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端午节手抄报:端午节的由来word版本 (2页)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始于古代,历经千年传承至今。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为了增强节日气氛,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不妨让他们动手制作一份端午节手抄报。
以下是一些端午节手抄报的内容和创意,供大家参考。
一、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传说和说法,其中最为广为流传的是屈原投江和纪念屈原的说法。
根据屈原投江的传说,春秋时期楚国大臣屈原因忧国忧民,被逐出朝廷。
在流亡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离骚》和《天问》等大量文学作品。
后来,他听到楚国被侵略的消息,十分悲愤,于是投身于汨罗江中为国捐躯。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每年在五月五日举行纪念活动,吃粽子和赛龙舟等。
二、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习俗,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吃粽子、挂菖蒲和赛龙舟。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传统之一,由于食物形状像屈原被投江时的饮食,因此流传至今。
挂菖蒲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菖蒲是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可以驱雨除患、祈福保神,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吉祥的植物。
赛龙舟则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活动,龙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可以带来好运和吉祥。
三、端午节的节庆意义在端午节的传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节庆意义。
首先,端午节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气息和古人的精神文化。
其次,端午节也是一种团圆和感恩的时刻,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回归家庭和情感。
最后,端午节也是一种纯净和热闹的氛围,人们可以在这个节日里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四、创意手抄报的设计对于端午节手抄报的设计,可以从以下的角度入手:1. 节日意义:可以在手抄报中画些端午节的景象,比如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场面、吃粽子的食物图片等等,同时写上端午节的节庆含义,如团圆、感恩、文化传承等等。
2. 节日习俗:可以画上挂菖蒲的图片,或者在手抄报上制作一些吹麻花的小妙招,表达过节的喜悦与有趣。
端午节的由来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的由来手抄报内容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
“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
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一、端午节的由来手抄报内容: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之说。
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二、端午节的手抄报内容:端午节古诗1、《五丝》唐·褚朝阳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2、《端午日赐衣》唐·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情浓端午五日节word小报手抄报电子小报
传统食俗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但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
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凤舟与春节有舞龙也有舞凤一样,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
凤舟的来源如上述,是源于远古的鸟舟、鷁舟。
古代宫廷中有凤阿(如《天府广记》中记明代宫廷便有),民间有凤船竞渡。
《粤囊》载:“龙舟以吊大夫,凤船以奉天后,皆与五日为胜会。
庚午之夏,番禺石桥村入聚万金,制凤船,长十丈,阔丈三,首尾高举,两舷重翼为舒敛,背负殿宇,以奉天后,游各水乡。
”1964年后香港又出现了风艇赛。
这种风艇艇身稍短,可坐16名队员,饰有凤头、凤尾,由女队员竞渡。
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比赛形式,合龙凤呈样之意。
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手抄报
端午节简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关于端午节习俗的由来手抄报
关于端午节习俗的由来手抄报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长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很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端午节的由来和手抄报
端午节的由来很多人会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可以说,中国人都知道.还知道,吃粽子和赛龙舟也是为了纪念屈原.不错,端午节的来源,最普遍的说法就是纪念屈原.《辞海》对屈原作这样的评介:“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浣湘地区.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不过,《辞海》在这里没有说端午节与纪念屈原的关系.在“端午”条目中,也没有提到屈原.关于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后人们用糯米做成角状食品投入江中,希望水族们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乃是一种传说,是人们对忧国忧民的大诗人的敬爱的表现,这种敬爱之心后来便发展为以农历五月五日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经过千百年的流传,端午节纪念屈原,已经成为中国大多数地区和人民的共识.然而,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从古到今,有着多种说法,至少,除了屈原说,还有三种说法:一是夏至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至节.现在一般认为属于端午的吃粽子与赛龙舟,在不少古书上都明确记载为夏至的风俗.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岁时专著《荆楚岁时记》说:“夏至节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隋代杜台卿在他的岁时专著《玉烛宝典》中说:竞渡是夏至节的娱乐活动.司马彪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更明确指出,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也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二是龙节说.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引据七十多种书目进行考证,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落标志.伏羲、女娲和禹都是龙族著名领袖.后人自称龙子龙孙、龙的传人.每年五月五日,举行盛大的龙祭.叫做端午节.三是驱邪避恶防病治病说.主要在北方.《史记》、《论衡》、《风俗演义》等古籍都有记载.《岁功典.端午部杂录》说:“五月五日,采繁蒌、葛叶、鹿活草、槲叶、芍药、地黄叶、苍耳叶、青蒿叶和石灰捣为团,如鸡卵,暴干,抹以疔疮,大神验.”陕南群众流传说“端午百草都是药”.关中和陕南等地,小孩和少女要戴香包,香包用五色丝绸和布料以及五彩丝线制作,中间包着山奈、细辛、艾叶、藿香等香味药物,戴香包的目的是“消灾去病”.北方许多地方家家户户门前悬挂菖蒲、艾叶,说是可以“辟邪”.端午季节,进入仲夏,蚊蝇活动频繁,疾病易于发生,以上种种都有一定的避秽、去毒、防病作用,古人这样做,是有他的道理的.古人还有在五月五日这一天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这一天又称“浴兰节”.端午节手抄报。
端午节手抄报
端午节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
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
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
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
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
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
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
端午节
节日名称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
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扒龙舟与食
粽是端午节。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来历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别称有很多,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
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是各地过的习俗都是大同小异,不外乎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语文作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
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妈妈。
端午节来历的手抄报的内容
端午节来历的手抄报的内容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端午节来历的手抄报篇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关于端午节来历的手抄报篇二:端午节风俗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word版-10页文档资料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BoatFestival或DoubleFifth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
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2019年,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为法定放假日子。
2019年6月16日为端午节。
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自2019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名称由来“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纪念屈原的节日!端阳节的别名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节的来历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简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端午节手抄报:端午节的由来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端午节手抄报:端午节的由来
若一粒米代表想你,我愿是一把米,时时刻刻想着你;若一颗枣代表爱你,我愿是一颗蜜枣,分分秒秒甜着你。
端午我要长长久久包着你!
糯米粘,蜜枣甜,怀念无声润心田。
艾草香,菖蒲扬,思念连连满胸腔。
龙舟舞,粽叶绿,祝福绵绵入心湖。
屈原事,古今情,传统节日文明凝。
端午
时节到了,愿你快乐。
端午节祝福心意全送到:愿你“粽”是微笑,“粽”是快乐,“粽”是喜悦,“粽”是好运,“粽”是成功,“粽”是幸福,“粽”是美好。
端午到,好运随着你我笑。
赛龙舟,甜蜜幸福一起收。
吃粽子,缅怀屈原
游古寺。
我祝你,每天快乐在一起。
端午节到了,祝你端午快乐。
端午节到了,送枚粽子给您。
爱情是外皮,里面第一层是想你,第二层是
爱你,第三层是呵护着你。
吃下去让你幸福无比!亲爱的,预祝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由来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
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
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
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
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
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