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情节作用
小说题目的作用、环境的作用、情节作用
![小说题目的作用、环境的作用、情节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fcddcd008a1284ac8504334.png)
小说题目作用1、交代主要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5、具有象征意义。
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7、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
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
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10、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
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引发读者思考。
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为人物出场提供活动空间。
②暗示社会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展示世态风情。
③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④烘托人物心境展现人物情感,揭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⑤作为情节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作铺垫。
⑥揭示或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
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倒叙的作用(1)内容上可以使内容集中突出中心主题或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2)结构上使叙述有波澜使文章的结构曲折多变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3)效果上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插叙的作用(1)内容上插叙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衬托和补充作用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使文章的中心意思更加明确。
(2)结构上更紧凑。
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也能使行文有张有弛起伏有致避免了平铺直叙。
5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1出人意料的结局(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中重点情节的作用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中重点情节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9814e0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b.png)
高考小说中重点情节的作用重点情节作用1、反复出现的情节:层层递进,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XXX”的主题。
2、典型细节:内容上,勾勒出人物生存环境,突出人物心理,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结构上,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或照应、或呼应,或铺垫,或对比等。
【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交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某种感受。
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解题步骤(一)通读全文,确定情节位置,思考作用。
(二)确定角度,找到对应。
内容上:环境,人物,主题,读者;结构上,文章开端:(1)开篇点题(.2).照应题目.(3.)总领全文(.4.)埋下伏笔.(5.)设置悬念,为下文铺垫.文中的有:(1)承上启下(过渡)(2)总领下文(3)呼应前文.文末:(1)点明中心(2)深华感情,深化主题.(3)照应开头,让文章结构严谨.(4)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5)言有尽而意无穷.(6)总结全文,启发读者思考.(一)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学储能黄晖毛泽东在当天下午放学后,如约到了杨昌济家。
杨宅门前,“板仓杨”的门牌静静地挂在大门一侧,杨宅院内,兰花青翠,藤蔓攀墙,点点阳光透过树阴,洒在落叶片片的地上。
探头打量着这宁静雅致的小院,毛泽东长长呼吸了一口清新的口气。
“进来吧。
”杨昌济推开了书房的门。
带着几分崇敬,毛泽东跟在他身后,向里走去。
书桌上,铺着一张雪白的纸,写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修学储能。
“修学储能,这就是今天的第一课,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
”杨昌济放下笔,面对毛泽东坐了下来,说:“润之,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反过来,光是注重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价值。
小说情节的作用
![小说情节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5aa8f3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4.png)
小说情节的作用二、小说阅读知识汇总——小说情节的作用一、小说中情节的作用:1.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2.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3.揭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4.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抑扬等;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例题展示: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XXX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XXX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XXX性格的复杂性。
2.使情节更为曲折。
巴尔塔萨的情节已经曲折生动,而“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3.使主题更加丰富。
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4.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XXX家赏鸟笼,XXX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
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情节艺术题(小说情节整体的安排与艺术效果)1.情节安排评价:①一波三折式,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首尾呼应式,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③倒叙式开头,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④设疑式开头,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⑤写景式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⑥出人意料式结局,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⑦悲剧式结局,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赏析小说的情节作用(课件)-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赏析小说的情节作用(课件)-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6ce75ff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8.png)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 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 老汉的肩膀: “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 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的结尾 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
章主旨。
令人感伤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
的结尾 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
令人欢喜 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
(2)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小说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代入 感强,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 客观描述。
(3)叙述视角是作者选择反映生活的观察点、立足点 及确定的叙述主体。注意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有密切关 联,但并不相等。视角的选择与作者的构思有密切关系, 有时作者可能选择多个视角来观察对象,从不同的角度 叙述事件进程。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出场的人物 众多,要写好这个大场面是很困难的,容易顾此失彼。曹 雪芹在此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把这个大场面写得 很成功: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 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是通过王熙 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的。
情节结构的特点及作用
![情节结构的特点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2f4651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3.png)
情节结构的特点及作用一、引言情节是小说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故事的骨架,是小说中最能吸引读者的部分。
情节结构则是指小说中情节的组织形式和排列顺序。
情节结构对于小说的发展和阅读体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情节结构的特点1. 有机整合一个好的情节结构应该是由多个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情节组成。
这些情节之间应该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线。
2. 合理安排一个好的情节结构应该能够合理地安排每个情节出现的时间和顺序,使得整个故事流畅自然。
同时也要注意适当地加入悬念和转折点,以增强读者的兴趣。
3. 主次分明一个好的情节结构应该能够将主线和支线清晰地区分开来,并且使得主线更加突出。
同时也需要注意支线与主线之间的联系,以保证整个故事不会显得松散无序。
三、情节结构对小说发展的作用1. 增强可读性一个好的情节结构可以让读者更容易地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增加小说的可读性。
2. 增强故事的吸引力一个好的情节结构可以使得小说更加有吸引力,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
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和情节。
3. 提高小说的品质一个好的情节结构可以让小说更加精彩,更加有内涵。
它不仅能够提高小说的艺术价值,还能够增强小说的文化底蕴。
四、情节结构对阅读体验的作用1. 增强阅读体验一个好的情节结构可以让读者更容易地理解整个故事,从而增强阅读体验。
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和情节。
2. 提高阅读效率一个好的情节结构可以使得阅读变得更加流畅自然,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这样就能够让读者更快地进入故事中,并且享受其中带来的乐趣。
3. 增强记忆效果一个好的情节结构可以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增强记忆效果。
这样就能够让读者更容易地记住故事情节,并且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结论情节结构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它对于小说的发展和阅读体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情节结构应该是由多个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情节组成,并且能够合理地安排每个情节出现的时间和顺序。
小说情节的作用
![小说情节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a8ff2a2dd3383c4bb4cd2ff.png)
情节作用题答题示例 1
• 《迎宾竹》19题:这篇小小说的结尾写郑副市长 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主要有什么作用? • ⑴最后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一事,暗 示郑副市长的竹画确有水平,使情节波澜再起。 (指向情节) • ⑵使副市长妻子这一形象更加鲜明。原来以前市 长妻子说的一切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让人不能 不为副市长妻子的贤慧聪颖而折服。(指向人物) • ⑶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突出“一个成功者(成 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 和帮助”主题,给人留下无穷韵味。(指向主题) 答题思路:整体情节、人物塑造、主题揭示
未等发问,马经理就向郑副市长作解释:那幅迎宾松档次太 低,有伤大雅,昨天他下令撤了。改革年代要有创新意识,许多 宾馆落俗挂这个,他们则挂幅迎宾竹,新颖雅致,别具一格。 郑副市长放下画笔,洗净手,来到客厅。马经理随后跟到客 厅,说是这幅画要定了,嫌价格低可再加钱。郑副市长笑笑说: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画不值那么多,只收2000元,我多一 文也不要。业余创作嘛,又不专职搞这个。你先回去,我正儿八 经画一幅迎宾竹,晚几天给你们送去。” 马经理走后,妻子淑芬买菜回来。郑副市长乐呵呵地迎上去 ,叫淑芬给他炒几道好菜。淑芬见他一脸喜气,问:“有客人用 饭?” 郑副市长笑道:“客人走了,就咱俩,小饮几杯酒,庆贺第 一次获得润笔费。” 淑芬先是一怔,问明事情经过后,微笑道:“老郑,的确该给你 炒几道好菜,你的墨宝的确够水平。不瞒你说,前不久省里举办 书画赛,聘请十几位专家学者任评委,我从你的作品中挑了最好 的一幅竹图,化名给他们寄去。昨天,我打电话询问,评委们用 无计名投票的方式对150幅参赛作品打分排名次,结果你的那幅 ……”
小说情节安排的几种常用技巧
• 1.注重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 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 急有度。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 情节安排。 • 2.突转。突转即情节演变的突然转折,时间 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 短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 “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 是形成于既在情理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小说情节作用
![小说情节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638915a4b73f242336c5fbd.png)
2.解答情节作用类题“2 角度”
结构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 角度 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
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 伏笔、铺垫)
对环境的 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
作用
具典型性等
对人物的 内容 作用 角度
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 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 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等
还有读者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归纳的“4 角度+1 读 者”模式。答题时,可将这 5 个方面归拢到结构上的作用 (情节)和内容上的作用(人物、环境、主题、读者感受)两 个层面条理作答。
情节作用
审清设问,知道考什么
(1)小说叙述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 析。 (3)文中××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具体说 明。
(4)小说的开头(或结尾)有何特色(或作用)? (5)作者反复写××情节,有什么作用?
理清思路,明确怎么答 1.明确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对主题的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
作用
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的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
作用
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特别提示 “4 角度+1 读者”模式
小说作用类题目,包含情节(段落)作用、人物作用、 环境作用,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四个角度 考虑,另外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即:这三类作用类题目, 除了考虑其对本身的作用外,都要考虑其他三方面,
(2)中间情节的作用。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类型
作用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作用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88ae3d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6.png)
结局
总结词
故事收束,解决矛盾冲突
详细描述
结局是小说情节的结束部分,通常会解决故事中的矛盾 冲突,给出主人公的命运安排和各个人物的归宿。结局 可以是一种圆满的解决,也可以是一种深刻的反思。
背景与环境
总结词
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点和自然环境等
详细描述
背景和环境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真实、生动的情节体验,同时也能够增强故事的 可信度和感染力。
高考真题解析
2019年北京卷《到梨花屯去》中,老人“添孙添寿” 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情节安排方面,老人“添孙添寿”的情节安排具 有多重作用。一方面,这一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 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另一方面,这一情节也推动了后续 情节的发展,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再者,这 一情节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即表现人们对于生命、家 庭和情感的关注与重视;最后,这一情节也使得整个故 事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小说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
高考中小说阅读的常见题型
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分析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如 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读者感受等方面的影响 。
评价情节安排的合理性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评价小说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包括情节转折、铺垫、高潮等是否得当。
概括情节内容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概括小说情节的主要内容,包 括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等。
05
总结与反思
本专题主要内容回顾
01
常见题型分析
总结了高考小说阅读中常见的情节作用类题型,如开头结尾的作用、
情节高潮的作用等。
02
解题方法探究
提出了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情节作用的方法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情节作用 课件(47张PPT)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情节作用 课件(4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68e2a3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5.png)
情节作用类题思考方向:
分析情节 作用
四循环+读者 看位置
反复出现
小说情节作用题 小结 1.指向:四循环+读者感受 2.看位置,析作用 3.套路是思路,术语是储备,文 本是关键
完成高考真题:2019课标3卷 《到梨花屯去》
中心:老赵与谢主任之间恩怨随路程而化解 老赵与谢主任之间在路程中的聊天【人】 老赵与谢主任之间的历史恩怨【事】 往梨花屯去的路程【景】
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
方式
出人意料 的结尾
(“欧.亨利手法”)
作用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 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 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项链》
令人伤感 的结尾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 格,引起人物对人物命运的同情;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 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 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 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反映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以及世人的冷漠。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 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 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的梳理及作用(附详细解析及中考真题演练有答案)
![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的梳理及作用(附详细解析及中考真题演练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4ed1a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5.png)
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的梳理及作用(附详细解析及中考真题演练有答案)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的梳理及作用【知识梳理】1.情节的构成小说情节的划分,习惯上采取四分法,即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在开端之前也有引子(也叫序幕),在结局之后还有尾声。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有时它的情节也可以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分。
小说的高潮,是故事最感人,矛盾最激烈、人物形象最鲜明的部分。
2.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形象⑦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旨3.情节的表现形式小说的情节由线索来贯穿。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叙述的方法顺叙:一般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重要内容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5.叙述的角度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
显得真实,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
可以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近与抒情对象(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时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
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能灵活自如地反映现实。
6.常见题型(1)用箭头图或表格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人物的心理变化或情感变化。
(2)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中所写的事情或情节。
(3)概括要点题:往往抓住文中的一个点设问,要求从文中筛选整合相关信息作答。
7.答题方法(1)如何梳理故事情节、人物的心理变化或情感变化?这类题往往以箭头图或表格的形式出现,一般会有3至4个阶段,命题者一般会给出一两个关键词作为提示或示例,要求填出其他项目。
小说标题、情节、环境的作用总结
![小说标题、情节、环境的作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540acee7c1cfad6195fa7c5.png)
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 ,让读者进行 艺术再创造。
•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 (1)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 (2)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 性格。 • (3)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 考。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 (1)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 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 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 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 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 • 好生活的愿望。
• 线索的作用 • 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 地结合起来,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 1、人意料的结局 • (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 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 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 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人称
作用
•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 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 于感情交流。 •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 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 • 比较灵活自由。
倒叙的作用
• (1)内容上,可以使内容集中,突出中心主题或 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 (2)结构上,使叙述有波澜,使文章的结构曲折 多变,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 单调。 • (3)效果上,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 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 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中间段的作用
•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 过渡。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应结 合上下文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 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 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 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 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பைடு நூலகம்面衬托 (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 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 作用就是反衬。 •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 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 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作用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c2f18e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8.png)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小说情节作用概述 • 小说情节作用的构成 • 小说情节作用的审美文化内涵 • 高考小说阅读的情节作用分析 •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作用的答题技巧 • 结语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情节作用在高考小说阅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分析当前高考小说阅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论述的重点和结构
本文主要围绕情节作用展开,以高考小说阅 读为切入点
论述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重点在于正文部分
02
小说情节作用概述
小说情节作用的概念
小说情节作用指情节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它包括对人物 形象、主题、读者等方面的影响。
情节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如情节对人物形象的 作用、情节对主题的作用、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等。
研究成果总结
考生在小说阅读中更注重情节的作用
通过对历年高考小说阅读的考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考生在答题时普遍认为情节是影响小说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
情节作用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小说进行深度分析,我们发现情节作用对于小说的整体结构和阅读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小说阅读中的情节作用与考生认知发展关系
03
小说情节作用的构成
开头
介绍环境
通常会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为读者呈现一个基础情境。
引起注意
通过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等方式,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继续阅读的兴趣。
发展
展开情节
通过人物的行动、事件的发展,逐步推进故事的发展。
塑造人物
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多角度思考
情节的作用
![情节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3e03422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c.png)
情节的作用
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
基本概念: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叙事性文艺作品中以人物为中心的事件演变过程。
由一组以上能显示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可以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因此,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
文学作品的情节安排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的作品,情节各个组成部分并不一定都很齐全,有的作品为了主题表现,人物刻画的需要,或为了加强艺术感染力,还有意的把情节倒置过来,这在文学创作中是允许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中间情节的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 2、内容上,(1)与前文或后文做对比、衬托,为后面的情节发
展作铺垫或埋伏笔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拓展思路,丰富内容,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人物
主题
情节作用 四角度
读者
结构(情节)
沙场练兵
(1)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 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2)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 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
教学目标
分析情节作用
知识储备
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
1、一般开头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作铺垫 2、开头设疑
(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
(2)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3、开头写景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心情
(1)人物形象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
(2)表达效果(读者)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深思 4、大团圆结尾 (1)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 (2)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
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
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5、戛然而止的结尾
(10)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 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11)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 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 他拉进办公室,要她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 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 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8)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 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 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 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 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9)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 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上,转过身时,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 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
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
住了他。 (14)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 课后作业:阅读小说《报复》,完成后面 的练习题
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3)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4)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5)马骁驭说,不知道
(6)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 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 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 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 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 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 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 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 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7)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12)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 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
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
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 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13)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
结尾段作用
1、一般结尾 (1)结构上,呼应前文或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2)主题上,点明(深化、升华)主旨
(3)丰富人物形象
2、欧亨利式结尾 (1)结构安排上,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波澜 (2)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呼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3)表达效果(读者),撞击读者心灵,引起读者的深思
3、悲剧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