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
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节选自《史记·酷吏列传序》,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
2.《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通史,一共________篇,其中列传________篇。
3.根据材料,分析“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中“彼”“此”指代的内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输血是现代医学治病救人的重要手段。
1998年中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从而确立起无偿献血制度。
中国无偿献血人次和采血量实现了连续20年持续增长。
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的30万,2018年则有近1500万。
1998年全国采血总量不足500万单位,2018年则有2500余万单位,增长超过4倍。
我国建成了以血液中心、中心血站为主体,边远县级中心血库为补充,覆盖域乡、运行高效的血站服务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评价称,中国在无偿献血、血液质量安全和临床用血等方面位居金球前列。
尽管无偿献血人次数保持连续增长,但从参与无偿献血的人群结构来看,也出现了明显分布不均。
2016 年,公务员、高校学生、军人和医务人员每千人口献血率(每千人口中拥有献血人数)分别为69. 2、78、55.8和52.5,远高于全国水平。
2017 年度北京市团体无偿献血前100名中,高校超过一半,前10名中,高校占据9席。
而不少民众仍然对献血有诸多误解。
很多人表示,不去献血,是担心献血对身体产生副作用。
“献血伤元气”“献血上瘾”“献血发胖”“献血传染疾病……各类说法五花入门,“献血损害健康”的观念仍根植在不少人心中,这也使得很多人没有勇气参与到无偿献血者的队伍中。
(摘编自《中国无偿献血人次20年连增,为何仍有人存献血误区?》)
材料二:
2019年6月12日上午,北京市血液中心举行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到4月,北京市无偿献血人次数、采血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0.1%和20.8%,千人口献血率17.3,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北京市无偿献血70%以上来自于全市各个街头献血点,为进一步提升对首都临床用血的保障能力,全市增加和优化献血网点布局,调整了原有的重在商业中心、电子文化市场和中心城区选址建点的传统模式,加强了在交通枢纽、旅游景点、新兴城区增设固定采血点,在季节性的春节公园庙会、大型活动等地点设置临时采血点,同时,不断改善提升采血点设施环境。
目前,本市的无偿献血点已有70余个,献血志愿服务站点增加至34个,血液中心接近50个。
北京市血液中心还与百度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首都献血”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百度互联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通过无偿献血小程序、科普短视频、地图导航等多种形式,在线宣传无偿献血公益事业。
(摘编自蒋若静《千人口献血率北京全国第一》
材料三:
2019年6月14日是第16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活动倡导的口号是“人人享有安全血液”。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张立峰指出,目前,广东省采供血量居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之首,千人口献血率为12.5,高于全国10.7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去年,广州市基本保障了全市医疗临床用血的需要,实现了年度医疗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的目标,采供血量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广州血液中心党委书记付涌水指出,“献血者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推动着全市医疗事业的发展,我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肯定”。
他表示,今后几年,广州市将加强尊重和关爱献血者服务工作,加强智能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简化流程;推动无偿献血便民惠民措施,优化血费报销流程,落实《广州市无偿献血免费用血办法》,实行医院直接减免报销。
他还建议,应出台更多对献血者的优息政策,把最实惠的社会资源给予为社会奉献的献血者享有,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推进无偿献血队伍的发展。
(摘编自符畅《推动无偿献血便民惠民措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199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确立无偿献血制度
B.输血救人要求民众献血不足献血人群结构分布不均等
C.北京市血液中心与百度合作做法搭建“首都献血”服务平台目的宣传无偿献血公益事业
D.广州血液中心采取为献血者报销住院费等保障了2018年广州市临床用血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建成了微盖城乡、运行高效的血站服务体系,在无偿献血、血液质量安全等方面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肯定。
B.我国高校师生、医务工作者的献血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受教自程度与无偿献血理念的接受程度呈正向关系。
C.受错误观念影响,现阶段有此人仍对献血存在诸多设解,担心其对身体产生副作用,怕伤元气、怕感染其他的疾病等。
D.北京市增加和优化献血网点布局,在交通枢纽等增设了固定采血点,在大型活动等地点设置临时采血点,取得了成效。
3.我国应如何推进无偿献血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窗
[澳大利亚]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
而这间病房十分狭小,仅能容下两张床。
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扇窗户,门通向走廊,另一头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
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
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藉以消遣,打发时光,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
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谈什么呢?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都做过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
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渐渐地,每天这两个小时的所见所述,几乎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慢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
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
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
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谰、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
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吧。
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
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
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妩媚、动人。
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
他听着这些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漫不经心地把球击得这里那里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他为自己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了,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医生们对其病因也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大双眼盯着天花板。
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
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过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
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的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
发现那个靠窗的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
剩下的这位病人也就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
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
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身子,口中气喘吁吁地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选自《外国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的故事里有着艺术的辩证法,不同读者自可作出并不相同的解读,其寓意可谓多多,若用心回味,从中能悟出人生的况味和哲理。
B.作者设置的环境十分简单:一病房,一张门,一扇窗,两个人,一为主角一为配角,其他一概从略,天地如此狭小而人物塑造格外丰满。
C.情节发展需要矛盾冲突的推进,小说的主要矛盾是不靠窗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微观世界里这一矛盾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灵魂的撞击。
D.“窗”构思之妙,采用正反、虚实之法表现人性:靠窗病人嘴里窗口栩栩如生的生活图景,到了不靠窗病人眼里变成了光秃秃的一堵墙。
2.小说以“窗”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
..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
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
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读书勤奋。
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
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
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
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
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
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
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
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
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花犯·苔梅中①
王沂孙②
古婵娟③,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
断魂十里。
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
故山岁晚谁堪寄。
琅玕④聊自倚。
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
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
罗浮梦⑤、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
又唤取、玉奴⑥归去,余香空翠被。
注:①范成大《梅谱>云:“古梅……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
”②王沂孙,宋末元初词人。
本词当作于德佑二年三月宋奉表降元、临安失守后。
③婵娟:形态美好。
④琅玕:翠竹。
⑤罗浮句:罗浮梦,梅花梦。
半蟾,弯月。
幺凤,状如凤凰而小,故称幺凤。
⑥玉奴:南朝齐东昏侯妃潘氏小字玉儿,齐亡后义不受辱而死。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描写苔梅苍古清奇的美好形态,苔须如发衬其素色雪容,流水清澈映其盈盈清姿。
B.词人暮年遭家国丧乱,见苔须飘零更觉孤寂,不禁忆起寒浪孤舟,身披绿蓑寻梅的情景。
C.“云卧”表梅之高洁,“蓝衣”写苔丝的形状,“护春憔悴"的悲吟中透露出感伤的心境。
D.词人从梦中醒来残月挂空天色欲晓,一片清冷空寂;但花去香留,又觉得心里有所安慰。
2.有人评价王沂孙的词“托物寄意,运意高远”,请赏析“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这几句的精妙之处。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钻之弥坚,瞻之在前,____。
(《论语》)
(2)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
”(《楚辞·渔父》)
(3)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4)驾一叶之扁舟,____。
寄蜉蝣于天地,_____。
(苏轼《赤壁赋》)
(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____,____。
(林逋《山园小梅》)
7、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请你从“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中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相对应的自然或人文景象。
要求语言生动,具体形象;不少于150字。
②近日某学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严肃课堂纪律,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该系统不但可以识别每个进出教室的学生,还能识别学生发呆、打瞌睡、玩手机等行为;每个同学每节课的低头次数、举手次数等信息也会被记录在案,
作为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指标。
对此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③请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中选择一个人物,以他(她)的口吻给同一作品中另一人物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抒发自己的悔恨之情。
要求:感情真挚,合乎情理;不超过150字。
8、微写作。
下面是主席讲话中用的典故,请你从这句话中提炼一个观点,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不超过100字)“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出自《尚书》
9、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河床的担当,江河才能汹涌澎湃;有日月的担当,万物才能欣欣向荣。
物如此,人亦然。
参考答案
1、1.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纪传体13070
3.“彼”指实行德政;“此”指严刑峻法。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导之”“齐之”是并列内容,结构对称,“齐”前面都需要断开;“无耻”“有耻”对应,主语为“民”,“民”前面需要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句。
句意: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
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
2.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
及作品的评价等。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一共130篇。
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并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
本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分析‘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中‘彼’‘此’指代的内容”,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结合“导之以政”分析,“彼”指实行德政;结合“齐之以刑”分析,“此”指严刑峻法。
【点睛】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
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
”太史公说:这话很正确啊。
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它不是决定政治好坏的本源。
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很严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经常发生。
汉朝初年,苛刻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
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法。
2、1.D
2.B
3.政府政策上:①政府应制定、落实与之相关法律政策,建立激励机制;②加强尊重和关爱献血者服务工作,加强智能化服务、人性化服务;③推动无偿献血便民惠民措施,优化血费报销流程。
宣传教育上:①加强科普宜传教育,改变群众对献血的错误观念;②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手机APP等多种形式,宣传无偿献血公益事业。
硬件建设上:增加和优化献血网点布局,改善提升采血点设施环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为献血者报销住院费等保障了2018年广州市临床用血量”错误,首先“为献血者报销住院费”于文无据,原文表述为“实行医院直接减免报销”;第二,“保障了2018年广州市临床用血量”的原因文中并没有说明。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高校师生”错,原文为“高校学生”,并不包括高校的教师;且医务工作者献血率高,与受教育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与职业认知有一定的关系。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如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应如何推进无偿献血工作”。
通过材料一“不少民众仍然对献血有诸多误解。
很多人表示,不去献血,是担心献血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和材料二中“北京市血液中心还与百度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等多种形式,在线宣传无偿献血公益事业”可知,应加强献血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改变群众对献血的错误观念,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献血的队伍中来;通过材料三中“今后几年,广州市将加强尊重和关爱献血者服务工作……实行医院直接减免报销。
他还建议……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推进无偿献血队伍的发展”可知,应采取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尊重和关爱献血者服务工作,推动无偿献血便民惠民措施,优化血费报销流程等措施让献血群众得到实惠。
3、1.B
2.①点面的场景设计,一扇窗,将病房中本不相干的两个人连在一起,两个不幸的人命运有了交集,窗也因此成了他们共有的窥望窗外世界的平台以及精神生活的依托。
②转折的情节演进,有了窗,病友间彼此便于倾诉和倾听,运行中情节突转,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故事也有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
3.①热爱生活,他充分享受病友对窗外情景的生动描述,表明他向往美好生活。
②内心冲突,他对得到观赏窗外机会的想法有过惭愧和克制,可知他曾有善念。
③漠视他人,渴望占据窗口床位,使他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也见他的自私和阴暗心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一为主角一为配角”说法有误,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同为故事的主角。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象的作用的分析能力。
小说中物象的作用类试题,主要从“4角度”答题,
一是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
二是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
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三是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四是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而结合题干要求,本题主要从“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两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