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考点名称: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如图:(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
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征中心商务区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大公司、大商行、大银行等机构及高级商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工许多城市因工业门类不同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区分布于城市的边缘,交通便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业区各区由若干不同类工厂组成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染现象商业区各种商业街和大商场(或超级商场)多位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与企业分布相邻或结合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主要功能区,外边景观是成片密集的楼房行政中心区地区或城市的行政机构交通方便及邻近服务对象人口密度昼夜差异较大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机构和设施一般距工业区较远,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等条件文教机构众多,文化氛围浓厚混合功能区工厂、机关、商店、学校、医院、住宅等多位于城市内部具有有限的综合功能郊区主要是为城市服务的城市外围农业区城市行政界线以内、建成区外围的地区为建成区提供后备土地资源、劳动力和农副产品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城市地理学》课件PPT-第11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经济地租变化
由于不同的功能所要求的交通条件不同,在完全竞争的条件 下,每一功能即每一土地利用区所产生的经济地租递减曲线 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零售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最大,其在市中心所 能产生的经济地租却为各功能之冠。
服务业、轻工业和批发业的经济地租曲线的梯度较零售业为 小。在住宅用地方面,多层楼房用地利用率高,每单位面积 所能产生的价值较低密度的平房为高,所以其经济地租曲线 的斜度也较平房大,农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是各类经济活 动中最小的一种,因其在市中心和较偏远的市郊所产生的价 值的差别极为有限。
部分混合土地利用地区由于商业中心扩展 而改为商业用途。
再后为新发展的高级市郊住宅区和十分贫 穷的木屋居民区。
两者可能距离颇远,但亦可能近在咫尺, 而生活水平悬殊。
再后为城郊农业带。
新建的工业村则多位于旧城以外的空间。
城市的垂直差异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所有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 忽视了城市的垂直差异。
城市中成片的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文教区, 都是均质性能造就出来的均质地域。
均质地域以某项特定城市职能为衡量中心,讨论地 域表现出来的相对同一性。
换句话说,均质地域是由以某项职能为主构成的地 域(其他职能或为这一主要职能服务,或被这一主 要职能排斥),研究各类职能地域的共性——职能 均衡现象的生成和布局。
⑤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 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然后结合市区地形 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 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
⑥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分析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及其均质度和紧凑度, 可以了解该项职能地域的分布状况、面积大小、 紧凑程度高低、质地纯净的程度;对比分析各 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可以了解不同职能布局 的合理性。因此,划分均质地域对城市合理布 局和旧城区改造都具有指导意义。
城市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1、研究对象:城市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①城市化研究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③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的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
2、城镇: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3、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电灯,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寻找城乡差异。
4、城市地域: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03 不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 优缺点
集中式城市地域结构的优缺点
总结词:紧凑高效
优点:集中式城市地域结构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减少交通距离和通勤时间,提高城市 管理和服务效率。同时,这种结构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缺点:集中式城市地域结构可能会导致城市无序蔓延,过度依赖中心城区,导致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这种结构也可能限制城市的扩展空间,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目 录
• 引言 •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主要类型 • 不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优缺点 •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选择因素 •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发展趋势 • 案例分析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要点一
研究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目的是 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关注 城市内部各功能区域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城市 规划、建设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05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发展 趋势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中的应用
01
02
03
绿色建筑
推广节能建筑,降低能源 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保护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加强 绿地、湿地等自然保护区 建设。
低碳交通
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低碳 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碳排 放。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影响
分散式城市地域结构案例:洛杉矶
总结词
低密度、蔓延发展
详细描述
洛杉矶采用分散式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呈低密度蔓延发展,各区域功能相对独立。这种模式有利于缓 解中心城区压力,但容易导致交通拥堵、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组团式城市地域结构案例:广州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点与其演变
(三)城市特色结构 城市特色结构理论关心和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是:在一个城市系统中,城市特色之间到底是一 个什么样的存在关系?相同或不相同的城市特色 能否共同存在?如何共同存在?共同存在的依据 是什么?共同存在的属性和类型有哪些? 研究城市特色结构理论(以下简称“结构理 论”)是通过寻找一个城市系统中城市特色共同 存在(以下简称“特色共存”)的规律,以建立 指导城市特色创新的系统优化理论。 从概念上讲,城市特色结构是指在一定时空 范围(一定时间段及一定地域或等级的城市系统) 内,能使多种城市特色共同存在的一种相互依托 和制约且相对稳定的不同城市特色类型的构成关 系和方式。也可简单表述为:城市特色结构是在 一定时空范围内不同城市特色能够共同存在的关 系和方式。
LOGO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
结构一方面是受城市内部自然环境的约束, 另方面也受到历史发展、文化宗教和城市规划 的影响。 城市结构是特定社会的各种经济、文化因 素作用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反映,是城市地理 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 中国的城市结构是希望要有规划,有利生产, 方便生活的。中国城市结构可分为工业区、居住 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 结构要素中首重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 认为工业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内 部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居住区是人民生活生息 所在和社会活动的地方。商业区则是各种经济活 动中枢。
(四)城市形态的演变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同的经济结 构、社会结构对应不同的城市形态,20世纪90年 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 城市快速扩展的时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迅速而剧 烈,既有外部轮廓的扩展,又有内部水平结构的 调整和垂直结构的优化,复杂多样,呈现出新的 特征,对此我们应作相应的总结。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
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
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
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4.城镇体系研究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城市地理学第七章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规划的未来展望
数字化与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 重要趋势。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城 市规划和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可持续发展
未来城市规划将继续关注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和社区建设等方面,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 调发展。
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地域结构形 成与演变机制的研究,探索各 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加强城市地域结构与城市规划 、城市治理、城市经济发展的 关系研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拓展对全球不同类型城市的比 较研究,总结不同城市地域结 构的共性和个性,为城市的规 划和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地域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类型的城市可能具有不同的地域 结构特征。
城市地域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城市 的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地域结 构也会不断调整和优化。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政策因素
经济因素
政府制定的土地政策、城市规划、区域规 划等政策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具 有重要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因 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功能分区、空间布局 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社会因素
技术因素
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居民需求等因素对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产生影响。
交通技术、信息技术、环保技术等技术的 发展和应用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空间布局、 交通组织等方面产生影响。
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 究领域之一,对于了解城市发展规律 、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管 理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地理学讲义-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前言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大家庭中毫不逊色的一员。
地理学家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观念来研究城市,而区别于其它城市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进展,对城市研究作出了贡献,并在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分支之一。
课程内容本课系统地讲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共分八章。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三章:城市化第四章: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五章: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第七章: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第八章: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教材:《城市地理学》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主要参考书:《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二版《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城市地理概论》于洪俊、宁越敏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现代城市地理学》许学强、朱剑如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市职能分类。
◎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
◎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
◎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
◎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
(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市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各类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响因素、结构重组……⏹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地理科学、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
城市地理学第三版笔记
城市地理学第三版笔记
一、城市地理学概述
1. 城市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城市现象、问题及城市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2.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空间分布及组合规律;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地域结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城市化等。
3.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统计分析、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 城市形成的条件: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
2. 城市发展的阶段:起源、成长、发展和衰落。
3.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三、城市地域结构
1. 城市地域结构的定义:城市各功能用地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2. 城市地域结构的类型: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等。
3. 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四、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1. 城市规划的概念:为一定时期内城市的发展、布局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安排。
2. 城市规划的原则:符合国情、因地制宜、保护环境、节约土地等。
3. 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的使用方式、强度和管理的总称。
4. 土地利用的类型: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等。
五、城市化
1. 城市化的定义: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2.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初级阶段、加速阶段、高级阶段。
3. 城市化的影响因素: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2、AD
综合练习题
下图是某城市的横剖面图,根据你所学知识,判断 工厂、商店、住宅和办公楼的分布,完成图例的标 注,并标出A-F各区的功能区类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 邮编:256800 E-mail:bzhh_912302@ Q Q:43897471
圣家族大教堂矗立在 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中心。
1、在封建社会,城市的 地域结构主要是服从于 统治权力的需要。
中世纪欧洲,教堂往往 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
明清北京城的所 有用地功能区都围绕 紫禁城和中轴线呈对 称分布,充分体现了 皇权的至高无上。
2、进入工业社 会后,城市的 地域结构主要由资本和市场来决定。城市地域 结构往往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不同阶层有不 同的住宅区。
中心商务区批发轻工业区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中心商务区批发轻工业区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城市围绕不同点同强度发展起来形成多核心模式重工郊外工业区郊外住宅区次级商务区中心商务区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圣家族大教堂矗立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中心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城 市 地 域 结 构 模 式
低级 住宅区
中级 住宅区
高级 住宅区
多核心模式
城市围绕不同点 同强度发展起来, 形成多核心 模式 重工 业区
批发轻 工业区
低级 住宅区 中级 住宅区
郊外 住宅区 次级 商务区
中心 商务区
郊外 工业区
高级 住宅区
中心 商务区
工人 住宅区
过 渡 带
中产阶 级住宅区
通 勤 带
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
不同社会和制度下城市的地域结构 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同心圆模式
三种常见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城市地域结构的发展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5月20日1:30-3:30于205考试(十三周周一)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1、城市社会学亦称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生态系统(芝加哥学派)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经济、文化系统。
(2)城市的社会问题A涂尔干《自杀论》失范型、宿命型、利己型、利他型。
B 沃思:城市规划、管理C卡斯特:住宅、医疗。
(3)城市化(4)研究城市的生活方式(5)城市社会关系,帕尔。
3、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4)城市社会结构(5)城市化(6)城市文化(7)城市社会问题(8)城市规划(9)城市社会管理4、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研究方法)5、城市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与社会学: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2)与城市学科群: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1、滕尼斯:1887年《社区与社会》中礼俗社会对应乡村;法理社会对应城市。
2、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机械团结——乡村——同质性——环节社会;有机团结——城市——异质性——组织社会。
3、齐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1)善于计算,追求精神(2)在经受过多的刺激,产生厌倦心理(3)都市个人在精神追求、美感理念等方面呈现出衰退之势(4)出现新的个性:自由与独立性;追求区别于他人的个性。
4、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城市共同体。
东西方城市差别的具体表现:(1)东方的城市并没有像西方城市那样有一套特殊的适用市民的实体法或诉讼法,也没有自由市民。
(2)东方城市基本没有自律性的行政,一般而言,东方城市在行政上从属于中央集权制;西方城市的权利是分散的。
(3)东方城市的社会组织是以亲属氏族等为基础的;西方城市的社会城市则以个人组织为基础。
从城市产业地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发展格局
从城市产业地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发展格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产业地域结构已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加大扶持力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金涌入这些地区,城市产业地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角度分析中西部地区发展格局,以及城市产业地域结构的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产业结构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然而,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随着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地都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引进外资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逐渐向多元化、服务业化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1、多元化在各地经济结构的转型中,重点打造的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以重庆为例,其特色产业已由传统的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转向了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而且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
这种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风险分散的发展模式,注定会为中西部地区带来更加充沛的发展动能。
2、服务业化中西部地区的服务业也正在快速发展。
这不仅是因为服务业具有较低的环境污染、简单的技术要求和较强的市场适应性等特点,而且也与我国战略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有关。
像重庆、成都等地曾经专注于制造业,而现在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服务业。
因此,服务业的快速崛起,将会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不少的机遇。
3、技术密集型随着国家技术创新战略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正在爆发式增长。
以成都为例,其以“天府科技城”为主要载体,培育了一批著名的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同时启动了许多支持科技公司发展的政策,这有利于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迭代,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为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市场需求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内生型需求,其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重点。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城市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广西的北海;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如煤城淮北、鸡西;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城市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9、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例,谈谈城乡人口划分的标准。
10、 评价以市带县的利弊。
1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答案不全)
1、1955年市、镇建制标准(P29) 市:聚居人口≥10万的城镇;
镇:县级或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2000,非农业人口≥50%的居民区。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我国城市创新规模的分布及结构特征——齐夫定律视角
2021年第6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1 No.6doi:10.3969/j.issn.l000-7695.2021.06.005我国城市创新规模的分布及结构特征—齐夫定律视角蒋明华(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419 )摘要:为了解我国城市创新规模的演变规律及其内在机制,找准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为下一阶段创新政策的着力点,利用1995—201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科学支出前100位城市数据,采用三参数齐夫模型定量研究城市创新 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创新规模分布在总体上符合齐夫定律;城市创新规模指数总体上呈上升 趋势,但创新规模出现差异化且这种差异逐渐扩大;城市创新规模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但不同规模阶段的等级结 构类型不一样,长期看我国城市创新规模等级结构具有扁平化趋势。
研究结论对我国城市体系发展的启示意义为:城市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规划,还要与其他城市形成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城市创新体系;政府制定区域空间战略 和地区发展规划必须尊重现有城市创新规模体系;要客观认识导致“城市病”的原因,顺应城市创新发展规律建设 区域性创新规模首位城市。
关键词:创新规模;分布特征;等级结构;齐夫定律中图分类号:F290; F224; G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 ( 2021 ) 06-0033-10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Innovation Scale in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ipf s LawJiang Minghua(City College,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419,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law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urban innovation scale in China, and find out which scale city is the focus of innovation policy in the next stage,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China Urban Statistics Yearbook from 1995 to 2018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innovation scale in China by three-parameter Zipf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le distribution of urban innovation in China conforms to Zipfs law on the whole; the urban innovation scale index is on the rise in general, but the innovation scale is different and the difference expands gradually; urban innovation scale has obviou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but different types of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n different scale stages, and for a long time, the grade structure of urban innovation scale in China has a flat trend.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has the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urban development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its own planning, but also form a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iti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innovation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patial strateg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s by the Government must respect the existing urban innovation scale system; and it is necessary to objectively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urban disease", and conform to the law of urba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build the first city in regional innovation scale.Key words: urban innovation scal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hierarchy structure; Zipf s Law1问题的提出创新推动城市发展在客观上可分为若干个阶段,如以创新驱动力来源划分可分为要素驱动阶段、制 度驱动阶段和经济社会全面驱动阶段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城 市 群 地 域 结 构 特 征
降 低 城 市 群 空 间 结 构 的 分 维 值 , 进 一 步 优 化 城 市 将
群 的空间结构 。
城市群 区域作 为 2 1世 纪 我 国 区 域 经 济 一 种 新
的组 织 形 式 , 推 动 我 国 区 域 经 济 的 再 组 织 以 及 协 将 调健康 发展 。而深 入研 究 城 市群 地域 结 构特 征 , 将 更 好 地 发 挥 城 市 群 整 体 的 经 济 优 势 , 进 我 国 区 域 促 经 济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城 市 群 地 域 结 构 的 基 本 特 征 包
的 更 大 的 转 换 取 决 于 城 市 群 边 缘 地 区新 极 的 产 生 过
1 城 市 群 空 间 结 构 的 分 形 特 征 。 分 形 理 论 是 .
美 国 学 者 曼 德 尔 布 罗 特 ( B. n e rt在 2 B. Ma d l o) b 0世 纪 7 O年 代 创 立 的 。 通 过 分 维 分 析 , 以 揭 示 系 统 的 演 可
洲 、 宁 中 南 部 等 城 市 群 , 市 群 区域 是 我 国 经 济 社 辽 城
会 最 为 发 达 的 地 区 , 革 开 放 以来 工 业 化 、 市 化 进 改 城 程 飞 速 发 展 , 市 群 地 域 结 构 发 生 了 重 大 变 化 。 由 城 于 我 国 的 城 市 正 处 于 中 心 集 聚 阶 段 , 市 群 地 域 结 城 构 的运 演 与 整 饬 极 为 活 跃 。 只 有 正 确 认 识 城 市 群 地 域 结 构 的特 征 及 发 展 趋 势 , 能 从 总 体 上 把 握 城 市 才 群 基 本 特 点 及 发 展 演 化 的 规 律 , 而 促 进 我 国 城 市 从
中 图 分 类 号 :F2 0 9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8 6 (0 2 7—0 1 0 1 23 2O ) 09—0 5
在 我 国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 群 体 的 ” 市 化 非 常 引 “ 城
人 注 目L 。 目前 已 经 形 成 了 长 江 三 角 洲 、 江 三 角 l J 珠
内 的 生 产 力 水 平 的 高 低 反 映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是 一
处 于较大 区域 中有 利 交通 区位 的大 中城 市 的 产生 ; 二 是 该 地 区 越 来 越 多 的 农 业人 口 由 从 事 农 业 生 产 活
动 转 到 从 事 非 农 业 生 产 活 动 , 致 农 业 人 口数 量 的 导
维普资讯
经 济 学 研 究
套
22 0 年第7 0 期
朱 英 明
( 京 大 学 商 学 院博 士 后 南 京 20 9 ) 南 10 3
摘 要 : 市群 地 域 结 构是 城 市群 发展 程 度 、 城 阶段 与过 程 的 空间反 映。城 市群地 域 结构 的主 要特 征 有 : 分形 特 征 、 二 次极 化 ” 交通 制 导、 动作 用 、 “ 、 传 网络组 合 特 征。 未 来发 展 的趋 势表 现 在 : 动力 机 制 、 内涵 、 住 空 间 的 居 影响 、 业 或 企 业集 团 的பைடு நூலகம் 响等 。 企 关 键 词 : 市群 ; 城 地域 结构 ; 发展 趋势
城 市 群 地 域 结 构 是 城 市 群 发 展 程 度 、 段 与 过 阶
程 的 空 间 反 映 。 城 市 群 发 展 必 然 伴 随 着 城 市 群 区 地 域 结 构 的 变 化 。从 本 质 上 讲 , 市 群 地 域 结 构 的 变 城 化 取 决 于 一 定 区 域 社 会 生 产 力 的发 展 。城 市 群 区 域
一
斧
22 0 年第7 0 期
空 间 的分 维 值 应 小 于 23。 造 成 这 种 现 象 的 原 因 在 [ 3 于 , 三 大 城 市 群 区 的 各 城 市 历 史 基 础 好 , 革 开 放 这 改 后 , 海 、 京 、 阳 等 核 心 城 市 的 辐 射 作 用 进 一 步 上 北 沈 强 化 , “ 影 ” 应 对 城 市 群 区 的 城 市 产 生 了 相 对 其 阴 效 较 强 的 “ 制 作 用 ” 随 着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进 一 抑 。 步 完 善 , 市 间 相 互 作 用 的 加 强 , 城 市 的孕 育 将 会 城 新
造 成 了城 市 数 量 的增 加 , 市 规 模 的 扩 大 , 市 职 能 城 城 的 多 样 化 , 市 经 济 结 构 的 转 变 , 市 社 会 结 构 的分 城 城 异 。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也 导 致 了 城 市 生 产 活 动 的 专 业 化 、 会 化 、 体 化 , 市 间 的 社 会 经 济 联 系 得 到 强 社 一 城 化 。城 市 群 的关 系 网 络 1 密 切 , 市 群 地 域 结 构 3益 城 也就 变得更 加复杂与 多元化 。
括 以下几个 方面 :
2 城 市群 地 域 结 构 形 成 过 程 的 “ 次 极 化 ” . 二 特 征 。城 市 群 在 形 成 过 程 中 , 心 城 市 起 着 极 其 重 要 核 的 作 用 , 经 历 了极 化 阶段 以 后 , 市 群 区 的 地 域 结 在 城 构 的 演 化 进 入 了相 对 稳 定 的 阶段 。城 市群 地 域 结 构
下 降 以 及 非 农 业 人 口数 量 的上 升 。 随着 生 产力 的 进
一
群 区域经济 社会 的持续 健康发 展 。
・
步 发 展 , 类 的 生 产 活 动 日益 集 中 在 城 市 , 观 上 人 客
l ・ 9
维普资讯
经 济 学 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