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历史教学要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教师必须落实两个“转变”(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自身角色的转变),实现学生的三个“互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
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我国目前正在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实施,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也随之深入到了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对课标的学习以及在课改中的实践,深刻地感受到历史教学要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必须落实两个“转变”,实现三个“互动”: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标理念下进行教学创新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思考和实践的任务,同时也是为了更好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如今各种新观念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中的所处的地位等新理念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历史教学,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严重挑战。我认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做到:
1、教师要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新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2、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学习历史。另外,还要尊重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历史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历史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一方面让他们在反思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建立学好历史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让他们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据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历史知识的主动学习。
4、教师应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促进者,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古至今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而《历史课程标准》却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思想有助于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出题你做题”的被动局面,有利于教师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的指导下,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例如:
在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你还想说点什么吗?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同时,我们可以说:欢迎老师加入你们的行列吗?……,教师以这种“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既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历史知识的同时经历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互动”之一──动手实践
《历史课程标准》通过“教学建议”和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案例”,鼓励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动手实践能较好地体现这一要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著名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改变以往“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由于历史都是已经发生的人和事,知识本身具有间接性、过去性的特点,在初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加强动手实践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还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比如,我在讲《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一课时,指导学生分组集体制作陶活字。课中学生们集体协作,有的排字,有的刷墨,有的滚压,有的揭纸,一张张简单、粗拙的印刷品通过同学们的密切制作后完成了。这一动手实践过程不仅使学生较真实地体验和感受了历史,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作的艰辛,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此外,我还经常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制作历史教具,仿制历史文物,编写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通过这些课堂与课下的实践练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这些动手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许多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很多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能自己画古代劳动工具、货币、青铜器等的画像,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能,而且还深深地掌握了历史知识和概念。所以历史课动手实践活动不仅要开展,而且要开得丰富多彩,它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必要手段。
四、学生“互动”之二──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历史课程标准》主张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由讲授转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对历史知识而言,学生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思维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历史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自做一做、试一试,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教师要先设计好问题探索过程和要求,使学生带有目的性、任务性去进行探索,不走形式,要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由此,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整合,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重新设计,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如我在上《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让学生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的身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