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好担心反思(共7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好担心反思(共7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大班好担心反思的资料7篇,希
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
社会活动《好担心》教学反思
社会活动《好担心》教学反思
再过几个月,孩子们就要进入小学了,对孩子们而言小学
毕竟是一个陌生而又有诱惑力的地方,向往小学又有所担忧
是幼儿入学前较为普遍的心态。

社会活动《好担心》通过故
事中也将要入小学的“豆豆”和“莉莉”这两个角色,说出了孩
子们普遍担心的问题,通过活动,主要让幼儿了解即将面临
的入学变化——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以及化解忧虑,以正
确的心态和策略面对变化。

本次活动,我给幼儿一个大胆表
诉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使他们从担心转变为不担心,适时调整好他们的心态,为他们入小学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最终以健康愉悦的心理状态进入小学。

活动开始,我操作手偶,模拟豆豆和莉莉的口吻说到:我们快要进小学了,好担心呀。

上小学要去得很早吗?要是迟到了,老师会把我们关在外面吗?小学里怎样上厕所呢?在小学里我们能带玩具吗?小学里有男老师了,他们凶不凶啊?通过提问“豆豆和莉莉担心哪些事情?”“我们也快要上小学了,你有担心的事情吗?担心什么?”孩子们都能说出豆豆和莉莉担心的事情,也如我所料说出了很多自己担心的事情,如:“到了小学作业多不多啊?”“小学里可不可以玩啊?”“上课的时候如果要小便了怎么跟老师说呀?”“上小学了能不能睡觉?有没有饭吃?可不可以喝水、看书、吃水果?”“任务太多没有玩的时间怎么办?”“小学里要不要升国旗?”“可不可以画画、做手工,休息的时候老师会不会给我们讲故事?”“有没有点心吃啊?”“……”孩子们问出一大推的问题,在孩子问的时候,旁边一些孩子也帮着想着说着解决了一些问题。

孩子们的问题我也进行了简单地整理和归纳,接着,我讲述故事《好担心》,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寻找解决的办法,让孩子们知道小学的老师是笑眯眯地,很和气的,遇到问题我
们可以寻找他们帮助。

同时,针对孩子们的个别问题和疑惑,我也进行了简单回答,最后我留给了一些悬念给孩子们,就是接下来参观小学的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寻找解决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第二篇
1989年11月9日晚,也就是25年前,伫立了28年的柏林墙被推倒,今年恰逢柏林墙倒塌25周年,德国举行了纪念活动。

如今,在柏林仍保留着一段围墙的遗迹,其中被称为“东区画廊”的一段,因色彩缤纷的涂鸦而闻名世界。

当然,世界并未太平,乌克兰的危机让欧洲再次面临冷战以来的分裂局面。

柏林墙依然带给我们深深的反思。

图为一对情侣在柏林墙涂鸦前嬉戏。

11月9日,德国柏林举行了大型活动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

与此同时,西方和北约国家在警告“俄罗斯的军事威胁”,认为俄军已经“入侵乌克兰”。

在25年后的今天,乌克兰危机又将欧洲拖至新冷战的边缘。

从两德统一到成立欧盟,从欧盟东扩到乌克兰危机,历史仿佛形成一个轮回。

资料图:纪念日当天,德国沿着原柏林墙遗址设置了一条“灯光边界”,象征1989年前的东西柏林边界
【无形的柏林墙还存在】
25年前,也就是1989年的11月9日晚,在成千上万的东柏林人的诉求声中,东德官方终于答应打开柏林墙,取消了对东德人前往西德的限制。

尽管从物理上看,柏林墙还依然存在,但是从实际意义上讲,柏林墙从那时起就已经倒塌了。

据说当晚,整个东柏林几乎成为空城,人们踊跃前往西柏林。

而西柏林方面也为来自东部的同胞准备了很多优惠的招待。

柏林墙的倒塌加速了两德统一的进程。

不到一年后的1990年10月3日,分裂长达45年的德国重新统一了。

作为冷战最典型的标志,始建于1961年8月12日的柏林墙一共存在了28年。

当年,它的出现不仅强化德国、乃至欧洲的分裂,更是冷战两大阵营进行的意识形态对峙达到高潮的结果。

而它的倒塌则标志着德国和欧洲的团结统一,并促进了冷战的结束。

1991年12月,几乎在苏联解体的同时,欧洲国家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同意成立欧盟。

2年后,欧盟成立。

欧洲迎来了新时代。

不过与人们的设想不同的是,柏林墙倒塌25年后,德国的统一仍未结束。

目前,原东德地区整体上依然落后与原西德地区。

德国东部的生产效率是西部的三分之二,工资水平是西部的80%。

根据德国总理默克尔今年8月宣布的政策,德国东部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要到2020年才会与西部地区一致。

“这是个分裂的国家”,德国《时代周报》近日对东部和西
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汽车数量、度假目的地偏好、全日制托管、流感疫苗接种、平均年龄、生育率等方方面面进行比较,发现大部分比较项目,西部仍旧领先。

相关的图表能够清晰的勾勒出原东德地区。

而跟物质差距相比影响更严重的还有心理隔膜。

目前,德国相当一部分的东部民众认为自己被当作“二等公民”。

德国东部的人最近掀起了“怀旧风”,人们喜爱收藏很多原东德的产品。

资料图:柏林墙最著名的作品《兄弟之吻》:取材于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民主德国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在庆祝民主德国建国三十周年庆典上互吻对方的情景
【戈尔巴乔夫后悔了】
因为过分自信知道别人应该走什么路,德国还需要继续“统一”东西部的差距。

这同样适用于欧洲。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原苏东社会主义集团的解体,无论以军事同盟为主的北约还是以政治经济整合为主的欧盟都开启了东扩的进程,将很多东欧、乃至前苏联国家吸收进自己的组织。

然而,北约和欧盟的这种东扩却是以打压俄罗斯为目标的。

当年推动两德统一、结束冷战的见证者,前苏联末代领导人戈尔巴乔夫11月9日也应邀参加了纪念柏林墙倒塌的活动。

戈尔巴乔夫宣称,欧洲如今比本世纪初以来任何时候都要“紧张和令人忧虑”。

他说:“世界正处于一场新冷战的边缘。

有些人甚至认为新的冷战已经开始。


至于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戈尔巴乔夫将根源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据说当时西方领导人“利用俄罗斯衰弱之机”谋求“世界主导权”。

他列举了种种例证,包括“北约东扩、南斯拉夫(尤其是科索沃)、导弹防御计划、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

戈尔巴乔夫说,所有这些将一个“小水泡”变成一个“流血化脓的伤口”。

如今的乌克兰危机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西方极力支持乌克兰的亲欧势力打破本已经达成的各方和解协议,推翻了亚努科维奇政府,乌克兰的局势也不会发展到如今的地步。

资料图:戈尔巴乔夫曾为LV包拍广告,车窗外是柏林墙的断垣残壁
【面对柏林墙的反思】
最近一段时间,乌克兰国内局势依然动荡,政府军与民间武装的停火协议形同虚设,与此同时西方又将矛头频频指向俄罗斯。

“俄罗斯坦克进入乌克兰”,“俄罗斯军机逼近北约领空”,面对这样的标题,媒体已经喊出欧洲要迎来“新冷战”。

目前,西方谈论的是如何强化对俄罗斯的制裁,而俄方也决定展示军事实力来应对威胁,再加上原本标志着俄罗斯与西方告别敌对、团结一致的G8也已经解体,“新冷战”的警告并非杞人忧天。

在这个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人们迎来了柏林墙倒塌的25周年纪念。

人们应该反思。

当初,柏林墙的倒塌象征着人类
打破意识形态的对峙,重新团结在爱与自由的天空下。

然而,自认为赢得冷战的西方国家,却没有走出成王败寇的胜者心态,在冷战结束的今天又凭借意识形态在俄罗斯周边画了一条线,一条不顾及地区历史与现实情况一味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的线。

乌克兰的危机让欧洲再次面临冷战以来的分裂局面,解决的办法唯有东西方尊重战略平衡从而达成一致,就像柏林墙倒塌和冷战结束那样。

(摘自11月17日《世界新闻报》作者曹岳)
第三篇
2016-11-30 Andrew Chai 天父花园
短文 /《你该有的担心》
给每一个想要更深一层地委身给神,
却踌躇不抉的基督徒……
不要担心没有才干,
要担心你把神已经放在你里面的才干埋没了;
不要担心没有钱,
要担心经济上的不安全感使你无法专心跟从主;
不要担心没有清楚的方向,
要担心你为了等候自己想要的指示而无限期拖延;
不要担心没有同工,
要担心你没有好好珍惜身边的同工;
不要担心身体不够健康,
要担心你的担心会使身体变得更不健康;
不要担心生活面临困难,
要担心安逸腐蚀了神在你身上所造的伟大人性;
不要担心缺乏信心,
要担心你把那芥菜种般大的信心也给踩扁了;
不要担心压力太大,
要担心你把上帝想像得太小;
不要担心完成不了主的託付,
要担心你因胆怯不顺服而错失了神的大能;
不要担心未来没有保障,
要担心你到了未来后悔当初没有单纯的顺服。

……
或许你会说:
「圣经不是教我们不要忧虑吗?为什么你教导我们为某些事情忧虑呢?」
你错了。

圣经教导我们不要忧虑,
是建立在一个人积攒财宝在天上、保持眼睛明亮,
以及事奉主、不事奉玛门的基础上。

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
耶稣可没叫你不忧虑。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

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

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 “眼睛就是身上的灯。

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

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

你们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玛门(玛门:财利的意思)。

”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

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马太福音6:19-25】
第四篇
最近常有很多担心,不知这是不是衰老的征兆,人要是上了年纪,瞌睡少了,胡思乱想就会越来越严重。

可是,我的瞌睡从未有减少的迹象,反倒有些加重,成天犯迷糊。

但只要清醒,就会胡思乱想。

看着女儿我终日担心,担心她万一学业不好以后生活
没着落;她要是学好了,又怕以后竞争太残酷,没有一个好机会;这一切都好了,又担心她没有一个适宜的好性情,不能与人自如相处;如果性情也好,可我仍是对看不到的明天有着太多担心,总怕她以后没有好的生活。

在我跟前时,我可以尽自己所能的保护她,可是,可是她终有一天要长大,要独立,而我终有一天要彻底衰老、老到成了她的负担老到离开这个人世,那么她还能这样如小鸟一样幸福快乐吗?
我担心父母的身体。

在这个世界上有个人让你叫声爸叫声妈,那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幸福,我贪婪的想永远拥有。

每次看到父亲,心里都有些疼痛,父亲的眼神越来越迷离,有时眼神怎么也无法聚在一起,也就更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了。

看着父亲,我常担心,这个世界关于自己的痕迹就要这样一点点淡去了吗?时间就像一个传送带,把那些自己熟悉的东西一点点传送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最终连同自己……
其实我从不怕死亡。

我的身体属于死不了活不旺的那类,终日无精打采气力衰竭哪哪都少有舒坦的时候,但估计向我这种人都属于长寿型。

我认为上天对人最大的惩罚就是活得一点儿质量都没有,却数量可观。

我真担心自己就是那一类。

我担心我所有的亲人生活上任何的不如意,让他们都不断与痛苦作着挣扎,我担心他们的付出无法得到他们应有的回报……我知道这种担心肯定是有的,而且会很多,我更知道我的这些是多余的,但我仍还在徒劳的担心着。

最近最令我担心的是,新浪的博客有一天突然打不开了,那样我该怎么办?这些文字对于别人也许犹如杂草丛生,但对于我,却是生活的点滴记录,是我在时间这个传送带上努力留下的一点特殊痕迹,所以有时很感激这个博客,让自己有了这样一种心情去做这些记录,但是会不会有那么一天,突然这一切如同任何生命一样也会毫无声息地消失了呢?
我越来越担心我眼睛所看到的我所经历的我所拥有的,有一天都突然成了虚空;我担心我分辨不出什么是真实什么幻觉,那么,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存在?我应该如何拥有如何把握?
第五篇
小莉事情缩小客厅墙壁裂缝
链子滑梯
螺丝花瓣
搓掉派对
学校
1、对每件
2、在家里,担心院子里的树会倒在屋子上;担心里会有一条蛇。

3、在游乐场,担心上的钉,还有那些铁杠子。

4、还担心她的布娃娃
5、的爸爸、妈妈说:“不要担心,不要担心。

”小莉还是很担心。

6、担心的时候,会小花瓣儿的。

她又担心会把小花瓣儿的耳朵
7、生日那天,朋友来参加,还会不够吃。

8、万圣节那天,打扮成,她一会儿担心有太多一样的
9、要开学了,又有了新的担心:。

10、开学后,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玉。

她们一起玩儿。

渐渐地,担心越来越少了。

11、放学了,老师说:“明天还要来哦!”转过身,笑着向老师说:“我一定会来。

”她还说,“不要担心!”
第六篇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及政治影响巨大。

知识界讨论问题,必引徵“五四”,奉为圭臬,以为真理不可易。

但是,很多热情、激烈的“五四”观念,其实经不住客观和认真的考查。

王元化先生在“关于五四再答客问”中中肯地指出:“我们头脑中有很多既定观念,日积月累,成为习惯力量。

再估价(‘五四’)就是重新认识这些既定概念,重新清理这些东西。

……对‘五四’的再认识,首先就是打破既定观念。

”在这些“既定观念中”,王先生首先举了“反封建”的例子。

“救亡”和“反礼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中心,三十年代以后改为“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现代化思维的出发点。

但是,“反封建”的提法的确需要细致的分析。

中国封建么?套用欧洲的史学范畴,把从秦到清这一段历史附会成封建社会,把官僚、士大夫附会成贵族统治阶级,这是几十年来中国知识界不容置疑的定论。

诸多对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讨论,都以这个定论为出发点。

在欧洲,贵族是中世纪的领主。

领主受封采邑,采邑中的自然资源为领主所有,采邑中的人民为领主的奴仆、附庸。

领主又效忠于君王。

采邑和封爵靠血缘世代相传,政治和经济上都有很大的独立性。

这种以领主和采邑为主体的制度,欧洲史学称为feudalismus (由拉丁文的feudum ——采邑一
词衍生而来)。

武王革命,建立周朝,把国土分封给共同灭殷的诸侯、功臣和殷商的旧贵族,让他们世代相传,服事周室。

各国除去向周室纳贡,政治和经济基本上是独立的,甚至文字不同,车轨各异,度量衡和货币不相沟通。

我们的史书把这段历史叫做封建(夏、商两代或许也是这样,文献不足,不能臆断)。

feudalismus 与此类似,因此把它翻译成“封建”,是很恰当的。

幽王被犬戎所杀,诸侯立平王,东迁洛阳,周朝的封建制就开始动摇了。

先儒说:春秋五霸,一霸不如一霸。

这是因为,越后来的霸主,就越把自己势力的扩张放在藩屏、维护周室之上。

到了战国时,大家干脆把日益衰弱的东周扔在一边,互相兼并征战,要一统天下了。

所以,在记载战国事迹的《国语》中,周仅仅是诸国之一。

那时候的很多思想家,包括儒家的孟子,都在到处游说,鼓吹“王道”。

天下统一,权力集中,实在是大势所趋。

秦灭六国,结束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特有的中央集权政治。

《史记秦始皇本记》详细记录了秦王自称皇帝,和大臣议论,反对封建的过程。

汉初的大功臣,都被封了王爵和国土。

但很快,高祖就把他们一一消灭,而把国土改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甚至与大臣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

后来,中央向各王国派驻傅(老师)和相(行政总管),教导诸王,主持行政,大大削弱了他们的自主。

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失败,诸王彻底失去了对自己领地的政权,实际
地位降为臣子。

贾宜的《治安策》就是劝文帝压抑诸王的名著。

从此,中国的封建制度彻底结束,开始了延续两千年的中央集权政治,封土建国,血缘相传,世袭领地基本上消失。

这样看来,在中国,封建制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结束了,而贵族也随之消亡。

“反封建”与“反贵族统治阶级”的口号,都是无的放矢。

但是,在欧洲文化中心论盛行的二十世纪,搬用欧洲的成论,比附、分析中国的历史、政治,这种方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的大师胡适提倡:“大胆假设、细心求证”,无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它奉为座右铭。

这样治学,把结论放在证据之前,难免先入为主,曲解事实。

很多人明明知道中国封建制度的始末,却依然契而不舍地在秦、汉以后的历史中,寻找封建制度的蛛丝马迹。

证据不足,就不惜把概念软化,把封建制度改成“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模糊它的定义,扩展它的外延,以寻求符合。

靠了这样牵强的推导,商、周是奴隶制度;秦、汉到明、清是封建制度;晚清才刚刚有了“资
本主义的萌芽”。

这个观念一直沿用到今天,一切对它怀疑和批评的观点都淹没不张。

中国落后么?既然,欧洲主要国家两、三百年前就已陆续进入资本社会,而中国还盘桓在封建社会,当然是落后了。

把十八、十九世纪科学、技术、军事、金融等方面与欧洲诸国的巨大差距,解释为整个文
明的差距,中国“封建”,中国“落后”,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主旋律。

科学、技术,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文化传统
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却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

但迷信历史决定论和社会进化论的中国知识分子们,却不是这样看问题。

一次交响音乐会后,一个北京大学的教授满怀感慨地对我说:“人家两百多年前的音乐就那么雄壮,乐器就那么先进。

咱们中国怎么就没有交响乐呢?落后啊!”首先,形式和风格不是判断音乐质量的标准,乐器制造技术更不说明文化的“先进”与“落后”。

十七世纪意大利艺人们制做的乐器,其音质饱满浏亮,富于特色,无与伦比。

一只斯特拉迪瓦利琴,价值钜万,为全世界的小提琴大师们所珍爱。

很多人使用最先进的声学、材料学和计算机技术,企图仿其万一,都没有成功。

交响乐的创作在海顿、贝多芬、舒伯特的时代达到了高峰,以后渐渐萧条下来。

这些当然是我们的名牌大学教授不能或不愿意知道的。

迷信欧洲“先进”,诅骂中国“落后”,“五四”以来知识分子论断荒谬,大抵如此。

西方人讲现代政治,政、教分家是个大关键,因此,与鼓吹建立伊斯兰圣国的宗本主义发生冲突。

在中国,三千年前周朝建立时,就开始明确限制宗教对政治的影响。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自贬帝号,称为王。

帝是天帝;王是人王。

这恐怕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政教分离的政权。

从此以后,
中国的政治哲学,特别是儒家、法家和道家等对政治影响深刻的流派所讨论的,几乎完全是人与人类社会的题目,是很彻底的人文主义哲学。

中国的官僚行政体系,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高度成熟,高度实用,是诸多朝代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

中国的仕进制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建制最完善的,培养、选拔、任用平民成为政治人材的制度。

假如说封建比较“落后”,中国的封建制度早在两千年前就结束了。

中国的佛学,精深博大,应该是思辨趣味最高的哲学之一(希腊文“哲学”的本义为“爱智慧”)。

中国文人丰富、精致的诗、词创作,是世界抒情文学中最杰出的部分。

闭眼不看这些事实,一味人云亦云,自我否定,把传统中的一切,甚至很多不相干的东西,如裹小脚、抽大烟、留辫子、穿长衫,一概当作落后、不开化的象征。

然后,痛哭流涕,慷慨激昂,要“救亡”,实在是人不亡国国自亡。

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落后,不说明整个文明、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全面落后。

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说得一无是处,远远落后
于西洋,要彻底决裂,脱胎换骨,是“五四”人偏见。

中国有贵族阶级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流行的观点,把中国社会划分成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两个阶级。

一切官僚、文人、士大夫都是“高高在上”,不识耕种的贵
族统治阶级;农民则是“劳动人民”,被统治的阶级;阶级之间的划分和矛盾极端深刻。

事实上,中国至晚在战国时,世袭贵族的制度就开始瓦解了。

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汉武帝下诏求茂才异等,乃至于隋唐以后的科举,是中国官僚制度从荐贤、贡举到分科考官,逐渐成熟,逐渐制度化的主线。

以唐朝的科举制度为例:所有官员和农民的子弟,只要出身清白,没有犯过法,都有机会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钱开办的学校学习。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全国人口约八百多万户,而各中央、地方学校在校学生总计约七万三千五百人。

学成之后,依照品行的优劣,由邻里乡亲推荐,地方长官核实,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而科举考试是获得作官资格的最主要的途径。

另外,还有约六万四千公共职员,也可以通过考核选拔,成为九品以上的正式官员(在唐朝叫做入流)。

这些都明确记载在史书中,不能有什么怀疑。

二千多年来中国官僚政治的原则,从来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的!在中国,有贵人,而没有贵族阶级;有穷人,而没有平民阶级,那种与欧洲封建时代类似的阶级划分和对立,早就绝迹了,官、包括大官的来源几乎全都是“劳动人民”。

最近这两千年,中国的“穷人”与“贵人”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所想象的亲密得多。

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有一段精彩的开端:“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