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
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 初闻涕泪满衣裳
C. 却看妻子愁何在
D. 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案】(1)回头
(2)D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
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
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经过。
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
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
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
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分析】对比手法:①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
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
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
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
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
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
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
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
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②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
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
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
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
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故答案为: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
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
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阴阳”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
B. 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
耸立。
C. 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
D. 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
豪情。
【答案】(1)山北;山南
(2)A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文化常识。
“阳”为山南水北,“阴”为山北水南。
在本诗中。
山是泰山。
“阴阳”的意思分别是山北和山南。
(2)A项“远望泰山时”错误。
首联“泰山怎么样呢?齐鲁大地也容纳不尽它那青郁的山色。
”以自问自答的诗句极写泰山的高大。
故答案为:⑴山北;山南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
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
判断正误。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奉诚园①闻笛
(唐)窦卑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
秋风忽洒西园②泪,满目山阳笛③里人。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
(元)赵孟頫④
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注】①奉诚园:原始唐代名将马燧的园苑,马氏因功高盖主,遭德宗猜忌。
②西园:系汉末建安诗人宴游之所。
③山阳笛:“山阳”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
七贤中的嵇
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
赋》。
④赵孟頫:湖州人,宋王室后裔。
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请结合典故分别赏析两首诗歌的情感。
【知识卡片】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运用典故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言简意丰。
【答案】《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诗
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解析】【分析】第一首诗写诗人访奉城园的所见所闻所感,首句通过楚王绝缨和醉吐相
茵故事,刻画出一个目光远大、胸次宽广的人物形象,这其实是赞扬马燧高大的形象,但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却遭德宗猜忌,表达了诗人不平之鸣。
次句“欲披荒草访遗尘”,咏凭吊事兼写出旧园遗址的荒凉。
“朱缨”“锦茵”与“荒草”“遗尘”的对照,突出了一种今昔盛衰之感。
后两句写诗人怀古伤今的悲痛,用了“西园”“山阳笛”两个典故,秋风、园苑,是眼前景;闻笛、下泪,是眼前事。
眼前的景,眼前的事烘托了诗人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
伤感之情。
第二首诗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色,第三、四句写深夜听到玉笛的声音,让诗人联想到“后庭花”的典故,《后庭花》一般认为是亡国之音,诗人其实是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故答案为:《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
诗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使用典故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
会,此题要认真分析诗歌典故的内容。
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
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概括思想感情的一
般模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根
据句意,可知“胜”,超过。
结合句意分析,可知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浓艳(或:
艳丽)。
(2)此句是诗的结尾句,从内容方面分析,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
其中。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
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
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因
此最后一句话点明中心。
从结构方面分析,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
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
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
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诗句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同。
具体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①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岘(xiàn
)山:在湖北襄阳。
西晋名将羊枯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
碑纪念他。
②鱼梁:襄阳两水中的沙洲。
③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
面。
(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
A. 曹操《观沧海》
B.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 王安石《登飞来峰》
D. 文天祥《过零丁洋》
(2)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
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黑”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
【解析】【分析】(1)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
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故选项中的四
首诗歌,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曹操《观沧海》表达的是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
王安石《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
邪的勇气和决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分析,“天寒梦泽深”与“天黑梦泽深”只有一字之差,但“寒”是从触觉来写,“黑”是从视觉来写的,此诗是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
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
泪湿衣襟。
因此“寒”字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而改为“黑”则没有这种效果。
故不能改。
故答案为:⑴ B;
⑵“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
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黑”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
【点评】⑴本题考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
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
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
+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
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
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 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
慨。
C.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答案】(1)C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
“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解析】【分析】(1)ABD赏析正确。
C此题错在对“萋萋”的理解,“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因此这句话的赏析是: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
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
(2)结合尾联内容分析:尾联所写的时间是:傍晚;地点是:江上;景物有:落日,烟
波浩渺的江面。
感情有:愁,思乡的愁绪。
落日时分,乡愁更加浓烈,而烟波浩渺的江面
又加深了诗人的这种愁绪。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C;
⑵“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
“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
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
行分析概况。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
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
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1)《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分别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都借助“月”表达情感,但抒发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
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的“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
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
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
重悲凉的气氛。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
令人顿生寒意。
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等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意境。
《宿王昌龄隐居》夜
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
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
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
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
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
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
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
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
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宿王昌龄隐居》“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
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
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
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⑴《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
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⑵《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的“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
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诗歌鉴赏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③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④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①风标:风度、品格。
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
③鸬鹚):水鸟,俗称鱼鹰。
④唳(lì):(鹤、鸿雁等)鸣叫。
(lú cí
(1)请对“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两句作简要赏析。
(2)说说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二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
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
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
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
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解析】【分析】(1)。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的意思是:转眼看到鸬鹚觉
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
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
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
由此可知,这是用了反衬的写法,突出了池鹤孤
高的品格和超凡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
厌倦。
(2)“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的意思是:对风鸣叫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
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对
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得的惆怅与无奈。
故答案为:⑴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
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
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
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
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
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
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和作者写作背景理解。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
度?
【答案】(1)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
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
(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解析】【分析】⑴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
的画面和意境。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
形象、生动;也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注意
不能翻译诗句。
阅读文本,这句诗的意象有:雨、竹林、竹杖、芒鞋、蓑衣等,发挥联想
和想象连词成句即可。
⑵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
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表层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面对人生风雨,不害怕,不逃避,泰然处之,
潇洒从容的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字面意思是: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宠辱皆忘、超然物外、顺境逆境都坦然面对从容接受的人生态
度。
故答案为:⑴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
⑵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
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