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这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战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总结了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成果和建设经验后,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的经济建设跨上了新台阶。
这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成果。
但是,在看到经济社会取得重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使我们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风险,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
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
由此可见,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了我国社会矛盾的加剧与激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事业也要发展起来,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管理还没有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还亟待解决.虽然,在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仍是主要矛盾,但其它社会矛盾的加剧和不断激化,必然会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会致使经济社会取得的发展成果大大缩水,甚至付之东流。
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
社会发展的现实矛盾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正因如此,贯彻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统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和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资源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中国已经是铁矿石第一大进口国,石油第二大进口国。
在全球每年的净增的矿产品交易量中,中国的需求量占了一半左右。
另一方面,污染比较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是时空压缩式的赶超发展,即把西方国家在两三百年的发展放在了二三十年内进行。
致使其他国家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最近这些年集中爆发。
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的不时发生。
当前中国是“两期”并存,即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
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多,特别是群体性事件。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1993年我国发生社会群体性事件0.87万起,2005年上升为8.7万起,2006年超过9万起,并一直保持上升势头。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底层积累的民怨不容小视。
一些地方干部已成为“只对自己负责”的特殊利益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深刻变革,整个社会的转型在快速推进,但是政府还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型,致使在不少地方,政府成了社会矛盾的聚焦点。
创业、投资和经营与政府有关的事务越来越多,各种审批、许可和处罚中的收费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中国城镇居民创业意愿不到5%。
许多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在20%左右,中国不到1%。
解放思
想需要我们明白:我们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管还是社会有活力。
如果这个社会没有创业的活力了,政府的各种所谓的规范还有什么意义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耕地大量减少的问题。
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一方面反映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进度,另一方面折射了农村发展的滞后,带来了由弱势群体来发展弱势产业的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
如中国威胁论,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周边国土领域的争端问题等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要求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转变和完善我们的发展模式。
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面临的主体性障碍主要是认知障碍、态度障碍和能力障碍。
所谓认知障碍,是指实践主体特别是发展的主持者(各级领导干部)在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所谓态度障碍,是指实践主体特别是发展的主持者在对科学发展观价值取向的接受和认可方面存在的态度问题。
所谓能力障碍,是指实践主体特别是发展的主持者在应用科学发展观的本领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果在应用科学发展观研究问题、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实践主体缺乏必要的能力和水平,即使他衷心地拥护科学发展观,也不可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好、贯彻好。
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面临的客体性障碍主要是体制障碍、技术障碍和评价障碍。
所谓体制障碍,是指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而言,是指体制不合理、机制不完善、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
所谓技术障碍,是指在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指技术手段落后问题。
所谓评价障碍,指的是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是指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作多方面的艰苦努力。
但是,分析重点难点,抓住关键,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破除障碍,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在于破除主体性障碍。
首先,破除认知障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其次,破除态度障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害。
第三,破除能力障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在于破除客体性障碍。
因为,无论是破除体制障碍,还是破除技术障碍,抑或是破除评价障碍,难度都相当大。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才能破除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面临的体制障碍,才能促进科学发展。
只有着力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破除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面临的技术障碍。
要破除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障碍,关键是要突破技术性难题,要加快建立一个把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指标以系统方式综合起来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