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途径研究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一、概述法治素养作为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对于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法治建设的未来。
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旨在通过系统的法治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树立法治信仰,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这一培育过程涵盖了法治意识、法治知识和法治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多变给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一定冲击,部分大学生对法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另一方面,高校法治教育在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和创新。
探索更加有效的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成为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1. 法治素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法治素养,是指个体在法治环境下,通过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对法治理念、法律原则、法律制度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包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对法律精神的领悟,对法律权威的认同,以及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参与社会管理等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大学生群体中,法治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个人全面发展,更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升国家法治化水平的基础性工程。
法治素养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它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在法治社会中,每个公民都是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具备法治素养的公民能够更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即将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应当具备包括法治素养在内的多方面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法治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推动国家法治化进程。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治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法治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既是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的需要,也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升国家法治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我国大学生应具备的公民素质及其培养
Co e po a y Edu a i nd Cu t e nt m r r c ton a lur
J 12 1 u. 0 1
Vo1 3 . No .4
第 3 第 4 卷 期
我 国大 学 生 应 具 备 的公 民素质 及 其 培 养
识 、参 与 意识 和 参 与 能 力 、批 判 性 思 维 能 力 、公 共 精 神 和 志 愿 精 神 。大 学 应 从 课 程 整 合 、 开 展 社 会 实 践 、营 造 校 园 环 境 和 文 化 氛 围 三 方 面 着 手 来 培 养 当代 大学 生 的公 民 素 质 。
[ 键 词 ]大 学 生 公 民 素质 ;课 程 整 合 ;社 会 实 践 ;校 园 环 境 关
识 、权 利 意 识 、 责 任 意 识 、参 与 意 识 、 民 主 法 制 意
识 、科 学理性 精 神 、环境 保护 意识 或可 持续 发展 意 识 、国际意 识或 全球 视野 等等 。公 民 意识是 伴 随着
现 代公 民概念 的产 生 而 形 成 的 ,学 者 朱 学 勤 指 出 :
[ 稿 日期 ] 2 1-61 收 0 10— l
业 已存 在或 正在 形 成 过 程 中 的 “ 民社会 ” 公 ,同西
方 历 史 上 曾 经 出 现 过 的公 民 社 会 有 很 大 的 不 同 , 已
经 变成 了一 个本 土化 很强 的 概念 。在 我 国学者 俞可 平看 来 ,公 民社 会就 是 国家 或政府 系 统 ,以及 市场
1 公 民 .
“ 民 (i zn ”是一 个具 有 悠 久 历 史 和 丰 富 公 ci ) te
内 涵 的概 念 ,最 初 起 源 于 古 希 腊 时 期 ,距 今 已 有 两
论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培育
从古 希腊 、 罗 马时 期仅 涉及 到政 治领 域 , 古 到如 今 扩展 到政 治 、 济 、 化 、 律 、 德 、 技 等各 个 经 文 法 道 科
领域 。
点 。大学 生作 为 我 国公 民 中 的一 个 特 殊 群 体 , 其
适应 民主政治 生 活所 需 的公 民素 质 的高 低 , 仅 不 影 响着大 学生 的成 长 和发 展 , 而且 影 响着 社 会 公 民素 质 的发展 方 向。提 高 大学 生 的公 民素 质 , 培 养 合格 公 民 , 建设 社会 主 义 民主政 治 的需要 , 是 是 培养社 会 主义合 格 建 设 者 和可 靠 接 班 人 的需 要 。
5
第 9卷
第 3期
济 源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J un l f iu nVo ain la dT c nc lC l g o r a y a c t a n e h ia ol oJ o e
Vo19 No 3 . . S p. 01 e 2 0
权 利 和承 担义 务 的人 。 与此 同 时 , 民 生 活 的范 公
解 自身 的权 利 和义 务 , 立做 出判 断 与选 择 并 付 独
诸 行 动 的知 识 、 识 和技 能 。它 可 以 理 解 为 “ 意 与
公 民资格 相 适 应 的素 质 ” … 本 文 是 从 狭 义 的 角 。 度 来理 解 公 民 素质 的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来 讲 , 公 “
D I 0 3 6 /.sn 17 0 4 .0 0 0 .0 O :1 .9 9 ji .6 2— 3 2 2 1 . 3 0 2 s
中图分 类 号 :G 4 6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 3 2 2 1 ) 3一 o 5— 5 17 0 4 (0 0 o O o 0
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及培养途径
市场 经济在 充分调 动人们 积极性 的同时 ,社会 主义 的道 德信仰也受到市场经济中物质利益和个人主义 价值 观的冲击 ,
人文素 质教育就 是利 用人文科 学 的优 秀成 果 ,通过 知识
原来建立的计划经济基础上的道德伦理 ,正在失去其赖以生存 传授 、亲身实践和环境熏陶等途 径 ,提高人的心理 素质和力教育
20 年 1 ( 第1 4 ) 08 期 总 O期
大学生公 民素质的现状及培养途径
郑 亚娟
摘要 :公 民的素质直接 影响 到 国家与社会 的生存 和发展 。培 养合格 的公 民是 一切教 育的基 本 目标 ,也是 国家对教 育的基 本要 求 。社会主 义和谐社 会和 民主政 治的建 设 需要 由具备 相应 素质 的公 民来实现 。文章 主要 分析 了当前加 强 大学生公 民素质 教 育中存 在的 问题 ,并提 出对 大学生进行公 民素质教 育 的主要 内容 、途径 和方法 。
己的利益。近 年来 ,随着大学 生中独生子女增 多 ,他们年轻气 多 , 一个人如果缺少这种能力 , 哪怕再善 良,也无法履行对于社
盛 ,遇 到 磕 磕 碰 碰 的事 情 极 易 采取 极 端 手 段 。
5 缺 乏权 利 和 义 务相 统一 的观 念 .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法制观念、文明素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
作为大学生,接受公民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具有更多的社会影响力。
下面就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展开讨论。
一、政治素质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观念和觉悟。
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
只有在对国家政治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法律素质法治是一个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同时,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素养,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三、道德素质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也是公民的基本素质。
大学生应当弘扬社会正气,遵纪守法,尊重他人,诚信守约,热心助人,关爱弱势群体。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情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楷模。
四、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大学生应当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社会责任感作为公民,大学生应当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集体荣誉,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承担社会公益事业。
只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公民素质,努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作出积极贡献。
愿我们的大学生在公民素质教育中茁壮成长,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培养学生公民素养
培养学生公民素养在当今社会,公民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校作为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场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公民素养既是一项重大挑战,也是一项迫切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是社会的基本规范,也是公民行为的准则。
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模拟法庭等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并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权益的保护,加强校园法制建设,让学生在法治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公民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例如,开展社区义工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了解社会问题并提供帮助。
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除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还应重视学生的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是公民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权利,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规范。
同时,学校还应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形成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氛围。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来提高他们的公民素养。
批判思维是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基础。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思维训练课程、辩论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最后,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泛滥和信息误导的问题。
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辨别信息的真伪,并教授他们正确使用和分享信息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他们成为理性、独立思考的公民。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公民素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批判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
大学生爱国教育与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爱国教育与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担负着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爱国主义教育及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爱国教育和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首先,大学生爱国教育对于塑造国家意识和身份认同至关重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来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大学生应当积极学习国家历史和文化,了解国家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历程,培养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忠诚。
学校可以通过增设相关课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组织实践实训,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国家的机会,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爱国观念。
其次,公民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公民道德是社会共同遵循的约束规范,具体体现为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勤俭节约等方面。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为社会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学校可以从教育教学入手,通过开展道德伦理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遵循道德规范,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此外,加强爱国教育和公民道德素质培养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合力推动。
家庭是孩子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和道德观念,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当加强师生交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社会各界也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让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感受到爱国与助人为乐的价值。
综上所述,大学生爱国教育与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才能成为具有高度爱国情怀和良好公民道德素养的新时代接班人。
培养学生公民社会素养
培养学生公民社会素养在现代社会中,公民社会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它能够使学生具备理性思维、文化自觉和道德品质,使他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担负起积极的社会责任。
因此,培养学生公民社会素养是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方面,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参与能力。
现代社会对公民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
学生们需要具备较高的社会敏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公民社会素养的责任。
学校应该通过以下方面的工作来促进学生的公民社会素养的培养。
首先,学校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
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讨论班和读书分享会,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力和分析能力。
其次,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公益组织等,使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了解社会问题,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公民意识,理解社会道德标准,培养爱心和责任心。
此外,学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通过学习集体活动和参与学校社团,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公民社会素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社会素养,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培养出担当社会责任的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试析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及培养途径
是第一生产力 , 民素质是第一 国力 。我们要实现 中国的现 公
收稿 日期 :0 8—0 20 3—1 0
作者简介 : 陈友东( 9 3一) 男 , 17 , 河南太康人 , 讲师 , 硕士 。研究方 向 : 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 。
我 国的政 治 、 法律 的信息 , 大部 分学 生对我 们 国家 的基 本 国
情 、 的重大方 针政 策 、 府 的主 要 领导 人 等都 有所 了解。 党 政
但是 , 多大学生对 于参 与社 区 、 很 公众 活动都表示缺乏 经验。 另外 , 分大学生只 注重专业 的学习 , 部 而忽视 了书写能力 、 交 际能力 、 赏能力的培养 , 鉴 审美情趣不高 , 没有健康 的业余 爱 好 。学生跨学科学 习 、 流不 够 , 交 导致 知识 面狭 窄。 自然 科
代化, 实现 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 构建和谐社会 , 就必须 大力
提 高全体公 民的素质 。
二、 当前 大 学 生公 民素 质 的 现 状 公 民素 质 是 指 一 个 公 民 应 具 备 的 一 种 内在 的质 的 规 定
一
、
我国公民素质的概念 、 内涵 及 提 高公 民 素 质 的 重 要 性
向, 索取 意识浓厚 。 ( ) 二 文化素质
子唯科学 主义 的国民 , 是不能 真正推动现代化发展 的 。从社
会经济发展 的角度 说 , 市场条件下 所要求 的 ‘ 济人 ’ “ 经 角色
的另 一 面 , 是 民 主 制 度 下 的 ‘ 治 人 ’ 也 就 是 公 民 。 市 场 就 政 ,
( ) 想 道 德 素质 一 思
公 民道德素质包 括社 会公德 、 职业 道德及家庭美德 。绝 大部分 学生社会 公德 意识 较强 , 同“ 业奉 献 ” 认 敬 这一 基本 职业道 德规范 , 与父母的关系较好 。大学 生普 遍具有强烈 的 爱 国心 , 能够树立 正确 的世界观 、 生观 、 值观 ; 人 价 具有 积极 性高 、 主动性强 等优 点。但有些学生道德认知 与道 德行为不 统一 , 社会公德 意识 淡薄 , 不能严格遵 守校规校纪 , 文明程度
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知识广博 的人文社会学科领域 中得到全 面的学习与熏 陶。各 科任教师要在学科教学 中充 分挖 掘其 中的公 民教育思想 , 把 专业 知识与公 民教育结合起来 , 分层次 、 阶段 、 时 、 分 适 适度
地对 大学生进行公 民素质教育 , 实现教 书与育人相结合。 12 以大众传媒为主阵地提高大学生的公 民知识 .
层次上。如通过观看政府组织和权责 的主题 , 加深大学生对 服务 型政府的认识 ; 公共参 与 、 维权 与责任主题 的影 片能够
统 ,大学生公 民知识 的掌握 有待于进 一步加深和巩 固。因 此 , 当前大学生 开展公民教育 , 对 首先要 向大学生系统传授
公 民知识 , 培养大学生的公 民意识。
确保校级院级系级学生会团委会及班委的民主选举制度保证学生干部在广大学生的民主参与下选出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充分接受全体学生的监督真正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服务学生的根本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权责一致意识规则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参与能力及沟通能力
加 强大 学生公 民教 育的具体 方法与途径
我国社会转型和大学 生个人全 面发展要求提高 大学生
的公 民素质 , 而大学生公 民素质 的提高有赖于公 民教育来完 成 。大学生公民教育 的具体方法与途径是探讨大学生公 民教
育 的题 中之意 , 教育工作者应该多渠道 、 多途径 、 全方位对大 学生进行公 民教育。公 民知识 的传授与公 民实践是公 民教育 最基本和最根本的途径 , 这两方面相互影响 、 相互制约 、 相互
钟 秀 珍
( 东商 学 院 广 东・ 州 502 ) 广 广 130
中图分类号 : 4 G6 1
摘
文献标识码 : A
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大 学校 园 是一 个 功能 齐 备 的小 社 会 , 学 除 了对 学生 大
进 行 教 育 、 理 和 服 务 外 , 要 根 据 学 校 日常 规 章 制 度 和 管 还 行 为 规 范 的 要 求 , 强 学 生 自理 、 加 自立 能 力 和 行 为 训 练 , 提 高 他 们 的 公 民 意 识 和 实 际 生 活 能 力 。 对 大 学 生 日 常 的 行 为 加 以 规 导 , 其 养 成 良好 的 学 习 生 活 习 惯 , 助 他 们 尽 使 帮 快 适 应 大 社 会 即 公 民 社 会 的 生 活 。 高 校 学 生 教 育 职 能 部 门 , 学 生 处 、 委 以 及 辅 导 员 ( 主 任 ) 以 发 挥 校 园 中 如 团 班 可
理 论 前 沿
代 精 神 的 核 心 , 一 个 国 家 和 民族 得 以 不 断 开 拓 前 进 的 动 是 力 。 在 公 民 教 育 的 基 本 要 求 中 , 造 力 ( 民 独 立 发 现 新 创 公 要 充 分 发 挥 课 堂 内 外 的 多 种 教 学 形 式 , 当 代 大 学 生 开 展 对
以 公 民 身 份 从 事 实 践 活 动 的 机 会 。 其 中 开 辟 校 内 勤 工 助
、
当代大 学生公 民教 育的途径
1 .以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为 引领 , 证 当 代 大 学 生 保
公 民 教 育 的 正 确 方 向
主义现代 化建设 学 习和工作 的合 格人才 。
第 三 , 承 与 发 扬 民 族 精 神 与 时 代 精 神 是 当 代 大 学 生 传
理
; i §
当代 大 学 生 公 民教 育 的途 径 与 方 法
口 徐 志 远 崔 蕤
国际化视野下加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对策研究
2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公 民素质教 育的内容
2 . 1 爱国主义教育 爱 国主义作为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 它表达 的是对 自己 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 对于 自己生长的国土和 民族所怀有 的深切 的依恋之情 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 经过千百年的凝聚。 无数次 的 激发. 最终 被整个 民族的社会心理所 认 同, 升华为爱 国意识 因而它 又 是一种道德力量, 它 对国家 、 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 不可估量的作用 。 3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公 民素质教育 的方法探索 爱国主义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传 统 . 在不同的阶段虽有不 同的表 现 3 . 1 注重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形式 . 但在社会 主义阶段 . 爱 国主义精 神有更深刻 的寓意 。 大学生的可塑性非常 高 . 经过 了高考 的洗礼 。 大学 生一般在大学 在 国际化 背景下 .爱 国主义的表现就是对 自己国家 的热爱和拥 他们 对外 界是一种好奇 的心理 . 护. 就是对 国家主权 的捍卫 . 国家主权是一个 国家屹立 于世 界民族之 里会去做一些 自己比较喜欢的事情 . 容易受 社会上一些不 良风俗 的影 林的坚强柱石 . 爱 国主义教育 的一个重要 内容就 是国家主权观教育 。 对很 多事情 的看法还是 比较肤浅的 . 网络信息如此发达 , 大学生缺乏生活 阅历 , 国家主权 高于一切 . 没有 国家主权 . 一个 民族就无法 在世 界立足 . 只能 响。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 , 特 受别人 压迫 把 国家 主权观教育作 为爱 国主 义教育 的重要内容 . 对我 对许多新鲜事物缺乏 明辨力 .容易受到国外不 良宣传信息的误导 . 别是在一些 国内的群体性事件上 . 更容 易受不法分 子利用 。 因此 . 针对 国大学 生群体 的公 民素质教 育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必须坚持德 育与思想 政治 教育相结合 . “ 大学 体 现爱国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方 面是 国家责任感 . 它也是维系 中华 大学生 的公 民素质教育 . 在 明明德 , 在亲( 新) 民, 在止 于至善 ” , 这是 《 大学》 里 的名 句 , 大 民族生存 与发展 的重要条件 。 国家责任感 的树立需要对我 国的历史有 之道 , 而后才是传授知识 更 深入 的了解 . 对 当代 的国家使命有更 明确 的认识 。 因此 . 对于大学生 学 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大学生怎样做 人 .
国际化视野下加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对策研究
国际化视野下加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对策研究【摘要】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公民素养决定了国家长久发展和民族未来前途。
加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将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在国际化背景下,明确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目的,厘清和丰富教育内容,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途径,对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际化;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公民素养决定了国家长久发展和民族未来前途。
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将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在国际化背景下,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是当前一个时期内公民教育研究的关注点。
只有明确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目的,厘清和丰富教育内容,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途径,才能有益于公民教育的发展,同时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目的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公民观念。
大学生是一个高学历的群体,他们的公民素养决定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他们进行公民教育就是让他们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既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又不会对西方的先进文化科技有所排斥,更不会盲目追随;既能保持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对西方的文化有明确的判断选择,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成果;既能追求国家集体利益,又不丧失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既拥有广博深邃的文化知识,又具备一个公民基本的政治素养。
总体来说,在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公民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传统的文化教育,更要教育其国际化的理念,学会独立思考,自觉维护本民族利益。
2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2.1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它表达的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
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培养学生公民学习素养
培养学生公民学习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公民学习素养变得日益重要。
公民学习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与公民身份相关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民学习素养,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公民教育课程的开设。
公民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公民学习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公民教育课程的开展,学生可以学习到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公民权益的保护等内容,从而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模拟参与公共事务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和习惯。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学习素养。
教师是学生的重要引领者和榜样,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辩论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真实案例和社会新闻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公共事务,激发学生参与社会讨论和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另外,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公民学习素养的重要环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入手,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遵守法律、关注社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同时,家长还可以与孩子共同关注社会问题,鼓励他们关心社会动态、参与公共事务,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最后,社会方面也应该加强对学生公民学习素养的培养。
社会是培养公民学习素养的重要环境,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规则。
社会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培训公共事务参与者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问题和改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民学习素养。
总之,培养学生公民学习素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我国⼤学⽣公民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2019-09-30摘要:⾼素质的⼤学⽣公民在社会公共领域中能够发挥⼀定的⽰范作⽤,但是我国⼤学⽣公民素质还存在着主体意识缺失、权利意识匮乏、参与意识不强、公共意识淡薄的问题。
⾼校可以充分利⽤现有的教育资源,构建科学的公民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学⽣;公民素质;教育对策中图分类号:G640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8-02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活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现代公民意识、良好公民素质,能有效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民。
⼤学⽣作为社会上具有较⾼素质的公民群体,在社会公共领域中能够发挥⼀定的⽰范作⽤。
他们公民素质的⾼低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民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我国⼤学⽣公民素质现状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校的公民教育发展还不够完善,⼤学⽣的公民素质有⾼有低。
⼤学⽣公民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缺失、权利意识匮乏、参与意识不强、公共意识淡薄,这也是当前⾼校教育应该重视和亟待改变的。
1.主体意识缺失。
“独⽴⾃主的公民并不是‘独善其⾝’,不问世事,⽽是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活。
”[1]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部分⼤学⽣具有相对较强的主体意识,具有⾃我控制、独⽴判断的能⼒,能够⾃主展⽰⾃⼰的思想、观点,探索问题解决的新思路。
但是还有⼀部分⼤学⽣对⾃我和对社会的认识、理解缺乏全⾯性和辩证性,盲⽬追求个性化,脱离社会现实⼀味追求⾃我,容易偏执和⾛极端。
通过访谈式调研的数据可以得出,对于社会上的⼀些⿊暗现象,⽐如贪污、腐败、潜规则等,67%的⼤学⽣表现出⽆奈的态度,失望以及⽆助的⼼理。
⾯对多元价值观的存在,⼀部分⼤学⽣⽆从选择⾃⼰的价值观,⽆法确定⾃⼰的公民⾓⾊。
2.权利意识匮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民社会就是权利社会。
良好的公民性要求个体能超越⾃我意识的局限,把⾃⼰认同于⼀个与他者联系在⼀起的共同整体,这个共同整体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需要个体的主动营造和积极维护。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极度扩张,社会分工更为细化,没有人能成为通才、全才。
那么,人才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什么?毫无疑问,当属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
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培养思想高尚、文化深厚、专业精深,身体心理健康良好的跨世纪大学毕业生,是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与庄严使命。
一、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虽然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大家却都是熟悉的: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亦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有健康的体院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与我们过去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实并不完全相同。
首先,全面发展理论因其过于抽象、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成监控;而素质教育可以将几个方面的素质分解为一项一项的比较具体的内容,结合社会的实践、学校、个体的实际,把抽象的方针、目的具体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二,素质教育的内容,有一些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所未提及的,或虽包含在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但又不甚明确。
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人们所理解的“人的全面发展”很容易被误解为以统一的模式去塑造全体学生或培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
素质教育则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大学生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
从我国古代的“射御礼乐书数”,到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从“T”型人才结构理论,到美国哈佛大学的“通才”培养模式和“超越零点项目”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对“素质教育”的尝试。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指导,他们都还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性指导的法规性支持。
公民素养教育方案
公民素养教育方案近年来,公民素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公民素养是指公民在法律、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
提高公民素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公民素养教育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公民素养教育方案。
一、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意识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应遵守法律。
学校应该营造一个法制化的环境,引导学生形成尊重法律、了解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律案例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二、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公民素养与道德修养紧密相连。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并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中。
通过课堂教育、道德讲座以及模范人物的宣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三、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与各类人群进行交流与合作。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引导学生克服社交困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开展公益活动公民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实践。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环保、扶贫、志愿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社会的快乐和责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加强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学生需要正确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培养他们辨别信息真伪、正确使用媒体资源的能力。
六、推进性别平等教育性别平等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观。
学校应该推进性别平等教育,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消除性别偏见和歧视,促进男女平等发展。
七、倡导多元文化学校应该注重教育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
通过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流活动,促使学生在多元社会中感受多样性并增强跨文化交往能力。
八、培养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公民素养的核心是公民的参与和责任。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培养学生的公共事务意识和主动参与能力,引导他们关心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九、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力。
文科结合报考大学专业的学生社会实践与公民素质培养
文科结合报考大学专业的学生社会实践与公民素质培养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的全面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文科生,如何结合自身所学专业与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公民素质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针对文科学生如何有效地结合报考大学专业与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1. 文科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文科学生通常有着较强的社会、人文素养,但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
因此,如何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文科学生可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参与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结合自身所学专业,为社区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支持。
其次,文科学生还可以选择参加相关的学术竞赛或研究项目。
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沿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历史学科中,学生可以参与相关的文献搜集、整理和研究,为学术界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 更好地培养公民素质作为高校学生,培养公民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公民素质包括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等。
对于文科学生来说,通过结合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公民素质。
首先,培养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加深对法律的了解。
同时,在实践中要注重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守法守纪。
其次,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公民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
文科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再次,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的体现。
文科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建立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为了更好地结合文科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文科学生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学习方法。
大学生爱国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的关联
大学生爱国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的关联在现代社会,大学生的爱国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爱国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的关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大学生爱国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
爱国教育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热爱,而公民素质教育是培养公民的基本素质和价值观念。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必须具备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只有通过加强爱国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素质,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其次,大学生爱国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相辅相成。
爱国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而公民素质教育则是为大学生提供了实现爱国情怀的有效途径。
通过公民素质教育,大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法律观念和社会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此外,大学生爱国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也相互促进。
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而公民素质教育则是通过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来实现这一目标。
爱国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发展的追求,而公民素质教育则可以让大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爱国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的关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课程设置。
大学应该增设相关课程,如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与法治教育等,将爱国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第二,加强实践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使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需要和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作 用 。 大 学 的 专业 课 程 是 每个 学 生学 习 的 重 要 课 程 , 公 民 素 质 教 育应 当 重视 在 各专 业 课 程 教 学 中 的 渗 透 。
高 学 生 的道 德 修 养 ;教 师适 应 丰 环境 的优 秀 心理 品 十会
质 ,爱 岗 敬 业 、 抵 制 消 极 堕 落 思 想 侵 蚀 的 坚 强 心 理 意
志 ,可以影 响和感 染学 生 ,提高学 生 的心理 素质 ,培养 他 们正确 的情感 、意志 、理 想和 信仰 。 二 、 校 园 环 境 与 大 学 生 公 民 素 质 的 培 养
要 力量之 一 。 大学 生公 民素 质 的培 养途 径 ,是 大 学生公 民素质 提 高的保 证 。 文章探 讨 了通 过课 程教 育 、校
园环 境 熏 陶 和 实 践 活 动 锻 炼 为 途 径 来提 高 大 学 生 公 民 素 质 。
[ 键 词 】 大 学 生 ;公 民 素 质 ;公 民教 育 ;途 径 关
基 本 知 识 的教 育 和 基本 能 力的训 练 。思 想政 治 理 论 课
中 包 含 了 丰 富 的 公 民 素 质 教 育 内 容 , 如 《 想 道 德 修 思 养 与 法 律 基 础 》 这 门 课 程 中 包 含 了 公 民 道 德 素 质 教 育 及 政 治 法 律 素 质 教 育 的 内 容 , 《 泽 东 思 想 、 邓 小 平 毛 理 论 及 “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想 概 论》 中 也 有 关 于 公 民
高 校 专 业 门 类 齐 全 ,通 过 各 专 业 的 融 合 有 助 于 对 公 民 素 质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的研 究 。如 通 过 政 治 学 的研 究 , 可 以 对 公 民 、公 民 社 会 、民 主 与 法 制 有 更 加 清 晰 的 认 识 ; 在 伦 理 学 中 ,可 以 对 公 民 的 道 德 进 行 深 层 次 的 探
交 叉 的 内 容 作 为 完 善 公 民 素 质 的 有 益 补 充 , 不 能 忽 视 专 业 课 程 及 人 文 素 质 选 修 课 对 大 学 生 公 民 素 质 教 育 的
式 、与 社会 交往 的 形式 等 对学 生 的责 任感 、平等 意识 、 规 则 意识 的形 成 具 有 潜移 默化 的影 响 。 因此 要 使 大学 生具 备 社 会 现 代 化 所要 求 的公 民 素质 ,就 必 须加 强 校
个 真 正 公 民一 样 地 生 活 于其 中 ,履 行 其 义 务 ,涵 养
( ) 加 强 校 园 法 治 建 设 , 创 设 大 学 生 参 与 管 理 二
其 公 民素质 。
的 有 效 机 制
讨 ,了解 公 民到底 需 要 什 么样 的人 格 素质 ;在 教 育 学
风 格 、 纪 律 规 则 、学 习 研 究 风 气 、教 育 者 的 态 度 、 人 际 交 往 方 式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和 习 惯 、 沟 通 信 息 的 模
公 民 素 质 的 提 高 是 一 个 系 统 的 T 程 , 远 非 ~ 门 思
想 政 治 理论 课 所 能 涵 盖 。将 其 他学 科 中与 公 民 素质 相
・ ‘ 蠡
・
●2 0 0 年第9 ( 1 期 管理研究:
大 学 生公 民素 质 的培 养 途 径 研 究
梁 碧 斐
[ 摘 要 】大 学 生 作 为 我 国公 民 中 的 一 个 特 殊 群 体 , 在 民 主 社 会 生 活 中 所 体 现 的 公 民 素 质 的 高低 , 不 但 影 响 其 一 生 的 实 际 生 活 方 式 , 而 且 影 响 着 全 体 公 民 素 质 的 发 展 方 向 ,也 是 影 响 推 动 中 国 走 向 公 民 国 家 的 重
( ) 通 过 思 想政 治 理 论 课 提 高 大 学 生 的 公 民 素 质 一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是 必 修 课 ,不 仅 可 以 保 证 公
民 素质 教 育 的课 时 需 要 ,而 且 也 可 以保 证 公 民 素 质教
育 内 容 的 系 统 性 和 科 学 性 , 使 大 学 生 受 到 更 好 的 公 民
理 论 课 。 十 六 号 文 件 强 调 指 出 : “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高
课 是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主 渠 道 。 ”
( ) 通 过 专 业课 及 选 修 课 提 高 大 学 生 的 公 民 素 质 二
西方 学 者称 之 为 “ 隐性 课程 ” 。学 校 的教育 理 念 、管理
( 一) 加 强 校 园文 化 建设 ,优 化 公 民素 质 教 育的 环 境 校 园 环 境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作 为 一 种 无 形 的 影 响 ,对
大学 生有 重 要 的作用 ,其作 用 不亚 于 正式 的学 校课 程 ,
_
的政 治 知 识及 公 当 前 高 校 公 民素 质 教 育 的课 程 途径 主要 依 托 于思 想 政 治
一
、
课 程 教 育 与 大 学 生 公 民 素 质 的 培 养
备 良好 的 品德修 养 ,不 仅教好 书 ,还要 担负起 培养 合格 公 民的重任 。教师 要确 立平 等 、尊重 、宽容 的观念 。只 有这样 的教 师 ,才 能给 大学 生一个 模范 的示范 ,才 能将
大 学 生 作 为 有 独 立 意 识 、判 断 、理 性 的 主 体 对 待 。 教 师 是 教 育 活 动 的 直 接 组 织 者 和 实 施 者 ,教 师 的 良好 品 质 和 高 尚 的 人 格 ,会 直 接 作 用 于 学 生 ,净 化 学 生 的 心 灵 ,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