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文言文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文言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之一。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和区别文言实词指的是具有实在意义、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如“之、其、于、是、以”等;而文言虚词则是没有实际意义、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如“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等。

虽然虚词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们在文言文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达各种语法关系和语气。

二、分析文言实词虚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文言实词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具有以下重要性:首先,文言实词虚词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思想。

其次,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使学生更加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特点、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探究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方法1.对比法对比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同样适用。

通过将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而”这个虚词在表示并列关系时和表示转折关系时的用法就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虚词的用法。

2.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是一种以语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语境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最新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讲课教案

最新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课中的实词和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运用实词和虚词造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教学内容:1. 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教学重点:1. 实词和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2. 实词和虚词的辨别和运用。

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的复杂意义和用法。

2. 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实词和虚词,巩固记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实词和虚词吗?它们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实词(15分钟)1. 动词:动作、状态、存在等。

例如:走、跑、看、听、吃、写。

2. 名词:人、事物、地点等。

例如:学生、学校、书籍、桌子、城市。

3. 形容词:描述事物的性质、状态等。

例如:美丽、善良、高大、聪明。

4.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等。

例如:很、非常、慢慢、经常。

5. 代词:代替名词或代指某种事物。

例如:我、你、他、它们、这里。

三、讲解虚词(15分钟)1. 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等。

例如:在、从、到、上面、里面。

2. 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

例如:和、或、但是、因为、所以。

3. 助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前面,表示程度、范围等。

例如:很、非常、有点、都、也。

4. 叹词:表达感情、语气等。

例如:啊、哦、嗯、哎、嗨。

四、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实例,让学生辨别实词和虚词。

2. 分析实例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3. 让学生模仿实例,运用实词和虚词造句。

五、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辨别和运用实词和虚词。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答案。

3. 教师讲解答案,指出错误并进行纠正。

六、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实词和虚词写一篇小短文。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难点:正确运用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总结实词、虚词的使用情况。

2. 讲解实词:(1)名词:举例说明名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山”、“水”、“人”、“事”等。

(2)动词:举例说明动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走”、“跑”、“看”、“写”等。

(3)形容词:举例说明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美”、“丑”、“高”、“低”等。

(4)数词:举例说明数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一”、“二”、“三”、“四”等。

(5)量词:举例说明量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个”、“只”、“匹”、“车”等。

(6)副词:举例说明副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乎”、“焉”、“哉”等。

3. 讲解虚词:(1)介词:举例说明介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于”、“从”、“自”、“以”等。

(2)连词:举例说明连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且”、“而”、“乃”、“则”等。

(3)助词:举例说明助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之”、“乎”、“焉”、“耳”等。

(4)叹词:举例说明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哉”、“矣”、“耶”、“乎”等。

(5)语气词:举例说明语气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矣”、“焉”、“哉”等。

4.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已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

(2)分组讨论,分析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虚词讲解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6. 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分类。

1.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实词是指有具体意义,能够表示事物、动作、状态、属性等的词,如“山”、“跑”、“快乐”、“聪明”等;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主要起连接、助词、语气等作用的词,如“的”、“地”、“得”、“了”、“吗”、“呢”等。

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代词等。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学生进行实词和虚词的分类练习。

第二章:实词的词义辨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的词义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进行造句。

2.2 教学内容词义辨析的方法:从语境、词性、词义范围、词义轻重、词义转移等方面进行辨析。

实词造句的注意事项:选词准确、搭配得当、语义通顺。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词义辨析的方法。

学生进行实词词义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造句练习。

第三章:虚词的用法辨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

3.2 教学内容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从虚词的词性、位置、功能、搭配等方面进行辨析。

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起到引导、语气、助词等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学生进行虚词用法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虚词在句子中的运用练习。

第四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与虚词的搭配。

4.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要符合语言习惯、语义合理、表达清晰。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搭配实例:如“跑得快”、“快乐地生活”、“聪明的学生”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的应用练习。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它们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如“山”、“走”、“美丽”、“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如“的”、“和”、“吗”、“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难点:理解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语境,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和理解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实词和虚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实词:介绍常见的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并通过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

3. 讲解虚词:介绍常见的虚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并通过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

4. 语境练习:提供一些含有实词和虚词的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疑惑,促进互动和合作。

6. 总结与复习:对本节课学习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实词和虚词,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阅读一篇文言文,注意其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程度。

3.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阅读测试,评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讲课教案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讲课教案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讲课教案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讲课教案
4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 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一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5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 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皇上)
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
(身体上的)
(8)见
昨日见军帖。
(看见)
曹刿请见。一一《曹刿论战》
(拜见)
才没不外见。一一《马说》
“现”,显露)
(9)比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
(靠近)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一一《陈涉世家》
(等到)
(10)少
宾客意少舒。——《口技》
(稍微)
少时,一狼径去。《狼》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事业,功业)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职业)
(16)犯
作奸犯科。
(触犯)
(17)达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到,达到)
不求闻达于诸侯。
(做官,显贵)
(18)当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抵充,相抵)
木兰当户织。
(对着,面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应当)
(19)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之后)
(20)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砍伐)
齐师伐我。
(攻打,讨伐)
伐无道,诛暴秦。

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

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

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三、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学生默读,讨论,明确: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

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默读课文,分析讨论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中学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分析教案

中学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分析教案

中学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概念和特点。

2.学习并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用法。

3.通过具体例子分析,加深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4.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和写作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1.准备多篇文言文课文,如《红楼梦》、《论语》等。

2.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回忆最近所学的文言文知识,或者提问关于虚词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解释虚词的概念:虚词是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功能词,通常用来连接词语或者修饰词语,起到衔接句子或者表达语气的作用。

步骤二:讲解虚词的种类和用法(30分钟)1.介绍虚词的种类:逐一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如助词、连词、语气词等,并给出具体的例句说明其用法。

2.分别讲解每一类虚词的特点和不同的用法,如助词的修饰作用、连词的连接作用、语气词的表达情感等。

3.通过教学课件和黑板,说明虚词的用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对每类虚词的用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步骤三:示范分析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40分钟)1.选择一篇文言文课文,如《红楼梦》中的某一章节,进行具体分析。

2.针对文言文中出现的虚词,解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3.通过分析虚词的使用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文言文时,灵活运用虚词,使语句更加流畅自然。

步骤四:练习与巩固(3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用虚词写出一个简短的文言文段落,并在小组中分享。

2.布置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虚词用法的掌握情况。

可以是改错题、填空题或选择题等。

步骤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技巧,强调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多读文言文,多写文言文,提高对虚词的运用能力。

3.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

四、课后拓展: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文言文课文,分析其中虚词的用法,并写出一篇150字的文章,说明所选课文的特点和虚词的运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实词复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实词复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实词复习教案九年级上册文言实词复习教案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文实词知识点。

2、能辨析文言文实词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四种常见现象。

3、学会积累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

这两类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也不同。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文言文实词的四种常见现象。

(二)通假字辨析:汉字在古文的实际运用中,常拘于汉字的词汇量有限,而令使用者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用者便借用其它的音近字或形近字代替应急之用,后人便称之为“通假字。

请看下面的句子: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读音cǖò意义安放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读音shēn_意义伸张3、为天下唱唱通倡读音chàng意义倡导讨论1.通假字的读音有几种情况?(1).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 (2).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2.通假字的意义一般如何理解?*要按本字的意义来理解.3、如何正确辨别通假字?1.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句的语言环境.2.结合文章的意旨,理解体会.练习:辨别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固以怪之矣:______通_____读音_____意义_________ 被坚执锐:______通_____读音_____意义_________轻寡人与:______通_____读音_____意义_________仓鹰击于殿上:______通_____读音_____意义_________自董卓已来:______通_____读音_____意义_________秦王不说:______通_____读音_____意义_________寡人谕矣:______通_____读音_____意义_________卜者知其指意:______通_____读音_____意义_________苟富贵,无相忘:______通_____读音_____意义_________【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课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意义。

4. 练习题及解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实词,提醒学生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2. 提问:“什么是文言虚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15分钟)1.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表示具体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2. 讲解文言虚词的作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加准确。

三、举例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20分钟)1. 举例讲解“之”、“乎”、“焉”、“于”、“也”、“矣”、“哉”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 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这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所表示的意义。

四、练习题及解答(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分析句子中的虚词用法。

2.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答练习题。

3. 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虚词的用法。

五、总结与复习(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加深记忆。

2.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文言虚词的复习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言文片段,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起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使学生掌握了文言虚词的基本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具体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文言文实词教案初中

文言文实词教案初中

文言文实词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词义推测等方法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实词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的定义和特点2. 常见文言文实词的用法和意义3. 学习文言文实词的基本方法4. 实践练习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现代文实词,让学生认识到实词是语言的基础单位,是表达意义的关键。

2. 提问:那么在文言文中,实词又有怎样的特点和用法呢?二、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实词的定义:实词是指具有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2. 讲解文言文实词的特点:词义丰富、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

三、举例讲解常见文言文实词的用法和意义(15分钟)1. 举例讲解名词的用法和意义,如“山”、“水”、“人”等。

2. 举例讲解动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走”、“跑”、“看”等。

3. 举例讲解形容词的用法和意义,如“美”、“丑”、“大”等。

四、讲解学习文言文实词的基本方法(10分钟)1. 讲解上下文推断法:通过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

2. 讲解词义推测法:根据词语的构成、词根、词缀等来推测词语的意义。

3. 讲解积累法:通过大量阅读、背诵来积累实词。

五、实践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一篇简短的的文言文,要求学生尽量理解文中的实词。

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实词及其用法。

2. 强调文言文实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多背、多练习,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实践练习作品,评价他们的文言文实词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课后是如何学习文言文实词的。

文言实词及虚词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整理_1

文言实词及虚词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整理_1

文言实词及虚词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整理一、学问点梳理文言文实词通假字(1)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音同或音近(双声、叠韵)的关系(2)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假如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

(3)从借代关系上看,(4)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字借用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

2、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2)一般名词作状语(3)方位名词作状语(4)时间名词作状语(5)动词活用为名词(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8)意动用法(9)使动用法3、一词多义4、古今异义5、六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之、而、然、为、与、以)二、典型例题剖析赵普1.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16分)wòchuò()循默补zhuì()旧纸guǎ()学术读之jìng()日hé()户启箧()奏牍掷()地既hōng()尝奏荐()2.解释下列加点字。

(10分)(1)少习吏事________(2)循默___________(3)处决如流_____________(4)岸谷__________(5)虽多忌克___________(6)卒用其人_______(7)每归私第______________(8)及为相_________(9)寡学术______________(10)既薨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8分)4.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0分)(1)家人发箧视之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2)普颜色不变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3)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4)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5)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阅读语段,完成5-11题。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知识点1 文言实词1.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古今异义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

如“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3.一词多义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复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知识点2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

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方法指津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第一章:文言文实词虚词概述1.1 实词与虚词的定义1.2 实词与虚词的作用1.3 实词与虚词的分类1.4 实词与虚词的用法第二章:文言文实词2.1 名词2.1.1 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的读音与用法2.1.2 抽象名词与具体名词的用法2.1.3 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等2.2 动词2.2.1 动作、状态、变化等的读音与用法2.2.2 动词的时态、语态、体态等2.2.3 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等2.3 形容词2.3.1 描述特征、性质、状态等的读音与用法2.3.2 形容词的等级、范围等2.3.3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等2.4 数词2.4.1 数量、顺序、比例等的读音与用法2.4.2 数词的复数、分数、小数等2.4.3 数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等第三章:文言文虚词3.1 介词3.1.1 时间、地点、方向等的读音与用法3.1.2 介词的结构、搭配等3.1.3 介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3.2 连词3.2.1 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的读音与用法3.2.2 连词的连接成分、搭配等3.2.3 连词活用作副词、形容词等3.3 助词3.3.1 时态、语气、否定等功能的读音与用法3.3.2 助词的附加、连接等作用3.3.3 助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3.4 叹词3.4.1 表达情感、态度等的读音与用法3.4.2 叹词的分类、搭配等3.4.3 叹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等第四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4.1 实词与虚词的辨别方法4.2 实词与虚词的运用技巧4.3 实词与虚词的常见错误分析第五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练习与应用5.1 实词与虚词的练习题型5.2 实词与虚词的练习案例5.3 实词与虚词的应用场景第六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词义辨析6.1 词义辨析的重要性6.2 词义辨析的方法与技巧6.3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多义现象分析第七章:文言文实词虚词在文中的语境分析7.1 语境对实词虚词理解的影响7.2 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步骤7.3 实际例句分析与练习第八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特殊用法8.1 通假字与异体字的识别与运用8.2 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运用8.3 词类活用的特殊情况分析第九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综合练习9.1 综合练习题型设计9.2 综合练习案例分析9.3 综合练习的答题策略与技巧第十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学习与研究方法10.1 实词虚词学习的资源与工具10.2 实词虚词研究的方法与路径10.3 实词虚词学习的长期坚持与进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词与虚词的定义及作用:重点关注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区分,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2. 文言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难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实词和虚词的运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2. 教学过程:第1课时:介绍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基本用法。

第2课时:讲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法。

第3课时:讲解数词、量词的用法。

第4课时:讲解代词、副词的用法。

第5课时:讲解介词、连词的用法。

第6课时:讲解助词、叹词的用法。

第7课时:分析具体语境中的实词和虚词运用。

第8课时: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9课时:总结回顾,查漏补缺。

第10课时:测试,评估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文言实词和虚词与现代汉语词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用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音频、PPT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阶段性的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古代汉语》、《文言文选读》等。

2. 参考书目:《汉语大词典》、《古汉语虚词词典》等。

3. 网络资源:利用相关在线教学平台、文言文学习网站等,丰富教学资源。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初中文言虚词教案

初中文言虚词教案

初中文言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的练习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实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3. 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挑选常用的文言虚词,如“之”、“乎”、“焉”、“乃”等,结合具体例句讲解其用法和意义。

4. 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引导学生注意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如句首、句中、句尾等,并解释其作用。

5.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填空、翻译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四、教学策略:1. 采用举例教学法,通过具体例句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采用对比教学法,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的虚词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采用练习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些文言文阅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文言虚词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文言虚词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组织一些文言文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 推荐一些文言文学习资源,如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文言虚词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正确使用文言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

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

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

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故意)(2)间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隔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夹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暗中)(3)绝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群响毕绝。

——《口技》(停止、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景象、景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5)病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困苦不堪)(6)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信)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写)(7)上上使外见兵。

——《陈涉世家》(皇上)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身体上的)(8)见昨日见军帖。

——《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拜见)才没不外见。

——《马说》(通“现”,显露)(9)比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

——《核舟记》(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等到)(10)少宾客意少舒。

——《口技》(稍微)少时,一狼径去。

——《狼》(一会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年轻的)(11)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随从,跟随)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顺从)(1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分给,分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分内,名分)(13)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文章)文过饰非。

(掩饰)(14)世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时代,朝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世上)(15)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事业,功业)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职业)(16)犯作奸犯科。

——《出师表》(触犯)(17)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达到)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做官,显贵)(18)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抵充,相抵)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对着,面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当)(19)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在……之后)(20)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砍伐)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攻打,讨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讨伐)(21)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阴暗)(22)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同上)(23)极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极点,极端)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尽,穷尽)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到)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极其,非常。

这是副词用法)(24)国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国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国都,京城)(25)备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完备)众妙毕备。

——《口技》(具备,齐备)(26)径少时,一狼径去。

——《狼》(径直,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直径)(27)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扶,持)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率领,统率)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将帅,将领)(28)顾顾野有麦场。

——《狼》(看见)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看望、访问)(29)胜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优美)(30)复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又)(31)称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称赞,赞许)袒右,称大楚。

——《陈涉世家》(号称)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称呼)不能称前时之能。

——《伤仲永》(符合)(32)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量词,辆)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33)章又用篆章一。

——《核舟记》(印章)(34)惊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口技》(受惊)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振起)(35)属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一类)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类似)(36)策执策而临之。

——《马说》(鞭子)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记载)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驱使)(37)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口技》(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零数)(38)许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上下、光景)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赞同、答应)(39)舍便舍船。

——《桃花源记》(丢下)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房屋)(40)志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记)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41)寻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找)寻病终。

——《桃花源记》(不久)(42)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道路)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正道)(4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固执)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本来)(44)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今亡亦死。

——《陈涉世家》(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45)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发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推荐)死则举大名矣。

——《陈涉世家》(成)(46)坐众宾团坐。

——《口技》(坐着)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因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同"座")(47)食谨食之。

——《捕蛇者说》(喂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通“饲”,喂)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