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的变化教案(2)教案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1【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学习重点: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
学习难点:通过不同的图表来判断人口增长特点。
【学习过程】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①三率的计算方法: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_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_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为单位计算。
②三率之间的换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完成P3活动题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2%,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那么10年后会增加多少人?如果10年后,自然增长率变为1、7%,那时人口增加多少人?③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影响人口增长速度快慢的因素:影响人口增长数量多少的因素:、④读图1、2思考:世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人口数量增长较快的时期?为什么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知识梳理】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的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的变化反映了对应时段内人口增长的状况)。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2、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和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3、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总趋势:)历史时期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人口数量情况数量数量持续增加数量人口增长情况增长增长明显加快空前增长人口变化原因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_,死亡率下降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读图思考(图1、4)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
2024年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全册教案[推荐]
2024年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全册教案[推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实用技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发明创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发明创造、简单维修。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实用技术、手工制作、生活技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学具:手工制作材料、维修工具、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约10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生活中的技术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2. 例题讲解(约20分钟)结合教材,详细讲解生活小窍门、节能环保技术、发明创造等方面的例题。
3. 随堂练习(约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4. 手工制作与劳动技能训练(约3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手工制作和生活技能训练。
5. 简单维修实践(约2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维修实践,教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全册教案2. 章节内容:生活中的技术、劳动技能3. 教学难点与重点:发明创造、简单维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个生活中的节能环保技术,并说明其原理。
(2)制作一个简易的手工制品,并介绍制作过程。
2. 答案:(1)节能环保技术示例: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电动车。
原理分别为:利用太阳能、提高发光效率、减少燃油消耗。
(2)手工制品示例:折纸、剪纸、木工制品。
制作过程需详细描述。
(3)简单维修经验示例:自行车轮胎修补、手机屏幕更换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家庭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学生的手工制作与劳动技能训练5. 简单维修实践的操作指导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细程度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科学设定。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最新10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最新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本教案首先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然后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中的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究解题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2.鼓励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把“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之一,但多样化之后的重要环节是“重视算法的优化”,因此,本教案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口算过程,在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过程中发现最优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完善并掌握算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师:同学们,你们爱吃水果吗?(爱吃)师:看,老师这里有三种水果,分别是草莓、橙子和苹果,在水果盛装的过程中还有好多学问呢,你们想了解吗?(想)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那么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数又该如何口算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口算乘法。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于是在上课开始,以同学们爱吃的水果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生兴奋的状态下导入新课。
⊙开放探究,得出结论一、教学例1。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
(每筐装15盒草莓,一位阿姨买3筐)(2)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免费下载(13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免费下载(13篇)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免费下载(1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关于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免费下载,仅供参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免费下载(精选篇1)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内容:(机动3课时左右)1、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2、小数除法(11课时左右)3、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和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1. 小数乘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
(例1和“做一做”,练习—第1—4题。
) 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激发:1、填表。
(投影出示)因数 15 150 1500 15000因数 5 5 5 5积填得数后,引导学生观察:(1) 先从左往右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家乡新变化》教案
1.提问:同学们都发现了家乡的变化,也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可是家乡的变化还不完美,有些地方还让人很不舒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你有什么发现吗?
2.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感受。
3.写一写:同学们对于自己的家乡还有哪些希望呢?快点写下来,让我们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吧!
4.出示学生绘制的未来家乡的美术作品。
5.提问:同学们,这几年,在你的家乡是不是也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呢?课前同学们利用学习单,进行了小调查,谁来分享一下呢?
6.学生分享。
7.过渡:从这位同学的介绍中,老师感受到他语言里洋溢着的喜悦与自豪,是呀,随着家乡的发展,我们的学校真是旧貌换新颜!你们喜欢这种变化吗?让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分享吧!
8.学生分享。
4.学生讨论互动。
5.播放《糖画》视频与学生感受
6.小结: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尝一尝、学一学、演一演、说一说、做一做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同学们,传统的美德需要代代相传,传统的技艺凝聚着祖先的智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与视频互动,知道家乡的传统特色,愿意主动接触、学习、传承。
5.提问:大家看,同学们纷纷拿起画笔,把未来的家乡画了出来,多美呀,要想家乡成为画中的样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6.学生讨论发言。
7.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家乡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凸显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但我们也发现了家乡的一些不足之处,作为家乡未来的建设者,让我们好好学习,为了家乡的美好未来一起努力吧!
《家乡新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2.知道家乡的传统特色,愿意主动接触、学习、传承。
4.在了解家乡变化的过程中提高收集资料、整理信息等能力。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定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条件。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铁块、冰块、加热器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铁水凝固等,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阐述它们的条件及吸热和放热特点。
同时,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的意义。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熔化和凝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条件。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熔化和凝固的知识。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如自制冰棍、铁水铸件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新课的方式:我选择了通过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来引入新课。
我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精品教案1(2课时)
主备: 集体备课: 备课日期使用日期: 使用人:
教学内容
邓稼先
课时
2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形容完全不同,有很大区别。
:每家每户都知道。
: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形容人人都知道。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战场。
3、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1.2号必做,3.4号选做)
安全教育:教学楼内文明言行,肃静,有序,单列靠右走
激发兴趣
识读
默读
标画
自我独学
小组展讲
合作学习
探究文本
2、背景简介: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1分钟)
安全教育:教学楼内文明言行,肃静,有序,单列靠右走
激发兴趣
自我学习
小组合作
全班展讲
倾听识记
自主完成
小组批阅
总结收获
启发式导入
学会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合作精神
练习展演,
大方得体
高一上册的政治教案
运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认识到无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一起看看高一上册的政治教案!欢迎查阅!高一上册的政治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理解哲学上的矛盾,对立、统一、基本含义。
2、能力方面: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觉悟方面:运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认识到无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学生情况分析]哲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困难,并且学生容易把哲学上的矛盾与生活中的矛盾混同起来,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好这一知识应该多举学生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教学难点]:矛盾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过程]:A、创设情境导入: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所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教师简单评述。
2、教师播放一段中国与阿曼足球队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并启发设问:“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了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
引出课题。
B、新授:一、矛盾的定义师:我们先来学习矛盾的含义(屏幕显示)让我们一起看屏幕上显示的这块磁铁。
它包含着N极和S极,这是两种相反方向,但是N和S却又相互吸引着统一于磁体中。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
磁铁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在这个统一体内,存在着N、S两极,N、S两极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在哲学上叫对立;N、S两极相互依存,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中,在哲学上叫统一。
(1)对立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哲学上的“对立”是什么?教师播放一段战争影片的片断,然后设问:“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否就是这样的矛盾双方你死我活的对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归纳,哲学上的对立“斗争”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对立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的意思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学校教学(屏幕显示)先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
(语文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21年春季修订版)第18课的课文,本文记述了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一起看看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欢送查阅!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拉丹冬,体会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富,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顶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67的组成教案6篇
67的组成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事迹材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comprehensive reports, reflec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67的组成教案6篇通过教案,教师能够有条不紊地安排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要与实际的教学进度相结合,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连贯性,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6.7的组成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2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准备: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2.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
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2×1/2=1/41/4×1/2=1/8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3/4×1/4-=?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讨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2/3×1/55/6×1/3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试一试:1/4×2/33/52/97/8×5/14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一年级数学第二课堂趣味数学教案
三、教学过程
【例 1】小明要买一包薯片 6 元 5 角,下面有三种付
钱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
第一种:6 张 1 元,5 枚 1 角
第二种:3 张 2 元 ,2 张 2 角,1 枚 1 角
第三种:1 张 5 元,1 张 1 元,1 枚 5 角。
【分析】 纸币和硬币的张数(或个数)越少越简便。
第三种付钱方法最简单。
【例 1】小动物们正在进行运动会,在长跑比赛中有 25 只动物跑在小兔子前面,有 10 只动物跑在小兔子后 面
【分析】小兔子的前面有 25 只,后面有 10 只小兔 子没有被数上,再加上小兔子就可以了。
【解法】25+10+1=36(只) 【例 2】一对同学排成一列做早操,从前面数小平 排 26,从后面数小平排第 8,这对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2、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 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学具,课上组织好每一个教学活动,把每一个教学设计 都落实下去。
四、课程评价 包括以下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生认知与技能、学
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 方法: 1、学生自评互评 ,即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小组成员对伙伴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依据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材料准备情
中学九年级数学 4.1.2 50年的变化教案 北师大版
4.1.2 50年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能运用加权平均数估算所给年份的人均纯收入.2.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继续呈现我国50年变化的有关信息,从中读取信息,会用适当的统计图来表示;(2)能根据读取的信息和图表,进行数据的处理,研究有关统计度量;(3)回顾加权平均数的算法,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进行适当的估算。
难点:在分析图表、统计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组织能力。
教法及学法指导:本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讲授法、发现法、分组交流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一系列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发现规律、验证猜想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育人为主旨的教学原则,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验证知识.本节课采用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线,讲授法、发现法、分组交流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多媒体直观演示、启发式设疑诱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发现规律、验证猜想.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引入新课师:出示近50年我国农村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几幅图片设计意图:(1)承上启下。
上节课我们对我国50年以来交通的变化有所了解,并用统计知识对它进行了分析。
这节课转向研究我国50年以来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体现近50年来农村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学生体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从而引出:有必要估算各个时期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和如何进行估算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尝试发现师:呈现50年变化的有关信息,建立“讨论交流”的平台师:为了了解我国农村居民的收人情况,有关部门对全国农村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下表反映了19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分布情况(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3.18生:1985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哪个范围内的家庭最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1985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200~300元间的家庭最多.可以通过表格中每组户数占调查总户数的百分比看出,200~300元的户数占调查总户数的百分比最大为25.64%.生:那么1990年,1995年,1999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哪个范围内的家庭最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1990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600~800元间的家庭户数最多,占总调查总户数的20.80%;1995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1000~1200元间的家庭最多,占总调查户数的11.83%;1999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2000~2500元间的家庭最多,占总调查户数的百分比为15.18%,它们都是从每组户数占调查总户数的百分比看出来的.生:从表格中读这些数据比较麻烦,如果换比较直观、清晰的、适当的统计图表示1985年我国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状况,你准备选择哪种统计图.生:扇形统计图或条形统计图.师:很好!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同桌为一组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1985年我国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状况.(教学时,可先鼓励学生回顾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步骤,然后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统计图)生:第一小组根据上表绘制了1985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状况的条形统计图,如下图:1985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调查统计图生:第二小组绘制的扇形统计图如下:1985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调查统计图师:根据上面的统计表或统计图粗略估算1985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你是如何估计的?请你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的估算方法多种多样,不管学生如何估算,只要有道理就应给予鼓励) 生:从表格中,我们观察到1985年多数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00~400元间,因此估计1985,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为300元生:我们从条形统计图观察到1985年多数家庭人均纯收入落在200~500元间,因1此估计1985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在350元.生:从扇形统计图观察到1985年多数家庭人均纯收入落在200~600元间,因此,估计1985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为400元.师:我在巡视时,看见小明同学是这样估算的:小明认为调查的家庭数较多,可以忽略家庭人口数对总体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不妨假设调查了几户家庭,而且每户家庭的人口数相同(设为A人),并将人均纯收入100元以下的都看成50元,100~200元的都看成150元,依此类推,而将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的都看成2250元,这样几户家庭的总人数大约为nk人,n户家庭的总收人大约为50×0.95%nk+150× 11.20%nk+250×25.64%nk+350 × 24.10%nk+450 ×15.94%nk+550 × 9.13%nk+700×7.99%nk+900×2.85%nk+1250×1.76%nk+1750×0.29%nk+2250×0.15%nk=399.70nk(元).因此,1985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为=nk nk70.399399.70(元).你同意小明的做法吗?试用小明的方法估计其他年份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将5000元以上统一看成5500元).(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计算器来完成)生:我认为小明的做法很好,同样,我们用此法可计算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同样设调查了n户家庭,而且每户家庭的人口数相同(设为女人).n户家庭1990年总收人大约为50×0.30%nk+150×1.78%nk+250×6.56%nk+350× 12.04%nk+450×14.37%dnA+550 × 13.94%nk+700 ×20.80%nkA+900 × 12.49%nk+1250 ×12.25%nk+1750×3.48%nk+2250×1.99%nk=719.5nk(元).因此,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为nk nk5.719=719.5(元).生: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算出1995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为1644.4元.生:用同样的方法算出1999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为2282元.我们会发现用小明的方法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统计的结果比较相近.师:由小明计算的式子你能联想到什么?你在哪里用到过类似的式子.生:由小明计算的式子可以联想到以前所学过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师: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呢?生: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中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这样计算出来的平均数就叫做加权平均数,例如小明估计1985年俄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就是一个加权平均数.师:你还在哪里遇到过加权平均数呢?生:我们曾测过灯炮使用寿命的问题,在八年级上册习题8.1.师:我们一同回忆一下:某灯泡厂为了测定本厂生产灯泡的使用寿命(单位:时),从中抽取了400只灯泡,测得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为了计算方便,使用寿命介于500~600小时之间的灯泡的使用寿命均近似地看做550小时……使用寿命介与1000—1100小时之间的灯泡的使用寿命均近似地看作1050小时.这400只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约为多少?师生共析:这400只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约为1050950850750792124105076950928501087506507955021+++++⨯+⨯+⨯+⨯+⨯+⨯≈86.35(时).我们用的就是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今天我们研究我国50年的变化又一次遇到加权平均数,也就是说加权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把它叫做数据的代表之一.数据的代表,你还学过哪些?生:众数、中位数.师:很好!我们来认真完成“做一做”,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设计四个问题:(1)1985年、1990年、1995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哪个范围内的家庭最多?你是怎样看出来的?(2)请你用适当的统计图表表示1985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情况。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一、课标要求:1.区域认知:了解全球气候的演变。
2.人地协调观: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3.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二、教材分析: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二)能力目标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四、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五、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六、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乞力马扎罗山冰雪消融”小视频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地理事物,其中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现象有哪些,激发学生兴趣。
思考:思考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地理事物,其中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现象有哪些? 学生回答:出现了非洲、大象、草原、乞力马扎罗山,其中乞力马扎罗山冰雪的融化与本节有关。
(二)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
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6—47《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三)学生回答: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学九年级电子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法、德、美等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主要包括人口快速增长、大众教育普及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但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的理解。
学习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德、美等国在人口数量、劳动力结构和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
2.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3.归纳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体会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4.能够针对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图文材料:历史图片、文字材料。
视频材料:《世界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
整个城市被烟雾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
其间,有40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
当时的英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二、预习检查1.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
2.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三、学习任务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师讲述: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不能将工业化狭隘地理解为工业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的。
写给50年后的自己小学教案
写给50年后的自己小学教案主题:写给50年后的自己小学教案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的生活和未来的可能性,并能够掌握一定的规划和准备技能。
时间:40分钟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小学时的生活和经历,鼓励他们想象未来的生活和可能性。
2.通过展示一些现代科技和设施,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可能性。
二、分组探究(15分钟)1.分为小组,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与讨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生将在自己小学年龄时期的阅读材料与现在的科技、社交娱乐等进行对比,分析他们自己的生活与未来的关系。
3.鼓励学生在组内分享自己的计划和想法,了解他们的规划和准备技能。
三、讨论分享(10分钟)1.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和想法。
2.课堂上展示和讨论小组所提出的问题和想法,让学生了解彼此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三、总结(10分钟)1.回顾本次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2.定期提醒学生通过规划和准备来掌握他们自己的未来。
教学方法:1.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思考并且互相借鉴。
2.适应性教学法: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想法,按照他们的思考方式和需求进行教学。
教学资源:1.现代生活设施和科技,以引导学生想象未来。
2.由学生在课后准备的阅读材料和辅导材料,让学生对于未来进行真正的规划和准备。
教学评价:1.思维:掌握和认识生活和未来的规划以及准备技能。
2.技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技能和技巧。
3.情感态度:了解自己的未来前景,以及如何进行规划和准备。
注:本教案是以50年后的自己为主题,但是可根据培养什么样的素质,什么样的能力进行调整。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题。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提高写作能力,能够完成课后小作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团结协作。
二、教学内容1.课文《秋天的雨》2.课文《观潮》3.课文《现代诗两首》4.课文《爬山虎的脚》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背诵。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理解课文主题,把握课文大意。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对课文中的科学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秋天的雨》(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学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4)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观潮》(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学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4)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4.学习课文《现代诗两首》(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诗歌的美。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
(3)学生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4)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5.学习课文《爬山虎的脚》(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学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4)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16家乡新变化教案
教课课题第 16 课:家乡新变化课型新授讲课时间教课课时二课时备课教师1.、认识家乡的变化,关怀家乡的发展变化。
教课目的2、经过检查活动,培育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3、为家乡发生巨大的变化而骄傲,激发学生产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教课要点:让学生经过社会检查,认识家乡的变化,关怀家乡的发展教课要点、难点变化。
教课难点:经过检查活动,培育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教课方法:议论法、研究式教课法、联系学生的实质生活经验和感觉、教课方法社会检查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自学议论1.经过网络或其余门路,收集一些对于家乡变化方面的资料。
教课准备及手段2.教师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检查方案,让学生依据当地实质和学生的兴趣确立,选择近些年来当地发展变化明显的方面进行调查,并把检查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流程动向改正部分导入新课(给同学们展现图片“石家庄旧貌”和“50 年月华北药厂外景”。
)老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两幅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地方吗?学生:(略)老师:这两幅图片展现的是“石家庄旧貌”和“50 年月华北药厂外景”,大家是否是有点不相信呢?学生:(略)老师:我们再赏识几幅今天石家庄城市的新貌图片。
(让大家赏识图片“石家庄城市新貌”、“石家庄夜景” 和“石家庄的交通” 。
)老师:大家是否是感觉石家庄的变化很大呀?学生:(略)老师:石家庄在变,我们的家乡也在变,课前我们大家对当地某些明显变化做了社会检查,大家都是如何检查的呢?都检查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呢?我们大家下边分小组进行一下沟通。
(过渡)讲解新课一、社会检查沟通(板书)(同学们分组对社会检查进行沟通。
)老师:同学们,大家方才沟通了一下家乡变化的社会检查状况,大家都是如何检查的呢?学生:(略)老师:同学们有的向爸爸妈妈等尊长咨询的,有的是经过网络、图书资料等检查来的,有的同学经过走访一些村委会等机构得来了等等,看来同学们的检查方式还挺多的。
大家都检查了哪些方面呢?给大家说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基本独立地经历了统计的各个过程,体现了图表反映数据的简捷性,理解了各种统计图的概念,具备了制作各种统计图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亲身收集过一些数据,掌握了数据表示和数据处理的一些方法,对一些现实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评判,已经感受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图表的感知及对统计图的认识,提出了本节的具体教学任务:能运用加权平均数估算所给年份的人均纯收入;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这是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它同时也服从《统计与概率》的远期教学目标:力求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继续呈现我国50年变化的有关信息,从中读取信息,会用适当的统计图来表示;(2)能根据读取的信息和图表,进行数据的处理,研究有关统计度量;
(3)回顾加权平均数的算法,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进行适当的估算。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图表、统计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组织能力。
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知识链接、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观察学生、合理指导;第三环节:知识迁移、活学活用;第四环节:适时练习、巩固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我的心得与收获);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第一环节:知识链接、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出示近50年我国农村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几幅图片。
活动目的:
(1)承上启下。
上节课我们对我国50年以来交通的变化有所了解,并用统计知识对它进行了分析。
这节课转向研究我国50年以来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体现近50年来农村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学生体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从而引出:有必要估算各个时期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和如何进行估算的问题。
实际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体验我国农村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越来越高,通过问题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表获取信息,估算我国近50年各个时期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做准备。
第二环节:观察学生,合理指导
活动内容:
出示教材p161提供的全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调查统计表:
1、提出下列问题:
(1)1985年、1990年、1995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哪个范围内的家庭最多?你是怎样看
出来的?
(2)请你用适当的统计图表表示1985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情况。
(3)请你粗略地估计1985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你是怎么想的?与大家进行交流。
2、议一议
小明根据上表绘制了1985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扇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思考小明的方法是否正确,由此联想到什么?
找不同的小组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适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提升,对于估算给予适当的讲解,对加权平均数的算法给予适当的讲解,对估算的方法给予适当的说明,对于学生产生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回答。
活动目的:
通过问题(1)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从图表中获取信息,从而估算19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哪个范围内最多;通过问题(2)的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制作统计图的能力,使学生体会选用的图表虽然不同,但它们反映的信息却是一样的,并通过观察不同统计图体现信息的比较,得出此问题采用扇形统计图更为合适些;通过问题(3)的引导,开拓学生思考的方法,得到估算方式的多样性,进入验证小明估算方法的正确性,完成“议一议”的内容,使学生体验这种估算策略(取每组的“中间值”作为其代表),让学生思考它的合理性,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这种方法估算其他年份的人均纯收入,体验这种方法的合理性。
实际教学效果:
学生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小组合作探讨得出——通过每组户数占调查总户数的百分比看出不同时期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哪个范围内的家庭最多,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画出各种类型的统计图,比较题目要求,选择什么统计图更合适些,提高学生用统计图的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统计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用合理的方式进行估算,提高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表述能力和对于问题敢于质疑的能力,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展开教学的教学思想。
附学生作品:
第三环节:知识迁移,活学活用
活动内容:
用四种不同的统计图呈现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年龄,要求学生从中观察出该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估算该队队员年龄的平均数等。
活动目的:
使学生通过对四种不同统计图的观察,提高学生对各种统计图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在数据处理中对各种统计图进行比较和选择,深化对各种统计图的认识。
实际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观察这四幅图,了解到它们各自具有的亮点,四幅统计图都能观察出该队队员年龄的众数(21岁),从图4—7可方便地观察出该队队员的中位数(23岁),而从其他图观察中位数就不是很方便了,从图4—6、图4—7也可粗略地估算出队员年龄的平均数等,通过对统计图的探讨,提高了学生对各种统计图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在数据处理中对各种统计图进行比较和选择,深化对各种统计图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正确的迁移,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适时练习,巩固提高
活动内容:
1、观察随堂练习的扇形统计图,求出所调查的部分居民家庭人口数的众数和平均数,使学生
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王波学习小组调查了某城市部分居民的家庭人口数,并绘制下面的扇形统计图,求这部分居民家庭人口数的众数和平均数。
2、出示两道练习,使学生对本节所学新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
(2)学校快餐店有2元、3元、4元三种价格的饭菜供师生选择(每人限购一份),下图是某月的销售情况统计图,该校师生购买饭菜费用的平均费用的平均数和众数分别是什么?
活动目的:
通过题目(1),引导学生正确读取扇形统计图的信息,体验本题中的平均数是3.4人,使学生体验数据的实际意义。
通过题目( 2)和(3),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所学新知识。
其中,题目(2)是巩固学生从扇形统计图中正确获取该校师生购买饭菜费用的平均数和众数;题目(3)是通过对厂家求产品平均降价的方式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认识。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交流,力求达到灵活运用所学新知识的目的。
实际教学效果: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学生提高了读图的能力,能从扇形统计图中正确找出众数及求出平均数,形成合作交流、探究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我的心得与收获)
活动内容:并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
活动目的:通过引导学生说说在本节课中取得的收获,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活动内容:从报纸、杂志或网络上找出扇形统计图,看看各个扇形统计图各表示什么,你能从中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吗?
活动目的:完成相应的收集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达到课外延伸的目的。
实际教学效果:通过作业可以检验出学生理解的程序和存在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教学有一定帮助。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但要求学生会读统计图,能从中获明显的数据、结论,还要求学生能进一步地发觉图中的信息,利用统计图表获得或估计出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信息。
通过课堂教学的实况看来,学生对于教材163页中“小明的算法”,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做进一步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