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这张图片想必大家都认识,孔子。

问:你曾听他人如何评价孔子?
预设:圣人、万世师表、地位很高
述:但这样一位后世眼中的圣人,在当时人,甚至孔子自己看来,却称为“丧家之狗”,所以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关键在于今天所要学习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问:真的有一百家吗?(阅读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解决问题。


预设:“百家”为泛指,主要只有十个学派,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

述:明确主要对象的前提下,思考“争鸣”是什么意思?为何会形成“争鸣”的局面?(阅读教材第4页一二三段内容,解决问题。


预设: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社会变革,代表各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学者和思想流派,希望按本阶层利益诉求对宇宙对社会作出
解释,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述:“百家争鸣”实际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争奇斗艳、批驳融合的局面,在此局面下,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问:为何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述: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来看一段在1997年发生于央视主持人和山西放羊娃之间的对话。

问:从这段对话中能得出哪些信息?
预设:思想幼稚;没受过教育;家庭环境穷。

述:从上述对话可以得出历史原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根据这一原理,阅读教材第四页一二两段内容,结合必修一二所学知识,探讨“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活动:学生结合知识基础,自由表达意见。

述:此刻大家结合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实际上也可以看成课堂上的“百家争鸣”。

教师依据政治、阶级、经济、文化的顺序,向学生阐释社会变革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背景:
1.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

2.经济:铁犁牛耕发展,井田制崩溃,小农经济形成,各行业发展。

3.阶层:士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重用。

4.文化:“学在民间”,平民百姓接受教育。

述: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议政机遇和人才基础,经济变革为百家争鸣奠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文化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思想条件,代表不同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对治国处世理念的探索与重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创造生活的方式发生转移。

述:社会大变革下,诸侯争霸,多种阶层勃兴,天子权威下降,原本维系森严等级的礼乐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人们失去原有精神家园,急于探寻新的治国处世之道,时代需要新的思想。

原有对鬼神、祖先的崇拜开始向人的崇拜转移,推动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述:各家学派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阅读教材4-6页,归纳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述:孔子以德治民、恢复周礼的思想不能满足统治者的要求,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狗”,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和改造,愈发适应社会需要,战国时期成为蔚然大宗。

课堂小结:人生经历塑造观念的形成,观念传播汇聚思想源流,社会需求决定思想认同与思想的命运。

各学派争相代表本阶层利益提出治国处世的主张,但核心在于社会是否需要、统治者是否采纳,正由于此,周游列国的孔子被称为“丧家之狗”,但也因其在传统文化形成的作用,后世称其为“圣人”,评价一个人,要从现实与后世双重影响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