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文言《与朱元思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文中景物的突出特点,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3.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

【品读学习】
(一)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ɡ),吴兴故鄣(zhānɡ)(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诗文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他还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2.文章体裁
骈文,也称“四六文”,起源于汉末,形成于南北朝,唐宋古文运动后渐衰。

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讲究对仗,两两相对;(2)语言上,重视辞藻的华丽,多用典;(3)声韵上,讲究平仄,韵律和谐。

3.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

吴均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为梁武帝所恶,焚其稿,免其职。

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bì)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去隐居。

我们现在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一般认为并非吴均写与朱元思之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富春江,处中国浙江省中部,全长110公里,两岸山色清翠秀丽,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更兼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和集镇点染,使富春江、新安江画卷增色生辉。

富春江一带昔有“小三峡”之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的一幅《富春山居图》绘写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将它的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把握文章内容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āo )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ɡ)/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ɡ)/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掌握正确字音,朗读的节奏停顿。

2.结合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都是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飞奔的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互相)争夺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长久不断地鸣叫
同样的颜色
随着江流漂荡
表示约数
浅青色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高,远
即“甚于箭”
,意思是比箭还
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冲击、撞击
拟声词,形容
水声清越
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千,表示表示多。

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着,猿持续地啼叫着。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3.重点词汇(1)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2)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称赞,允许,或许鸢飞戾天者
至,到达
罪过,乖张
(3)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任意东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猛浪若奔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

“轩”,争着往高处伸展;“邈”,争着往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横柯上蔽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
(4)一词多义
绝 直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的、独一无二的直视无碍:副词,直接猿则百叫无绝:动词,停止争高直指:副词,笔直地
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

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

戾,至、到达。

指平息名利之心
治理国家大事。

横斜的树枝
互相掩映
4.重难点突破
(1)文章的3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这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本文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

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进行概览性的总写,接着分写异水、奇山。

(2)富春江的水“异”在哪里?作者主要使用什么手法来写水?
()()
(3)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山的?
(4)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是作者观赏美景时油然而生的联想,借景言志,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的大自然、欲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也衬托山水的奇异、景物的怡人。

5.主旨总结
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秀美的山水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以及寄情于山水的情感。

【巩固练习】
一、夯基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碧( ) 急湍( ) 轩邈( ) 泠泠( )
嘤嘤( ) 经纶( ) 横柯( ) 鸢飞戾天(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天山共色()(2)从流飘荡()
(3)任意东西()(4)天下独绝()
(5)水皆缥碧()(6)急湍甚箭()
(7)互相轩邈()()(8)泉水激石()
(9)鸢飞戾天者()(10) 经纶世务者()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蝉则千转不穷()
(2)窥谷忘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直视无碍争高直指B.有时见日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C.天下独绝绝多生怪柏D.横柯上蔽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自”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自三峡七百里中
C.屠自后断其股 D.自非亭午夜分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者通过视觉的角度、以动写静,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高峻壮美。

B.作者描写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按先后顺序写水的“清”和“急”的特点。

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山的特点。

C.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三峡》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都是从侧面描写出水流湍急的特点。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描述观山的感受,既表现自己淡薄名利的节操,又含蓄表达自己有归隐避世的想法。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①。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②。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选自《宜都记》)【注释】①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②冬春:冬春之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互相轩邈(高) B.鸢飞庚天者(代词,……的人)
C.而两岸高山重嶂(连词,不译) D.其石采色形容(同“彩”,颜色)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景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奇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四处)
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5.【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一、
1.piǎotuánmiǎolínɡyīnɡlúnkēyuānlì
2.(1)同样的颜色。

(2)跟随。

(3)意思是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4)独一无二。

(5)淡青色。

(6)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

(7)高。

远。

(8)冲击,撞击。

(9)至、到达。

(10)筹划、治理。

3-6 BDDC
二、
1.A
2.D
3.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4.①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②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5.侧面烘托的句子:用“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来烘托山之高;用“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三峡秋景的清寒幽静。

附语段(乙)参考译文:
《宜都记》上说:“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

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林木高下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

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