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21地震新闻,谈观众,媒体与政府的连环性
浅议新闻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浅议新闻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作者:王晓峰来源:《活力》2012年第10期[关键词]新闻媒体与政府;关系一般来说,日常状态下,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既出于双方共同的利益,但又不是完全平等的。
而在平时,政府则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媒介进行管理和规制。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们国家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在逐渐重构。
总的说来,在从原有的仅仅是工具和喉舌的定位逐渐向政府的智囊、民情民意的晴雨表等多元方向上转化,媒介与政府的关系从单一变得多重。
在这过程中,党管媒介的原则不变,党对媒介领导的核心地位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但管理的方式在变,但具体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的转变不会一步到位。
就像所有的社会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样,人们对媒介在改革开放时期所担负的社会功能、社会作用的认识也不会一步到位。
政府与媒体间应是一种合作关系,通过合作,一方面媒体可以按照自身规律对政府工作进行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使公众了解政府工作的目的,从而极大地促进政府的应变效率和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可协助政府更全面、更快速地了解政情民意,出谋划策,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不难看出,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对于树立政府、媒体的良好形象,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实际上,政府与媒体之间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媒体有责任向公众传达政府的各项政策法规,政府的工作也需要通过媒体来向公众进行“公关”。
在我们国家,媒体不仅是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因此从根本上说,政府与媒体所代表的利益是一致的。
2003年“非典”初期,面对日益扩大的“非典”疫情,政府采用的办法是遮掩,由此导致媒体的“失语”。
结果,老百姓在主流和公开媒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新闻的情况下,只能道听途说,产生了两种心理:或是对疫情重视不够,或是过度恐惧,由此引发对媒体的责难和对政府的不信任。
这也是新形势下政府与媒体间关系没有得到科学认识和处理的典型案例。
之后,由于政府坦诚地通过主流新闻媒体与公众进行了有效的、透明的信息沟通,尽管疫情一度更加严重,但民心稳定,最终战胜了“非典”疫情。
浅谈地震灾害中政府部门的危机公关——从山西运城地震事件谈起
河 津市 、万 荣县交 界 (55N,107E)发生 48 3. 。 1. 。 . 级 地震 ,震源深 度 1k 【。地 震发 生后 ,互联 网、 2i l n 1 电视 、广播 、报纸 等媒 体都进 行 了及 时报道 ,尽 管 本 次地震 并未造 成 明显 的人员伤 亡 ,但 是却受 到 了
的公共关系危机。20 . — ,我国四川汶川县发 0 8 51 0 2
生里氏 8 . 0级特 大地震 ,造成 69万人 死 亡 ,18 . .万 人 失踪 ,直接 经济 损 失高达 8 5, 41 4亿元【。正是这 5 】
政府部门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样一场罕见的特大地震,相关业务部门在震前未能
浅谈地震 灾害 中政府部 门的危机公关
— —
从 山西运城地震事件谈起
徐 占品,郭子辉
( 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 三河 O5O ) 62 1
摘 要:2 1.1 4上午,山西河津市发生 4 00 . 02 . 8级有感地震,运城全市普遍有强烈震感。媒体对震情进行报
道的 同时,也发布 了山西省地震局 此前 两天针对 民众 的地震传言进行辟谣的新 闻。这两条新 闻的同时 出现将 相关的地震部 门置于被 动地位 。此后 ,新 闻媒体又报道 了山西省地震局对辟谣事件的解释 ,再一次将政府部 门 推进公众 的信任危机之 中。整个事件 的发生发展过程,都体现 了我国部分政府 部门危机 公关意识薄弱,缺 乏与媒体和公众进行 良 性互动的经验,因此,政府部 门亟待加强新 闻素养和危机公 关意识。 关键词 :新 闻传播;危机公关;新闻素养;山西运城地震
时 间 ,相 关政府 部 门陷于 公共 关系危 机之 中 。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新闻媒体在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出来。
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国家的各项社会事业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突发新闻事件中,诸如非典事件、飞机失事、洪涝灾害以及地震、火山爆发等等,由于其具有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严重的危害性,使得这一类事件总是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面对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新闻媒体就必须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发挥新闻媒体在突发新闻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功能,迎接突发事件中社会各界对新闻报道提出的挑战,这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媒体的责任;人文关怀;地震事件引言所谓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也无法预先掌握的能引起人们关注和兴趣的事物或现象,并对人类的生存和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或影响①。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或危机性的特点,公众的信息需求显得比平时更为急迫,政府和媒体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信息显得十分重要。
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媒体综合实力的检验和体现②。
近年来的突发事件种类繁多,规模较大,定格在我们记忆中的是一幕幕的惊心动魄:2005年的印度洋海啸事件、2006年的虐猫事件、“馒头血案”事件,以及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2008年初的艳照事件、雪灾事件……这些突发事件性质和影响力各不相同,冲击力、影响①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出版 12页②李思屈《传媒文化及其权力现象——“传媒权力论”之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力迥异。
新媒体环境下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和应对
新媒体环境下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和应对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害。
在新媒体时代,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发展和应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新媒体工具,舆论的传播和反馈速度大大加快,对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的特点、网络舆情传播路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一、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发展有其特殊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速度快:新媒体工具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一旦发生地震,相关信息便会被迅速传播到各个角落,引发舆情迅速发酵。
2. 舆情扩散广泛: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范围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媒体渠道,而是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被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舆情可能会迅速蔓延,引发更大的社会影响。
3. 舆情态势多元化: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不同的信息渠道和来源可能会引发不同的舆情态势,使得舆情态势更加多元化,舆论发展更加复杂。
二、网络舆情传播路径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路径主要包括信息发布、舆情引导、舆情发酵和舆情深化等几个阶段:1. 信息发布:地震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首先会通过官方媒体和权威机构发布,然后被迅速传播到各个新媒体平台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被传播出去。
2. 舆情引导:一旦有了相关信息,各类网络用户便会开始对地震事件进行评论、讨论,一些知名媒体和意见领袖可能会开始发表相关观点,引导舆情发展的方向。
3. 舆情发酵:一些敏感话题、矛盾观点可能会在舆论场上形成对立,引发争议和热点话题,舆情发酵的瞬间可能会迅速引发社会不安和情绪波动。
4. 舆情深化:一旦舆情发酵,可能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反思和思考,从而对政府、社会组织的行为提出更高要求,舆情态势进一步深化。
试论公共危机中政府与媒体合作之必要性及原则——以日本政府和媒体联手应对“3·11”地震为例
在 经 济 全 球 化 、 会 复 杂 化 和 自然 环 境 不 断 恶 化 的 背 景 社 下 , 共 危 机 的爆 发 呈 现 出 多 元 化 , 繁 化 与 常 态 化 的 特 点 。 公 频 对 于 公 共 危 机 而 言 , 出 关键 决 策 的 主 体 是 政 府 , 府 是 公 做 政 共 危机 管理 的 主 角 , 作 为政 府 与 公 众 沟 通 的 桥 梁 和 纽 带 的 而 媒体, 也扮演着 重要 的角 色。 0 3月 1 21 1年 1日的大地震使 日 本 遭 受 巨大 损 失 。地 震给 日本 人 民带 去 的灾 难 和 后 续 救 援 的 开 展 固 然是 我们 关 注 的 焦 点 , 我 们 更应 研 究 和 学 习 日本政 但 府 和 媒 体 在 这 次 地 震 中 的 沟 通 与 合 作 。 正 是 政 府 与 媒 体 联 手 , 使 日本 地 震 初 期 在 大 灾 面 前 保 持 了令 人 难 以 置 信 的 冷 静 , 世 界 留 下 了深 刻 的 印 象 。 “ 山之 石 , 以攻 玉 ” 以 日 给 它 可 , 本 政府和媒体联 手应对 大地 震为主体来研 究政府 与媒体在 公 共危 机 中 进 行 有 效 沟 通 合 作 的 必 要 性 和 其 原 则 , 于 我们 对 今 后 应 对 类似 危 机 事 件 , 证 国 家 的 长 治 久 安 、 谐 发 展 具 保 和
试论 公共 危机 中政 府 与媒体 合作之
必要性 及原则
~
以 日本 政 府 和媒 体 联 手应 对 “ ・ 地 震 为例 3 ¨”
赵
( 州广播 电 台 广
殉
广 东 广州 501 10 0)
立 逸 擎
丝
摘 要 : 本 文 以“ ・1 地震 中 日本 政 府 与 媒 体 联 手 应 对 危 机 为研 3 1” 究主体 , 用事 实阐述 了公 共危机 中政府与媒体合作的必要性。同时 , 通 过 分 析我 国政 府 与媒 体 关 系 中存 在 的 一 些 本质 性 问题 ,并 结 合 日本 政 府 与媒 体合 作 经验 , 图 找 出一套 适 合 我 国 国情 的 , 政 府 与 媒 体 能 在 试 使 公 共 危机 中进 行 有 效合 作 的 原 则 。 关 键 词 :公 共 危 机 日本 “ ・ 1地 震 政 府 媒 体 31”
浅谈灾难报道中我国媒体公共性的表达
第一, 面对危机事件媒 体必须 主动介入干预 。第 二 , 媒体 要 在此类报 道中尽快 提供 最详尽 的报道 。第三 , 媒体 沟通信息 的同时提供权威的知识与应对 和解决措施 。
二 、“ 汶川地震 ”灾难中中国媒体取得 的新 突破 2 0 0 8 年5 月1 2 日, 发生在 四川省 汶川 县的8 . 0 级特大地震灾 害牵动 了国人 的心。与 “ 0 3 非 典”相 比, 此次危机 更紧迫 , 对 于媒 体报道 要求更 强 的时效性 , 我 国媒 体也 有 了与上次危 机 截然不 同的表现 , 这无 疑是传媒公共性表达 的巨大进步 :
一
、
与以往的报道相 比, 这次报道 的主角有 了很大的改变。媒 体除 了对领导 的关注外 , 更多 的是对受灾 的平 民进行关注 。把 主要镜头 对准平 民, 从饮水 , 吃饭等等灾 民所需 一直细化 到人 们生存 、 生活 的每一个细节 。国际媒体对我 国媒体 赞赏有加 , 跟这次媒体镜头对准普通人有很大关系。 三、“ 东方之星号翻 沉”——我 国新 闻媒体遭遇瓶颈 2 0 1 5 年6 月1 日晚 , 从南京驶往重庆 的 “ 东方之星”客轮在 长江 中游 湖北监利水域沉没 。这次突发的危 机事件 , 媒体的表 现也受到全社会 的关注 。在2 0 0 8 年的四川汶川地震 之后 , 我 国 媒 体似乎遭遇 了瓶颈 , 很 难做到 明显 的突破 , 这次 报道中传媒 的公 共性表达还 算 比较优秀 , 受到大家认 可 , 但是依 旧显露 出 不少可以改善的地方 :
关键词 : 新 闻生 产 ; 新 闻 实践 ; 传 媒 公 共 性 中图分 类号 :G 2 0 6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6)2 2 — 0 1 8 6 一 叭
从抗震救灾谈中国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双向互动
从抗震救灾谈中国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双向互动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在抗震救灾的各个环节当中我们却很惊喜地发现中国的公民社会在成长和进步。
普通公民和民间组织不仅成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彼此协作的重要纽带和桥梁,而且对政府部门的决策、施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标签:公民社会;公民;抗震救灾;互动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中介组织、民间组织及社团应运而生,它们不仅成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彼此协作的重要纽带和桥梁,而且对政府部门的决策、施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公民社会,又称为民间社会或市民社会,它是指国家和市场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会、协会、社区组织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运动等,又被称为第三部门、公民社会组织等。
公民社会不单单是一个由“公民”身份者构成的社会,更是一个让普通人起到公民作用的社会。
而公民要对社会起到作用,就必须积极地介入和参与国家的公共事务和公共生活。
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公民社会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部分,它为每一个人的参与而敞开,尽管每一个人在其中实际并不同等地参与。
”一个健康而有序的公民社会,不仅是一个凸显公民价值与权利的民主社会,更应该是一个倡导公民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的社会。
只有所有公民都切实可行地肩负起公民的责任,才能真正形成单个公民与他人、与国家以及与社会在法律上、政治上的互动关系,也只有在这种互动中才能与政府形成合力,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从抗震救灾我们看中国公民意识的成长和进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曾发表一篇读者文章称,汶川5·12地震让每个人揪心。
几乎所有的话题都是这场灾难,几乎周围所有人的情绪也都是前所未有的一致:沉重,哽咽,盈眶的热泪。
从汶川地震的央视报道看政治传播
从汶川地震的央视报道看政治传播2019-07-08【摘要】今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特⼤地震后,中央电视台及时作出准确、全⾯、客观的报道,从报道效果来看,中国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渐成熟,发挥了较好的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作⽤。
本⽂系统的分析了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并阐述了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的互动。
【关键词】汶川地震央视报道政治传播2008年5⽉12⽇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8.0级特⼤地震,中央电视台反应迅速,⽴即派遣记者前往灾区,此次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求客观、⾼效、透明,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
5⽉12⽇,新闻频道在地震发⽣后32分钟⾸发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关注汶川地震》,从5⽉12⽇15:20-5⽉13⽇20:00,节⽬跨度超过26⼩时,以“同⼀主题不间断播出”,对⽩天和午夜时段实施了直播全覆盖。
“其中,⾃5⽉12⽇22:00起,综合频道还与新闻频道实现了同步并机播出。
直播节⽬⾸播新闻200余条次,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信息源。
直播报道第⼀时间满⾜了观众的信息需求,并及时进⾏权威,对于地震的流⾔及时辟谣,稳定了⼈⼼。
”这⼀次对地震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中央电视台在对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和政治传播⽅⾯已经成熟。
⼀、突发公共事件与政治传播汶川地震属于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然灾害。
(2)事故灾难。
(3)公共卫⽣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等“政治传播是政治家、新闻媒体和公众之间有关信息传递的⼀个交互式的过程。
”政治传播可以定义为,⼀定的政治传播主体(民众、政治家、政府或政治组织)运⽤有意义的符号,通过⼤众媒介与政治传播的对象之间进⾏的政治信息的传递、接受、反馈的⾏为和过程。
兩岸三地報紙災難事件報導研究—以臺灣921地震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
‧新聞學研究‧ 第八十五期民94年10月 頁71-109‧71‧兩岸三地報紙災難事件報導研究—以臺灣921地震報導為例1柯惠新、劉來、朱川燕、陳洲、南雋*投稿日期:2003年11月14日;通過日期:2005年5月2日。
* 作者柯惠新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e-mail:*************** ;劉來為北京聯想集團研究經理;朱川燕為北京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研究經理;陳洲為北京美蘭德媒體傳播策略諮詢有限公司研究經理;南雋為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助理編輯。
‧新聞學研究‧第八十五期民94年10月‧72‧《摘要》本文以內容分析法分析中國大陸、香港與臺灣三地六份報紙於臺灣921地震期間對地震及與地震有關之報導。
研究發現:若以相對報導量衡量,則三地報紙之變化趨勢具有一致性;若以絕對報導量比較,則三地報紙變化差異很大,且對臺灣921地震的關注點與報導形式也隨時間有異,但三地報紙的變化規律並不一致。
究應採用什麼指標來研究新聞媒體對災難事件的關注變化,本文提出了思考。
關鍵詞:地震報導、災難、危機傳播、內容分析兩岸三地報紙災難事件報導研究壹、研究緣起1999年的臺灣921大地震曾經引起兩岸三地之媒體共同關注,相關報導占有大量報紙版面。
兩岸三地都是華人社會,有著共同文化血脈與日益密切的政治、經濟、社會聯繫,若一地出現災難或重大新聞事件,往往立刻引起另外兩地社會與媒體高度關注。
因此,九二一大地震提供了一次對相近文化背景、不同媒體管理機制、不同輿論機制之災難報導進行比較、研究的好機會。
相關研究曾對臺灣921地震的報導進行內容分析,但研究範圍多侷限於臺灣一地,兩岸三地媒體報導之系統比較與分析則付之闕如。
基於此點,本研究小組於2000年2成立後,即於同年末在香港與臺灣同行協助下,針對兩岸三地的六份報紙進行了抽樣內容分析,期待研究成果可豐富兩岸三地對災難報導的研觀察與瞭解。
簡單來說,本研究嘗試比較三地媒體對同一災難事件的報導,藉以揭示差異並分析產生差異的可能原因。
中国地震灾害中的媒体与舆论管理
中国地震灾害中的媒体与舆论管理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在地震发生时,媒体与舆论管理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地震灾害中,媒体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被动宣传变为积极应对和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震灾害中媒体与舆论管理的现状,并分析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一、地震媒体的角色转变地震发生后,媒体成为传递信息以及组织救援的重要渠道。
在过去,媒体在地震灾害中主要扮演着传递消息的角色,报道灾情、救援进展等内容。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互联网的普及,传媒也开始发挥更为活跃的作用,成为信息传递、互动交流和舆论引导的平台。
地震媒体的角色转变为媒体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主动为公众提供实时信息和生命救援的指引,填补国家部门信息发布的短板。
二、地震媒体面临的挑战在中国地震灾害中,媒体与舆论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第一,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难以保证。
在地震发生初期,地震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是媒体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因为信息来源五花八门,真假难辨,所以媒体需要提供准确的信息,以帮助公众及时了解地震的实际情况。
第二,灾后重建与援助的报道困难重重。
地震发生后,灾区的灾后重建和援助工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灾后报道却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如灾区交通不便、通信中断等。
第三,灾后精神疏导与舆论引导具有挑战性。
地震发生后,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脆弱,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舆论引导也成为了媒体面临的挑战。
三、地震媒体的行动与作用紧急信息发布:地震发生后,媒体扮演着重要的信息发布角色。
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数据,媒体可以第一时间发布地震预警和紧急救援信息,帮助居民在第一时间采取自救行动,增加生存几率。
公众教育与宣传:媒体可以通过报道灾情、安全知识和救援指南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理解,增加地震知识的普及率,提高公众遭遇地震时的应对能力。
灾后援助与重建报道:媒体是社会各界了解灾区、参与援助和重建的重要渠道。
地震救援中的媒体沟通与信息传播策略
地震救援中的媒体沟通与信息传播策略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地震发生后,救援行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对于减少伤亡和恢复受灾地区的重建至关重要。
其中,媒体的沟通和信息传播策略在地震救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震救援中的媒体沟通和信息传播策略,并分析其影响和局限性。
一、紧急声明和新闻发布会地震发生后,政府部门应立即发出紧急声明,向公众传达关键信息,如地震的规模、地点、伤亡情况等。
在紧急声明发布后,组织新闻发布会是一种常见的媒体沟通方式。
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府可以向媒体和公众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回答媒体的提问,并传达救援行动的进展和需求。
然而,新闻发布会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新闻发布会通常只能容纳有限的媒体代表,无法覆盖所有的媒体机构和社交媒体平台。
其次,新闻发布会的时间和地点可能限制了一部分媒体参与,尤其是在救援行动紧张时期。
因此,政府还要考虑其他信息传播渠道,以确保全面、及时地传递信息。
二、社交媒体的运用社交媒体在地震救援中的媒体沟通和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政府和救援组织可以通过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紧急通告、更新救援进展、回答公众问题等。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其实时性、广泛性和互动性。
然而,社交媒体也存在信息真实性和传播失控的风险。
虚假信息可能会迅速传播,引起群众恐慌和混乱。
因此,政府和救援组织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应当谨慎审核信息的可信度,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三、专业媒体的参与在地震救援中,专业媒体的参与至关重要。
专业媒体通常具备报道经验和技术能力,能够提供更全面、客观的报道。
政府和救援组织可以与专业媒体合作,共享信息资源,提供必要的访问和采访条件,以便更好地传播救援行动的情况和需求。
然而,政府和救援组织需要注意避免对媒体的过度控制和限制,应尊重媒体的独立性和报道自由。
媒体的独立性和正义感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重要保障,应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甘肃地震的地震灾情信息共享与传播
甘肃地震的地震灾情信息共享与传播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发生不可预测,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甘肃地震作为最近发生的一起地震事件,对当地的居民和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准确地传播和共享地震灾情信息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提高救援行动的效率,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首先,政府部门在地震发生后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政府应成立紧急应对机构,与相关部门建立联络机制,并及时发布官方地震灾情信息。
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台、广播、互联网等渠道发布信息,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广泛性。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的沟通协作,及时了解地震发生地的灾情以及救援需求,通过信息共享帮助协调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援效率。
其次,媒体在地震灾情信息共享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对地震灾情进行深入报道,向公众传递准确的地震灾情信息。
媒体应重点关注受灾地区的紧急救援、灾后重建和群众安置等问题,通过报道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此外,媒体还可以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倡导爱心捐助、志愿者参与等公益活动,加强地震救援的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
此外,在信息共享与传播中,公众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公众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个人网络等途径,转发官方发布的地震灾情信息,扩大信息的覆盖面。
同时,公众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就地震灾情信息进行讨论和交流,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推动救援行动更好地服务于受灾群众。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灾情信息的共享与传播应以准确为前提。
发布信息的各方应做好信息的核实工作,避免不准确的信息传播导致公众恐慌或产生混乱。
同时,信息共享与传播也要尊重个体隐私和相关法律法规,不能侵犯他人权益。
综上所述,甘肃地震的地震灾情信息共享与传播对减轻灾害损失、提高救援效率至关重要。
政府、媒体和公众应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渠道传播准确的地震灾情信息,为地震灾区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只有通过信息共享与传播,才能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新-从汶川地震的播报谈新闻的快速反应 精品
从汶川地震的播报谈新闻的快速反应首先,新闻工作者对灾情报道一定要快速、准确、真实,满足群众的知情权。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当危机发生后,如果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不主动出击,及时报道,其他的小道消息就会大行其道,造成社会恐慌与混乱。
因此,主流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其权威性和覆盖面广的优势,及时向群众传递准确的事件发生的情况和政府的处理情况,迅速摆明态度、应对危机、安定人心。
此外,随着新闻传播手段的多样化,新闻已经不再单纯停留在以口播,或者口播加图像这种单一的表达方式,现场直击、目击者采访、电话连线等表现形式,使新闻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贴近真实,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综合实力,使群众能更直观地认知新闻事件。
其次,新闻工作者对灾情的报道要正面积极。
一个理性和成熟的新闻工作者在重大灾情报道中应该处变不惊,从容面对,既不能回避灾情,直面灾难的悲剧性质,又不能被动、消极地被灾难牵着鼻子跑,而应主动积极地播报党和政府安定民心的重要指示,人民群众抗灾救灾的事实,热情讴歌抗灾救灾的壮举、义举,在灾难新闻中融入科学和理性,给人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起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力量和希望,这是新闻工作者所必须高扬的时代主旋律,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主旋律,决不可凭一时的感情冲动,不分主次地乱采乱写一气。
一个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不但要对新闻内容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对民众负责,对社会负责。
正如香港大学新闻及传播研究中心钱钢所言媒体在追求眼球效益的时候也应该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最后,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突发事件后,还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
由于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在群众中的威信较高,说服力较强,因此,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对重大的灾情事件的解读将在群众中形成范围较广、相对稳定的舆论,用正确的声音告诉人们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坚定人们战胜灾难的勇气和信。
从日本大地震看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和作用
从日本大地震看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和作用摘要:灾难性事件往往以突发的方式出现,给个人与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这种破坏和影响都会造成受众心理上的刺激和震撼,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探知欲望。
新闻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在满足受众需要的同时也显现出自身的特点和作用,这些特点和作用与一般新闻报道有相同之处,但也体现出自身的内涵。
关键词:灾难形势;新闻报道;特点和作用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两类。
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日本2011年3月11日9.0级大地震,同时引发海啸、炼油厂火灾、核电站核泄漏等次生灾害;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空难、矿难、交通事故、桥塌楼倒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如美国“9•11”事件。
灾难性事件与一般事件在新闻报道上有同样的报道要求,但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和作用。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几分钟后,NHK电视台及时报道地震消息,全世界通过NHK电视台直播或者各国电视台转播获得地震发生的消息。
随后公众不断从新闻媒体获得地震伤亡、地震救援等信息。
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发布信息,减少转述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为稳定民心和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灾难性事件突发之时,新闻报道快速至上。
灾难的突发性决定了报道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时间、最新的报道,才能满足人们灾难发生后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乱时的心理需求。
能否快速地投入新闻报道成为决定此类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性问题。
这时候事件现场的一切都是有极高新闻价值的,记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观众想看到的,都成为人们关注这个媒体所作报道的理由。
在灾难性事件面前,不仅要及时公开信息,而且还要通过传播多种多样现报道的真实准确性,能起到稳定民心、安定团结的作用。
中国媒体对日本地震报道的一点感想
关于中国媒体对日本地震报道的一点感想以前在没上大学之前不怎么关注媒体,或者说不怎么看报纸,现在以新闻专业学生的身份上了半年学以后,对我国的新闻事业算是有点儿明白了,就俩字儿的评价-----“奇葩”。
我们国家所有的报刊都要接受党的领导,这在国外是难以想象的,我不是说这种制度不好,是,是有很多好处,我们要维护社会的和谐嘛。
所以,我不知道这有没有必然关系,很多报刊都是绑着手在舞蹈。
尤其是,这次日本地震,说实话发生的真不是时候,怎么就挑这段时间呢,两会,云南地震,简直是给我们的新闻媒体出考卷、出难题。
就我而言,这次考试,不管是电视媒体还是新闻报刊,好多人“挂掉了这科”。
记得地震发生以后的第一堂马新课,老师就拿着众多雷同的报刊像我们展示,我也确实被雷到了。
基本上千篇一律,头版头条是两会盛况,登一些或哗众取宠或整幺蛾子的两会代表们的提议,然后豆腐块样的两块登云南地震和日本地震。
(以前看报纸,就只是看,并不知道原来报纸的版面也是有讲究的,头版头条是给最高领导人的,温家宝的讲话如果上了头版是破天荒的,要是没有上头批准是要受批评的,新闻媒体们真是不好做人啊,到处都是地雷啊。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关注两会,或者说会不会介意第一眼就读取两会的信息,就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来讲,我们不提对全人类(日本)的爱,就是我们自己人,也该给云南地震更多的版面吧,还不说,这次日本地震比汶川地震要大,我们有好多的侨胞在日本,就算不在头版,多印几个字,多报道一点是有多费钱?报纸报道不该是报道人们最关注的吗?对于某些报纸和《人民日报》对版面的行为,我真的觉得,何必呢,和跳梁小丑有什么区别。
最令人敬佩的是《南方周末》,我们的马新课时周二上,上完以后,我就一直盼着周四看南方周末怎么做这一期,看了以后,真的是没有感到失望,南方周末是有骨气的报纸,头版头条整版都是关于对日本地震的报道。
真正向我们介绍日本灾后的状况,介绍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以及可取之处。
说到这里,我真的是感觉到日本媒体和中国媒体在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上却是存在差距,可能由于经验或者体制上的差别,日本媒体在报道上没有煽情,没有惊慌,非常镇定,只报道群众希望知道的信息,真的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准确报道灾情,提醒群众应该注意的事项,应该要怎么做,并用五种语言循环播放。
论汶川地震报道中的跨媒体联动
论汶川地震报道中的跨媒体联动
丁红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8)001
【摘要】汶川地震发生后,大批新闻从业人员快速赶赴灾情发生的第一现场,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一系列媒体手段将灾情信息真实、客观、快捷地传达给全国人民及国际社会.各类媒体在应对突发性灾难时,发挥各自特长,充分整合资源,凸显了媒体联动的优势和特点,信息发布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和全面,媒体联动的程度之高,都是历史上少见的,值得认真总结.
【总页数】4页(P104-107)
【作者】丁红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宣传部,湖南,长沙,41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2
【相关文献】
1.重大活动的跨媒体整合传播策略——以四川卫视"5.12汶川地震2周年大型公益活动"为例 [J], 谢慧
2.做足抗震报道中"人"的文章——台州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中挖掘"地方元素"的探索[J], 陈小波
3.重大活动的跨媒体整合传播策略——以四川卫视“5.12汶川地震2周年大型公益活动”为例 [J], 谢慧
4.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跨媒体联动直播的实践与思考——以《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返乡》系列直播为例 [J], 陈亦帆;黄洁如
5.汶川地震报道中的媒体联动及其功效分析 [J], 王亮;杨改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從921地震新聞,談觀眾、媒體與政府的連環性
馮建三
發表於人本月刊 1999年11月
幾乎是無可避免的?媒體在報導新聞時,尤其是報導刑事或災難新聞,在發揮告知、監督與聯繫社會之同時,總要變成惡棍,成為交相指責的對象?而既然人們屢次批評媒體,也屢次不但沒有遠離,反倒欲罷不能,讀看聽更多媒體的相關報導,以致有人甚至說,「消費(媒體)已然成為許多人無可救藥的心理危機處理模式」,那麼,人們也就註定必須被迫戴上媒體惡棍的從犯的帽子?
九二一地震以來,媒體重複,或說擴大地重複了承平時期就已存在的問題。
妨害救災與醫護工作的進行。
受災者身心俱疲、生活步調大受干擾之外,媒體的輪番上陣,攝影機及鎂光燈齊下,隱私及受創的心靈,再受媒體暴力的傷害。
儘管報紙不同,電視頻道有別,但畫面、聲音與文字仍然雷同,一而再、再而三,無分日夜川流不息、源源不絕地對外傳送,超過為了凸顯重點所須有的重複程度。
雖然媒體數量這麼龐大,卻有許多災區災民沒有得到即時的報導,彷彿他們的困難可以延後被知道、協助。
幾乎所有記者暫停本身的採訪路線,轉而投入地震新聞的報導,卻仍有眾多意見還沒有引起更多更深刻的曝光,或甚至就還沒有進入社會的意識之中,好像地震「只」震出災民救助、災區重建、經濟成長、政府財政等等問題。
或者,等而下之,災區民眾因不滿各級政府協調不力、效率不彰,乃至作業蹣跚官僚,是以北上請願的活動,媒體也要加以醜化,說是外力介入,好像災民理不直氣不壯,索求不當,反觀中央政府分化受災民眾,力阻他們北上的不當作為,兔脫於媒體的檢討之列。
但是,我們一定會倍覺奇怪,記者也好,媒體老闆也好,難道就不如我們,他們怎麼就沒有想到類似的問題?
也許他們本來就與一般人不同,因此真地是沒有想到。
但記者也是血肉之軀,媒體也不想招徠罵名,他們理當不會不在意人們的反應,要說他們完全眛於人情,很難讓人置信。
可是,如果他們知道這些事理,為什麼他們的理智不能指導他們的採訪行為與媒體資源的配置?
唯一的答案是,個別的總合無法等同於全部,因為每家媒體、每個記者都必須與所有其他的媒體與記者,相互競爭,競爭一種具體的、可以化約比較的標準,以當前社會來說,這個標準就是利潤,就是發行量、收視率與收聽率。
走筆至此,讀者會覺得百思不得其解:媒體為了利潤,於是討好觀眾,追求收視率,於是接著有了特定的災害新聞處理手法,於是再接著引起了觀眾指責,如此,繞了一圈,觀眾不是在批評媒體的同時,也批評了自己?
觀眾自然無法免於被批評,就好像每個人都會自我批評。
但同樣的道理,具有自我批評意識的個別觀眾之總合,也無法等同於全部觀眾,並且觀眾行為與媒體行為的準則,還有很大的不同。
作為觀眾的人,有七情六慾,時而理智地覺得應該看比較有深度的節目,時而因為工作後身心疲乏,只想或只能想不動腦筋,把看電視當作是維持與外界接觸的純粹消費動作,而不是當成是探查、了解及參與社會建構的一部份,於是,有人這樣,有人那樣,舉止不一。
與此相對,媒體遵循利潤原則,動機完全「理性化」,不會像單一個人那般前後矛盾或左右搖擺,時而昇華,時而下墜,時而善念
盈胸,時而邪惡滿懷。
在觀眾與媒體行為準繩必然有別的情況下,試想,當比較多觀眾、比較多時候傾向的是消費符號,不是參與吸收,或者,當觀眾個人在比較多的時候遵循的是輕鬆原則,不是腦力互動的時候,具有利潤「理性」作為指導原則的媒體,以及受其指揮的記者,又如何能夠不去迎合或遷就前者,背離或捨棄後者?而等到不肯遷就利潤理性的觀眾,看到電視充滿了不符合他們需要的新聞陳現方式或題材,或是,具有雙重動機的觀眾,從媒體只看到逸樂動機的自己,因此覺得也被損害低貶之時,所有他們對電視的不滿也就傾巢而出,從而電視就必須承受這些批評。
這裡並不是說,媒體與閱聽人各應打五十大板,理由淺顯,當政府亂政或財團貪財時,合理的批評不會說,選出這種政府的人,在此財團工作的人,也要承擔同等的責任。
站在公民的立場,面對這種情形,會再自我期許,努力進行更多的自我改造,並結社以集體力量,迫使政府與財團改造。
因此,有關媒體血腥、侵害隱私、浪擲資源等等引發不快的情況,具有閱聽人身分,同時也是社會公民的我們,需要以層次有別,但互有關聯的反應,改造媒體。
擁有自覺並指出媒體不良表現的知識與能力,並推廣這種智能,固然重要,但不可依侍,否則再好也只是修身。
所以,要對媒體施加壓力,但因為媒體眾多,公民再有自覺、能力再大,也無法長期有效地,或同時杯葛所有媒體,於是造成媒體利潤原則不變的情況下,公民對特定媒體施壓的成功,只是換來稍後其他媒
體得以趁虛而入,瓜分此特定媒體利潤的結果。
至此,我們已經達到一個結論,亦即不滿媒體的表現,最後還是要回歸至對所有的媒體同時施加壓力,而能夠同時對所有媒體施壓的力量,來自於國家,也就是國家必須制定媒體政策,不是要檢查媒體的言論,而是要以政策牽制、規範媒體競爭利潤的動力,而國家不會自動制定這種媒體政策,除非公民動員起來,遊說或向政府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