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于谦
从历史深处聊于谦,浅析蒙尘式的救国英雄
从历史深处聊于谦,浅析蒙尘式的救国英雄导语“西湖三杰”有谁——岳飞、张苍水、于谦,可惜的是,无论是提起于谦,抑或者是搜索于谦,大家的潜在印象都是一张案板之后的“烫头”于谦,其实不然,于谦是个名副其实的“救时宰相”。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评价于谦:“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
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对于这位西湖三杰,我们似乎都欠他一份了解和崇敬,关于这位大明英雄的出生、过往和死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拂去这位英雄被蒙上的一片尘土。
生于清白在我固有的印象里面,钱塘江是个清白之地,清白之地诞生的自然是毓秀人才。
洪武三十一年,正值明朝强盛之际,国泰民安,谁也不会去关心一个诞生在钱塘江边的小婴儿,因为他们不知道国运终有到头之时,婴儿也会成长为一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但不知道为何,凡是杰出人物的故事总会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于谦作为未来帝国最闪耀的一颗星,在七岁时似乎也遇到了天机泄露之人。
某天,年满七岁的于谦在街上溜达,一位和尚就拉住他,大吼一生:“救时宰相是也!”其实对于于谦和周围人在听到这句话的反应,历史肯定是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倘若有一天我们在街上溜达,一个邋里邋遢的和尚说你未来可以拯救世界,你会相信吗?大概率是不会相信的,于谦应该也一样,因为洪武三十八年的明朝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又何须惧怕外族的入侵?生于清白的人一生大多不会偏离清白路线,于谦从小就十分仰慕文天祥,认为他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为了激励自己,他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位旁。
受文天祥画像的影响,于谦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写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还有著名的《文山先生像赞》:“呜呼文山,遭宋之季。
殉国亡身,舍生取义。
气吞寰宇,诚感天地。
陵谷变迁,世殊事异。
坐卧小阁,困于羁系。
正色直词,久而愈厉。
难欺者心,可畏者天。
宁正而毙,弗苟而全。
南向再拜,含笑九泉。
孤忠大节,万古攸传。
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于谦作文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于谦作文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于谦,真心觉得他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物。
首先,他的名字听起来就很亲切,像个老朋友。
于谦生活在明朝,那时候可不是个简单的年代,皇帝和权臣之间的斗争可谓是水深火热。
不过,他却能在这个大环境下,做出很多让人佩服的事情。
于谦不仅智勇双全,还特别有风度,简直是人间正道的光辉。
说到于谦,我得提提他那段“抗倭”的经历。
那时候,日本的倭贼横行,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于谦可是个勇士,他不仅身怀绝技,还会用脑子,他制定了许多聪明的战略,带领士兵们打击倭贼。
这种勇气和智慧,让人想想就觉得热血沸腾,真是个不怕死的英雄!而且,他特别喜欢用幽默的方式来激励士兵,像个老大哥一样,大家都愿意跟在他身边。
更有趣的是,于谦的性格非常好,特别和蔼可亲。
他和百姓的关系特别好,总是关心他们的生活。
你知道吗?当时很多官员都像高高在上的神仙,不太理会老百姓的苦楚。
而于谦呢,他时常会走进百姓中间,听听大家的心声,帮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简直是个“接地气”的好官。
这样的人,谁不喜欢呢?于谦还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点,就是他的幽默感。
想象一下,在打仗的时候,他还能逗得士兵们哈哈大笑,真是太有才了!他总是能用一些俏皮话来缓解紧张的气氛。
这样的领导,让士兵们感到安心,打仗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了。
这个幽默感,不仅让他赢得了士兵的心,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也非常重视教育,这一点我特别欣赏。
他不仅是个战士,还是个知识分子。
于谦常常提倡读书,他觉得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想想现在,有些人连书都不愿意看,真是“穷则思变”,这句话说得多好!于谦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知识和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
人要是想出人头地,得不断学习。
而且,于谦的忠诚和正直在历史上也一直被人们传颂。
他在面对权臣时,毫不妥协,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
这样的品格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为了个人利益而妥协,但他却选择了坚持,真是个了不起的角色。
在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全方位的人物形象。
【明朝历史】公元1457年 于谦被害
【明朝历史】公元1457年于谦被害【明朝历史】公元1457年于谦被害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军事部部长于谦被诬告,并在改变把门方式后被杀。
当时他60岁。
余谦是永乐十九年的学者。
历任监察、军事部长、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省长。
在改造了土木工程要塞后,他被提升为战争部长。
他率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拉军,迫使瓦拉在景泰元年释放英宗。
他还说服景帝欢迎英宗回国。
他努力理顺一营军制,建立团营、督军,加强训练不放松。
他本人学识渊博,忧国忧民,受到国王的高度重视。
咸宗登基后,为虞谦平反,恢复官职。
孝宗即位后,他为太傅追封,并为他修建了一座“景公庙”。
后来,神宗将他死后的头衔改为“中苏”。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人。
永乐十九年进士,景泰时为兵部尚书,加少保。
天顺元年(1457)被诬杀。
于谦留下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著名诗句,不料竟成他自身的写照。
后人辑录这位民族英雄的诗文为《于忠肃集》。
中国炮兵开始大量装备军队明代,火炮已大批生产并开始大量装备军队。
明初火炮基本上是改进发端于元代的大碗品铳和盏品铳,针对元代火炮身管短、口径和弹药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装填和发射速度慢、射程近等缺点,加以改进,普遍在炮身上加铁箍,以增强炮身的抗爆力,防止炸裂。
这样,明朝前期,火炮已成为军队攻城略地的主要重武器,开始大量装备军队。
明代的火炮种类多,经常进行重大改进。
明朝前期,军器局和兵仗局所制造的火炮有盏口炮、碗门炮、神机炮、旋风炮、将军炮等十余种。
明代火炮大量装备军队,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在巩固边防,维护明朝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代象牙雕刻的发展牙雕是雕刻工艺的一种。
雕刻工艺所用的材料有玉、象牙、犀角、竹、木等。
明代前期工艺大多集中在宫廷,以贵重材料雕刻为主。
中期以后民间雕刻工艺大发展,一般材料逐渐取代贵重材料,并出现一些著名的雕刻工艺师。
在明代,象牙雕刻与犀角雕刻艺术一样,已出现新的风尚,和竹、木、金、石等雕刻小型器物,当做案几上与文房四宝一起陈设的珍玩。
历史上十大悲剧人物
历史上十大悲剧人物
1.袁崇焕历史知识你了解小宇宙风打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勇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指挥者,大明的最后一道长城,杳杳不尽的忠魂。
竟被一出反间计落得千刀万剐,死后142年后才得乾隆皇分帝平反,身世之悲情,命运之悲催,5000年中华无出其右。
2.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欲直捣黄龙的名将,南宋抗金的一面旗帜。
眼看胜利在望,却被十二道金牌唤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小人陷害。
奇怨风波亭,悲哉岳家军。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于谦北京保卫战的功臣。
明朝的一代重臣。
明英宗一辈子干的最大一件错事就是冤杀于谦。
4.夏完淳掠过历史天空的一颗流星,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死时年仅16岁。
5.王国维绝顶的国学大师选择投水,原因众说纷纭,殉身不知所为。
6.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大意失荆州、身首异处。
7.李自成以大人物之资为小人物所杀。
8.嵇康嵇康既死,广陵散遂失传。
9.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唯一一人。
10.王勃文学天才不幸早天。
战争故事-永留清白在人间——悲剧英雄于谦
战争故事-永留清白在人间——悲剧英雄于谦于谦(1398~1457),现代浙江钱塘县(今杭州)人。
幼年勤学,十五岁就考取了秀才。
他很仰幕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为人,书斋里曾悬挂文天祥的画像,他在“画赞诗”里写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死,弗苟而全”等辞句,反映出他在年轻时就把自己品德个头的水平,指向祖国历史上第一流英烈人物。
这时候于谦还曾写下《石灰吟》和《咏煤炭》等诗,用隐喻的手法来寄托他的雄心壮志。
一、清正廉洁于谦(1398~1457),明代浙江钱塘县(今杭州)人。
幼年勤学,十五岁就考取了秀才。
他很仰慕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为人,书斋里曾悬挂文天祥的画像,他在“画赞诗”里写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死,弗苟而全”等辞句,反映出他在年轻时就把自己品德修养的水平,指向祖国历史上第一流英烈人物。
这时候于谦还曾写下《石灰吟》和《咏煤炭》等诗,用隐喻的手法来寄托他的雄心壮志。
如他在《石灰吟》里写道: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在《咏煤炭》里写道: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两首诗表现了他要为国家建立功业贡献出全部力量,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
在家读书的年代里,于谦勤苦为学,关心国家安危。
到二十四岁时,进北京应考,中了进士,被任命做山西道监察御史,后又调到四川、贵州等处。
他常着便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访问疾苦,改革弊政。
1426年(宣德二年),明宣宗亲征叛藩汉王朱高煦,于谦从征有功。
次年,巡按江西,由于廉明奉公,平反冤狱,严惩贪官,备著声誉。
1430年(宣德五年),宣宗特任于谦做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山西、河南。
巡抚是明朝地方行政最高长官,他到任后,亲到各州县乡里,访问父老,得知应兴革事项。
立刻向朝廷建议。
当时内阁学士杨荣、杨溥、杨士奇等也都支持于谦,因而他的意见多被采纳。
于谦抗瓦剌,保北京,再造明帝国的悲壮人生〔236〕
于谦抗瓦剌,保北京,再造明帝国的悲壮人生〔236〕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1、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土木之变;3、北京保卫战;4、夺门之变。
出处:《明史·于谦传》。
参资:古诗文网《石灰吟赏析》。
于谦画像二、志存高远,年少有为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圹人。
明朝名臣、军事家、政治家。
他抗击瓦剌、保卫北京、再造明帝国,是著名的汉民族英雄,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出身官宦之家,曾祖父于九思任杭州路大总管,祖父于文明任工部主事,父亲于延昭隐居钱圹,终生不仕。
于谦家学渊源,天资夙成,机敏睿智,刻苦好学,自小就崇拜南宋名相文天祥。
他在读书时,一直把文相的画像悬于座位侧,作为学习榜样,时时警觉,念念不忘,培养自己的功名进取心和爱国之志,立志要做文相一样的忠烈名人。
于谦12岁时,参观过一座石灰窑。
他对石灰的—系列制作流程,包括如何在深山开采石灰石,再如何装进窑洞用烈火煅烧,继之又浸渍冷水,然后,青黑色的石灰石才能变成白色的石灰粉,进行了全程观察、深入思考,最后将心得体会,提炼为《石灰吟》,作为座右铭。
在这首诗中,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抒发胸中的浩然之气,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理想。
于谦在学生时代,志存高远,勤奋刻苦,学业精进,又精明强干,俊伟大气,已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了。
永乐19年〔1421年〕,他登科入仕,从24岁到60岁,至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为官37年,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五帝,走完了勇于担当、品格高尚的悲壮一生。
三、宣判汉王罪,巡按晋豫,为官清廉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于谦为御史,随宣帝御驾亲征。
汉王无力抵抗,出城投降,帝令御史判罪,他大义凛然,色厉词严,叛王伏地战栗,连称罪该万死。
宣帝大悦,拘捕叛王,收兵回京。
两袖清风塑像宣德5年,宣帝任于谦兵部右侍郎、巡按晋豫。
他轻装驱马,遍走辖区,考察官吏,体恤民情,治水修堤,植树设亭,屯田戍边。
一代名臣于谦之死及其后代
一代名臣于谦之死及其后代说起于谦,大家马上想到的是郭德纲的老搭档,著名相声演员。
上网一搜,也全是这位的新闻,时不时还能上个热搜。
不过,此于谦非彼于谦,一是说本文的正主儿是500多年前的大明忠臣于谦;二是说人家于谦老师身康体健,日子过得挺好,还得祝他老人家长命百岁呢。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祖籍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
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
于谦一生,可谓历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磨难。
先是参加科举考试时,以状元的文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
无它,就因为他不肯对主考官溜须拍马招致嫉恨而已。
后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
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
于谦少年立志,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所见人无若此儿者,异日救时宰相也。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于谦真有'救时宰相'之称。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挥军南下。
明英宗朱祁镇率军亲征,为固国本,临行前命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立两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
在行军过程中,偏听全无军事常识的太监王振指挥,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共约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连皇帝本人都瓦剌胡人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一时之间,朝中流言四起,人心不稳,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为稳定危局,于谦竭尽全力,怒斥投降派和妥协派,迅速采取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
军事上,明廷的主要军事将领包括兵部尚书都在土木之役中战死,京中不仅缺乏精兵,也缺乏战将。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后,推荐石亨总领京营兵马。
石亨原为大同左参将,土木堡战役前,石亨在大同阳和口大战中兵败逃回,被贬官下狱。
但石亨骁勇,所以于谦特请监国郕王朱祁钰起用石亨。
于谦明朝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于谦:明朝最伟大的民族英雄土木之变后,造就了明代杰出的民族英雄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这首《咏石灰》诗,明白晓畅,脍炙人口,是对他自己一生的事业成就、道德情操的生动写照。
于谦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受封过少保官衔,所以又称于少保。
他自幼性格刚强,志向远大,特别崇拜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他公元1419年中进士,宣德年间做御史,巡视江西,平反冤案,升为兵部右侍郎,又先后出任河南、山西巡抚。
他到处访贫问苦,兴利除害,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于谦对于权贵,从不阿谀奉承。
每次到北京办事,他都空着手,不带礼品。
当时北京的权贵们,接受地方官员的贿赂,成了风气。
于谦对此非常不满,他还写了首诗,其中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街坊里巷)话短长。
意思是做人要清清白白,免得遭人说长道短。
两袖清风从此成为常用的成语。
后来,王振专权,误将于谦当作另一个得罪过他的、姓名相似的御史,因而指使同党诬陷他,将他关入大狱,准备处死。
以后王振知道搞错了,放于谦出狱,但还是要贬他的官。
山西、河南成千的`官员百姓跑到北京上书,请求让于谦留任,他才回到河南巡抚的任上。
公元1448年,于谦到北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就赶上瓦剌入侵与土木堡之变。
八月下旬,从土木堡逃回京城的残兵败将,带回大军惨败、皇帝被俘、瓦剌军很快要打来的坏消息,上自皇室,下至百姓,都惊呆了,不知如何应付。
愁云惨雾,笼罩着京城。
皇太后匆忙让明英宗的弟弟郕(chng)王朱祁钰监国(暂代皇帝管理国家),召集大臣商议守卫京城的事。
侍讲学士徐有贞迫不及待地发言,说是他观察天象的变化,明朝气数已尽,不是瓦剌的对手。
不如迁都南京。
于谦非常气愤,大声斥责道:谁说迁都,就先砍掉他的头!京城是国家的根基,一旦放弃,整个国家就完了。
大家不记得南宋灭亡的惨痛教训了吗?于谦的话义正词严。
他坚守北京的主张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拥护。
但人心还没有安定,局面仍然混乱。
于谦明代文学家与诗人的才情与悲剧
于谦明代文学家与诗人的才情与悲剧于谦是明代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他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悲剧的命运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至今仍被视为经典。
本文将探讨于谦的才情与悲剧,展示他的文学成就及其生活经历。
于谦生于明代嘉靖年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
从小,他就显示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出色的文采。
他熟读古籍,喜欢诗词,并在年轻时就开始写作。
他的诗歌和文章通常以婉约风格为主,表现出深情和细腻的情感。
于谦的文学才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的诗歌充满朝气和生命力,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既有高山流水的壮丽景象,也有花鸟虫鱼的细腻描绘,更有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感受力和思考深度,使读者产生共鸣。
然而,与他卓越的才情相适应的是他的悲剧命运。
尽管于谦才华横溢,但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机会。
他的作品常常被忽视,他的才华被限制。
他曾经多次试图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但屡战屡败。
这使他陷入绝望和困境,心灰意冷。
于谦的悲剧命运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文学生涯中,也贯穿于他的个人生活中。
他的家庭遭遇了不幸,妻子去世,他的子女早逝,留下他独自一人面对人生的苦难和孤独。
他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他的作品也逐渐显现出孤寂和忧伤的色彩。
尽管如此,于谦并没有被困境打败。
他坚持写作,坚持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他的作品渗透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示出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尽的创作激情。
他的作品在后世被视为经典,被广泛传颂。
于谦作为明代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才情和悲剧命运相辅相成。
他的文学才情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他的悲剧经历赋予了他作品独特的思考和情感。
通过创作,于谦表达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并在困境中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的作品至今仍给人们带来了启示和感动,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我们应该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关于于谦的小故事
关于于谦的小故事
于谦,生于1963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
小时候的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幽默天赋,经常逗乐着家人和朋友。
他的幽默天赋在学校里也得到了展现,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开心果。
于谦的喜剧天赋让他在校园里备受欢迎,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喜剧演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进入演艺圈之前,于谦曾在一家工厂做过普通的工人,过着平凡的生活。
然而,他的喜剧天赋让他渴望能够走上舞台,向观众展现自己的才华。
于谦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投身到了喜剧表演的事业中。
他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很快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也为他赢得了不少粉丝。
于谦的喜剧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欢乐颂》。
在这部剧中,他饰演的角色生动有趣,幽默风趣的表演让观众捧腹大笑。
于谦在剧中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知名度和赞誉。
除了在荧幕上的出色表现,于谦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位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善良艺人。
他多次参与公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
们伸出援手。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善良与正能量,成为了众多粉丝心目中的偶像。
与此同时,于谦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人。
他在演艺事业上勤奋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演技水平,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他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与喜爱,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舞台。
总的来说,于谦是一位备受喜爱的优秀喜剧演员,他的幽默风趣、善良正能量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与尊重。
他在演艺事业上的不懈努力与付出,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机会与成功。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于谦会继续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成为中国喜剧界的一面旗帜。
一位文学家的故事作文之于谦
一位文学家的故事作文之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嘿,这可是于谦爷爷写的诗呢!
今天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于谦祠。
一走进那里,我就感觉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院子里很安静,树木郁郁葱葱的。
我们走进一间屋子,里面有于谦爷爷的雕像。
哇,他看起来好威严啊!我忍不住跟爸爸妈妈说:“于谦爷爷真厉害呀!”妈妈笑着点头说:“是呀,于谦可是一位大英雄呢!”
看着于谦爷爷的雕像,我仿佛看到了他当年的样子。
那时候,国家遇到了危险,于谦爷爷挺身而出,带领大家保卫国家。
我想象着他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样子,心里好佩服他。
我转过头问爸爸:“爸爸,于谦爷爷为什么这么勇敢呀?”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因为他心中有信念,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呀。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们又在祠里逛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关于于谦爷爷的故事和介绍。
我知道了他不仅勇敢,还很有智慧呢。
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大家。
走出于谦祠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心里默默地说:于谦爷爷,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勇敢,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这就是我今天了解到的文学家于谦的故事,他真的太了不起啦!。
于谦留下的绝命诗
于谦留下的绝命诗《于谦绝命诗之我见》“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便是于谦留下的绝命诗。
说起于谦,那可是大名鼎鼎啊!他是明朝的一位大忠臣,为国家为百姓做出了很多贡献。
可最后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你看那绢帕、蘑菇和线香,本来都是老百姓日常用的东西,却因为一些人的贪婪和私欲,变成了祸害百姓的工具。
这就好像我们生活中一些原本很好的事物,被一些不良之人利用,结果就变了味。
而于谦呢,他就像一阵清风,两袖空空,坦坦荡荡地朝着朝廷走去。
他不贪不占,只为了心中的正义和责任。
他这种清正廉洁的品质,在那个复杂的官场中显得多么难得啊!我想起了小时候,村子里有个老村长,他也像于谦一样,一心为了村民。
他从不为自己谋私利,哪怕是一点好处也不占。
村民们都特别敬重他,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商量。
他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作为,但就是在那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的高尚品德。
再看看现在的一些人,为了一点利益就不择手段,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责任。
他们和于谦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于谦的精神,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保持自己的清正廉洁,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就像走路一样,要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不要被路边的野花野草所吸引。
我们也要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总是抱怨这抱怨那。
想想于谦那个时代,生活条件那么艰苦,他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
我们现在生活这么好,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总之,于谦的绝命诗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我们要从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于谦的故事
于谦故事三则一清正廉洁于谦二十四岁时,进北京应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官。
在任时,他常着便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访问疾苦,改革弊政。
并且他还常常亲到各州县乡里,访问父老,办了很多好事。
例如:豁免农民欠租,减轻商贩税率,设置各州县的“平准仓”“惠民药局”,调节粮价,赈救贫苦,广修道路,植树凿井,发展交通,便利行旅等。
于谦勤政爱民,始终如一,他年年奔波于太行山区和黄河南北。
正统七年以后,宦官王振专政,擅权纳贿,骄横日甚。
于谦在行政上也遇到了阻挠。
他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赠送权贵。
有人劝他少带点著名土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以便送些普通人情。
于谦对阉党的滥作威福本来就是极其痛恨的, 因此他笑着举起衣袖说:“带有清风 ! 。
” 这件事成为一时佳话。
二保卫京都1449年,明朝皇帝朱祁镇率领大明的 20万精锐部队与蒙古瓦剌部落作战。
结果,落入了蒙古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的圈套皇帝朱祁镇被浮, 20万大军全军覆没。
这被称为土木堡之战。
随后,蒙古人长驱直入来到了北京城下。
京城里一片混乱,皇帝被抓,在几乎所有人都已绝望,甚至打算投降的危难关头,文官出身的于谦挺身而出,大喝一声,“终日谈论忠义,又有何用,现在才是展现忠义之时!报国杀敌,死而不弃!”于谦被推举为战时统帅,他一改往日的温和儒雅,下达了杀气腾腾的作战命令,“殊死一战,逃跑者,格杀勿论!”此刻的京城有的只是所剩无几的预备役和后勤部队,兵力严重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粮食严重短缺。
虽然就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储存着大批粮食,但很难运进京城,怎么办呢?于谦用一个巧妙的办法解决这个难题,“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兵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
” 决战的时刻到来了。
多数大臣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留守城内,等待敌人吃光了所有的粮食,自然就会退军了。
但于谦却说,敌人气焰已经十分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
我们岂能畏惧小小的瓦剌部落!之后于谦下达了他的第一道命令:“大军全部开出城外、列阵迎敌!” 土木堡之战时,由于将领指挥不力,导致明军如一盘散沙、任凭蒙古人砍杀。
悲情于谦
悲情于谦永乐十九年(1421),二十四岁的于谦中进士。
大明政坛由此又多了一位彪炳史册的贤臣,和一个屠戮忠臣的皇帝。
千秋万代之后,不论结果如何,人民大众给出的是最公正的审断!“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当时,年未及冠的于谦吟出这首《石灰吟》时,以诗言志,表露出的是舍身为国的决心。
在他看来,为官者对国君该尽职尽忠,食君禄,担君忧,对百姓,要体贴入微,善恤民力。
可是,历史给予他的并非太平天下。
1426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叛,宣宗亲征。
待朱高煦出降,于谦以御史身份历数其罪,一席话把朱高煦说得大汗淋漓,自称该死。
锋芒初露的他,给宣宗留下很深印象。
于是命其巡按江西。
在江西,昭雪冤狱,检报扰民军校。
越发得到重视,被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在任上,依旧是兢兢业业,造福一方。
可是在正统朝,大宦官王振备受宠幸。
专擅朝政,作威作福。
百官无不畏惧,行贿之风大盛。
当时,地方官员赶赴朝会,必备厚礼献与王振。
于谦担任地方大员之时,就连土特产也不曾献上。
一身正义,岂是污浊干扰的了的?王振嫉恨他的正义和对自己的不敬,就随便找了个罪名将他投入监狱,想判以死刑。
此事一出,舆论哗然,其治下的民众和熟知其为人的同僚们联名上书要为于谦讨一个公道。
群情汹汹,王振也奈何不得。
只得放人了事。
这是于谦第一次与王振的交锋,也是最后一次。
不过,王振威权之下千疮百孔的国家在于谦手中又起死回生了。
正统十三年,于谦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此时,王振权势如日中天,一场大的风暴已不可避免!次年秋,英宗在王振的鼓动下御驾亲征,大半个朝廷随行。
兵部尚书邝埜也在其列,于谦以左侍郎身份留京主持兵部日常事务。
这恰是历史给予的机会!年轻气盛的英宗皇帝,想象着成祖扫荡北方蒙元余部的天子之威。
王振,则做着衣锦返乡的美梦。
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耻辱和死亡。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大明帝国数十万精锐,大半个朝廷精英,悉数埋葬于此。
民族英雄--于 谦
盛世中 华
2023
2023致敬英雄!
民 族 英 雄------于 谦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民族英雄——Biblioteka 谦于谦,字廷益,号节庵, 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 族,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祖籍民权县。
明朝大臣、民族英雄、 军事家、政治家 。
民族英雄——于 谦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 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 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 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 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 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 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民族英雄——于 谦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 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 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 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 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 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 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 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 众人忌恨。
民族英雄——于 谦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 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 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 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 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 《于忠肃集》传世。《明史》 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 湖三杰"。
于谦的著名诗句
于谦的著名诗句
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明·于谦《观书》
2、深闺夜胜年,刀尺如冰冷。
——明·于谦《秋闺》
3、眼看春尽为花愁,可惜朱颜变白头。
——明·于谦《落花吟》
4、别来音问每蹉跎,两地关情感慨多。
——明·于谦《悼内十一首》
5、因思旧事关情切,欲把遗书掩泪看。
——明·于谦《悼内十一首》
6、莲花虽好却无情,夫婿有情常作客。
——明·于谦《采莲曲》
7、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明·于谦《荒村》
8、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明·于谦《咏煤炭》
9、昼静暖风微,帘垂客到稀。
——明·于谦《春晓》
10、百川东逝更无还,生死由来一梦间。
——明·于谦《悼内十一首》
11、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明·于谦《入京》
12、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明·于谦《观书》
13、明年花更好,只是老相催。
——明·于谦《惜春》
14、夫妻一旦世缘尽,儿女百年恩爱多。
——明·于谦《悼内十一首》。
于谦最有名的十首诗
于谦最有名的十首诗(最新版)目录一、于谦简介二、于谦最有名的十首诗1.诗名:《破幽梦孤雁》2.诗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3.诗名:《浪淘沙·北戴河》4.诗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5.诗名:《鹿柴》6.诗名:《夏日绝句》7.诗名:《乌衣巷》8.诗名:《赋得古原草送别》9.诗名:《湖州赴杭州》10.诗名:《雨霖铃·寒蝉凄切》正文于谦,字克复,号静斋,明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其诗歌以豪放、激昂、婉约、清新著称。
在这里,我们挑选了于谦最有名的十首诗,一起来欣赏他的文学魅力。
1.《破幽梦孤雁》:这是一首描绘孤雁翱翔于天空的诗作,寓意着孤独的奋斗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2.《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庭院的景象,通过蝶恋花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深眷恋。
3.《浪淘沙·北戴河》:这是一首描绘北戴河美景的诗篇,通过对大海、沙滩、岛屿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4.《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是一首描绘长江壮阔景象的诗篇,通过对长江东逝水的描绘,表现出人生的无常。
5.《鹿柴》: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鹿柴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6.《夏日绝句》:这是一首表现夏日清凉的诗篇,通过对荷花、柳树、蜻蜓的描绘,展现了夏日的美好。
7.《乌衣巷》: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老的巷子,通过对巷子里的居民、花草、鸟兽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8.《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一首表现离别的诗篇,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9.《湖州赴杭州》:这是一首描绘湖州到杭州旅途的诗篇,通过对途中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0.《雨霖铃·寒蝉凄切》:这是一首表现离别的诗篇,通过对寒蝉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在离别时的悲伤之情。
二十四孝于谦故事
二十四孝于谦故事
于谦力挽狂澜为明朝续命二百年,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三日,那个力挽狂澜改写大明王朝命运,为明朝续命了二百年的英雄于谦于少保,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钱塘县的于家。
据于谦的十一世孙于继先说,在于谦出生前,于谦的父亲于彦昭曾梦见他们家历代供奉的文天祥托梦于他:“吾感汝父子侍奉之诚,顷即为汝之嗣矣。
”
古人相信,若是谁家小孩出世时,上天有降下异象以示提醒,这家的孩子未来注定不凡。
于彦昭感念是先贤文天祥托梦自己,心里忐忑,觉得有点承受不起,便为自己的孩子取名为“谦”,以示“因梦中逊谢不敢当之意”。
钱塘县于家是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官宦之家,于谦的祖父曾担任过工部、兵部主事。
受家学熏陶,于谦从小便喜欢读史书,研究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在于谦的家中,他供奉着诸葛亮和文天祥的雕像,好借此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于谦自小聪颖,他几岁的时候便在钱塘一带获得了“少年英才”的名声,他的邻老感叹道:“此子真英物也!惜吾年老,不能见其显达,为可叹耳!”在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位路过的高僧听闻他的事迹后,笑着说道:“他日救时宰相也!”。
于谦是我心中的大英雄
于谦是我心中的大英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每当读到这首诗,于谦的传奇一生便如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明代洪武三十一年,明帝国送走了它的缔造者朱元璋。
就在同一年,未来的帝国拯救者——于谦出生了。
从小,于谦的父亲就十分重视对他的教育,教导他要做个清白公正有志向的人。
于谦也不负父亲期望,发奋图强,17岁便写下了著名的《石灰吟》,后来考中进士,一步步踏入了大明帝国的朝堂。
为官多年,于谦一心为民,做了许多善待百姓的好事,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深受百姓爱戴和朝廷重用,官职也步步高升。
正统十四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也先大军进犯,皇上听信太监王震谗言,一次又一次的犯下致命错误,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御驾亲征,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皇上被俘。
国家危机时刻,于谦临危受命,出任兵部尚书,总掌大权。
在朝堂上,官员们对于“战”还是“退”吵了起来。
就在许多人决定向南撤退时,主战派代表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
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发布了一条条军令,调兵调粮,严整军纪。
于谦亲自督战,下达了他这一生最狠的一道命令:开战之日,即大军出九门起,立即关闭九门,不能在战斗结束前开门。
他把九门中最重要的德胜门留给自己。
几天后,也先大军进攻,将士们在于谦的指挥下英勇抵抗,奋力杀敌。
也先被打的措手不及,逃回了山海关外,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
又过了几年,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却听信小人谗言杀死了于谦。
官兵抄家时发现,于谦家中除了生活必需品和两件御赐宝物,再没有别的值钱东西了。
抄家的人都不禁感叹于谦清正廉洁、品德高尚。
于谦的一生中,最传奇的不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的十几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而是“烈火焚烧若等闲”的不畏困难,力挽狂澜;是“粉身碎骨浑不怕”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更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正廉洁、大公无私。
于谦,他就是我心的一个真正的大英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情于谦
永乐十九年(1421),二十四岁的于谦中进士。
大明政坛由此又多了一位彪炳史册的贤臣,和一个屠戮忠臣的皇帝。
千秋万代之后,不论结果如何,人民大众给出的是最公正的审断!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当时,年未及冠的于谦吟出这首《石灰吟》时,以诗言志,表露出的是舍身为国的决心。
在他看来,为官者对国君该尽职尽忠,食君禄,担君忧,对百姓,要体贴入微,善恤民力。
可是,历史给予他的并非太平天下。
1426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叛,宣宗亲征。
待朱高煦出降,于谦以御史身份历数其罪,一席话把朱高煦说得大汗淋漓,自称该死。
锋芒初露的他,给宣宗留下很深印象。
于是命其巡按江西。
在江西,昭雪冤狱,检报扰民军校。
越发得到重视,被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在任上,依旧是兢兢业业,造福一方。
可是在正统朝,大宦官王振备受宠幸。
专擅朝政,作威作福。
百官无不畏惧,行贿之风大盛。
当时,地方官员赶赴朝会,必备厚礼献与王振。
于谦担任地方大员之时,就连土特产也不曾献上。
一身正义,岂是污浊干扰的了的?王振嫉恨他的正义和对自己的不敬,就随便找了个罪名将他投入监狱,想判以死刑。
此事一出,舆论哗然,其治下的民众和熟知其为人的同僚们联名上书要为于谦讨一个公道。
群情汹汹,王振也奈何不得。
只得放人了事。
这是于谦第一次与王振的交锋,也是最后一次。
不过,王振威权之下千疮百孔的国家在于谦手中又起死回生了。
正统十三年,于谦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此时,王振权势如日中天,一场大的风暴已不可避免!次年秋,英宗在王振的鼓动下御驾亲征,大半个朝廷随行。
兵部尚书邝埜也在其列,于谦以左侍郎身份留京主持兵部日常事务。
这恰是历史给予的机会!
年轻气盛的英宗皇帝,想象着成祖扫荡北方蒙元余部的天子之威。
王振,则做着衣锦返乡的美梦。
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耻辱和死亡。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大明帝国数十万精锐,大半个朝廷精英,悉数埋葬于此。
堂堂大明皇帝,却成了也先得阶下囚。
消息传到北京,群臣慌乱,百姓谣言四起,经历了仁宣之治的大明帝国显然准备不足,形式已是岌岌可危。
待到廷议之时,群臣惶惶。
侍讲徐程言天象有异,应当南迁以避祸,于谦立马反击,厉声说道:“言南迁者,当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
诸君独不见宋朝南渡之祸吗?”这一生大喝拯救了一个王朝。
这是非常正确的主张。
如若不然,将重演宋室偏安江南的故事。
留下监国的郕王坚定的支持了于谦,使得主战的政策得以快速确立,也为京城的战争准备赚到足够时间。
于谦在关键时候的出现,使得他有了驾驭政局的资本。
防守北京的战略对于明朝的延续来说具有决定意义,虽然明朝实行的是南北两京制度,南京昔为首都,今为陪都,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
然而,一旦退守南京则北方势必落入敌手。
南宋王朝正是如此,终其灭亡,一直饱受大军南下之累,而从来没有利北伐的战略环境。
不过,保卫北京也绝非易事。
北京当时共有疲弱士卒不足十万,况且粮食欠缺,人心不稳。
政局也并非无懈可击。
为了挽救危局,孙太后和郕王任于谦为兵部尚书,将保卫京师的重任交给了他。
为了稳定人心,积极备战。
于谦奏请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开赴京师。
,全权负责京城安全防卫。
原本在午门主持政务的郕王也迁往主殿理政。
尽管王振已在土木堡被打死,可他同党仍在。
朝议之时,大臣们当着郕王的面要求灭王振九族。
而王振的党羽马顺此时居然不知收敛,反而仗着郕王的旨意在大殿之上斥责群臣。
憋屈太久的大臣们此时再也忍不住了,在给事中王竑的带领下把马顺活活打死在大殿之上。
之后却是再也停不住手,王振的其他余党也都难逃一死。
一时朝廷大乱,郕王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局面畏惧了,起身准备离开。
于谦立马上前劝阻郕王,要求郕王晓谕众臣,赦免所有参与此次事件的大臣。
事后,德高望重的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说道:“国家就要靠先生了今天的情势,即使有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好”。
于谦当之无愧,正是由于他的冷静,大明内部才避免了一场分裂。
国不可一日无君。
为了稳定政局,于谦及众大臣请命于皇太后后,议请立郕王为帝。
郕王认为英宗尚在,自己不易即位。
于谦指出:“我们做臣子的拥立你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国家利益着想”,一席话说的大义凛然。
郕王意识到责任的重大后,同意所请。
至于握住权利不放,则是后话。
朱祁钰在大臣的簇拥下登基为帝,年号景泰。
不过,初即帝位的皇帝实在是还不能完全控制这个跌跌撞撞的大船,大事还是要仰仗群臣。
这也给了于谦以相当大的自由空间,使得他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调运通州粮食入京是对于谦指挥能力的最好注释。
偌大个粮仓,不多久而粮食尽入京城。
对于是凭险固守还是主动出击,于谦详细考虑之后选择了后者。
他认为,坚守不出等于示弱与人,只会助长瓦剌的气势。
只有主动出击才会给汹涌而来的蒙古骑兵以致命的打击。
从战争结果来看,明军的战略目的是达到了的。
当时蒙古骑兵千里而来,又有皇帝人质在手,其兵锋咄咄逼人。
如果不挫峰败锐,谁敢保证紫禁城的城池坚固到可以抵挡住蒙古人的地步?也先在围攻北京仅仅五日,经历了几次与战争利益相比下并不大的失利之后就匆匆撤离来看,除了日益赶来的勤王军造成的后勤压力之外,北京守军的主动进攻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诱因。
土木堡惨败开启了明王朝衰落之路,而北京保卫战,却使明朝的血脉又延续了下来。
对朱家来说,于谦是社稷再造的大功臣,而在自己看来,这不过是一个臣子的义务。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他是做到了的。
论功行赏,位极人臣,于谦也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顶点。
北京保卫战是他一生功业的由来,也是杀身之祸的开始。
位高权重,则难免别人的弹劾。
又尤其是他这样不讲情面,只问原则的人。
功劳再大,威望再高,也禁不住旁人的闲言。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为英宗的“北狩”画上了句号。
不过,迎接他的不是温暖,却是南宫的幽禁。
要不是温婉贤淑的钱皇后相伴,即使不疯也会寒交迫而死吧!表面的平静掩盖不了内部激烈的斗争。
徐有贞、曹吉祥和石亨这些政治投机分子正在酝酿一场惊天阴谋。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朝堂上的大臣等来的不是朱祁镇,而是朱祁钰。
一场看似荒唐的政变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成功了。
太上皇复辟,自然要赏一批,罚一批。
于是,石亨等人建议将于谦处死。
传说皇帝不忍,徐有贞说出了一句惊世骇俗之言:“不杀于谦,此举无名尔”,真是千古一大奇谈,复辟以杀忠臣来证明它的正统性。
于谦之死是明朝一大悲剧。
不论英宗皇帝是如何的皇帝,他一生至少有两个错误。
一是偏宠王振,致土木堡之败;二是误信奸臣,错杀功勋旧贵。
于谦的悲剧在于自己被自己服务了一辈子的封建正义给害死了。
有人以为,以于谦当时的身份地位,徐有贞等人的疯狂举动,他是不会不知道的。
“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变,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
时景帝瞽废,设上变,事未必即下,须便宜制之,少有举动,则石亨一李多祚,而上皇不复自由矣。
危哉此一瞬也”,只要于谦一动,上皇和景泰帝之间不会有两全的可能。
舍一身而全社稷,对于于谦来说或许是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