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海西州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1 海西州概况
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因为在青海湖西而得名。
北邻甘肃省酒泉地区,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州相连,与西藏为邻,东与青海省海南、海北州为界。
东西长837km,南北宽486km,总面积32.58万k。
辖2市3县3行委,人口41万。
海西州的地形地貌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
海西州属典型的高原高寒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不太分明,日照时间长,太阳幅射强,昼夜温差大。
境内长流性河流达80余条。
其中,集水面积500k
以上的中小型河流40余条。
海西州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山区、滩地有连绵的草场和大块绿洲,草原面积900万h
,其中可利用草场890万h
,宜农待耕土地30.3万h
,发展农牧业的潜力很大。
野生动植物资源500余种。
截至2008年底,全州共发现各类矿产103种。
己发现矿产地(矿床、矿点、矿化点)1626处。
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铬、铅锌、金、银、湖盐、钾、硼、锂、镁、溴、碘、锶、芒硝、石棉、石灰岩、自然硫等。
其中湖盐、氯化钾、氯化镁、锂、锶、芒硝、石棉、化工石灰岩、硅灰岩等9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
2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及评价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主要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向对其进行阐述。
本文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前提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作用的阈值。
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的供给、社会条件的支持和污染承受能力三方面的内容。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从要素构成的角度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即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和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
其中,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和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又是由各个要素子系统组成的。
目前,从资源环境的本质出发,其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应当包括:自然资源环境指标有:土地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社会条件指标有: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等。
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可以从自然资源可供利用量和环境容量两个方面衡量。
3 海西州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建议
资源环境承载力反映的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它是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先天禀赋条件。
鉴于海西州地域范围广,社会、经济系统复杂且庞大,且受资料限制,本文只选取易形成区域发展瓶颈的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指标五个方面来反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并进行简单量化评价。
3.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建议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中,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维持环境系统不发生不利变化的前提下,一定时空范围内可以开发利用的最大水资源量,它主要由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用量、水资源净调入量和污水回用量等组成。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海西州GDP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12.4%,假定规划期的7年(2008~2015年)以12.4%计海西州GDP年平均增幅,2008年海西州GDP 总梁为273.11亿元,到2015年海西州GDP总量约为619.02亿元。
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海西州农牧业自然资源及综合区划》水资源资料:海西州有水资源总量为127.629亿
(其中唐古拉山乡49.78亿
),地表水123.629亿
,地下水63.547亿
,净补给量3.762亿。
根据2008年青海省水资源公报,海西州属于青海省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2008年海西州水资源总量118.63亿
(比20世纪90年代的127.629亿m3减少8.999亿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8.76亿
(比20世纪90年代的123.629亿
减少14.869亿
),地下水资源量63.23亿
(基本与20世纪90年代的63.547亿
持平,且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有重复量),仅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
18.00%。
而2008年海西州地表水源供水量10.2378亿
,地下水源供水量1.1899亿
,总用水量11.4277亿
(是净补给量3倍),已经属于严重入不敷出状态。
2008年海西州废污水排放量达4708万吨(不包括柴达木盆地工业老卤水),其中工业排放3054万吨,占总排放废污水的64.87%。
若按2008年海西州万元GDP用水量420
,则实现2015年预计GDP的需水量为26亿。
根据海西州自然条件,2008年海西州年降水量553.2亿
,用水主要是地表水,唐古拉山乡的地表水多为出境水,海西州水资源总量约为85亿
(扣除唐古拉山乡水资源量),从这点来看,2015年海西州水资源将更加吃紧。
假定海西州水资源总量保持2008年水平(因为海西州地下水资源总量有待进一步确定),要确保海西州GDP保持12.4%的年均增长率,2009~2015年GDP总量与水资源需求,见表3.1。
从表3.1可以看出,到2015年,海西州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比例将接近
1/3,而其水资源净补给量很难得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已经严重不堪重负。
随着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地下水补给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海西州年降水量较少,水资源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量在加大,冰雪覆盖度的不断降低,总体来看冰雪融水量趋势是逐渐减少的,加上海西州的特殊地位,用水量持续增加,很可能将出现严重水资源短缺局面。
海西州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约17万亿元,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西移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实施,海西州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水资源勘查和工程性供水项目建设滞后,规模性供水骨干工程少、供水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程度不
高,局部地区已经显现水资源量紧张或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要确保海西州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矿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划定水资源“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因为在工业较集中的格尔木、茫崖、冷湖、大柴旦等,因工业废污水直接排放,已使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而海西州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虽然局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总体来看,海西州水资源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但目前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引发的有关环境地质问题也不容忽视。
如不合理开发地下水、地表水,引发了降落漏斗、咸水入侵、水质咸化、土地荒漠化、湖泊萎缩、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等,水资源承载能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如果这些问题长期搁置,得不到有效解决,海西州的水资源开发潜力将大大缩水,甚至会出现水资源供应短缺的局面,也将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行为。
3.2煤炭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建议
矿产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个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现实的科学技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的经济可采储量或其生产能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这里采用能源需求弹性系数法,即万元GDP的能耗来衡量海西州矿产资源承载力。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8年青海省单位GDP能耗2.935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单位GDP能耗第二高省份(仅次于宁夏),单位GDP电耗4061千瓦时/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3.24吨标准煤/万元。
以2015年GDP达619.02亿元计算,如果按单位GDP能耗2.935吨标准煤/万元计算,能耗将达1816.8万吨标准煤;按单位GDP电耗4061千瓦时/万元计算,电耗将达251.4亿千瓦时。
海西州2008年产煤930.97万吨,按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海西州原煤产量年均增长12%计算,到2015年海西州产煤达2058.1万吨,大于
1816.8万吨,故海西州煤炭资源基本能够满足需要。
当然,由于青海省绝大部分煤炭资源产于海西,从这一点来看,2015年海西州的煤炭资源需求缺口很大;2008年海西州发电量12.95亿千瓦时,按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电量年均增长14.1%计算,到2015年海西州发电量达32.6亿千瓦时,尚有218.8亿千瓦时缺口,如此大的缺口,即使龙羊峡电站发电量(2009年度发电量58.48亿千瓦时)全部引到海西,尚有160.32亿千瓦时,还需要三个龙羊峡规模的电站支持。
海西州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耗呈增加趋势。
同时,对油、气能源的消耗比例逐年增加,单位产值能耗呈现下降趋势。
总体上,高能耗是海西州经济发展重要特征,经济快速增长依然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能源基础上取得的。
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海西州经济发展正处于投资拉动为主以及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高耗能产业不断扩张,造成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能耗高,能源利用低进一步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加速对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接近了环境阈值。
只有在大幅度降低能耗上下功夫,才能确保海西州经济可持续发展。
如果到2015年,海西州单位GDP能耗达到1.7吨标准煤/万元(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资源消耗指标是2010年2.0吨标准煤/万元,2012年1.8吨标准煤/万元,2015年1.7吨标准煤/万元),那么到2015年海西州需要煤炭资源达1052.33万吨标准煤,占2015年海西州煤炭资源生产量的51.13%,煤炭资源自给还是可能的。
但目前海西州煤炭资源开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冻土层造成很大影响,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将受到环境影响因素的很大制约,而发电量短期内也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故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前提是采用大幅度节能降耗技术,并采取严厉的措施控制单位GDP能耗。
3.3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建议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阈值。
2008年,海西州独立工矿用地增加面积为107.03 h
,达到9874.25 h。
按照《海西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送审稿),海西州土地面积虽然广阔,但耕地面积较少,耕地保护压力不断增大。
同时,海西州耕地受地理位置、气候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制约,耕地年产出效益较低,垦殖率偏低。
耕地后备资源受水土配置等生态条件约束,土地开发和整理的难度日益增大,局部地区人地矛盾和土地退化问题比较突出,生态建设任务不断加重。
全州适宜开发土地面积小,适宜生活、生产的土地空间小。
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必然破坏土地,而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大,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畜牧业。
虽然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将导致更多的牧草地被破坏,草地产草量有逐年降低趋势,但海西州可利用草地面积达1亿亩,只要进一步通过挖潜、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有效方式增加土地供地面积,不再大规模人为行为造成草地破坏,土地利用效益就会显著提高,从而为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用地提供可靠保证。
3.4海西州环境承载力的环境容量指标分析与建议
环境是各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资源的载体。
环境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身体健康,影响到自然资源的存量和质量,并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
环境容量是相对于某种环境标准,规划区域在一定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内可以容纳消解由于人类生产活动排放的各类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它主要决定于环境自净能力,受区域环境的社会功能、环境背景、污染源位置(布局)以及污染物性质等因素影响,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两部分。
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
水环境容量采用国家实行严格控制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作为衡量指标。
水污染物COD排放量是否超出环境容量,可以反映水环境受污染的程度。
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一般性固体废物比较集中,便于整体进行处理,不会对系统内生态承载力产生压力,故在环境容量指标中,暂不考虑固体废物的影响。
故本研究选用水环境容量指标(COD)和大气环境容量指标(
)反映环境子系统承载力,这对矿产资源规划污染控制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具有导向性作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