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公开课教学导案及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观察、感受、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将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壶口瀑布吗?它位于哪里?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让学生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讲解课文第二段,让学生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3.讲解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壶口瀑布的历史。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壶口瀑布的特点。
2.提问:课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示例分析:课文中的“壶口瀑布像一条巨龙”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观。
三、写作训练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段自然景观。
2.学生分享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拓展活动:让学生课下收集关于壶口瀑布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壶口瀑布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
部编本八年级下《壶口瀑布》教案+评价

5.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6.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与鉴赏:通过学习《壶口瀑布》,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自然景观,提升文学鉴赏素养。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亮点也有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修辞手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多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3.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4.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举例解释:
-在修辞手法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模仿作者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瀑布像一匹白练,从山涧中倾泻而下”,教师需要提供具体的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写作技巧。
-在情感体验与表达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等方式,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体验,并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壶口瀑布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意义,各小组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在讨论中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在运用写作手法描绘自然景观时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提问和启发学生思考。大多数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写作手法分析: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壶口瀑布》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壶口瀑布》。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壶口瀑布的自然景观和壮丽景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以及景观特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感受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象。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圈画重要词语和句子,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特点。
3. 合作探究(15分钟)(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描绘壶口瀑布的修辞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学习心得。
4.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
例题: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下你最喜欢的季节。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例题要求,自主完成练习。
6. 课堂小结(5分钟)七、板书设计1. 课题:《壶口瀑布》2. 内容:(1)壶口瀑布地理位置(2)壶口瀑布景观特点(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堂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描绘一个你熟悉的自然景观。
(2)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想象来描绘壶口瀑布的?2. 答案:(1)例文: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柳树姑娘披上了嫩绿的新装,在春风中翩翩起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 教案 公开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课文通过对壶口瀑布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描绘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抒情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方面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引导他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课堂练习题: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课文中的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一文为教学内容,涉及文章的阅读理解、生词学习、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等方面。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自然美景》中的第二课时。
文章详细内容:课文描述了作者在壶口瀑布游览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壶口瀑布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中的生词、短语和成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讲解,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习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对壶口瀑布景观的描绘和感悟。
2.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培养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词卡片、写作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和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互相解答疑惑,共同完成课堂任务。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描绘自然景观。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壶口瀑布》2. 主要内容:生词、短语、成语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写作技巧3. 板书布局:左侧展示生词、短语、成语,右侧展示描绘方法和写作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模仿课文,运用修辞手法,描绘一处你熟悉的自然景观。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壶口瀑布》教案

首先,关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虽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举例,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际写作中难以自然地运用这些手法。我意识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运用这些表达技巧。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太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尝试引入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强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有效讨论。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观看视频资料环节,虽然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今后,我考虑在实践活动环节加入更多的创意元素,如让学生尝试用绘画、音乐等形式来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可能需要在课后加强复习和巩固。因此,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并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壶口瀑布》教案(1)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壶口瀑布》。
全文以壶口瀑布为线索,描绘了瀑布壮美的景色和独特的地理风貌。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瀑布的四季景色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感受瀑布的壮美景色,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我国地理风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以及对瀑布景色描绘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景色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地理知识资料、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瀑布的壮美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分析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景色描绘。
4.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感受瀑布的气势。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关于瀑布景色描绘的句子,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处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各自描绘的自然景观,互相评价,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壶口瀑布》2. 内容:地理位置与形成原因瀑布四季景色描绘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处自然景观,不少于200字。
2. 答案:(1)略(2)例文:秋天来到了家乡的小溪边,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壶口瀑布》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壶口瀑布》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阅读理解:课文《壶口瀑布》的阅读,理解文章主题、结构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新词、短语,如“气势磅礴”、“奔腾不息”等。
3.写作技巧: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瀑布的壮观景象。
二、核心素养目标
《壶口瀑布》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阅读和理解《壶口瀑布》,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2.增强思维能力: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其能从多角度理解和评析文章。
3.培养文化意识:了解壶口瀑布的自然景观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口语表达:通过讨论、复述等形式,锻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6.课后实践: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尝试以《壶口瀑布》为题材,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例如:课文中对瀑布的形态、声音、色彩等方面的描写,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例如:分析“瀑布像一条巨龙,从天而降”中的比喻手法,理解其如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词汇运用:学生能够掌握并正确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短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词汇记忆与运用:学生在记忆新词时容易混淆,使用时不够准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7壶口瀑布》教案(含教学反思)

17.壶口瀑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方法。
3.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
(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
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
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
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
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
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7壶口瀑布》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7壶口瀑布》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7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游览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感染力。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感受壶口瀑布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对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情感有一定的认识。
但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独特之处,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作者独特的表达技巧。
此外,学生可能对壶口瀑布这一自然景观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读写“壶口、瀑布、浊流”等词语,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自然景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壶口瀑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难点:分析课文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独特之处,以及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作者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进一步体会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
2.讨论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壶口瀑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壶口瀑布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课文注释和翻译4.学生作业本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简要介绍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壶口瀑布的景色。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八年级上册《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
2.品读课文独特的语言,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精神的内涵,激发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教学重点:1.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
2.品读课文独特的语言,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难点: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精神的内涵,激发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任务驱动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啊!黄河!你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配乐朗诵)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思考:作者曾几次到达过壶口瀑布?第一次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三、再访壶口【任务一明所至】快速浏览课文3-5段,完成表格。
通过对作者观赏视角的梳理,咱们发现作者的位置始终未变,变化的只是他的视角,这种观察方式,我们称之为定点观景。
【任务二品所见】再次阅读3-4段,看看在这样独特的观景视角下,作者看到了怎样的壶口瀑布小组合作,选一处特写镜头,做旁批,说理解,设计朗读方案。
活动:(1)先让学生完成简单的修辞及动词的赏析。
生齐读:(动词重读)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采用原文与改文比较鉴赏的方式,引导学生短句速读。
原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男生读。
改句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 不断挤撞推搡,不断前呼后拥,不断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女生读。
问题:哪一个句子更好?好在哪里?明确:短句更加具有节奏感,更有气势,水横冲直撞,加快语速。
壶口瀑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及反思

壶口瀑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及反思壶口瀑布教案及反思第1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能力目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学习写景细腻,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壶口瀑布气势磅礴、雄伟有力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激发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做国河山河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难点: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激发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与学法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分享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面对美,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
老师这里有两幅瀑布的图片,请大家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一幅?喜欢第一幅的同学请把你的手高高地举起来,让老师看到。
喜欢第二副的同学也请你把手高高地举起来让老师看到。
非常好,希望大家再这一节课中都能够积极投入。
第一种瀑布是柔美和谐的,给人舒服的感觉,这种美很容易被人接受。
第二种瀑布是粗犷豪放的,这种美则是不太容易被人接受的。
第二幅图片中的瀑布因为含沙量之大,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也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上唯一的瀑布----壶口瀑布。
它的磅礴气势震撼着无数人,作家梁衡就曾两次到过那里,并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走进梁衡先生的《壶口瀑布》,去领略它那别样的美。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学习目标)(三)自主检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推搡()漩涡()汩汩()霎时()怒不可遏()出轧()挟而不服()(四)文本学习:1.整体感知: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些形容词概括)2.品读感悟:品读:“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课堂互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2.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壶口瀑布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来表现自然景观,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短语的理解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识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3.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和掌握所学知识。
4.创设更多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壶口瀑布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描绘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词汇、短语理解和修辞手法运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壶口瀑布》这一课。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对于壮观的瀑布景象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接下来的新课讲授中,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壶口瀑布基本概念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课文中的精彩描绘。
在讲授重点难点时,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词汇和修辞手法上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我通过案例分析、举例说明等方式,尽量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领会这些知识点。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得学生们积极参与,各小组展示的成果也展现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壶口瀑布》优质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壶口瀑布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分析课文内容、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内容,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情感;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壶口瀑布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欣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语言,品味作者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5篇1.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掌握阅读游记的方法。
2.赏所见,品读语言体会黄河刚柔并济之美。
3.悟所感,体会黄河的伟大之处。
一、导入:由《望庐山瀑布》引出学习游记的三个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把握了所至、所见、所感,也就把握了阅读游记的方法。
而我们今天就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壶口瀑布》这篇游记。
二、讲授新课:环节一、理游踪(所至)通过预习我们可以把握,作者一共去了(两次)壶口瀑布,分别是(雨季和枯水季)。
而枯水季的视角较之雨季更为独到,谁可以说一说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观察角度,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壶口瀑布》立足于河心,不断变换视角,这也是游记的游踪之一,即定点观景。
而抓住方位变换和视角转换的词句,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游踪。
环节二、赏所见1.请大家小组合作,循着游踪,说一说你发现了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语句品读出来的?并进行圈点批注。
①老师示例:“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在这里,刘老师最喜欢这一系列的动词,一个字的挤、撞从横向上写出了黄河水量之宏大,四字词推推搡搡、前呼后拥则从纵向上写出了黄河水流之湍急,而随着句式逐渐变长,文章的节奏并没有减缓而是愈发的紧张。
河道上排排黄河水在这排山倒海、争先恐后涌来的磅礴气势下碎成了堆堆白雪。
戛然而止,让人不禁为这份气势折服!好一个雄浑壮阔的黄河!好一个雄浑壮阔的壶口瀑布!②学生自主分析:示例一:“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7 壶口瀑布》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7 壶口瀑布》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此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自然景观的课文,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观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审美情趣方面有所提高,需要通过课文学习,进一步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感悟能力。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理知识感兴趣,可以借此机会拓展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景观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描绘的壶口瀑布景象的理解和感悟。
2.重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难点:对课文中所展现的自然景观的想象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壶口瀑布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
教师简要介绍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所描绘的壶口瀑布景象。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说课稿公开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说课稿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写景散文。
课文以作者访问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但对于写景散文的欣赏和分析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对写景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写景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原因:写景散文的内容丰富,语言优美,需要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才能理解和欣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和播放相关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壶口瀑布的想象和感受,写一段描绘性的文字。
5.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6.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表现。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以壶口瀑布的图片为主,配合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技巧,简洁明了地展示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作者:————————————————————————————————日期: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自己曾听到、看到、感受到的瀑布。
2.品位文章整散结合、长短兼具的语言特点。
3.体会文章催人向上的积极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瀑布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学会分析运用。
学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初步掌握修辞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运用。
探究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短短一课时内,通过文字,去领会文章中所蕴涵民族精神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我们每人每天都要用到水,一切生命也离不开水。
我在农村见过清凉甘甜的井水,在城市见过纯净的自来水。
你们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些什么水?能加上形容词更好。
(波涛汹涌的海水,滚滚东逝的江水,清澈透明的河水,潺潺流淌的溪水,平如镜面的湖水,清凉甘醇的泉水,弯弯曲曲的河水,漾起波纹的湖水,波光闪闪的江水,直泻而下的瀑布,咆哮翻滚的瀑布,温柔的雨水……)正是这多种多样的水,赋予了自然以美。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欣赏瀑布那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交流自己知道的瀑布
你们见过瀑布吗?请把自己见到的瀑布描述一下。
(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等)。
3.介绍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
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二、观赏图片,初步感受
三、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
1.看完课文之后,能否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 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 明确: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2.圈划批注相关描写“水”的语句,感悟体验。
(黄河壶口既是一个水的世界,也是一个人的世界)
3.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
请女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注意读出气势来)
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
四、品读文段
品读第3、4、5段,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1.请男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注意读出气势来)
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2.请女同学朗读第四自然段。
(注意读出气势来)
完成下列表格:
季节声势景
雨季
旱季
学生填写
季节声势景
雨季阴阴如雷
震耳欲聋“上面的水还是一股
劲地冲进去,冲进
去……”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旱季隆隆冲去、轰然而下
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哀哀打漩、如丝如缕“其势如千军万马,
互相挤着、撞着、推
推搡搡、前呼后拥,
撞向石壁,排排黄浪
“龙槽”“深不可
测”;大水“向龙槽
隆隆冲去”时“被跌
得粉碎,碎成点,碎
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
“凝重”“猛烈”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
3.回答问题:
(1) 作者第二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
他看到了哪些和雨季不同的景象?(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排涌来的河水时,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
明确: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运用了比喻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黄河具有的特点。
(2) 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
用一个成语概括,可以称之为?刚柔并济
4.思考:黄河表现出的两方面的特点同人的情感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五、作业布置
1.寻找并摘录有关描写瀑布的诗句。
(不少于3句)
2.抄写并解释“学习建议”“积累”中列出的词语。
3.根据“学习建议”“积累”的要求,写一段话。
4.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2.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力量之美,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教学难点】
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温故知新:提问
1.壶口瀑布真能装下壮阔无比的黄河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
让人感觉就像把黄河装进了壶里。
还有一些装不下的水就各自夺路而走。
) 2.用50字说明一下“壶口”之名的由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
这深槽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
二、精读课文
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1.作者在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这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
明确:黄河伟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2.黄河的这些伟大性格来源于它的特点。
而且同中华民族也有着特殊的联系。
3.朗读第6段,思考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能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吗?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
明确:柔中有刚或刚柔相济也是中华民族崇拜的一种性格;黄河的伟大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例如:长征、抗战、建设祖国两弹一星等
4.赞美黄河伟大性格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明确:为了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
当黄河的伟大被赋予了代表民族精神的伟大之后,黄河就上升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你看文中第5段第4行里,指代黄河的它变成了“她”。
三、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1.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借助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
2.作者对黄河的赞美特别融合了对中华民族哪些精神品质的赞美?
明确:对中华民族勇敢直前、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四、品味语言,分析文辞优美的原因,感受力量之美
1.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你喜欢的理由。
2.说说你所选择的句子,在字里行间有什么意蕴。
五、学习本文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壶口瀑布,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明确:作者写壶口瀑布不仅仅在写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壶口瀑布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使我们懂得要以一种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去面对人生。
六、布置作业
1.在笔记本上总结,通过学习《壶口瀑布》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了什么?
2.请以《我心中的美景》为题,仿写本课。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声势景感
旱季: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