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昆曲之简介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PPT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
酸楚楚无人怨。”
——《牡丹亭》
4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 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是那 处曾相见,相看俨 然,早难道这好处 相逢无一言?”
——《牡丹亭》
5
情不只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6
第八单元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18
E.昆曲在脸谱、服饰、表演程式、曲 牌、剧目、道具等许多方面都对我国的 许多剧种产生了深远影响。
了解:P101历史纵横,脸谱与性格。 19
20
昆曲的曲文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牌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
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汤显祖《牡丹亭》
【武陵花】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
16
(2)“近代百戏之祖”
A. 角色制——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
脚色为人物之分类,即戏曲中的生、旦、净、末 、丑
17
B. 文人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 昆曲--集中国文艺之大成
C. 具有稳定的剧本结构。 “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 结构,中国戏曲所特有的。
D. 演员组合体制。
“近代百戏之祖”
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 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
——洪生《长生殿》
昆曲的诗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 古典文学的精髓,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雅 致,而昆曲的词牌也为其他戏曲所沿用。
21
四、曲高和寡——昆曲的衰落
1、“美丽的缺点” 思考:昆曲有哪些缺点?昆曲走向 衰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 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 那个 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 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 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 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 的雅乐又是什么呢?
昆曲简介
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中国昆曲当选的原因: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概况: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
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昆曲的简介
昆曲的简介
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很高,许多唱词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
昆曲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
昆曲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曲
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
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昆曲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情不只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洪昇 《长生殿》
《长生殿》被称为是中国戏剧史上压卷之作。叙述 了唐明皇在开元以后,纵情声色,对杨贵妃侍宠善 嫉。杨国忠招权纳贿,激起安禄山称兵造反,唐明 皇无策逃至马嵬坡,杨贵妃在佛堂自缢。作者歌颂 了唐明皇杨贵妃的真挚爱情。作品在唐朝“安史之 乱”的背景下,描写了唐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
交相迸。
——洪生《长生殿》
(可由学生朗读,讨论,教师总结)
昆曲的诗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 古典文学的精髓,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雅 致,而昆曲的词牌也为其他戏曲所沿用。
百戏之祖——昆曲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中国 戏曲艺术的瑰宝。
——世界遗产委员会
昆曲《牡丹亭》剧照
何为昆曲?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 “昆山腔”,因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而得名。昆曲 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也是最珍贵的剧种,被 誉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在中国现存的 三百多戏曲剧种中,昆曲最为悠久,被誉为“近代 百戏之祖”。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中国也是世 界上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首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是名副其实的“国剧”。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二、追溯—昆曲的兴衰史:
4、昆曲的兴盛:
(1)时间: 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 展的兴盛时期 ,昆曲是当时的“国剧”。
(2)兴盛的表现:(请阅读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①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如: ②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 分工越来越细; ③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 戏。
昆曲艺术简述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地区。
它以唱腔优美、表演细腻、文学性强而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昆曲的艺术特点包括:
1. 唱腔:昆曲的唱腔悠扬、旋律丰富,有独特的音乐体系,包括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五种基本调式,以及各种变调。
2. 表演:昆曲表演讲究身段、手势、眼神、步法的协调统一,动作细腻,强调内在情感的表达。
3. 文学性:昆曲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文学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语言优美,诗词歌赋并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音乐伴奏:昆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二胡、琵琶等,音乐与唱腔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5. 脸谱与服装:昆曲角色的脸谱和服装色彩鲜明,造型华丽,有助于表现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昆曲在明朝和清朝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20世纪初,昆曲艺术经历了一段低谷,但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昆曲再次受到重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新的生命力。
如今,昆曲在国内外都有专门的演出团体和研究教育机构,致力于传承和推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世界遗产昆曲之简介
摘要: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1621——1722)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
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
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
昆曲——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打印文件
字体:【 大 中 小 】
昆曲——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昆曲是戏曲剧种的最为古老的一种,也叫“昆山腔”、“昆剧”。昆曲的起源是昆山(今天属于江苏)。根据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人士魏良辅《南词引正》是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末年顾坚所创始的。一般认为昆曲在明代嘉靖年间,由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给以加工提高,影响日益扩大,魏良辅配合传奇作家梁辰创作了《浣纱记》,使它成为符合昆腔韵律的脚本,对昆腔的传播起了推动的作用。
关闭
Hale Waihona Puke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网站承建:中国日报网站
昆曲——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中国文化>艺术>戏曲>其他剧种
发送信件
存储文件
昆曲腔调细腻婉转,因而也有“水磨腔”的美称。表演上舞蹈性极强。昆曲还产生了许多支派,如北昆,湘昆、川昆、宁昆等等。但是在清朝中叶,昆曲逐渐走向衰落,在解放前几乎绝迹于舞台,解放以后,在对这一珍贵剧种进行抢救、整理的一系列工作后,昆曲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游园惊梦》、《思凡》、《跪池》、《醉皂》、《痴梦》等,以及经过整理加工的《十五贯》、《太白醉写》、《西园记》等等。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伍
曲高和寡 原因:
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 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脱 离老百姓
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 创作的昆曲
明末昆曲成为官腔
花雅之争
花部
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 昆曲
雅部
花雅之争的结果 昆曲衰落
现 状
人才匮乏 资金不足 剧场不足 改革创新不够
任重道远
六
不 才 · 张 某
去 趣 有 中 传 , 了 国 承 才 关 戏 会 注 曲 想 , 的 守 才 关 护 能 注 , 培 然 养 后 兴 ,
昆 曲 的 简 介
壹
评价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 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 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中国的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 昆曲艺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 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 称为世界最杰出的“人类口述和 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 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 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 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贰
在18世纪后期,地方戏兴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 做、打之综合。这四个方 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 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 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 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 繁难,便呈衰落趋势。 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1949年前,在全国范围内 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在这 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 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 几个方面兼备。舞台呈现 除“国风新型苏剧团”及 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 蒲剧、上党戏、湘剧、川 亦最为完美与出色。其他 “半付昆班”竭力延续昆 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 剧、桂剧、邕剧、越剧和 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 曲艺术生命之外,已没有 富,被称为“活化石”。 广东粤剧、闽剧、滇剧等 学昆曲。如京剧演员梅兰 一个职业性表演团体,老 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 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 艺人有的回家务农,有的 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能演昆曲。 摆摊糊口记》 清初《十五贯》
非遗系列之昆曲介绍
艺术特点
声音行腔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
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 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 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 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 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 曲子。如《牡丹亭·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宫)、[绵搭 絮](越调)。
艺术特点
特点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 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 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 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 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适应了抒 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剧目如《西 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 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另外,昆剧的演 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关于昆曲的介绍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关于昆曲的详细介绍:1. 历史背景: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南曲四大声腔。
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创新,建立了昆曲歌唱体系,使其成为一种细腻婉转、柔和悠扬的声腔。
2. 艺术特点:昆曲的表演艺术具有载歌载舞、唱念做打、文武兼备的特点。
它的唱腔清丽柔婉、细腻抒情,如行云流水般连绵不断,被誉为“水磨腔”。
昆曲的念白注重声调的抑扬和节奏的快慢,与唱腔和谐统一。
其表演身段、程式和武打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3. 剧目丰富:昆曲拥有丰富的剧目,包括《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等经典名剧。
这些剧目题材广泛,涉及爱情、历史、政治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
4. 音乐体系:昆曲的音乐体系非常独特,其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其唱腔属曲牌体,具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和表演体系。
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5. 影响力:昆曲在中国戏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对京剧、川剧、湘剧、赣剧、桂剧等众多戏曲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昆曲还流传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成为东亚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6. 现状与传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然而,许多艺术家和团体仍然致力于保护和推广昆曲,通过举办演出、培训和学术研究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昆曲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戏曲形式,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昆曲的详细介绍
昆曲的详细介绍昆曲,又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它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昆曲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华丽的舞台服饰和悠扬的音乐而闻名于世。
昆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和明代之间的元曲和南曲艺术形式。
在元代到明代早期,昆曲只是一种地方剧种,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在宫廷和富有的家族中流行的表演艺术形式。
它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
昆曲的表演以歌咏、做功和唱白为主要形式。
歌咏是昆曲中最基本的表演形式,演员运用高音唱腔进行歌唱,根据角色的不同使用不同的音调和节奏。
做功是指昆曲中的行动和动作,演员通过精湛的身体语言和典雅的姿势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唱白则是指演员使用普通话或方言进行对白的表演形式,通过字正腔圆的说词来塑造角色的形象。
昆曲的音乐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昆曲音乐以柔和、悠扬和浅显易懂为特点,多以传统的七声音阶和宫调为基础。
演员在演出中会配合乐器演奏,包括笛子、板儿、琴和鼓等。
昆曲的音乐旋律和节奏非常独特,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剧情。
昆曲的剧本和故事内容以古代文学作品为基础,包括历史故事、文学名著、神话传说等。
昆曲作品通常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形式,要求演员具备优雅的仪态、高超的技巧,同时还要能够理解和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
昆曲的舞台装饰也是其精彩之处之一。
舞台背景常常采用大型的宫殿和山水画作为背景,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演员的服装也非常精美,包括华丽的花翎、彩绸和宝石等装饰,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昆曲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灵魂戏剧”。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气质的代表。
昆曲不仅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加,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者。
总之,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技巧和华丽的舞台装饰而闻名于世。
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时间:2001 昆曲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二、时间:2003 古琴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三、时间:2005年1、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其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2、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时间2009年1、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中国篆刻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3、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4、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今天,剪纸依然是中国百姓用以表达意愿、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当代民俗活动,呈现出互动的活力和再创造的面貌;5、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6、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采用“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7、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和浙江等全国广大地区均各具特色;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9、藏族格萨尔史诗格萨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10、贵州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11、甘肃花儿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个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12、新疆玛纳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承“百科全书”;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13、妈祖信俗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妈祖影响扩大;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14、蒙古族呼麦呼麦是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15、福建南音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16、青海热贡艺术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肇始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热贡艺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信仰藏传佛教各族僧俗群众所喜爱;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7、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等地区,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8、藏戏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身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9、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20、安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21、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22、广东粤剧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最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作为粤方言区中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而独特的演剧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五、时间2010年1、京剧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2、中医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中医针灸的作用涉及到中医针灸调节内分泌、爱民中医针灸减肥等具体领域六、时间2011年皮影戏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兴于唐宋,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4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jué不振;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七、时间2013年中国珠算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颗,每珠当一;可见当时“珠算”与现今通行的珠算有所不同;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但它究竟起源于何时,由于珠算史料其缺乏,珠算史家们说法不一;根据已有珠算史料,综合各家之言,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萌于商周;珠算是以珠做计数元件,用一定方式排列,用以表示数字,然后根据五升十进制原理进行计算;我国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完备的10进制记数系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用来计算的圆珠便是西周时期的陶丸;因此珠算的萌芽,可远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二、始于秦汉;最早出现“珠算”一词的,是东汉徐岳所著数术记遗;书中一共记载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十四种算法及算具,即积算、太一、两仪、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运筹、了知、成数、把头、龟算、珠算、计算;其是对“珠算”方法的记载原文为:“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这种“珠算”被称为“游泳算板”,它与现在所使用的算盘有所不同,但其计算原理已是五升十进制,所以可视为现代算盘的前身;珠算算盘三、成于唐宋;现今所使用的这种算盘何时开始出现呢根据现有史料推断,至迟在宋代已出现现在所使用的这种算盘; 史料一:巨鹿算珠;宋徽宗大观二年,即1108年,河北省巨鹿县故城因黄河泛滥而被湮没;1921年7月,前北平国立历史博物馆派员前往巨鹿三明寺故址发掘,获得王、董二姓故宅地下的木桌、碗箸、盆、石砚、围棋子、算盘子等到二百多件,其中掘得算盘珠一颗,此珠木质,扁圆形,与如今通用的算盘珠大小相仿,只稍扁,这颗算珠现由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
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昆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归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
1. 地域分类:昆曲源于中国江苏苏州地区,因此可以根据地域将其分类为苏州昆曲。
2. 剧种分类:在中国的戏曲分类体系中,昆曲属于南戏的一种。
南戏是指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戏曲剧种,包括苏州昆曲、浙江越剧等。
3. 表演形式分类:昆曲的表演形式独特,注重唱腔和舞台动作的细腻表达。
根据表演形式的特点,昆曲可以被分类为唱腔戏,强调歌唱和音乐表演的内容。
4. 艺术特点分类:昆曲以其高超的唱腔技艺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根据艺术特点,昆曲可以被分类为儒林戏,强调文人雅士的气质和修养。
总的来说,昆曲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底蕴的戏曲剧种,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主要包括地域、剧种、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等方面。
这些分类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昆曲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
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
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经民间音乐家魏良辅(约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原籍江西豫章),和一批艺术上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对昆山腔全面改革。
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方和北方各种曲调的长处,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整合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调。
演唱时注意使歌词的音调与曲调相配合,同时延长字的音节,造成舒缓的节奏,给人以特殊的音乐美感,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昆曲。
魏良辅善于演唱,但对乐器并不精通。
在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河北人张野塘(生卒年不详)的大力帮助。
张野塘是个很有才华的民间音乐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协助魏良辅将北方曲调吸收到南方的昆曲中来,同时对原来北方曲调的伴奏乐器三弦进行改造,将它与箫、笛、拍板、琵琶、锣鼓等乐器共同用在昆曲的伴奏之中,使其唱腔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被人称之为“水磨腔”。
昆曲改革的成功立即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广大听众。
最早用昆曲形式演出的剧作一般认为是昆山人梁辰鱼(约1521―1594)的《浣纱记》。
我国的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文化建筑产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我国的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核心提示:每个民族都有一种典雅精美的扮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典雅精美的扮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有悲惨剧,意大利有歌剧,俄罗斯有芭蕾,英国有莎士比亚……那咱们我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
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被誉为国际戏曲的三大源头之一,我国戏曲的“百戏之祖”。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我国第一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溯源』
昆曲形成的前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区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前史。
宋、元以来,我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一样当地唱法也不一样。
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收拾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出色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变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利益,表现昆山腔本身流丽悠远的特色,又吸收了北曲构造严谨的特色,运用北曲的演唱办法,以笛、箫、笙、琵琶的配乐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高雅,集南北曲长处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曲的艺术特色』
昆曲的扮演十分细腻,每个表演形式都有不一样特色,如旦角的妩媚多姿,小生的儒雅洒脱,花脸的粗犷豪宕,武生武旦的刚健洒脱,小丑的诙谐诙谐。
昆曲在其绵长的前史开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明显的艺术特色:即慢、小、细、柔和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 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 1621——1722)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
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
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
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
由于昆曲在中国戏曲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百戏之母”的美誉。
昆曲的剧本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
如著名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以及《荆》、《刘》、《拜》、《杀》,由这些折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每折戏的剧情及音乐自成一个完整的片段,每折戏除念白外包括许多支曲子,每支曲子前面冠以一个曲牌名称,这些曲牌就是昆曲的唱腔。
一折戏中不同的曲牌组成一套,即所谓“套曲”,这些“套曲”有其一定的组合传统和规律。
下面介绍八套北曲。
北曲没有引子,因此第一支曲牌代表了引子。
如“醉花阴”一套分别由“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水仙子”、“煞尾”组成。
“喜迁莺”是该套的主曲,但“水仙子”最具特色。
它把每句词的第一个字重复三遍,我们把它称为“叠”字。
北曲“一枝花”一套,分别由“一枝花”、“梁州第七”、“牧羊关”、“四块玉”、骂玉郎”、“乌夜啼”、“煞尾”等组成,“梁州第七”为主曲。
北曲“新水令”一套分别由“新水令”、“驻马听”、“折桂令”、“雁儿落”、“沽美酒”、“收江南”、“搅筝琶”、“胡十八”、“庆东原”、“煞尾”等曲牌联套,其中“折桂令”为主曲。
北曲“粉蝶儿”一套分别由“粉蝶儿”、“石榴花”、“斗鹌鹑”、“上小楼”、“醉春风”、“迎仙客”、“快活三”、“红绣鞋”、“十二月”、“朝天子”、“煞尾” 等曲牌联套组成,其中“石榴花”为主要曲牌。
北曲“端正好”一套分别由“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叨叨令”、“小梁州”、“倘秀才”、“白鹤子”、“灵寿仗”、“煞尾”等曲牌联套组成,主要曲牌为“滚绣球”。
如《刺虎》中费贞娥所唱一支便是。
但在《哭像》中唐明皇所唱的主曲则为“叨叨令”和“快活三”。
北曲“点绛唇”一套分别由“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哪吒令”、“寄生草”、“鹊踏枝”、“煞尾”等去曲牌联套组成,其中“油葫芦”为主要曲牌。
如《四声猿骂曹》中祢衡所唱“油葫芦”接“天下乐”曲牌便是该剧的主要唱段。
北曲“集贤宾”一套分别由“集贤宾”、“逍遥乐”、“梧叶儿”、“上京马”、“醋葫芦”后庭花”金菊香”浪里来”煞尾”等曲牌联套组成,如《西游记认子》、《长生殿酒楼》都用此联套演唱,但主要曲牌集贤宾”《认子》是散板而《酒楼》唱三眼一板。
北曲”斗鹌鹑”一套分别由“斗鹌鹑”、“紫花儿序”、“柳营曲、“小沙门”、“调笑令”、“金蕉叶”、“麻郎儿”、“鬼三台”、“圣药王”、“天净沙”、“秃厮儿”、“煞尾”等曲牌联套组成,《艳云亭痴诉》中女主角箫惜芬遭迫害假装疯癫,寻到算命盲人,寻求庇护,唱一曲[斗鹌鹑]如诉如起,非常感人。
除此之外,元杂剧《风雨象生货郎旦》张三姑所唱[九转货郎儿]和《长生殿弹词》中老生李龟年所唱[九转货郎儿]是两套基本相同的北曲,分别称女弹和“男弹”。
这两套曲子都是前面借用了[一枝花]和[梁州第七]两支曲牌后,将[货郎儿]曲牌演变成九支曲子再加上尾声统称为[九转货郎儿]。
从一转到九转曲调优美动人,调式交替丰富,慢曲、急曲错落有致,相映成辉,是昆曲北曲曲牌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xx 的南套南曲联套由散板的引子、上板的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过曲的数量因戏而异,如《牡丹亭游园》就是由引子绕地游”接过曲步步娇” 醉扶扫” 皂罗袍”、“好姐姐”和“尾声”六支曲子组成。
“惊梦”则由“山坡羊”、“山桃红”出对子”、“画眉序”、“滴溜子”、“鲍老催”、“五般宜”、“山桃红”、“棉搭絮”、“尾声等十支曲牌组成。
南曲联套组合的形成比北曲更要灵活多变,但原则上必须保持乐调的气氛与剧情的发展相协调。
南套组合多样,如《玉簪记琴挑》共八支曲子,前四支都是懒画眉”后四支都是“朝元歌”,这在北套中是没有的。
在南套中,剧中人有独唱、对唱、同唱、众齐唱,而北套则由主角一人独唱到底。
南套有引子,一般都是演员干唱,不带伴奏,如《烂柯山痴梦》崔氏上场所唱[胡捣练]。
还以《痴梦》为例,崔氏做梦,梦见她逼休的丈夫朱买臣作了会稽太守,而且派人送来凤冠霞帔,此时崔氏所唱[渔灯儿]接[锦上花]就是南套的独唱接众齐唱,南套[尾声]都是三句十二板,而北曲“煞尾”很自由。
xx 合套昆曲中很多剧目采用了南北合套的形式演唱,这样风格即统一又多样,表现力更强。
南北合套的剧目一般主角唱北曲,配角唱南曲。
如《石秀探庄》中石秀先唱北曲[新水令],下来杨林唱南曲[步步娇],石秀再唱北曲[折桂令],下面由钟离老人唱南曲[江儿水],石秀再唱北曲[得胜令],下面祝小三唱南曲[园林好],石秀唱北曲[沽美酒]。
再举一例《雷峰塔水斗》、《长生殿、絮阁》两折,它们的曲牌结构基本相同,分别由主角白娘子和杨贵妃先唱[醉花阴],下面配角法海和高力士唱南曲[画眉序];主角白娘子和杨贵妃接唱[喜迁莺],配角法海、唐明皇再唱南曲[画眉序];主角白娘子、杨贵妃唱北曲[出队子],配角法海、唐明皇唱南曲[滴溜子];主角白娘子、杨贵妃唱北曲[刮地风];配角法海、唐明皇唱南曲[滴滴金];主角白娘子、杨贵妃唱北曲[四门子];法海、唐明皇则唱南曲[鲍老催];主角白娘子、杨贵妃唱北曲[水仙子],最后有点不同的就是《水斗》中[水仙子]的结尾是由众水族齐唱的[二犯江儿水],是为开打做准备,而《絮阁》还是由唐明皇唱南曲[双声子],最后杨、李二人对唱[煞尾]。
以上就是南北合套的典型表现形式。
昆曲除了南曲和北曲还有部分“时剧”。
时剧形成的年代较晚,它的唱词和曲调相对更通俗一些,观众最熟悉的要属《思凡》这一出,它和《夜奔》一样都是独角戏,载歌载舞,俗称“一场干”,很要演员功力。
因此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一说。
《思凡》中最后一支曲子是[风吹荷叶煞],它是急曲流水板4分之1的节奏,这支曲子就是脍炙人口的京剧曲牌[夜深沉]的原素材,唱词中有“夜深沉、独自卧、起来时、独自坐、有谁人孤凄似我”,请注意这几句唱词的旋律,这几句就是京胡曲牌[夜深沉]开始几句的原型,其名称[夜深沉]三字也是来自[风吹荷叶煞]中“夜深沉”这句唱词。
昆曲和京剧中还常上演一些吹腔戏。
如《奇双会》、《武松打店》、《蜈蚣岭》、《古城会》等等。
严格说来这些戏不属于昆曲,因为它们的唱词和曲调都是上下句,又有过门与昆曲格律相去甚远,但由于用曲笛伴奏,因此也列为京昆常演剧目。
《小放牛》是民歌,也因用曲笛伴奏,久而久之也成了京昆的剧目。
昆曲的传统是厚重的,需要专家、从业人员、曲友不懈的努力研究。
新中国刚成立之时,昆曲处在了最低谷,一出《十五贯》救活了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全国纷纷成立了专业昆曲演出团体,目前全国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湖南彬州及浙江温州,都有专业的昆曲剧团,此外,大陆许多城市及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国外华人地区也有众多的昆剧业余团体,相信昆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述及非物质遗产后,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难唱的xx“依字行腔”是中国戏曲唱腔的最大特征之一,昆曲除了以前所讲“罕腔”和“豁腔”外,还有很多细节的润腔方式,如“带腔”、“撮腔”、“垫腔”、“迭腔”、“揉腔”、“擞腔”、“顿挫腔”、“橄榄腔”等等,有人不禁感叹,“这昆曲真是难唱呀”。
是的,昆曲难唱这是业内、外人士的共识,原因很多。
首先昆曲没有过门,一唱到底,因此对演员的呼吸(即所谓的“气口”)要求甚严;其次,昆曲剧目都是载歌载舞,对身段要求很严,大家知道边唱边舞是很吃力的事情,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很高的。
另外昆曲的曲词非常典雅,有的甚至达到艰深晦涩的地步,因此对演员的古典文学基础要求也很高。
很多昆曲的曲牌音域很宽,曲牌达到了两个八度,甚至更宽。
如《长生殿弹词》老生李龟年所唱[货郎儿二转],其音域是由C调的低音1到高音2,两个八度零一个音。
《西厢记佳期》红娘所唱的[十二红]则由E调的低音3到高音5,两个八度零两个音。
昆曲中音域达到二个八度的曲牌很多,如《牡丹亭-惊梦》的[山坡羊]、《琵琶记赏荷的[桂枝香]、《白蛇传断桥》的[金络棠]、《长生殿-闻铃》的[武陵花]、《长生殿絮阁》的[喜迁莺]、《千钟戮惨赌》的[倾杯玉芙蓉]、《玉簪记问病》的[山坡羊]、《邯郸梦-扫花》的[赏花时]、《牡丹亭惊梦》的[山桃红]、《荆钗记见娘》的[江儿水]、《单刀会-刀会》的[驻马听]、《水浒记活捉》的[梁州新郎]、《跃鲤记芦林》的[降黄龙]、《浣纱记寄子》的[胜如花]、《焚香记阳告》的[朝天子]、《西楼记玩笺》的[二郎神]、《玉簪记秋江》的[小桃红]等等。
诚然民歌也有高难度的如“青藏高原”也是两个八度,但毕竟凤毛麟角,能者不多。
一般的歌曲最多有一个半八度左右。
一些民歌如“小白菜”只有一个八度,当今有的流行歌曲甚至不到八度只有六度。
它的旋律比较昆曲的难唱不言自明了,因此很多剧种尤其京剧,像过去的“富连成”科班都拿昆曲作为基本功的教材,号召“文武昆乱不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