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doc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1)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1)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中考文言文之重点实词和虚词整理(中考语文总复习版)

中考文言文之重点实词和虚词整理(中考语文总复习版)

文言虚词一、之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是常见的词类。

虚词一般是没有实在
意义的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表达语义的变化;而实词则有具体的意义,用来表示具体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常见的虚词
1. 的: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孔子的学生”、“的地方”。

2.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如“投之以桃”。

3.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询问或加强语气,如“何乎?”、“不乎?”。

4. 者:用于表示已知事物的角色或身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或“者”,如“吾谁与归?”。

5. 也:用于肯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如“吾
闻之也”、“汝亦不知也”。

常见的实词
1. 人:表示人类,如“人之初”、“君子之交”。

2.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所言者”、“所见即所得”。

3.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或“至”,如“以礼相待之”。

4. 有:表示具备或拥有,如“有德者必富”、“群盲之马”。

5. 是:表示肯定或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用法,如“天道是可知也”。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的简单介绍,只涵盖了一部分常用词汇。

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熟悉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是十分重要的。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19.部编中考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19.部编中考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对联、题名并篆文
(《核舟记》)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马鞭
执策而临之
(《马说》)
用马鞭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真正,确实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富贵不能淫》)
诚心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实在,确实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旦辞爷娘去
(《木兰诗》)
每至晴初霜旦
(《三峡》)
第二天
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疑惑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讲述
国人道之
(《穿井得一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道路
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士兵
一老河兵闻之
(《河中石兽》)
兵器,武器
锐兵刃
(《周亚夫军细柳》)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周亚夫军细柳》)
兵甲已足
(《出师表》)

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
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和,同

中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实词的概念及分类实词是语言中具体表达实际事物、动作、状态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等。

1. 名词名词是指人、事物、现象、抽象概念等具体或抽象实体的名称。

根据其含义和词形,名词可分为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抽象名词、集体名词等。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动或状态的词语,包括实义动词、系动词、助动词等。

实义动词又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特征、状态、感受等的词语。

根据其构成方式和语义,形容词可分为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

4.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量或顺序的词语,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两大类。

5. 量词量词是表示数量或计量单位的词语,包括一些常用的量词,如个、只、块、张等。

6. 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使用的词语,按照其所代替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人称、数和格等,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反身代词、关系代词等。

7. 副词副词是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全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肯定或否定等意义的词语。

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含义较为抽象,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结构、表示语法关系或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需要的词语,分类很多,这里只列举常见的几种。

1. 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句子或单词的词语,包括并列连词、从属连词和对比连词等。

2. 助词助词是用于表示语法和逻辑关系、连接词语或补充意义的词语,包括语气助词、时态助词、语态助词、副词性助词、补充助词等。

3.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位置、方向、时间或关系的词语。

介词一般接在名词、代词或动词的后面,构成介词短语,相当于一个定语或状语。

4. 叹词叹词是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语气或引起注意等情感意义的词语,包括感叹词、呼唤词、描绘词等。

三、实词与虚词的区别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明确,是语言中最基本、最实在的词语,在语句中担负着主要的语义作用。

19.部编中考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19.部编中考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醉翁亭记》 )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 )
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 )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

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
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堂房亲属

古时王侯的自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
幼而无父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 )
唯一
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 )

大腿
屠自后断其股
(《狼》)

学过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二章》 )
旧,原来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原来的
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
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
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 )
方圆
今齐地方千里
(《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 )
野芳发而幽香
(《醉翁亭记》 )

侍奉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鱼我所欲也》 )
供给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
接受
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凭借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与朱元思书》 )
(《鱼我所欲也》 )
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初中文言文实词与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与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与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chè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ēng 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中考文言文145个实词和6个虚词详解

中考文言文145个实词和6个虚词详解

145个文言文实词详解01、比:①并列,靠近②及,等到(……的时候)02、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浅陋无知,见识短浅03、兵:①兵器,武器②军队③战争04、病:①生病②毛病③辱,耻辱05、乘:坐、架(车)06、持:①拿着,握着②掌握③保持④一只手从下托扶⑤控制,挟制⑥对立,对峙07、从:①跟从,跟随(求学于)②听从,顺从③采取某一种办法④自,由08、达:①通②豁达,心怀宽阔③表达,传达④得志,显贵⑤通行的,共同的09、当:①在(某时,某处)②应当,应该③将要,就要④占着,挡着,阻挡⑤对着,面对⑥掌管,主持10、道:①路,途②道理,规律③道义④说,讲11、得:①得到,收获(看到,看见)(领会)(找到)②能够,可以③同“德”,感恩12、尔: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②指示代词,这,那③近④形容词或副词词尾⑤语气词,通“耳”,相当于“而已”13、伐:①砍伐②攻打,讨伐14、犯:①侵害,危害②触犯,违犯15、方:①方圆,周围②区域,地方③将,将要16、负:背,以背载物17、赋:一种文体18、更:①交替,轮换,更换②又,另,还③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19、苟:①苟且,不严肃②姑且,暂且③连词,如果,假设。

20、故:①过去,原来,照旧②原因,缘故③所以,因此④特意21、顾:①回头看,看,看见(环顾,四顾)②拜访③还,反而22、观:①仔细看,看(观赏)②景象23、归:①归来,返回②归还③归属,归依(归到一处)24、过:①经过②次,回,遍③过去,过后④过失,过错⑤犯过失,犯错⑥过分,过于⑦超过,过了25、好:喜欢,爱好26、号:①大叫,呼啸②称号,别号27、还:①返回②交还,归还28、会:①会合,聚会,集会②盟会,宴会③适逢,正好,恰巧29、惠:①恩惠,(给人以)好处②同“慧”,聪明30、及:①到,至②等到……时③比得上④以及,和,与31、极:①尽头,极点,穷尽②到极点(直达)③很,非常32、计:①计算,计量②盘算,谋划,商议③计谋,诡计,策略33、济:有利,有益34、假:①假装,与“真”相对②借35、间:①中间②期间③间或,偶尔④夹杂,参与36、简:①挑选②选拔37、见:①看见,看到②拜见,谒见③表示“被动”,相当于“被”38、竭:尽,完(耗尽,消失)(全部用上)39、尽:①完,没有了(吃光)②全部,都(毫无保留)40、进:①前进,与“退”相对②到朝廷,出来做官③进献,奉献41、居:①停留②居住,安居③处在,处于(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42、举:①举起,抬起②选拔,推荐43、具:①具备,具有②器具,用具③通“俱”,全部,详细地44、俱:①一起,在一起②全,都45、聚:集合,征集46、遽:①立即②就,竟47、决:①决断,判定②解决48、绝:①断②与世隔绝的③极,非常④停止,消失49、类:①类推,类比②类似,像50、临:①靠近②来到③面对,对着④正当,将要,就要51、虑:①考虑,打算②思虑,思想,心思③担心,顾虑52、论:①说②议论,谈论③评定,判定53、漫:随意,随便54、明:①明亮,光明(透亮)(普照,明媚)②清楚,明白,明确③英明④次,下一个55、名:①名字,名称②命名,给……取名③名声,名望④有名,出名⑤说出,指出56、命:①命令,号令②任命,委派③教导,告诫④生命,性命⑤规律,法则57、难:①不容易,困难②灾难③反驳,驳诘,诘问58、平:①平坦②填平,铲平③平常,往常④公平,公正59、戚:①悲伤,忧愁②亲属(指族外)60、强:①强悍,强大②竭力,尽力(勉强,硬要)③有余,略多61、窃:偷取62、请:①请求,请你(允许)我做(某事)②请求,请你做某事63、穷:①生活困难②穷尽,完结(走到尽头,走完)③极64、求:①寻找,寻求②探求,探索,追求,谋求,奢求③索取,要求,需求④乞求,请求65、取:①拿②索取(要回)③获得,讨取(招致)(开辟)④选取,采用66、去:离开②失去,损失(花掉)③去除,除掉④距,距离67、全:①完整,整个②保全68、任:①责任,职责②委任,任用③处理69、入:进入,与“出”相对(深入)(跳入)(注入)(进宫廷)(进入朝廷,在国内)70、若:①香草名,杜若。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_教案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_教案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着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1故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故意2间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隔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夹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暗中3绝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群响毕绝; ——口技停止、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景象、景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5病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困苦不堪6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信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写7上上使外见兵; ——陈涉世家皇上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身体上的8见昨日见军帖; ——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拜见才没不外见; ——马说通“现”,显露9比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等到10少宾客意少舒; ——口技稍微少时,一狼径去; ——狼一会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年轻的11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随从,跟随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顺从1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分给,分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分内,名分13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文章文过饰非; 掩饰14世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时代,朝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世上15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事业,功业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职业16犯作奸犯科; ——出师表触犯17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达到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做官,显贵18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抵充,相抵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对着,面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当19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之后20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砍伐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攻打,讨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讨伐21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阴暗22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同上23极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极点,极端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尽,穷尽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到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极其,非常;这是副词用法24国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国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国都,京城25备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完备众妙毕备; ——口技具备,齐备26径少时,一狼径去; ——狼径直,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直径27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扶,持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率领,统率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将帅,将领28顾顾野有麦场; ——狼看见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看望、访问29胜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优美30复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又31称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称赞,赞许袒右,称大楚; ——陈涉世家号称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称呼不能称前时之能; ——伤仲永符合32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量词,辆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33章又用篆章一; ——核舟记印章34惊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口技受惊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振起35属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一类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类似36策执策而临之; ——马说鞭子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记载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驱使37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口技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零数38许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上下、光景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赞同、答应39舍便舍船; ——桃花源记丢下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房屋40志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记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41寻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找寻病终; ——桃花源记不久42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道路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正道4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固执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本来44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今亡亦死; ——陈涉世家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45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发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推荐死则举大名矣; ——陈涉世家成46坐众宾团坐; ——口技坐着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因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同"座"47食谨食之; ——捕蛇者说喂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通“饲”,喂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29自余为戮人;“戮”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39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40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闲情记趣41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晏子故事两篇4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两篇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开玩笑——晏子故事两篇44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寓言四则之买椟还珠45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寓言四则之滥竽充数4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48屏弃而不用;“屏”通“摒”:摒弃——为学三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A. 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包括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B. 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程度副词: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范围副词: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时间副词: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情态副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D. 表结构的虚词;结构助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四文言虚词举例①、之1结构助词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语气助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②其作副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错误!以作介词“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凭借作连词“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4. 而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5. 乃“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6. 于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7. 为作介词“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焉作助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⑨所所与“以”结合表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作介词结构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⑩乎作语气助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作介词。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 ,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 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 ,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发:(1)名词,头发。

如:可怜白发生。

(2)动词,出发。

如: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3)动词,发出。

如:野芳发而幽香。

(4)动词,征发、征派。

如:发闾左谪戍渔阳。

13.负:(1)动词,背负。

如:负者歌于途。

(2)动词,依靠,依附。

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4.感:(1)动词,感动。

如:帝感其诚。

(2)动词,伤感。

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动词,感慨。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5.观:(1)名词,景观。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动词,观看,观赏。

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动词,阅读。

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二、初中常见文言虚词集录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泽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泽。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泽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

(《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驱驰。

(《出师表》)(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以光(《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故为之文以志。

(《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西山宴游记》)(三)动词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屈。

《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世说新语>三则》)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

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①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②谓为信然。

(《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

(《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乃(一)副词有四种情况: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三则》)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3.表示出入意料,译作“竟”“竟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用予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二)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如:①乃入吴寻二陆。

(《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三)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子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竹“比”。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冀“因为”。

如:生于恸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二是表动作行为。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梅花为寒气所勒。

(《西湖游记二则》)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如: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人过王而行。

(《晏子故事两篇》)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