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心得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层教学心得7篇
分层教学心得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兴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多种多样。
让学生享受成功无疑是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兴趣的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马斯洛曾经说过:人都有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中学生对这种需要表现更为强烈,渴望显示自身价值得到老师、同学、家长以及社会的承受。
分层教学正好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本文就高中历史的分层教学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从现代教学理论出发,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谈谈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的体会。
1.把学生分层。
笔者在接受新的教学班以后,通过平常的课堂教学、联系与测验、谈话等方式,尽可能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然后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
a 层次学生是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的学生;b层次学生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学习中等的学生;c层次的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的学生。
把学生分层不是认定某些学生无才、无提高能力,无发展前途,而是认定学生人人都有才,人人都有潜能,只是由于潜能发挥不同而表现为现实中的差异性,希
望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生的学,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向前发展,也就是实现在过去基础上的飞跃,在原有的基础上走向成功。
2.教学目标分层,也就是说要分层备课。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再根据三个不同层面的学生实际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再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且注意层次和梯度。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坚持以“b层学生为基准,a层学生降低起点,c层学生适当提高”的策略。
3.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
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差优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
具体做法是:上课是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
做到对c层学生少讲少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处理,着重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a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时进度以a、b 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
课堂提问注重层次,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4.分层练习。
分层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
课堂教学效益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
“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是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联系,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
第二、三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a层学生有联系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5.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也是分层施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本做法相似于分层练习。
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测试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
必做题属于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
这种设计方法可使a层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可使b、c两层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
分层教学心得篇2
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已有近三年的时间了,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到自主探究,慢慢地走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生活
之中。
刚刚进入学校工作时,对于备课,讲课都不是很了解,似乎大学中学习的知识此时无用武之地,每天专注于写教案,讲课也过于形式化,不会变通,一时间觉得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慢慢的试着自己寻找帮助——听课,请教有经验的教师成了我成长的阶梯。
听课是新时代的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学习方式,一种提高自己能力的方式。
林z老师,是我的第一个师傅,也是我高中时期高三学年的语文老师,让我倍感亲切。
林老师的课,第一个特色就是内容丰富。
他讲解每一篇课文时,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章,而是由文章中的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引出很多相关的知识内容,有着比课本更精彩的讲解,让你遨游在各个领域中。
他教会你很多人生哲理,教会你做人的原则。
那是一堂堂受益匪浅的课。
林老师的课,第二个特色就是对于课本的独特处理。
他在讲授课本内容的时候,是一种演讲模式,课本中的文章,他倒背如流,这一点让我着实地佩服。
所以在第一年教学中,我也锻炼自己背着课本去讲授课文,对于一些要求背诵的文章,这样的授课方式,也为学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这样的讲授,必然在备课时就要下很大的功夫,但当你站在讲台上,全身心投入时,内心会特别的自信,有一种自我肯定的成就感。
时间久了,课堂成了自我成长,自我肯定的舞台。
跟随林老师学习的一年,让我成长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教学之外的人生哲理。
很快进入了工作的第二个年头,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然而在不同的团体里,我发现了不同,原来的我重于课本讲得是否生动,知识是否全面,在新的团队里,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占据重要地位,大部分老师在课本的基础上重于习题跟紧,课本与习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倪z校长,我的第二个引导者,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幸运的学生,也是一名幸运的老师。
因为倪校长是我高二时的语文教师,让我内心充满了学习的渴望。
倪校长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
她并不重于题海战术,也并不是一味地讲授答案,而是在讲题的同时,根据相关题型的特点,总结答题技巧和答题步骤。
她重于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分析,答题,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去稳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倪校长曾说:“语文教学,不在于题做得多少,而在于学生是否掌握做题的方法。
”
结合林老师的课堂特色,倪校长的能力培养和自身的探究,在听课、讲课中,慢慢地成长,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听课,是我前进的引导者,也是我成长的阶梯。
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分层教学心得篇3
新的课程改变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让教学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然而教学发展到今天,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
为了让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让优秀学生更优秀,让学困生想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分层”教学法进行了大胆尝试。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由于受思维速度、智力因素等诸方面的影响,学习数学,解答数学习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的基本理念中首先就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设计、布置数学作业时,不能一棍子打死——按同一要求、标准来布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其数学品质,增强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
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经常体会作业成功的喜悦,建立能
学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分层教学首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可分成不同的层次,这一步也是最关键的。
假如在分层中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那你的分层教学将注定是失败的。
学习目标的分层设定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益的表现,其目的是要同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性发展需要之外,既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
目标具有方向作用,会给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它像一盏灯塔,起着方向性的照明作用。
没有目标的学习,就好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没有罗盘一样。
一、面向差异,分类布置
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影响,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接受和掌握知识也有快有慢。
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难度大的差生受不了,难度小的优等生生吃不饱。
量多对优等生如鱼得水,一挥而就,对差生便会弄得焦头烂额,最终还是完不成任务,达不到目的。
因此,布置作业时,应灵活地面对不同学生,从数量、难度、形式等方面给予不同的分配,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
如抄写生字,目的是为了写好生字,会听写、默写,对于能写好、会听写、默写的学生,可以免抄。
而对于记忆力稍差一些的学生,可抄到能默写为止,而不必强调以遍数为标准,而应强调将字写好,写端正,写美观,这样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二、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以前,我总是认为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让知识升华的单一过程。
在布置作业时,不是抄就是背。
结果学生对这类单一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只是机械的乱做一气,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
我认为作业不应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
于是,我在布置作业时,精心设计,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而且也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真正把静止不动的作业变成动的、活的、有用的。
才能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真正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经常变换着布置写、贴、画、剪、演、摄影等多种形式的作业,让学生看、听、触、摸、嗅、想象等多种感官参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知识。
三、走出课本,走入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
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得。
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人文化。
如今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社会上交际能力弱,缺乏理事能力。
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目光仅仅囿于家庭、学校中。
针对这些情况,我有目的的精
心安排作业内容,利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利用“母亲节”、“教师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小制作,或画一副画写上最喜欢的话,献给亲爱的妈妈或最敬爱的老师。
重阳节,布置学生为社区里老人过节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关心他人,尊敬老人的教育,利用作业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分层作业的布置在实施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困难,例如,学困生并不是对所以的知识点都难以掌握,因此,在分层布置作业时有时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对于一年级而言,没有书面的作业,分层作业很大程度上需要孩子们多去涉猎课外知识,运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去为自己一次精彩的作业服务。
农村孩子很多家里没有电脑,他们接触知识的程度很有限。
这就需要老师在旁边提供帮助,比如说推荐网站,推荐书籍,还有动手制作一些作业时需要老师在旁边相机指导。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分层次布置作业展开的教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了。
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使学生能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能更多的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我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和实践,学生明显感到数学作业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其中成绩好的同学在实践、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后进的同学对今后的学习增加了信心。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作业布置方面我们所欠缺的东西。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对其进行探索,找出更好的更适合学生的方法来。
分层教学心得篇4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奉献、不懂得谦让、不懂得关心集体、关心别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常规的、硬性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要想教学有一个好的成效就应该做到:
一、师生互动,精讲解难答疑。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材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提问,逐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疑难,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
我们必须要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
1、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
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掌握,及时复习训练。
教师必须将课本读薄,宏观深刻把握文本,还要把课本放入教学
的“大环境”——时代背景和“小环境”——教学背景中,把课本读厚,赋予文本以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
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
一是深入浅出,引经据典,问题互动,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
二是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教学内容,深刻领会文本,渎懂文本;
三是及时提供时间、空间,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记忆、背诵,将文本纳入心中;
四是展示一定数量、质量上乘的练习题,与新课标接轨,与中考衔接,限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分层教学心得篇5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语文老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
以往由于实行单一的课程政策、即只有国家课程、所以在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纲一本”。
教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用有限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强调“齐步走”、“一刀切”。
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型”、教师的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
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
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至少对一部分学生是“削足适履”、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现在、实行了“一纲多本”和“多纲
多本”、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参与开发校
本课程、编写学校教材、所以教师光“传授”就不行了、必须进行研究、教师要从原来的只是教材使用者的角色、转变为不仅是教材使用者、还是教材评价者和教材开发者与编写者的角色。
其次、新课标的提出、也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口耳相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这种课堂上缺乏创设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缺少让学生承担有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缺少提供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也因此造成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低下。
新课标让我们明确了一个观点、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习是学生这一主体的活动过程。
我们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而开展、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既动脑又动情、身体力行、亲历体验。
本案例中、老师在让学生读了凡卡的信后、先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再进一步理解文中凡卡的感受;之后又问“如果你
是凡卡、你最想做什么”等等、每一环节的学习、都先引导学生搜索
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再带着这种体验走入文本。
整个过程、教师旨在积极的引导、担任的是合引导者的新角色、而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说感受、谈体验、积极参与了学习的每一个过程、这样的学习、效率必会提高。
分层教学心得篇6
作为一名历史学科的教师,我从事历史教学已经有十几个年头,
每年面对的学生生源基本相似,“学生基础差”、“学习激情不高”,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共性,作为教师,我深深的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我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尝试分层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互助学习,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有所学,学有所得,适合学生不同发展的需求,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下面结合近年来我的教学经历,对分层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摸清“家底”,打牢基础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也是分层教学的起源,同时,也为分层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分层教学要坚持学生主体,全面掌握生源状况是分层教学成功的基础。
在教学中,每年接收一个新的班级、年级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全班学生情况进行摸底,从学生家庭、性格、成绩等进行分类。
如20xx年,我接手新高一年级的历史学科教学任务后,及时调取学生中考成绩,特别是历史学科成绩,通过查询和班主任交谈发现,当年学生的整体成绩较差,但因历史学科为开卷考试,中考成绩中及格率达60%左右。
在接触一段时间后,我还发现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不认可,上课不积极,发言不主动等现象较为普遍。
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我按照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a、b、c三层,实行“金字塔”式教学,其中a层学生为成绩较好,学习态度认真,这层学生占20%;b
层学生成绩中等,学习态度较为认真,这层学生占30%;c层学生成绩较差,且课堂表现不积极,这层学生占50%。
我及时讲学生分层情况向班主任交流,取得了班主任的支持,为下一步分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因材施教,逐步提升
摸清家底只是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如何让分层教学取得成效,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研。
一是科学设置课堂。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利用好“40分”课堂,在教学前,我针对a、b、c三层学生的情况,结合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按照“难易适中、平衡开展、基础为主”的原则,认真备课,并设计出相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考试过程中,题目设置重点放在基础知识,逐步增设难点。
如在讲授《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时,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局面的对比等这类难度大、跨度大的问题,交由a层学生思考回答;对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等问题交由b层学生思考回答;而对中美邦交正常化的时间、标志和影响等基础性的知识交由c层学生解答,既锻炼了a层学生的纵览全局的能力,又提高了b层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还夯实了c层学生的基础,达到了共同学习、因材施教、总体提高的目的。
二是开辟第二课堂。
我深知学生成绩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为了让学生成绩做到稳中有升,我还开辟“第二课堂”,即建立历史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