设置上,呈现出一种残缺的现象,而且大部分是由于父母的死亡或者不在场导致的。
《山鬼》中,癫子十二岁时,父亲因时疫死在田里。
父亲的离去造成了癫子家庭的残缺,剩下母子相依为命。
《三三》中,三三五岁时,父亲便撒手人寰,记忆中也只是个糠灰人。
沈从文新与旧的意义阐释
沈从文新与旧的意义阐释沈从文作为中国文坛的泰斗,其文学成就深受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推崇与喜爱。
然而,沈从文的文学之路也充满了曲折与跌宕,他既有突破传统的新意识,也有接纳传统的旧世界观。
在此,本文将探讨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中新旧意义的阐释。
首先,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充满了新意识的体现。
作为一位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一直秉持着不断拓展创新的精神。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尝试运用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需求。
例如,他的小说《边城》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他运用多个叙事视角,多角度地刻画了边境小城的人们和事物,同时融合了许多魔幻元素,呈现了一个奇幻而真实的世界。
他在创作中尝试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展示了现代文学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除了文学形式上的创新意识,沈从文在文化思想领域中也有着深刻的新意识。
他是中国20世纪文学界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力图推动文学走向文化领域,将文学与生活、文学与社会联系在一起。
他积极反对陈旧的文化观念和权威主义思想,主张个性的自由和创造性的发展。
例如在《匆匆》中,他通过对孩子的视角和形象的描绘,表达出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对束缚与固化的排斥,对生命本身的热爱。
他用独特的文学手法以及形象语言表述出了自由意志的力量,展现了作为当代文人所追求的人文关怀和积极的文化担当。
然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着许多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旧意识在其中得以继承和发扬。
沈从文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他经常在文学作品中引用和借鉴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和艺术作品。
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启示和灵感,同时也通过文学作品再次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继承。
例如,《边城》中所描绘的小城文化,即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与历史变迁。
他在其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与传承,使之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另外一方面,沈从文旧意识在他文学创作中的典型表现,是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塑造。
《沈从文全集·传记》卷编后随想
《沈从文全集·传记》卷编后随想
沈从文的一生一路走来,可以说是传奇般的,他凭借自己的才华,从一个普通的书生,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位置,并且为中国的文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深受国人的喜爱,他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当代的文学家。
沈从文的一生,是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他从一个普通的书生,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他的辛勤努力和智慧,让他在文学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的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优美的文字,令人叹为观止,他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当代的文学家。
沈从文的一生,是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他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中国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深受国人的喜爱,他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当代的文学家。
他的一生,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他的一生,将永远流传于史册之中。
解读沈从文——由《边城》看早期生活对作家的影响
解读沈从文——由《边城》看早期生活对作家的影响内容提要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是作家理想、希望和追求的具像化,而《边城》是系列画廊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中国西南土地上曾有生活的一个缩影,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正应验了黑格尔的“意识能通过绝对精神的运动固化自己”的名言。
湘西是理想中的湘西,是作家对被现代文明剥蚀得面目全非的身心家园的怀旧和依恋。
也许作家正是依靠乡土意识的滋润美化来与格格不入的城市生活相抗衡。
而这由于作家的个性和生活经历导致的不合流俗的创作风格恰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幸运,产生了继陶渊明之后又一位将我们带向桃源胜境的大家。
本文旨在探讨早期生活对作家创作特色的影响。
一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作家,他的反映湘西民俗生活系列的作品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沈从文生长在沅水流域,地处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落后,这里是养育他创作的土壤。
沈从文早期人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
他出身行伍,父亲是个军人,辛亥革命后还一度做过当地要人。
母亲极小年纪就随同家人在军营中生活,所见极多,他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气质也更象母亲。
在沈从文幼时,家人想把他往一条学路上引,而他想尽办法逃学,拼命从自然这一部大书里汲取营养,整个儿一个野精灵的形象,正象作家自己在《从文自传》里写的:“二十年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到小时在私塾中的逃学习惯。
极明显,对于后来用笔有显著影响。
”爬树,认识树木的名称,上山采药,学钓鱼,捉蚱蜢,捉蟋蟀,无所不能,幼年的他在自然怀抱里尽情嬉戏玩爽,也从自然里得到那一份在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
他的放任自流与家庭严格的管教相对峙,即使为此挨打受骂,也禀性不改,相反却用更加隐蔽的手段来应对。
比如,下河洗澡就是一例,泡在水里,将做了记号的手高高举起,为的是不让学塾检查出来。
第八章沈从文
第八章沈从文第八章沈从文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1、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在小说中表现真实地自我,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
2、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
这种创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
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
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
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分析评价《边城》中的“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
一、《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
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
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
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
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
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
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
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
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二、浓厚的悲剧意识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
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
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
沈从文的新与旧
第三講 沈從文的〈新與舊〉第一節 〈新與舊〉光緒某年。
日頭黃濃濃曬滿了小縣城教場坪,坪裡有人跑馬。
演武廳前面還有許多身穿各色號衣(1)的人。
在練習十八般武藝。
到霜降時節,道尹(2)必循例驗操,整頓部伍,執行升降賞罰,因此直屬辰沅永靖兵備道(3)各部隊都加緊練,準備過考。
演武廳前馬扎子(4)上坐的是游擊千總(5)同教官,一面喝蓋碗茶,一面照紅冊子點名。
(1)號衣-舊時軍士穿的制服。
(2)道尹-「道」是行政劃分的單位,清代把一省分成幾個「道」,設布政司來管 事。
「道尹」,指「道」的行政長官,也就是布政司。
依下文的意思,這裡的 「道尹」應該是指軍事衙門--兵備道的長官。
(3)辰沅永靖兵備道-清代在湘西、湘西南設置的軍事衙門,衙門所在地在鳳凰, 轄區包括四州:「辰州」,現在的沅陵;「浣州」,現在的芷江;「永州」,現在 的零陵:「靖州」,現在的靖州侗族自治縣。
(4)馬扎子-又作「馬閘子」,一種可供折疊的坐具,因為使用、攜帶方便,清代 官員多數自己隨身攜帶。
(5)游擊、千總-武官的名稱。
游擊,明、清時的軍官,地位在「參將」之下, 和現在的「中校」地位相當。
千總,清代武職中的下級官。
明初三大營有把 總、千總等職,都由勳臣擔任,後來職權越來越輕,到了清代,成為武職中 的下級官。
每個兵士都有機會選取合手行頭,單個兒或配對子舞一回刀槍,馳馬盡馬匹入跑道後,縱轡奔馳,真個是來去如風。
人在馬上顯本事,便用長矛殺球(6),或回身射箭,百步穿楊,看本領如何,博取彩聲和嘲笑。
戰兵楊金標,名分直屬苗防屯務處第二隊。
這戰兵在馬上殺了一陣球,又到演武廳來找對手玩「雙刀破牌」。
執刀的雖來勢顯得異常威猛,他卻拿著兩個牛皮盾牌,在地上滾來滾去,真像刀扎不著,水潑不進。
相打到十分熱鬧時,忽然一個穿紅號褂子傳令兵趕來。
站在滴水檐前傳話:「楊金標,楊金標,衙門裡有公事,午時三刻過西門外聽候使喚!」(6)用長矛殺球-用長矛刺球狀物體,球滾動快速,可以藉此考驗武術高下。
沈从文小传:沅水上的传奇人生
沈从文小传:沅水上的传奇人生说起沈从文,大部分人脑海中首先联想到的,大约都是《边城》,联想到他代表性的乡土文学,他笔下神秘而吸引人的湘西风情。
他的乡土文学,带有一种牧歌式的纯净。
带着怀旧之情,他心目中的乡土王国是一个小小的,人口不多的国度;他心目中的文学,也是一个融洽而亲切的行当,即便有派别的争论,也同样值得留恋。
但这些并非他的全部。
作为一个经历过政治动荡和风云变幻的知识分子,沈从文的成就显然不应如此简单粗暴的被符号化。
他的作品曾经饱受冷遇和曲解,也受到过追捧和热议,他的一生是一个比想象更离奇的故事。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活动在湘川黔交界地区;20岁时他来到北京,开始了大量写作;到30年代,他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抒情小说和精巧的散文风格,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40年代时他仍在探索新的写作形式,尝试吸收西方现代派的写法,进行意识流写作的实验。
然而最终革命形势使得他关上了文学创作的大门,不得不转而进行中国古代历史文物的研究。
1948年初,沈从文写下了他的最后一篇小说。
中国持续不断的内战、他所了解的旧的社会价值观逐渐崩溃,这一切都令他感到情绪低落。
他理想中的用文学改造社会的目标,也在这样急剧变化的政治时局中显得难以实现。
在这些现实的压力下,他放弃了文学创作,将精力投向了艺术研究领域。
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
他陆续在报上发表文章,研究中国物质文化中包含的实物艺术、民间习俗的特点,研究建筑,研究北京城的历史文物遗存。
他在文物研究中主张考古学应当将文献与实物相配合,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陆续编写了一系列专著,包括《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明锦》、《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其中《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可以说是我国服饰史研究的原点,因为种种原因,前后耗时十多年才最终得以出版。
《古人为何要留胡子》虽是一本谈艺论文录,却并不因其涉及的学术内容而显得死板无趣。
沈从文传记读后感
沈从文传记读后感沈从文传记读后感(一)《沈从文自传》展示了一幅幅神秘有趣的风俗画,有的还很原始残酷,与我们当今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距离,读来有很强的“陌生感”。
抓住这个感觉,我们可以注意其背后可能蕴藏着的悲剧,阅读时不停留于猎奇,最好能发掘“奇”中的人文思索,“奇”中的批判意识。
比如,沈从文对于城市文明过于物质化显然持批评与焦虑态度,他力图从民间质朴原始的“生命方式”中提取人类文明的“活力”。
这种看法也浸透了他的自传。
《沈从文自传》做到了既有线索展开,又有某些生活细部的回忆,两者结吅,也就是“点”与“线”的结吅。
概括的变述犹如人的骨架,把握着变事的方向,可以避免繁琐的变述,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对于童年生活经历的介绍,大多属于概括变述。
生活细部的描写则像人的血肉,可以使骨架丰满起来,显得真实生动。
最后,他也让我们看到了湘西人民的质朴,他说“生活虽然那么糟,性情却依旧那么强”,我们看到在这片土地上,人的勇敢直爽,即使打架,也显得那么可爱。
沈从文小的时候特别顽劣。
上私塾逃学是家常便饭,后来父母给他换到了远一点的学校,去学校的路上,他拐着弯儿走很多远路,就是为了看路上的光景。
铁匠铺打铁的,杀牛的,织竹篮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甚至路过牢狱处,从杀人的地方走过去,要是看到没有收的尸体,他都要捡起石头来砸一下或者用木棍子去戳几下。
他喜欢下雨天,因为可以不穿鞋子,走路时专门走水坑,看到河里有人捞东西,他也要停下看好一会儿,逃课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总之,只要不学习,干什么都行。
很羡慕他每天不学习,逮到机会就去野外玩。
他跟伙伴们出去,有时能逛一大天,身无分文,却饿不着。
看看他们是如何过的吧:“间或谁一个人身上有一两枚铜元,就到卖狗肉摊边去割一块狗肉,蘸些盐水,平均分来吃。
或者无意中谁一个在人丛中碰着了一位亲长,被问到:‘吃过点心吗?’大家正饿着,互相望了一会儿,羞羞怯怯的一笑。
那人知道情形了,便说:‘这成吗?不喝一杯还算赶场吗?’到后自然就被拉到狗肉摊边去,切一斤两斤肥狗肉,分割成几大块,各人来那么一块,蘸了盐水往嘴上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 刚 到北 京 的一段 时 间 内, 济之窘迫 , 经 成为 了他在京 立足 的一 个颇为 现实 的问题 。正 如凌 宇在 《 沈从 文传》 中的记述 : 最初两 年半 , 从 文就是 在 这种 经济 来 源完 全 断绝 、 “ 沈 无望 无 助情 形 中度
过 的 冬天零 下 十多度 的严 寒 , 无论 是在 酉西会 馆 , 还是 在 银 闸胡 同公 寓 , 处 都没 有火 炉 。一身 单 住
述 的起 点 ” 的方式 , 进入 到 中 国现 代 文学 的知识 谱 系之 中 。特 别是 当经 历 了大半 个 世 纪 讲 述 与被 讲 述的变奏之后 , 已如那张传说中的幻灯片一样 , 早 变得模糊而神秘。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 : 正是作为
“ 异质空间” 作为乡土文 明“ 、 他者” 的都市的存在, 为沈从文 自我认同的建构创造了条件。在《 沈从文 传 》 , 宇认 为 :对于 沈从 文 的早期 创 作 , 种生 命 的 痕迹 几 乎 可 以作 最 狭 义 的理 解 。这 些 作 品 , 中 凌 “ 这 在极 大程 度上 , 合成 了一 部沈从 文 的 ‘ 自叙 传 ’ 是 可 以当作他 的传记 材料 来读 的 。 ④ , ” 搁 置上述 观点 , “自叙 传 ” 的概 念 , 似乎 可 以作 为解 析 沈从 文 早期 叙 事 文 本 的一 个 窗 口。沈 从 文
作者简介 : 庞书纬 , 北京大学硕 士 , 男, 新加坡 国立大学助教 , 博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 学研 究、 汉 传播
学与 影 视 学 。
“ 9 3年 , 12 抱着 一份 对新 文化 的 向往 , 沈从 文 告 别湘 西 来 到 北 京 , 一个 陌生 的生 活 秩序 、 化 在 文 秩序 中 , 苦苦 寻求 自己的一席 之地 。 ④ 从文 的上述 人生 历程 , ”沈 已经 同鲁 迅 的“ 医从 文 ” 弃 一样 , 追 以“
事》、一 日的故 事》、楼居 》 《 己朋友 》、燥 》 《 夫》、 倪之 先 生 传》、 虎雏 》 。沈从 文 前 后个 《 《 、知 《 、懦 《 《 等 人境遇 的变 化 , 国现 代 性 展 开 过 程 中的 不 同 阶段 , 之北 京 与上 海 两 座 城 市 不 同 的文 化 氛 围 , 中 加 使 “自叙传 ” 前后 的文本 中 , 论是 在表 现对 象还 是在叙 事策 略上 , 在 无 都显 示 出不尽 相 同的面貌 。
早期 “自叙 传 ” 主要包 括 以北京 为 背 景 的 《 封 未 曾付 邮 的信 》 《 人 书 简》、 到北 海 去 》 《 夜 》 一 、狂 《 、遥 、 《 车》、一天 》 《 水 《 、生之 记 录》、看 爱人 去》 《 寓 中》 《 食 以后 》 《 蓬 》 《 二 个狒 狒 》、用 A 《 、公 、绝 、莲 、第 《
青海社会 科 学
2 1 年 第 2期 0 1
沈从 文 早期 “ 自叙 传 " 解 新
庞 书纬
摘
要 :在 关于沈从 文早文本 是其 中的 重点之 一。然
而, 不可否认 的是 , 在既有研 究成果 中, 有相 当一部 分过 度强调 “自叙传” 与作者 个人 经历之 间的关联 , 而 从 将其 当做沈从 文传记 的补 充材料 ; 反 , 相 也有一些有意 淡化 甚至遮 蔽上 述联 系, “自叙传 ”" 沈从 文为 将 3做 - 赚取稿 费而匆匆写就之作 。本文 以文本细读和传记研 究为主要方法 , 用症候 式分析 , 运 着重探 讨沈从 文早
期 “自叙 传 ” 特 的 社会 学 与 美学 内涵 , 在 此 基 础 上 尝试 发 掘 进 入 此 类 文 本 的 另样 可能 。 独 并 关 键 词 : 沈从 文 自叙 传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6 2 都市 经济 情 欲 文 章 编 号 :10 - 2 3 ( 0 1 0 13 _4 0 1 382 1)2 5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字记录下来 的事》 《 、 白丁》 《 、 棉鞋》 《 、 重君》 《 、 一个 晚会》 《 、 怯汉》 以及以上海为背景 的《 乎先 , 焕 生》 《 、不死 日 记》 《 、 中年》 《 、 善终里 的生活》 《 、 一个天才 的通信》 《 、 冬的空 间》 《 四》 《 、第 、 自杀的故
在沈从文早期“ 叙传” 经济的窘迫与情欲的压抑 , 自 中, 是两个代表性的话题。
① 姜涛 .从会馆 到公寓 : 空间转移中的文学认同[ ] 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0 8,3 20 ( ) ② 凌宇 .沈从文传 [ .北京 : M] 十月文艺出版社 ,9 8 11 1 8. 9 .
衣 、 条棉被 , 两 就是 沈从文 的全部过冬 之物 。吃饭更 成 问题 , 常常 在有一顿无 一顿情 形 中 , 支持着 最初
阶段 的学 习。 ① ” 这一切在 沈从 文的 “ 自叙传 ” 多有 记述 , 如 在 《 中 例 一封 未 曾付 邮的 信》中, 沈从 文 写 道 : 阴郁模样 的从文 , “ 目送二 掌柜 出房 以后 , 用两 只瘦而 小 的手撑 住 了下 巴 , 把两 个手 拐子 搁 到桌 子
一
个 文学青年 的公开状 》 的另一 版本 。 ⑧ 然而, 在这 一时期 的更多叙 事文本 中 , 对生 活 窘迫 的记述 , 呈 现 出不 同的 面貌 。例 如在 《 他 却 晨
上去 , 唉 !无 意义 的人 生 !— —可诅 咒 的人生 ! 伤 心极 了 , 个 陷 了进 去 的眼孔 内 , 的 泪 只是朝 ‘ ’ 两 热
外滚 。② 而最终 由于付 不起 邮资 , ”然 这封 写给 A先 生 的信也 被他 自己一撕 两半 。而发表 于《 京报 ・ 民 众文艺 》 狂人 书简》 的《 中的《 给到 x大 学第 一教 室 绞尽 脑 汁 的可怜 朋友 》 一节 , 几乎 成 为郁 达夫 《 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