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逆向思考

合集下载

华南学派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华南学派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009华南学派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华南学派研究的特点华南学派的奠基者为傅衣凌(1911-1988)和梁方仲(1908-1970)。

其门生及再传弟子遍及国内高校及学术机构,形成广泛学术影响。

此学派自成风格,其研究特点自成一家。

关于华南学派研究的特点,有学者做了很好的总结,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其研究立足乡土,实现了超越和跨越研究等特点。

下面简要谈谈其学派研究特点。

立足具体区域利并用相关民间文献资料,从下层社会的视角解读历史华南学派注重民间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从史料来源入手,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补了正史的不足。

事实证明,当历史研究进入到一定阶段,创新史料来源,其研究也会别具一格。

民间文献的利用无疑是新颖的,在某些领域也起了开创性作用。

傅衣凌先生以民间契约文书为契入点整理出三篇文章,最终集成《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一书,奠定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基础。

新史料的发掘,它的意义超越了地域范围,契约文书的挖掘利用在史学界掀起一股史料创新热潮。

至今做历史研究,尤其是区域史研究,学者们也提倡发掘利用新史料。

傅衣凌先生本人很重视民间文献,他在《治史琐谈》一文中就有谈及此事,“记起梁任公先生早就指出方志、族谱、账簿、契约都是研究历史的很好史料……古代史家所掌握的史料,有不少系从个人的耳闻目见,实地调查而来的,这就教导我必须深入社会,处处留心,广收博采。

”傅先生在其治学生涯中坚持践行着他的治学理念,搜集民间文献和进行访问、调查研究,其学术思路,深深影响了他的弟子。

比如郑振满老师就说傅先生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让他做福建民间文献的调查,“他(傅衣凌)说我们的学问不能只在图书馆做,你们要去找民间的资料。

”走出书斋,到民间去淘“宝贝”,是该学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重视对民间文献的搜集和利用是该派极为突出的特点。

同为华南学派创始人的梁方仲先生,在其学术生涯中,从未放弃过从民间搜集资料,刘志伟老师和陈春声老师谈到他时,表示其“重视搜集各种公私档案、契据册籍作为研究的资料,在梁方仲先生治学生涯中,一直没有停止过。

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思考

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思考

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思考发布时间:2022-06-21T05:24:17.402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2月第4期作者:徐美英[导读]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徐美英浙江省衢州市开化马金中学[摘要]: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本人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问题从如何运用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史证方法能力、培养学生汲取人生营养能力等六个方面加以尝试,拓宽了课程资源,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史料运用历史思维能力策略思考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和基础,离开史料历史学习就成无源之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史料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历史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等方面的独特功能。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作了以下尝试。

一、运用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史学就是史料。

史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从史料中提取获取有效信息,是学生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能力。

例如在抗日战争一课中为了体现抗战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则材料: 材料一父送子?“死”字旗四川安县王者成送他自动请缨出征的儿子,赠给儿子的竟是一面“死"字旗帜。

白布正中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旗子左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国家兴亡,匹夫有份。

本欲服役,奈过年龄。

幸吾有子,自觉请缨。

赐旗一面,时刻随身。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勇往直前,勿忘本份!材料二冈村宁次日记(1938年武汉会战)?10月初,27师团占领了箬溪一带,?检查缴获敌军官致其亲友的信件,内容几乎都是有关我军的情况以及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极少参杂私事。

同一时期,101?师团检查反攻我军阵地而战死的敌军官兵遗体,发现死者的父母的来信中,也都是鼓励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奋勇献身的言词。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哪些能力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哪些能力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哪些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具体包括哪些呢?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先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哪些能力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包含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如何认识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如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残酷性和进步性;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发展性;如何分析殖民主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如何分析历史的曲折性和向前性;如何认识革命的暴力性与和平性(1919年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中,以和平夺权的方式,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如何认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选择性(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革命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跃入社会主义社会)等等,如果用确定的、线性的逻辑思维模式来看待,就很难找到它的合理内核,若以辩证思维作指导,就能解开它的“历史之谜”。

所以辩证思维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

要求学生可以以一个历史事件为圆心,把自己的思维扩散开来,延伸出去。

例如19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强国,摆脱民族危机,学生可以就此思考相关的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垄断形成、《马关条约》、八国联军、瓜分狂潮、英日同盟、日俄战争等。

加深理解,提高应变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例如某学生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得出“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的观点。

该过程实际就是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思维的过程。

可见,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可以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囿于成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

方国瑜与佤族研究

方国瑜与佤族研究

其 博 大 精 深 的研 究 成 果 中很 小 的一 部 分 ,然 而却 是 非 常精 彩 的 部分 。方 国瑜 先 生 对佤 族 的研 究 不 仅 向世 人 全 方 位 介 绍 了神 秘 的 阿佤 山及 佤 族 ,更 用事 实证 明 了佤 山 “ 是 中 国 乃 的疆 土 ” 佤 族 “ 中 国 百 姓 ” 为 中 国界 务 交 涉 提 供 了有 利 证 据 , 同时 也 激 发 了佤 族 , 是 ,。 人 民 的爱 国热 情 和 民 族 责 任 感 。
关 键 词 方 国 瑜 佤族 研究
众 所 周 知 .方 国瑜 原 是 研 究 汉 语 史 、音 韵 学 的专
区 的侵 略情 况 ,呼 吁 国 人 藉 此 中 国 外 交 部 发 表 要 与 英 国 商谈 中英 滇 缅 南 段 界 务 之 机 , “ 促 政 府 与 英 人 交 督
家 .却 以研 究 西 南 边 疆 史 地 和 民族 历 史 闻 名 于 世 ,而
方先 生学 术 研 究 方 向 的 改 变 时 值 清 末 中 、英 会 勘 滇 缅 未定 边 界 。由 于 痛 感 当 时 清 政 府 外 交 不 谙 边 疆 历 史 地 理 ,招 致 领 土 沦 丧 ,丧 权 辱 国 ,他 决 心 为 维 护 祖 国 的
领土 ,为 挽 救 民族 的危 亡 ,致 力 于 西 南 边 疆 史 地 的研
地 方 、古 籍 文 献 研 究
云 南 图 书 馆 ( 刊 )2 1 季 0 0年 第 1期
YUNNAN TUSHUGUAN
方 国瑜 与佤 族 研 究
王育珊 王 敬骝 ( 云南民 族大学 云南昆明603) 501
摘 要 作 为 中 国西 南 民 族 史 研 究 的拓 荒 者 和 奠 基 人 ,方 国瑜 先 生 对 佤 族 的 研究 不过 是

关于当前民族问题研究若干认识的思考

关于当前民族问题研究若干认识的思考

关于当前民族问题研究若干认识的思考 陈怀川[摘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事关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综观当前我国民族研究领域,关于民族问题、民族分层、民族利益的研究观点存在较多差异,其中一些观点存在误导民众思想认识的负面作用,可能会引发民族抵触情绪而破坏我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概念和观点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和辨析。

[关键词]民族问题;若干认识;辨析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2010)06 0026 05作者简介:陈怀川(1973-),男,甘肃古浪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讲师,硕士,新疆与中亚跨境民族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民族社会。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事关我国稳定与发展。

如何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始终是国家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的主题。

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以及人口学等学科对此已有比较广泛而深刻的研究。

就如何认识和理解民族问题、民族地区社会结构、民族问题成因,不同学者观点各异,而其中部分观点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一些观点进行更进一步的辨析。

一、民族问题范围扩大化倾向的思考在众多著述中,关于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问题的涵义指称较多,有时在同一篇文章中使用也存在两个概念通用的情况,总结已有的相关研究,我们一般可以将之归纳为两种学术倾向:即广义民族问题和狭义民族问题。

广义民族问题的观点认为凡是与民族有关的所有问题均为民族问题。

彭英明定义民族问题为:所谓的民族问题,就是民族这个人们的共同体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问题的总和。

它不仅表现在民族之间(民族差别、民族矛盾、民族斗争、民族压迫等等),而且渗透于每一个民族的内部(经济、政治、语言、思想、风俗习惯等等),并贯穿于民族兴亡的始终。

![1]简而言之,广义民族问题的观点主张所有事关民族的事务均属于民族问题的范畴。

江南史研究的”新“与”旧“:从华南学派的启示谈起

江南史研究的”新“与”旧“:从华南学派的启示谈起

江南史研究的”新“与”旧“:从华南学派的启⽰谈起内容提要对于已经果实累累的江南史研究⽽⾔,近年来⽣机勃勃的华南学派所倡导的“⾃下⽽上”的历史⼈类学视野具有⽅法论上的启发意义,是区域研究范式的重要参照。

江南史研究应当⼴纳“新”、“旧”诸法,兼顾⼤问题与⼩问题、新材料与旧材料的关系;⽴⾜于与国家史进⾏区分的“江南视⾓”,在整体史视野下,勾画区域社会的内在结构、历史过程及其反映的中国历史发展模式。

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01期1990 年代初以来,带有经验主义实证性质的中国区域史研究令⼈瞩⽬。

其中,关于江南的地⽅社会、经济与⽂化发展历程的研究成果蔚为⼤观,但近年来华南史研究中异军突起的华南学派令⼈⽿⽬⼀新。

⽣机勃勃的华南学派给⼤家带来了发掘新史料的思路,拓宽了地⽅史(Local History)审思的视域,从⽽对既有宏⼤叙事进⾏若⼲修正。

⽽他们除了产⽣出诸多具体的地⽅史研究成果外,也提出了关于华南社会在与中原中央王朝的互动关系中的区域发展逻辑。

其实,冠诸该学派的历史⼈类学⽅法由来已久,在年鉴学派所倡导的⽇常社会史研究中被⼴泛应⽤;⽽作为历史⼈类学精髓的⽥野调查⽅法在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更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也是华南学派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缘由。

但不能忽视的是,近年来这种研究路数在中国区域史研究领域产⽣了显著的影响,推动了区域史研究的进⼀步展开。

从事江南史研究的⼈员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之众,虽然远⾮岭南史或华南史所能⽐肩,但重视华南学派的研究路数和⽅法,对推进江南史研究不⽆裨益。

那么,在⽅法和技术上,华南学派究竟给江南史研究带来哪些新的因素?如何看待这些“新”因素与“旧”因素的关系?本⽂试做若⼲思索。

⼀、⼤问题与⼩问题:江南区域史中的“普世性”近百年的江南史研究始终贯穿着鲜明的问题意识,这与江南⾃⾝历史的重要性与数代学⼈基于现实关怀的史学⾃觉密切相关。

[1]从19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到持续到 1980年代末的半个世纪之久的资本主义萌芽讨论,再到世纪之交以来的早期近代化/⼯业化纷争,江南都是检验诸“普世性”理论范式的历史场域。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学情检测(5月月考)政治试卷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学情检测(5月月考)政治试卷

6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学情检测政治试卷1. 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

哲学家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通过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探究出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上物质概念的探究体现了()①思维具有预见性 ③思维具有确定性②思维具有概括性 ④思维具有能动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 面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福音,也有人担心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

日本甚至宜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

这表明() A .人的思维都是正确的 B .思维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为C . 思维结果有待于实践的检验D .科学思维无须实践检验3.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思维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 )A . 形象B .判断C .概念D .推理4.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这样描述他的思维过程:“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形象思维的形式阻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③形象思维不可能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各有其功能和作用A .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5.“性命相托,我是你的依靠;白衣誓言,经得起战火燃烧。

放下一切,我朝你奔跑;因为那里有我受难的同胞。

”抗疫歌曲《白衣长城》讴歌了无数医护工作者用坚守和奉献,诠释了医者仁心的使命与担当。

歌曲中体现的思维()①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 ②以推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概括了医护工作者的形象特征 ④具有确定性、生动性和情感性特征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6“. 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我的话是爱国者的话,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

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目录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点二、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都会重视自己的历史,都会善待自己的历史遗产。

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库,它不但有助于提升民族素质,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而且会提供丰富的经验,以史为鉴,可以帮助人们察往知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11月24日在主持中央领导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曾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

”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正确对待历史的重要性。

但是,近年来,在如何对待历史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却不时出现刺耳的噪音,这就是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这股错误思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值得我们严重关注。

编辑本段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点这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隐时现。

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少数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南方资源吸引北方民族
南方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环境 ,吸引了北方民族前来开发和利用。
3
北方民族带来先进技术和文化
北方民族在南下的过程中,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文化,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1
南方民族在历史上也曾向北迁徙,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促进 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推动了南方民族经济的繁荣
南方各民族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经济,推动了南方民 族经济的繁荣。
增强了南方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经济重心南移使得南方各民族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增强了南方民族的自信心和 凝聚力。
民族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民族矛盾和冲突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长期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 和市场环境,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
04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自然环境的变化
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迁,南方地区的气候逐渐变得更加适宜农 业生产,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自然条件。
南方民族与北方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02
在北上过程中,南方民族与北方民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共同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南方民族对北方经济的影响
03
南方民族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技术,对北方地区
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族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民族间的贸易往来
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通过贸易往来,实现了资源的互通有无和 经济的互补发展。
人口迁移与南方劳动力增加
北方人口南迁
由于北方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 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为南方带来了丰富 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逆向种族主义和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都是西方文化奴役出来的产物

逆向种族主义和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都是西方文化奴役出来的产物

逆向种族主义和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都是西方文化奴役出来的产物【摘要】逆向种族主义和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思想。

逆向种族主义是一种以非白人群体优越为信条的极端思想,而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和排斥外来文化的表现。

西方文化通过殖民主义、种族歧视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这两种思想的形成。

逆向种族主义和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的存在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他者的奴役和霸权。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反思西方文化对这些思想的影响,提倡尊重多元文化,扭转奴役的局面。

只有摒弃对他者的偏见和敌意,让文化之间相互尊重,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与和谐。

【关键词】逆向种族主义,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西方文化,奴役,影响,起源,特点,反思,建议1. 引言1.1 定义逆向种族主义和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逆向种族主义是指钇一种与传统种族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在西方世界逐渐兴起。

逆向种族主义认为种族歧视不只是白人对其他种族的歧视,还包括对白人的歧视。

逆向种族主义的倡导者认为,白人在过去对其他种族进行的压迫和歧视行为导致了社会和经济不平等,因此应当对白人进行补偿和平等对待。

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是指一种主张回归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思潮。

它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尊重和传承,并反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和影响。

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应当被珍视和传承,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逆向种族主义和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获得了一定的传播和影响力。

西方文化的奴役使得逆向种族主义和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成为了某种心态下的选择,塑造了人们对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认知方式。

逆向种族主义和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的产生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是在西方文化奴役下的产物。

1.2 探讨西方文化对这两种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化对逆向种族主义和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近三十年来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来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研究述评
晰,有释疑解惑、纠谬补阙之功,为我们深入了解 究》,《社会科学战线》2000 年第 4 期。在历史上的不同时 公元7世纪以前的西域历史提供了便利。立足个 期,高句骊(丽)的写法不同。
别传记的研究亦有不少,有学者对校《史记·匈奴 ④余太山:《〈后汉书·西域传〉与〈魏略·西戎传〉的关系》,
列传》和《汉书·匈奴传》及其注文,正谬误、释名 《西域研究》1996 年第 3 期。
论等具有学术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力的新问题也不 补遗等几部分,正史的藏事史料是其中的重要部
断涌现,又将本命题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分。米海平《〈二十六史〉中的青海史料介评》④一
文着眼于“民族史料”、“政权史料”、“人物传记史
一、二十四史民族史史料的整理与解读
料”、“土司史料”和“河源志史料”五个方面,对正
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自身特点和价值的挖掘。前 面的史料,按时间顺序加以汇编。目前,从《史记》
者将相关撰述内容视为历史研究依据的材料,后 到《北史》部分已出,是北方民族文化生活史研究
者则将它视为史学研究的直接对象。两条路径并 的重要资料。张羽新主编的《唐宋元明清藏事史
行发展、各有成就,而近年来史学史式的考察越来 料汇编》③则关注历史时期的藏族史事,内容包括
(一)民族史史料的搜集整理
二十四史保存了丰富的民族史史料,集中于 “四裔传”,大量散见于纪、传、志、表中。建国后学
史中青海地区的古代民族和历史人物的记载进 行了辑录。
界对民族史史料进行了大规模搜集整理,正史民 族史内容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翦伯赞等编著的 《历代各族传记会编》①和潘光旦编著的《中国民 族史料汇编》(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05年和 2007年出版完全)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史料汇编 成果,前者将二十四史中的民族史传记和外国传 记、前人对传记的注解校订和补充收录其中,后者

历史教学中创新求异思维探略

历史教学中创新求异思维探略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求异思维探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因此,中学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

这里我就历史教学的创新求异思维谈一点意见,借以抛砖引玉。

所谓创新求异思维教学,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一种逆向性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教育,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创新求异思维的内涵具有广播的开拓创新性和迁延性,有益于启迪和挖掘学生潜在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创新求异思维教学的可行性(一)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创新求异的过程,因而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精神。

历史的星空中,改革和创新的人物群星璀璨;历史的长河里,创新和发明的故事不可胜数。

如蔡伦改进造纸术、冯如自制飞机、哥白尼创立日心说、瓦特改良蒸汽机等。

历史事实表明,是创新活动使人类社会从原始的狩猎生活发展到农耕生活、是创新活动使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

可见,创新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历史教学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创造因素和创新教育素材是不言而喻的。

(二)历史教材的本身,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对立统一,因而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历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由编写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史学家的观点选编的,所以中学历史教材所述的历史知识是多角度的,它既有史实,又包含史论和史法,史实本身是客观的,史论则是主观的。

因此,历史教材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特点,这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对教材观点进行大胆质疑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讨论。

在质疑和讨论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和辨证思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中国民族史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中国民族史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2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2011年 科研热词 藏学 民族学 李安宅 明代土司 政治文化 成绩 土司族别史 于式玉 中国民族史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推荐指数 3 3 2 1 1 1 1 1
பைடு நூலகம்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科研热词 重译 诗体起源 祀谱 研究领域 王桐龄 演述 汉代 民族理论 民族史 民族关系 大一统 外交事务 土司文化 土司学 史诗 中国民族史 世系 《诗经》 《中国民族史》
科研热词 鸟居龙藏 马克思主义史学 近代 西南纪行 竹添光鸿 民族理论 民族史 民族主义 林惠祥 晚清 延安时期 史学价值 中国化 《中国民族史》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科研热词 起源 藏缅语民族 藏彝走廊 民族列传 司马迁 史料 古羌人 南下 《史记》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科研热词 实践诠释 党的领导集体 马克思世界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 社会保障 民间义庄 元代 世界历史观
科研热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逆向思考 述评 藏族 纳西族 理论与方法 民族史 族源 文化渊源 探源 思维惯性 延安时期 大理国 土司残留时期 土司带 南诏国 南方民族 中国土司学 中国化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逆向歧视”思考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逆向歧视”思考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逆向歧视”思考【摘要】本文将围绕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逆向歧视”进行深入思考。

在我们将对这一议题进行概述,介绍相关背景。

在将分别探讨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制定过程、实际效果以及逆向歧视现象的出现及其带来的社会反响。

也会提出对政策的调整与改进建议。

接着在我们将进行思考与展望,强调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希望能够引起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逆向歧视”问题的关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逆向歧视、制定、实际效果、社会反响、政策调整、改进、思考、展望、平衡、共同发展。

1. 引言1.1 概述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或存在漏洞,导致了一些地方出现了“逆向歧视”的现象。

这种现象指的是在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或个体反而受到了不公平对待或排斥,并且可能对主体民族利益造成损害。

逆向歧视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有人认为,优惠政策应当平等对待各个民族,不应造成某些民族的过度依赖和不公平待遇。

也有人认为,考虑到历史和现实的种种不公平对待,少数民族应当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弥补历史遗留问题和促进民族团结。

如何在维护少数民族权益的同时避免逆向歧视现象的出现,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在探讨逆向歧视问题的也要思考如何调整和改进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实现真正的共同发展和民族团结。

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不断完善和监督,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只有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衡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稳定和共同繁荣。

1.2 背景介绍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逆向歧视”思考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是指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发展,保护少数民族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如何有效实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成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逆向设计”与初高中教学衔接尝试——以统编高中教材两汉时期为例

“逆向设计”与初高中教学衔接尝试——以统编高中教材两汉时期为例

总第856期Sum No.8562021年第03期No.03,2021历史教学 History Teaching•专题研究•哑向设计”与鵬中教学衔接尝试——以统编高中教材两汉时期为例谢 婷(中山市华侨中学,广东中山528400)[关键词]初高中衔接,两汉,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1 )03-0009-08在高中历史新教材施教中,要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然需要教师思考教学转型,以更宽广的视角去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与突破。

在这一过程中,如能 依历史逻辑确定教学立意、精准地选择教学的 起点,进行关照学情的学习设计,将对教学大有助益。

基于此,本文试图以“西汉与东汉——统 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为例,尝试从初高中教学衔接岀发,厘清初高中教学目标中的重合、拔高和脱节,采用“逆向设计”来探索统编 版高一新教材的课堂教学。

粗陋之处,望各位方 家指正。

一、逆向设计与 初高中衔接段的有效教学在《中外历史纲要》日常教学中常见的困境有二:一是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冲突。

女口“西 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一课, 内容覆盖西汉和东汉两朝历史,共包含“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 衰”“两汉的文化”等子目;知识点密集,涉及30多个历史概念,大大超出了单位课时的荷载量。

二是表述简与内涵深之间的矛盾。

面对密集型的知识、教义性的文字、高度概括性的表达,如完全照本宣科,教师课堂阐述太少,不利于学生 理解;无原则地展开太多又必然影响进度。

笔者根据自身近年来初高中大循环从教发现,高一课堂要精准用力,打破初高中“自扫门前雪”的 状态,思考初高中衔接是解决这些困境的有效途径。

统编版初高中教材都以通史体例呈现,课 程内容螺旋式设置,重复显而易见。

因此,在教 学设计前应先对教学内容的差异进行分析,厘清两者之间的重合、拔高与脱节,从而找到适合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立学习的核心主题,设置教学突破的目标,引导学生将旧知与新学关联、建构,进行思维能力的整合与提高。

“逆向设计”下的学术阅读教学转化路径

“逆向设计”下的学术阅读教学转化路径

“逆向设计”下的学术阅读教学转化路径作者:袁志海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24年第02期一、问题缘起——两道2023年高考历史试题引发的思考高考试题历来是课程改革与教学的风向标。

在2023年高考历史试题中,有两道试题引起笔者注意:1.(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9题)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

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

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

”这表明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2.(2023年全国甲卷第29题)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

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这两道试题本身难度并不高,可以通过材料信息,结合历史阶段特征,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第1题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各地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引起守旧官员不满,说明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第2题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绅商阶层,既有近代趋向的一面,也有守旧传统的一面,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试题虽然难度适中,但由此会产生一些新的困惑:“士绅”和“绅商”如何区分?有哪些异同点?代表什么阶级(层)属性?在近代社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屡见不鲜,但对中学生来说却比较陌生,甚至不少教师也不能完全理解。

弄清这些问题,不仅能更透彻理解中国近代社会变迁,还能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学术依据——基于中国知网的聚焦式阅读对“士绅”“绅商”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取得不少成果。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学的基础知识一.历史是什么?关于“历史”,有四种解释:1.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通常说的“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注意区别下面两类历史:(1)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2)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写成的历史著作.历史撰述有规范性的特点。

书写的历史不同于客观存在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经过史学家的思考和编撰而呈现出来的.客观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二.历史学是什么?研究和认识历史的科学1.从宏观上分,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又包括天文、地理、海洋、生物;人类史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族、城市、社区、村镇、移民、工业、农业、个人传记。

2.从世界范围内分,可以分为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

3.根据研究方法分,可以分为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4.从时间分,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三.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的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导向。

四.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主要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史实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研究历史时的根据。

1、历史资料的分类:(1)按是否为文字记载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

①文字资料:史书、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口述史料.其他: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②非文字史料:A.有图像类(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B.有实物类(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高中历史研学实践活动的评价思考——以“新中国老物件”活动为例

高中历史研学实践活动的评价思考——以“新中国老物件”活动为例
3.评价功能突出导向、激励作用:美国教育 评价学者斯塔弗宾斯指出,“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 而在改进。”研学实践活动评价弱化纸笔测试对学 习结果简单的价值判断,强化对过程的观察、记录、 分析,认识自身和他人哪些做得好,哪些情感和态 度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方法是适宜有效的,哪些方 面还存在问题,怎样做能更加有利于改进后续活动 等等。这种评价具有“导向性”作用,暗含问题解 决要求,可引领各层次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质量,起 到了“以评价引领学习”的效果。
学业评价
高中历史研学实践活动的评价思考 *
——以“新中国老物件”活动为例
◎◎ 金丽君 杭州学军中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强调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以提升学生的 素养发展,并明确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 活动中的表现,也要关注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开展相 关实践活动的能力” 。[1] 显然,历史学科研学实践 活动作为新课程重要内容是培育核心素养的诉求, 但实际操作尚缺乏具体实施意见和评价体系。本文 尝试以“新中国老物件”活动为例,立足历史学科 研学实践活动的特征,从评价理念、评价内容(主 题性)、评价形式(过程性)等视角探析校本研学 实践活动的评价路径与策略。
2019年第11期 63
学业评价
元性,带来评判标准的开放、个性和多样,单向单 一的趋同标准被打破。
如老物件活动中,学科教师从史料实证角度出 发,对老物件做出界定:“家族相关的能体现新中 国 发 展 历 程 第 一 手 史 料”, 而 社 会 人 士 更 关 注 老 物件的价格价值,一枚发行于 1894 年且据说价值 百万的传家银元引发热议。正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和 社会化,评价标准的多样和开放,使研学实践活动 实现了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效应。不同层面的人 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肯定老物件本身或老物件的故 事,突破原来一对一被关注、被评议、被肯定的狭 小覆盖面,有助于多方位、全视角地呈现学生核心 素养发展水平,推动研学实践活动的深化和普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文化 的特殊 民族 的偏 颇 , 国家 民族政策 的制定提供有益 的学术借鉴 。 为 关键 词 : 南方 民族 ; 思维惯性 ; 向思考 逆
中 图分 类 号 :9 0 C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4 8—0 6 (0 2 0 0 3 4 0 2 1 )4—02 O 0 4一 6
在 当时 的时代 背景 下 , 列宁 和斯 大林 的 民族 自决 权理论 主 要是 针对 殖 民地 、 属 国反对 帝 国主 附
义统治和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 因而这种“ 民族” 理论 自 然而然地成为中国革命者所信奉的基本原
收 稿 日期 :0 2— 5—1 21 0 4
基金项 目: 国家社 科基 金重 大投标项 目“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族谱研 究” 1 &; 1 ) (0 D14 作者简介 : 陈支平 , 福建 惠安人 , 门大学人 文学院教授 、 男, 厦 博士 生导 师 , 史学博 士。 历
中 国南 方 民族 史 研 究 的 逆 向思 考
陈 支 平
( 门 大学 人 文 学 院 , 建 厦 门 3 10 ) 厦 福 6 0 0

要: 由于受到百余年来西方 文化导 向以及 国内外政治 因素 的影响 , 中国南方 民族史研 究
形成 了一 系列 的思 维惯性 , 这种思维惯性在一定程度上扭 曲了中国南方 民族史 的原有形 态。中 国
2 1 第 4期 0 2年 ( 总第 2 2期 ) 1
厦 门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 U N LO I ME N V R IY( r & Sc ̄ Sine) O R A FX A N U IE ST At s oi cecs
N . 02 o42 1 G n r c m N . 1 e eM Sr o22 i
革命 中发挥 了一 定 的积极 作 用 。 然 而 , 宁与斯 大林 的 民族 自决权 理论 就其 理论 自身及 其 实践 上 , 在 不 同程度 上存在 着其 自 列 都
相矛盾 和难 于把 握 的缺 陷 。首先 , 当 时的历史 时代 里 , 种 民族 自决权 更 多 的指被 压迫 民族争 取 在 这 国家 独立 的 问题 , 就有 意无 意 地混 淆 了国家 与 民族 的界 限 。列 宁 曾经 说 过 :对 我们 纲 领 中关 于 这 “ 民族 自决 的那 一条 , 了从 政治 自决 , 除 即从 分离 和成 立 独立 国家 的权 利 这 个 意 义上 来 解 释 以外 , 我

2 ・ 4
第 4期
陈支平 : 中国南方 民族史研究 的逆 向思 考
则 。中 国是 一个 多 民族 的 国家 , 近代 沦为 半殖 民地 半封 建 的社 会 , 在 外受 帝 国 主义 压迫 , 内存在 国 民族压 迫 和民族 不平 等 。 旧中 国民族 问题包 括两 个方 面 : 方 面是 中 国各 民族从 帝 国主 义压 迫下 一 解放 出来 ; 另一 方面 是消 灭 国 内民族压 迫 , 实现 民族平 等 。民族 自决 权理 论 因而也 在 中 国的近现代
由于受到 百余 年来 西方 文化 导 向 以及 国 内外 政 治 因素 的影 响 , 国南 方 民族 史 研 究 形成 了一 中 系列 的思 维惯 性 , 种思 维惯 性在 一定 程度 上扭 曲 了中 国南 方 民族史 的原有形 态 。有 鉴 于此 , 们 这 我 有必 要从 本土 文化 的视 野 出发 , 尝试 着逆 向思考 的探 索 。这 种换 位思 考 的探 索 , 或许对 于 深化 中 国
们决 不 能作别 的解 释 。 同时他 又认 为 , ” 民族 自决 权 不应 当把 分 离 的权 利 理 解 为 分 离 的义 务 、 分
离 的责任 ; 这种 要求 “ 不就 等 于要求 分 离 、 裂 、 立 小 国 , 只 是 反对 任何 民族 压 迫 的斗 争 的彻 并 分 建 它 底表 现 ” 虽然 如此 , 么所 谓 “ 。 那 一个 民族 有权选 择分 离 , 有权 选 择不 分离 ” 也 的界 定 与实 践 , 又该 有 怎么样 的标 准依 据 呢? 特别 是 当国家 独立 解放 的 问题得 到 解 决 之后 , 把这 种 理 论 延用 于 国内 的 民族 关 系 , 就不 能 不产 生一 系列 难 于相互 适应 的问题 。 因为这 种 缘 于 争 取 民族 国家 独立 自主 的 民 族 理论 , 包含 着较 多 的 民族 斗争 与 阶级 斗争 的成 分 。这 种 过分 注 重 民族 斗 争与 阶级 斗争 的 民族 自
南方 民族 史 的研究 有所 裨益 。


民族 自决权 理 论 的 内在 缺 陷
“ 民族” 词无 论是 作为 社会 政 治 的或 者是 学 术 的概 念 , 中 国 的历 史 上 基 本 上是 被 忽视 的。 一 在 长期 以来 , 国人 只 有 天下 的概 念 , l 中 到 9世纪 末 至 2 纪 2 0世 0年 代末 , 有 了民族 国家 意 识 的觉 才 醒 。当 时 , 中国遭受 列强 压 迫 , 民族 问题显 得尤 为迫 切 。从 学术 角度 讲 , 国 民族 国 家意 识 的 觉醒 中 是受 到西 方学 术思 想 的影 响 , 但更 重 要 的还是 受到 战争 失 败 的刺 激 。近 代 的 民族 国家意 识 具有 反 帝与 救亡 的特 点 , 现 为强 烈 的 民族 义愤 。正 因为 如此 , 表 近代 以来 , 国 的“ 中 民族 ” 理论 , 多 的是 更 受到 西方人 类 学 民族 学 唯物 论 的影 响 。特 别是 2 纪 四五十 年代 之后 , 苏联 列 宁和斯 大林 的 民 0世 前 族 自决权理 论 几乎垄 断 了 中 国“ 民族 ” 概念 的正 统解 释权 。
民族史 的学术研究 与现实政策 , 固然是 一个无 法截然 分开的整体 , 是 民族学 的研究 必须具 备 自 但
身较为独立 的学术 本体 性和科学性 , 应该尽 可能地摆脱 既有 的思维惯 性模 式所造 成 的影 响 , 客观 公正地深入研究 民族史的各个领域及其问题。只有这样 , 才有可 能避免人 为地塑 造超越社会 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