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6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2)
一、严谨的白描彰显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 (2)
二、鲜明的对比突显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 (3)
三、生动的夸张体现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 (4)
四、丰富的语言表现作品的讽刺艺术特点 (5)
五、精巧的情节显示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 (5)
【参考文献】 (7)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黔东南分校雷山工作站 2013级春季汉语言文学本科班学号:1352001208035 姓名:杨秀丽
【摘要】:在我国文学史上,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当之无愧的成为讽刺文学的典范,作品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多种多样讽刺手法的灵活运用,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淋漓尽致的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八股取士制度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生动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严肃的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本文从作品白描、对比、夸张、夹叙夹议等几种创作手法的运用,简要的分析《儒林外史》高超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讽刺艺术对比夸张白描
在我国文学殿堂中,《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著名的文学巨著,以鲜明的讽刺艺术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盛宴,成功刻画了范进、胡屠夫等一批典型的文学形象,为世界文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辛辣的讽刺,诙谐、朴素、幽默的语言,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生动的塑造了很多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于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严苛的批判,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鞭笞了封建道德对于人们思想的毒害。在这就小说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事件,只是通过一个人物或者几个人物为核心,设计了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但是所有故事都围绕着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与抨击的主题展开,并且串联成这部长篇小说。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对于《儒林外史》的艺术造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迨《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谪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认为《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绝响”。吴敬梓通过这部作品把文学创作的讽刺艺术提升到了很高的水平,开创了独特文学风格,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这部长篇文学以淋漓尽致的讽刺手法,彰显了独特的讽刺艺术。下面从作品中白描、对比、夸张、议论几种写作手法运用、以及故事情节的设计的角度来分析作品的讽刺艺术。
一、严谨的白描彰显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
白描作为文学创作的常用表现手法,能够通过简洁朴素的语言描写刻画形象,在简单的描写中体会深层的丰富内容,在平实的表达中感受深刻的思想主题。很多具有颇深的文学造诣的作家都善于通过这种表现手法来揭示主题、表达思想情感。《儒林外史》这部作品中,吴敬梓也娴熟的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简单的语文却收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彰显出作品的讽刺艺术。
例如,在描写范进中举的故事时,在他还没有中举之前,忍饥挨饿的去参加乡试,回来发现“家里已经饿了两三天”。从这句非常简单的语言中,可以引导读者思考范进家里已经穷困到这种程度,而他还是要坚持参加乡试,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思想毒害之深。
回首范进参与科考的历程,20多岁就开始参加科考,54岁才中了个秀才。在家庭已经穷困潦倒到没有米下锅的情况下,他还顽固不化,坚持认为“自古无场外的举人”,仍然继续参加乡试,结果竟然出人意料的中了举人,从而才有了很多人所熟悉的54岁中举而发疯的范进。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刻画了一批深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的灵魂空虚的众生像。在对于新学道周进的描写也是极尽讽刺的本事,作者通过周进对于中过举人的王惠来的低声下气,巴结奉迎的行为的描写,只是通过简单的两句话,周进自己是“一碟老茶叶,一壶热水下饭”,却对王惠来是好吃好喝的伺候,“第二天客人离开之后,留下的是满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让昏头昏脑的周进打扫了一个早晨。”周进在没有高中之前的描写也非常的简洁,作品开头写道“周进因无数次的落第已经六十多岁了,仍是一介穷儒。他满腔哀怨,见到贡院,痛哭不已,一头撞在号板上,众人急忙抢救,才算活过一条命来。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再次应试,竟然高中,一举成名。”寥寥数笔就把周进未中举人之前的潦倒落魄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周进在一举成名之后,通过“学道轿子,一拥而去”八个字周进高中之后威风之势、显赫之形刻画的淋漓尽致。在描写周进审阅范进的科考试卷时,“第一遍学得很不好,第二遍觉得有些意识,第三遍则就看出‘是天地间之至文’。”最后,还描写了周进的感叹“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届煞了多少英才”。这几句简单的话把周进在判断方面的主观随意性充分的体现了出来,也反映出封建科举不科学、不规范,评判标准不明确,但是封建科举却对于人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评判标准的随意性与对于人的命运的决定性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从而反映出故事的可笑,体现其讽刺效果。作者通过这些简单的描写,把周进没中举前受到的侮辱和伤害展现了出来,也成功的刻画了一个心灵扭曲、思想庸俗的封建科举制度迫害下的读书人可怜、可悲的形象。
二、鲜明的对比突显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
对比也是文学作品创作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能够使读者通过比较加深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儒林外史》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比较多,也有力的突显了作品的讽刺效果,显示出作品的艺术魅力。
例如,在范进中举的描写中,胡屠户对于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举前他把范进叫作“现世宝”、“癞蛤蟆”,他说范进长得“尖嘴猴腮”,还是“不三不四”的人,而中举后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范进也成了他嘴里的“天上的文曲星”、“贤婿老爷”,长相也变得“品貌好,才学高”。中举前他给范进的贺礼是“一副大肠、一瓶酒”,“横披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他的贺礼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里时“千恩万谢,低着头”。作者通过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天壤之别,灵活的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了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卑躬屈膝的市侩,让读者通过对比深刻的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世态炎凉,有力的揭示出作品主题的同时,也突显出作品的讽刺效果。作品除了通过范进这种主要角色在中举前后周围人对待其态度的对比来显示主题之外,还通过一些次要人物的对比描写来烘托作品的主题。例如对于周进的刻画,从没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