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3第7课 诗两首马嵬第二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马嵬》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马嵬》教学设计

白河高中高一语文教案课题:《李商隐诗两首》之《马嵬》(其二)教者:周耀山上课班级:高一15班一、课前自主学习安排(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朗读,并理解背诵默写全诗。

2、通过学习理解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3、通过讨论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寓意。

(二)、教学重点1、本诗的寓意。

2、倒叙和对比表现手法。

(三)、自主学习自查1、我能读准这首诗的字音和节奏吗?(可结合《课时作业》七第1题)2、这首诗属于哪种类型的诗?(可结合课本注释回答)咏史诗:也叫怀古诗,它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如果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诗。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

3、我能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吗?(可结合《新新学案》“自主文本初研”部分思考回答)本文通过对比等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而致国破家亡的讥讽与批判。

4、我看出了诗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可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回答)倒叙、对比、发问5、我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个句子呢,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准备二、学教方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导学法)1、小组分工:每组6人分别担任一个角色,即主写者(到黑板上去写出本组讨论的答案或展示成果)、主讲者(主写者写的不细致,可由主讲者进行补充说明)、评价者(对其他小组展示的成果给予评价和赋分,并说明原因)、指摘者(对其他小组成员的回答错误之处进行纠正)、质疑者(针对讨论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或见解)、统计者(统计本组各成员在每节课上的得分)。

当然,这种分工是理论的分工,实际操作时,只有各小组内部协调得好,也倒无所谓谁是什么角色;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变换角色。

2、方法指导:小组各成员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大胆质疑,认真讨论,积极上台展示,大声讲解。

3、赋分办法:主动回答问题的,每次可得1到3分,主动提出的有效问题也可得1到3分。

马嵬(其二)_导学案1

马嵬(其二)_导学案1

《马嵬(其二)》导学案1【学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深刻寓意,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3.学习本诗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知识导学】1.题解。

马嵬驿在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

天宝十五年(756),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避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洪升的《长生殿》都是千古名篇。

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唐玄宗开脱。

李商隐身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别心痛。

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2.常识补充。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③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基础演练】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马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1)望帝春心tuō()杜鹃(2)cāng()海月明珠有泪(3)只是当时已wǎng()然(4)空闻虎旅传xiāo()柝(5)如何四jì()为天子【合作探究】1.《马嵬(其二)》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2.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招魂说“海外”“九州”还有杨妃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3.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从内容和语气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4.从内容的顺序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谋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其二)》诗的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巩固提升】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马嵬(其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马嵬(其二)导学案.doc

马嵬(其二)导学案.doc

马嵬(其二)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手法3、背诵全诗【学习重点和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2、诗歌蕴涵的寓意【学法指导】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2、背景链接3、关于咏史诗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4、题解天宝十五年(7 5 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平),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李唐前朝皇帝唐玄一Zj> O 【学习内容】朗读诗文(注意节奏)疏通诗文(一)、基础知识积累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马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空闻虎旅传xiao ()柝⑵如何四ji ()为天子3、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笑:嘲笑;如何:为什么三、赏析诗文(合作探究)1、《马嵬(其二)》诗中哪几句诗概写了“马嵬之变”这一历史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颔联“虎旅传宵柝”对“鸡人报晓筹”,分别是哪里的声音?“空闻”对“不复”,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可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何种境遇?(1)军营内的声音,宫内声音(2)对比、对偶C3)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之《马嵬(其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之《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马嵬(其二)》选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七课。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诗句中叙述的事件,了解本诗的叙事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理解本诗的讽刺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

教学重点: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教学方法:1.诵读、品读2.讨论、探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位女子,李白曾经为她写下“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的诗句;有这样一段爱情白居易曾为之写下“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

大家知道这个女子是谁?这段爱情的结局怎样呢?马嵬事变详解二、解题马嵬这个普普通通的驿站,只因为见证了一幕历史悲剧,而成为文人笔下不朽的素材。

公元837年,25岁的李商隐途经马嵬,有感于这段历史创作了《马嵬》两首,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咏史诗。

三、诵读感知1初读——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极具音乐美,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再读——结合注释,翻译诗句3.这首诗叙述了哪些事件?请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③唐杨的七夕盟誓②马嵬兵变①唐玄宗的召魂之举。

我们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倒叙的手法,构思很精巧,目的就是引导我们追根溯源,探究悲剧的原因。

四、问题导学1.唐人写“马嵬事变”往往把所有的罪责都归到杨贵妃身上,认为“红颜祸水”。

那么李商隐认为马嵬事变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明确:李商隐把批判讽刺的矛头直指唐玄宗。

2.作者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表达讽刺的。

全诗用了哪些对比,分别讽刺唐玄宗什么呢?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表格。

首联:他生相聚的虚妄,今生永别的事实。

讽刺唐玄宗痴心空想。

颔联:通过今日军中逃难生活和昔日宫廷安逸生活进行对比,反衬逃难中的狼狈和凄凉。

讽刺他政治失意,荒淫误国。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马嵬(其二)》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马嵬(其二)》详案

《马嵬(其二)》详案引入:同学们,在唐朝的历史上,有一件事,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就是——安史之乱。

关于这一场动乱,同学们应该了解得非常之多,尤其是过去我们学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对此叙述得非常之清楚。

历代也有很多与之相关的诗歌。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李商隐的这首《马嵬(其二)》。

一、初读: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这首诗歌。

点评:读音正确,节奏适宜。

2、接下来,请几位同学来讲讲这首诗的大意。

①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应该是“徒闻海外更九州”。

这里是倒装。

不是海外之人听说如何如何,而是玄宗听说海上有另外一片仙境,贵妃的魂魄就在那里。

《长恨歌》里就说就到玄宗请道士去寻找贵妃的魂魄,结果“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他生未卜此生休”同样也是倒装,应该是“未卜他生此生休”。

我们都知道,感情好的人,希望能够生生世世在一起。

但是,李商隐说:有没有“来生”?“未卜”,我不清楚;但是,我明确知道,此生,你们的缘分已尽。

从艺术手法上来讲,这是将期望的“未来”与残酷的“现实”进行:对比。

请标注一下。

板书:手法:对比②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是说玄宗在逃难途中,夜间有军队巡逻。

为何是“空闻”呢?因为,他们的巡逻并没有起到保护皇帝和贵妃的作用,相反,他们在密谋兵变。

“无复鸡人报晓筹”,写的是过去的宫廷中舒适的生活。

一边是当下逃难途中的情景,一边是过去宫中的舒适生活,所以,他采用的艺术手法是——对比。

而且,准确来讲,是——今昔对比。

板书:手法:对比③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咱们非常了解,马嵬兵变之时,“六军不发无奈何”,结果是什么呢?“宛转蛾眉马前死。

”白居易非常的直白,因为他的风格是比较平实的。

而李商隐呢?他甚至都没有写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而是笔锋一转,去回忆“当时七夕笑牵牛。

”“七月七日长生殿”的典故我们书上注解是有的。

所以,“此日”的悲惨和“当时”的美好,同样也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李商隐的风格相比于白居易,就要显得更加的“委婉含蓄”。

山西省阳高县高中语文 7《李商隐诗两首之马嵬(其二)》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山西省阳高县高中语文 7《李商隐诗两首之马嵬(其二)》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之马嵬(其二)》一、学习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二、学习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三、读书指导:1、写作背景:这首诗为咏史诗。

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坡,六军不进,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及其亲属,史称“马嵬之变”。

诗开首即说“海外”,指传说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士说在海外仙山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的故事。

2、相关知识:咏史诗: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四、自主学习任务:1、自由朗读全诗,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2. 给加点的字注音。

马嵬.( ) 未卜.( ) 宵柝.( ) 晓筹. ( ) 驻.马(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4.李商隐名句:(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5.背诵全诗五、合作探究:1.《马嵬(其二)》一诗的诗眼是哪两句?2.《马嵬(其二)》一诗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时间的,前者指眼前,后者指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什么情况?3.《马嵬(其二)》的尾联用莫愁的典故有什么用意?4.《马嵬(其二)》这首诗的章法结构是怎样的?5.全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7 马嵬(其二)(3)-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7 马嵬(其二)(3)-人教版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把握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把握诗的主旨,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学生珍惜今天、努力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把握诗的主旨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的步伐匆匆而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也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刻。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在末世的余辉里,李商隐踽踽而来,这位晚唐的才子,以旷世的情怀,让大唐黄昏的夕阳更加绚丽。

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咏史诗《马嵬》(其二),去解读他对于“古、今”的复杂情怀。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三、理解诗意,探究主旨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开篇从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令人寻其魂魄写起,“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士回来说在海外仙山(即蓬莱山)见到了杨玉环,并且杨玉环授之以钿合金钗,并承诺坚守生前他生之誓约。

然而,这只不过是“徒闻”的传说而已,唐玄宗、杨贵妃二人他生“生生世世为夫妇”的海誓山盟显然是渺然“未卜”的,而现实中,杨贵妃此生倒是真的一命长“休”了,一切都飘渺难留不可求,连此生幸福都保不住,还奢谈什么来生的情深意笃为夫妇。

这里,诗人夹叙夹议,讽刺了唐玄宗的痴心空想。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可视作唐玄宗夜宿马嵬时仓皇中的喟然长叹:唉,怎么只听到令我魂飞魄散的击柝之声?曾经任我调遣的禁军是在护卫我呢,还是在暗中要挟我?往日宫中鸡人报晓的优游生活,如今竟成了奢侈的回忆!这两句将如今的出逃生活与昔日的宫内生活放在一起加以对照,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出逃至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7 马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7 马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马嵬》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落实掌握诗歌用的手法,明确解题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古诗文知识,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诗歌蕴涵的寓意二、自主学习1、、复习提问:默写《锦瑟》2、、背景介绍:参见课文注解,弄清史实——马嵬兵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唐玄宗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兵变”。

三、新课导入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四、合作探究:诗歌欣赏:(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生讨论,老师点拨。

(1)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明确】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这首诗里有几个典故?请找出来并解释。
2、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是什么呢?
明确:
1、四个典故,分别是:
白居易的《长恨歌》
牛郎织女的故事
杜甫的《石壕吏》
长生殿里的海誓山盟
学生研读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作内容,同学之间讨论,找出典故
请两名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讨论5分钟并回答
1、咏史诗(怀古诗)通常的写作内容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陈迹,诗人通常登高望远、咏叹历史、怀念古迹。
2、用典和对比
3、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怀古伤今。
由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总结归纳
五、布置作业
1、请没有背会诗歌的同学本周内必须背会。
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选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或者现代诗歌,要求语言优美、语句生动。
(展示贵妃《霓裳羽衣舞》图片)
二、说课
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展示
(一)首先同学们请读出我们的学习任务,明确这节课我们要做什么。
1、熟读并背诵本诗。
2、理解本诗的内容并把握其表现手法。
3、学会用已有知识,概括并掌握咏史诗的写作特点。
(二)其次了解我们学习这首诗要用的学习方法:
读——品——悟——练
学生齐读
三、新课讲解
课题
马嵬(其二)
课型
诗歌鉴赏课




知识目标
1、朗读并背诵本诗。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典故。
3、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2、学习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马嵬导学案 生

马嵬导学案 生

《马嵬》(其二)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深刻寓意,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3.学习本诗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知识导学】常识补充---咏史怀古诗1、内容:咏怀古迹、品评古事、缅怀古人2、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a、(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b.(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c.(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d.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客观评价)3、写作方法:常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4、鉴赏步骤:首先,弄清史实:了解作品做涉及的史实和人物其次,体悟感情: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表达的情感再次,揣摩意图:探究诗人发思古幽情的缘起最后,分析技巧:分析作品采用的艺术手法【预习检测】------马嵬知多少?【诗歌鉴赏】一、诵读感知聆听范读学生模仿分组朗读试背二、品读探究-------解读咏史诗(一)弄清史实(二)辨析态度,体悟感情【探究一】《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探究二】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探究三】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7马嵬其二9新52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7马嵬其二9新521
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
重点
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
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六、本文写作特点
七、布置作业
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祝娅莉一、教学内容分析李商隐的《马嵬 (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内容为一课时,为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①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②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目标解读: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人教版必修3 第7课《马嵬(其二)》学案1

人教版必修3 第7课《马嵬(其二)》学案1

《马嵬(其二)》学案一、实词1.一词多义①迷⎩⎪⎨⎪⎧ 庄生晓梦迷.蝴蝶 迷.不知吾所如 棋迷. 以迷.天下之主②莫⎩⎪⎨⎪⎧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点拨 ①迷恋,沉醉/分辨不清/沉醉于一物一事的人/迷惑②不能/没有谁2.古今异义①一弦一柱思华.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望帝春心..托杜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古义: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今义:指青少年时代。

②古义:伤春之心。

今义:指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的情怀。

③古义:迷惘,茫然。

今义:形容失意的样子。

二、名句积累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三、课文理解《马嵬》(其二)1.你能分析一下本诗章法结构的特殊之处吗?点拨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7.李商隐诗二首马嵬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7.李商隐诗二首马嵬

教学设计课时讲课时间: 2016 年月日第周本学期总第23 课时课题《马嵬(其二)》认识诗歌基本特点及主要表现手法。

认识作品所波及的相关背课标要求景资料,用于剖析和理解作品。

1.指引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这首诗的境界、感情和表现方法。

知识与技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领会李商隐诗境界高远、能教语言华丽、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过程与方在频频朗诵中领会诗歌感情。

目法标1.体会诗人独到的人生际遇。

感情态度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的本质,激发伤时感事与价值观的情怀。

1.指引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这两首诗的境界、感情和表现方法。

教课要点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领会李商隐诗境界高远、语言华丽、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课难点师生共同发挥想象能力,走入诗歌的情境中去。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足表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教课方法用问题式教课和学生议论相联合的教课方法。

教课器具多媒体一、导入新课课发问:你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有什么样的认识?堂二、写作背景:小介绍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情事。

结三、读诗文,背诗歌。

与四、走入诗歌情境中体悟诗人的感情。

板五、艺术特点。

书设计检应备:节,实备节,超备教教查节。

研学主20 年评管月组20 日价质量评论:年月日内容与过程教课环节与内容反省增补一、对于《马嵬(其二)》《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表达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小题大做,寄寓怀抱。

唐朝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遗迹联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地。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往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课文解说1.与学生共同达成诗歌粗心的理解2.诗歌内容赏析(1)【发问】怎样理解《马嵬(其二)》的境界和感情。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高一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湖南省省示范性中学隆回二中罗志辉李商隐诗两首2 .马嵬(其二)教学目标1 .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 .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天宝十五年(756 年)6 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7课诗两首马嵬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深刻寓意,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3.学习本诗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知识导学】
题解
马嵬驿在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避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洪升的《长生殿》都是千古名篇。

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唐玄宗开脱。

李商隐身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别心痛。

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基础演练】
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马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空闻虎旅传xiāo()柝(2)如何四jì()为天子
【合作探究】
1.《马嵬(其二)》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2.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招魂说“海外”“九州”还有杨妃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3.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从内容和语气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4.从内容的顺序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谋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其二)》诗的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巩固提升】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马嵬(其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一、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马嵬(wéi) 惘然(wǎnɡ) 宵柝(chè)
B.弦柱(xuán) 驿馆(yì) 眉睫(jié)
C.栩栩(xǔ) 金钗(chāi) 痴心(chī)
D.自缢(shì) 厮守(sī) 哗变(huá)
2.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空。

D.如何四纪为天子
四纪:四十年。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B.庄生晓梦迷蝴蝶
C.沧海月明珠有泪
D.当时七夕笑牵牛
5.有关下列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他生未卜此生休:在另一世界无法卜知这一世界的欢乐。

B.庄生晓梦迷蝴蝶:此句用庄子梦为蝴蝶不辨物我的典故,写琴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琴声的这种境界也是作者如梦似幻的身世的象征。

C.沧海月明珠有泪:此句用了海底鲛人眼泪变明珠的传说,托寓自己的才能不被世用的悲哀。

D.无复鸡人报晓筹:是说唐玄宗在被迫西逃入川的路上,再也听不到往日宫中鸡人报晓的声音了。

6.关于《锦瑟》下面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写诗人自己曾有过像庄周梦蝶那样美好的追求,可如今只能把自己的爱心像望帝那样托付给杜鹃。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

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负盛名,诗题“锦瑟”是用起句的头两个字,全篇是一首咏物诗。

7.下面对《马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夹叙夹议。

叙,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议,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中“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C.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

从章法上说,是对前文的总结;从艺术构思上说,是由前一方面引起的联想。

D.本诗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

既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暗含指责,又对玄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二.文学常识填空
8.李商隐,字________,号________,晚唐著名诗人,与______齐名,二人并称“_______ _”。

李商隐的诗有抨击当时黑暗统治的,有抒写伤时的感慨和失意心情的,比较有名的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语言表达
9.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以“读李商隐”为内容再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读李商隐,我懂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缠绵的思念;读李商隐,_______ _______________;读李商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背诵并默写《锦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