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传媒政治经济学与大众文化(上)

合集下载

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中国传媒业的影响

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中国传媒业的影响

一、政治经济学及其对传媒业的影响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经济和传媒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对传媒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政治经济学对传媒业的影响尤为重要,因为我国传媒业一直处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运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政治经济学对我国传媒的影响1. 政治经济学对我国传媒的所有制形式的影响政治经济学研究了所有制形式对传媒业的影响。

在我国,政治因素对传媒的所有制具有重要影响。

传媒所有制的特点造成了我国传媒行业在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发展。

2. 政治经济学对我国传媒市场的影响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和理论对我国传媒市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认为市场是资本和劳动力的交换场所,在资本主义国家,市场更具有竞争性和自由的特点。

而在我国,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传媒市场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属性。

政治因素对我国传媒市场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政治经济学对我国传媒产业结构的影响政治经济学研究了产业结构对传媒业的影响。

在我国,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政策和法规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传媒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政治经济学对我国传媒内容的影响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和理论对我国传媒内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政治因素决定了我国传媒内容的敏感性和政治性,而经济因素决定了内容的商业价值和市场需求。

5. 政治经济学对我国传媒国际化的影响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国际化是全球化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在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传媒国际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政治经济学对我国传媒发展的启示1. 坚持党的领导,保持传媒的正确舆论导向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政治因素对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我国,传媒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充分发挥传媒的政治作用。

2. 推动传媒改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市场竞争和政策法规对传媒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大众传媒与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的关系摘要:大众传媒的发展对大众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大众文化延伸发展的关键。

同时,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大众传媒的发展。

作为传播信息的方式和工具,大众媒体是大众文化的前提,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兴起。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传媒;联系引言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体息息相关,大众传播需要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

大众媒介包含杂志、报纸等媒介,这样媒介的广泛应用,无疑扩大了大众文化的公共领域和大众文化的范围。

因此,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进步。

1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定义1.1大众传媒的定义人们在对大众传媒进行定义时,有多种定义方式,可以从方法、工具的角度定义,大众传媒就是传媒的媒介,能够利用报纸、电视等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和工具;从机构组织角度来看,大众传媒指的是,报社、电台等拥有媒介的机构,专门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专业组织。

此外,由于大众传媒受到规模巨大和受传者较多因素的影响,还可以被称之为大众传播者。

1.2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指的是,需要通过一些技术方法和工具,实现习惯、语言等。

若缺少一定的交流沟通,那么只会剩下单纯的行为动作,将毫无意义,而架起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造就了大众媒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前者对后者的诞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大众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大众传媒,而大众文化的盛行也推动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

总之,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1]。

2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体的发展需要大众文化的鼎力支持。

大众传媒影响着大众文化的产生。

一般情况下,大众媒体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等。

大众传媒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制造者,大众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会拓宽大众文化。

随着时间的增多,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两者逐渐相融。

在经济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前,增大了大众传媒的发展渠道,作为传统传播媒介报纸、电视等与新兴的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则是大众文化发展的支柱力量。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初识传媒经济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传媒经济的定义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传媒经济学的三种研究视角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传媒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传媒产品的性质 传媒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二元产品市场”概念的提出 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二元产品市场”在传媒产业中的表现广告支撑型 传媒产业两大商业模式 内容支撑型传媒商业模式的动态性传媒的影响力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影响力经济 传媒产业价值链 传媒生命周期与影响力【重点难点归纳】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的定义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2)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传播学政治经济学

传播学政治经济学

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传播作为一种经济力量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权力机构对传播活动的控制。

它强调以一种“历史的”、“制度的”方法来研究传播现象,关注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经济、政治和权力关系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传播政治经济学一开始就放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传播研究中占支配地位的功能主义社会学,而是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为起点,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的概念框架。

它关注传播机构与经济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传播活动中的权力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传播政治经济学强调从历史和制度的视角出发,关注媒介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关系,并特别关注公众利益和人类的发展。

这种研究方法一直被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坚持。

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北美与西欧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代表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它对传播活动中的经济力量、社会阶级和社会权力关系进行研究,揭示了传播现象背后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结构。

总的来说,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它为我们理解传播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文化工业” 概念的提出
“文霍克海 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文化工 业所创造出的“大众文化”,已经完全丧 失了文化艺术本身应具有的创造性和个 性。制造文化信息产品的文化工业无异 于机器制造业,使得文化产品按标准化、 模式化被大批量制造,具有了资本主义 商业生产的众多特性。
在《论流行音乐》中,阿多诺延续了早 年对爵士乐的批评。他认为“标准化和假个 性是流行音乐的显著特点”,而大众听觉的 本质恰好是对熟悉的东西的亲近,这种本质 只以“自身为目的,而不是导向更深入欣赏 的手段”,“一旦某些程式取得成功,工业 就会反复鼓吹或大肆渲染某种同样的东西, 通过令人神魂颠倒的、移植了的愿望满足和 被动的强化,最终使音乐成为一种社会的黏 合剂”。
在为拉扎斯菲尔德所写的第三篇文章《电台中的 交响乐》(The Radio Symphony)(1941)中, 阿多诺之矛指向了艺术作品的生产和消费空间。针 对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音乐欣赏一小时》节目, 阿多诺指出,这种所谓的电台交响乐,对听众来说, 音乐已经失去了“现场”,与此同时,艺术品的 “灵光”(aura)一同失却。在阿多诺看来,电台 摧毁了交响乐的生成“空间”,那种类似大教堂的 空间,在真实的音乐会上,听众是被这一空间紧紧 环绕的。也只有在这种空间中,才有可能实现“时 间意识的悬置”,而这种悬置恰恰是贝多芬交响乐 的接受特质。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阿多诺 对技术进步所持有的冷淡态度。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与“文化 工业”(culture industry)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在1947年出版的《 启蒙的辩证法》一 书中最早提出“文 化工业”一词。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是德 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在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 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 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 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 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 研究批判。

《大众文化与传媒》全

《大众文化与传媒》全

目录第一章文化和大众文化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大众文化的辩护第二章从霸权理论到文化工业批判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工业批判阿多诺的音乐理论本雅明对文化工业理论的反思第三章制码/解码与民族志观众研究电视话语的制码和解码民族志观众研究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反省第四章公共领域与传媒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公共领域与传媒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批评第五章文化经济与抵制理论两种经济理论德塞图的抵制理论第一章文化和大众文化什么是文化?第1页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又好回答又不好回答。

说它好回答,是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赫尔德尔,在他的名著《人类历史哲学概要》中给文化定位过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文化是一种社会生活模式。

它的概念是个统一的、同质的概念,无论作为整体还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成为“这一”文化无可置疑的组成部分;其二,文化总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用赫尔德尔的话说,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华;其第2页三,文化有明确的边界,文化作为一个区域的文化,它总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文化。

可以说,这三个特征迄今一直被认为是关于文化理论的权威定论。

著名的例子如英国诗人T.S.艾略特,就接过赫尔德尔的文化定义,称文化是涵盖了“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

①对文化的此类理解是我们所熟悉的。

即便是80年代国内大致与西方同步的文化大讨论中,我们听到的文化定义,时常也还是使人想起赫尔德尔来。

但具体地说,什么是文化,又是一个非常难解的问题。

文化是各类艺术的总和?抑或它就是传媒:出版物、电台、电视加上电影?它是往昔的怀旧呢,还是闲暇时光的活动?它是为人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抑或同自然环境进行交际的一种手段?或者文化是用来分门别类的组构形式?还是统而论之,文化包括了上面这一切东西?这些问题的确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答清楚,而且显而易见,它们可以方方面面延伸开去,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第3页论如何也理不清楚的铺天盖地的一张大网。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在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方法是把大众文化批判与媒介帝国主义批判(或相关的后殖民主义、第三世界批评、多元文化主义、全球化等)结合起来。

认为西方(尤其是美国)大众文化的跨国性、全球性的传播导致非西方或第三世界国家文化传统的丧失,导致全球文化的”美国化”。

以形象的语言说就是整个世界的”麦当劳化”或”可口可乐化”。

比如姚文放先生在《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社会科学辑刊》1999、2)中专门谈到了”文化工业与文化殖民主义”问题。

文章指出:”文化工业的跨国跨地区运作,最终结果势必是达成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单一化,它致力于让长期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用同样的方式去看、去听、去思考,将他们的意愿、思想、情绪、欲望统统纳入同样的模式,而这同一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和话语系统主要以发达国家地区的文化为标准,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为代价。

”作者认为这是文化上的一场”不带硝烟的战争。

”(1)在好莱坞巨片《泰坦尼克号》以锐不可挡之势席卷中国之时,运用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讨伐该片以及中国观众的文章也铺天盖地地被炮制出来。

媒介帝国主义的批评常常有高屋建瓴之势与振聋发聩之声。

比如在媒介帝国主义的论述者看来,《泰坦尼克号》的凯旋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传媒对于第三世界的文化征服。

有论者写道:”《泰坦尼克号》的巨大胜利是金钱的绝对胜利,金钱以它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将一部空洞无聊的三流影片变成了一部’巨片’。

同时,它是美国意识形态的胜利,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遮蔽和欺骗”,”90年代,是美国文化工业在中国的巨大胜利,成为美国文化工业在中国的一次诺曼底登陆。

于是中国成为好莱坞的一个分销店,它不仅压迫了中国的国产电影,而且放逐和压迫了电影的精神内涵,使电影彻底地商业化,电影实际上成为一片精神废墟,90年代将作为中国电影引进史上和中国思想史上最可耻的年代而进入历史”(2);另有论者就《泰坦尼克号》的消极影响写道:”我们的感官在感受强烈刺激的时候,大脑已被悄悄地冲洗。

周鸿铎《传媒经济学教程》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传媒经济社会)【圣才出品】

周鸿铎《传媒经济学教程》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传媒经济社会)【圣才出品】

第六章 传媒经济社会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媒社会1.传媒与信息(1)传媒的含义传媒是信息传播所经过的“桥”、“渠道”、“通道”,凡是能通过信息传输使双方发生关系的工具、语言、文字、事件、物体、组织等都可以称为传媒。

(2)信息的含义信息是信息源所“发生的各种信号和消息经过传递被人们所感知、接收、认识和理解的内容的统称,其根本特质是包含着的新内容和新知识,能消除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不确定性,使人们对该事物获得一定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对人们的思想或行动产生一定影响。

(3)信息的分类信息是一种客观现象,它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过程。

①存在于自然界的信息称为自然信息;②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信息称为社会信息;传媒与信息传媒社会 传媒社会传媒社会的依据人际关系概述 传媒社会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特点 传媒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经济和经济社会 传媒经济社会 信息经济 传媒经济社会传媒经济社会③人的思维活动也会产生信息。

(4)传媒与信息的关系①传媒是信息生命的“动脉”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信息量的多少,只是人们对它的认知程度的一种表现。

如果传媒比较先进,说明人们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比较宽,手段比较先进,因而信息的流转速度也加快。

反之,信息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范围内。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媒是信息生命的“动脉”,它有助于信息的再生。

②传媒是信息量增长的“助长器”根据信息的共事性的特点,同一传媒传输的同一信息对人们所带来的效果不同,这就意味着同一信息可以再生出不同信息,进而增加信息总量。

为更准确地把握传媒对信息量的作用,应该把传媒的作用同信息的特点(客观性、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时效性、动态性、扩散性、可转换性、可压缩性等)结合起来研究。

2.传媒社会(1)社会的含义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同动物群体的根本区别;社会是一种历史的现象,是按客观规律向前发展的。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他在大众文化与传媒领域有着卓越的见解。

他认为,大众文化与传媒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力量。

大众文化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认同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具有普及性、通俗性、娱乐性和消费性等特点,它涵盖了电影、电视、音乐、小说、游戏等各个方面。

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传媒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印刷术到现在的数字技术,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传媒的巨大变革。

现代传媒已经发展成为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

数字技术的出现更是推动了传媒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广泛和深入。

传媒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传媒是传播大众文化的重要渠道,它通过报道、评论、广告等形式将大众文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同时,大众文化也是传媒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大众文化的普及和流行趋势的变化,不断推动着传媒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上的创新。

文化工业是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按照市场规律和消费逻辑,大规模生产、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的产业。

现代社会的文化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消费,每个环节都相互连接、相互影响。

文化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蔓延和普及。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大众文化和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紧密相连,它们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大众文化和传媒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和研究大众文化与传媒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旨在探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及其中的影响因素。

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加纳姆批判文 化研 究是用 于 文化研 究 而不是 政治 经济 ,认 为 ,第 文化研究 忽视 了文化 生产的机 构,它赞美 流行文 化 ,放弃任何反对 角色 ;第二 ,因为文化研究 忽视 了经济因 素 ,所 以它不 可能理解在 当今 世界 真实的权利 、主导、压迫 的结 构。文 化研究 没有拒绝政 治经济学本 身 ,它拒绝 的只是政 治经 济学家实行政 治经济 的方式 。加纳姆指责文 化 研究 把太多精力放 在消费 、娱乐 和 日常活动中 ,而没有对生产 、劳动 和 制度进行太 多的关注。尽 管加纳姆否认 政治经济学是简化论或者是 简单 的反映论 ,但是他的观点使他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对于文化研究来说 太简 化。文化研 究中没有人会 否认经济关系和实践 以决定性 的方式形成 了文 化实践的领域 。不过认为这只是在总体领域上。 传播政治经济学对文化研究的批判集 中在文化研究更侧重 于文 化消 费而不是文化生产上 ,通过把注意力集 中于消费和接受 ,集 中于解释的 阶段 ,夸大 了消费和 日常生活的 自由。文化作为上层建筑 的成 分 ,与物 质产品 的非文化模式有关 ,文化产品在物质产品层面有一种特 殊的意义 解释 ,“ 控制精神产品的手段” 文化作为物 质产 品的一部分 ,附属 于和 资本主义发展 的法律 的接合 。资本对 文化产 品的控 制在某种层 面上说 , 是文化商 品的生产 和转换成 为文化关 系的主导形式 。任何统 治阶级都会 将物质生产 的很大一部分投人到建立一个政治秩序上 。 ( 二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和解 传播政治经济学 和文化研究虽然在社会观 和方法论 上存在分歧 ,对 批判传统 的理解 和媒介生产 和社会 消费也存在不 同的看法 ,由此产生 了 多次争论,但二者 也存在相融合 的地方 ,两者都坚持 左翼立场 ,都想 维 护社会公正 、 公平 ,两者从 一开始 的相互融 合到激 烈的对抗 再到和解 , 都意识 到两者之间存 在着相互借 鉴的可能性 ,政治经济学家认 为 ,在资 本主义的社会结构里 ,只有把注意力集中于文化实践的物质 和符合 资源 如何 以结构性的决定性方式 、通过商品化了的文化生产 、分配 和消费制 度及过程 ,才能理解~个人是如何能够学习文化实践及其政 治效 用 ,要 重视人的主体性 ,不能片面的强调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而文化研 究学者 也要意识到文化研究活动不仅是精神层面的实践活动 ,也是 一种 物质经 济 的实践活动 ,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约 ,因此文化研究 对于文本和 社会关系 的研究要放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中去研究 ,要重 视政治经济 的 作用 。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要在相互包容 、相互借鉴 的基础上才 能得到更好 的发展 ,毕竟他们最终的 目的是为全人类 服务 的 ,实现社会 的公 平 正 义 。 ( 作 者 单 位 :新 疆 大 学 新 闻 与 传 播 学 院 ) 参 考 文献 [ 1 ]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a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 o 文化研究起源于2 o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伯 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文 化研究是伯明翰学派及批判主义的集大成者 ,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理查德. 霍家特开创了这一中心,尽管文化研究中心一开始在理查德.霍家特的指导 下开始大众文化的批判研究 ,文化研究坚决主张文化符号和文本多义 ,强调 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地位 ,认为应该被放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研究 ,因为 战后的英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 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转变非常明显,再加上 科技 的发展 , 使得电影 、 广播 、 电视越来越普及 ; 到了 二战后的大众传播时 代, 文化的主体就变成了以电 影 、广播 、电视等大众文化为主 , 所 以传统文 化研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文化研究所处的语境是一个由工业资本主义和 日 益商业化的文化生产 、分配及消费体系所构成的阶级结构。 在文化研究发展 的历史进程 中主要有 两次发 展,第一次是 ,意识形 态 问题 由对于文 本分析技术 的发展 被极大的精 细化 了,即文本符号表 征 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次 , 统治 与 被统治的概念从仅仅针对阶级 扩 大 到 了包 括种族 和 性别 。 到 2 0世 纪 7 0年代 文 化研 究 受 英 国左 派运 动 的 影 响,批判文化精英主义排斥工人阶级文化思想 , 这种批判立场与阿尔都塞结 构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为继续马克思主义基本体系 中文 化独立于经济基础的研究提供了动力 ,同时也为文化作 为独立 、 自主领域 的需求提供 了理论上 的合理性 ,一 开始 ,阿尔都塞是强调文 化独立于 经 济基础 ,后来 ,他强调 的文化必须与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相结合研究 。 三 、传播政 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关 系 ( 一) 、传 播 政 治 经济 学和 文化 研 究 的 分歧 传播政治经 济学 和文化研究都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但 取 向上存 在 的差别 比较 明显 ,方法论上存在分歧。两者的差异表现 在 ,传播政治 经 济学基本 坚持 了现代主义传统的价值观和真理观 ,而文化研 究则受 到后 结构主义思潮 的影 响。文化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性别 、民族 ,而政 治经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资料整理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资料整理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潘知常、林玮著。

58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

全书除序篇外,分为二十一章,书后附有参考文献3页。

该书借鉴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文化学派、西方美学和社会学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和方法,叙述了大众文化的全球化、市场化问题,讨论了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包括广播电视文化、电影、MTV、报刊书籍、广告、网络文化、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摇滚乐青年亚文化、大众文化的理性和非理性等等问题。

全书的基本思路是:从大众文化所带来的新的美学模式、新的不言自明的前提入手,来理解和批评大众文化,揭示大众文化因技术而生,并为技术而生这一直接渊源;以满足为需要而需要、虚拟幻想为特征的内涵。

作者认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唇齿相依的价值尺度,大众文化凭借着技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力量甚至已经成为所谓的“美学意识形态”。

《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著。

34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这是一本全面概述中国现行法律中有关新闻传播条款(宏观意义的新闻传播法)的论著。

全书共分十章,根据中国宪法、普通法、专门法、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110种法律法规,以及7项国际公约,讨论了中国新闻传播中各种的法律问题,以及它们法律依据。

该书涉及宪法规范的新闻传播权利、新闻传播与维护国家安全、新闻传播与法治、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和人格权、特殊的新闻和信息的发布、对新闻业的行政管理、新闻传播活动与著作权、新闻传播产业、涉外新闻传播的管理等等问题。

书后附有中国和国际法律法规和公约名目117项。

作者认为:“我国现行新闻传播法无论是维护公权还是私权使之免于新闻传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不法侵害,大都已有完备的内容。

”“现在人们要求制定的…法‟的内容,是指具体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中公民和新闻工作者的权利的法,如新闻记者和媒介的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等等,……至今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这些权利还没有从国家对保障这一权利所承担的义务这个法律关系的层面上作出明确的界定”。

社会学家如何解读大众文化

社会学家如何解读大众文化

社会学家如何解读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社会学家则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专家,他们如何解读大众文化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社会学家的解读方法。

一、社会学家眼中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文化的一种,是指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模式呈现、制造、发行并被广泛传播的文化表现形式,其主导力量是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

与传统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更加花哨和流行,更加注重娱乐性和商业化,如音乐、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同时也包括更多的日常生活中的商品、广告和流行文化符号等。

社会学家对大众文化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性和批判性的。

他们不仅试图理解和分析大众文化,而且也通过发现大众文化现象背后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批判性探讨。

二、基于社会学的方法解读大众文化社会学家运用问题意识、理论想象力和详细的研究方法来解释大众文化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这些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方面:1.文化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中的文化政治经济学方法是用于解释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其重点是文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该方法关注大众文化生产的社会背景,包括娱乐工业、大众传媒、产业化文化生产和消费等与市场交易有关的因素,他们也会关注到大众文化产生的影响、流行和革新,因此,这个方法解释文章中所提到的大众文化是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

2.门观社会学门观社会学,关注的是中间群体的社会文化,这些群体通常是未受到更广泛接收和重视的群体。

它还研究了使用媒体和大众文化的行动者阶级,他们如何使用他们的文化资本为他们的生活和职业服务,而且这个方法对于研究文化多样性也很有价值。

3.文化分析学文化分析学是研究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权力关系、语境和情境的一种方法,认为文化是由符号和意义承载者构成的。

该方法强调不同的群体对文化意义的不同解读,从而不断地解释了文化现象的多维性。

4.接受与使用理论接受与使用理论认为,观众对大众文化的接受是经过自己判断、选择和自己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他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和信仰来建构过程中的意义。

传媒与文化研究中的大众政治理论

传媒与文化研究中的大众政治理论

传媒与文化研究中的大众政治理论在传媒与文化研究领域,大众政治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旨在探讨大众对政治参与的理解、参与方式以及与政治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大众政治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概念以及在传媒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大众政治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鲍姆迈斯特(Georg Simmel)提出。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政治参与已不再局限于政府的组织和活动,而是普通公民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与交流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行为。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大众政治理论的基本框架。

在大众政治理论中,一个核心概念是“大众政治”,它强调了个体公民在社会中的政治参与。

大众政治不仅包括正式的政治活动,如选举和抗议,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社交、网络互动以及媒体参与等。

通过这些方式,个体公民能够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观点,参与重要决策,并对公共事务产生影响。

尽管大众政治理论强调个体公民的政治参与,但它并不仅仅关注个体行为,而是更关注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例如,媒体在大众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各种传媒技术,媒体可以将政治信息传播给大众,促进民众对政治议题的关注和了解。

同时,媒体还提供了公众表达政治观点和参与政治讨论的平台,通过互动和反馈机制,使公众能够更加直接地参与政治决策的过程。

然而,大众政治理论也受到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在大众政治理论中,过度强调了个体公民的政治行为,忽视了政治精英和组织的作用。

他们认为,政治决策和权力的实际掌控者往往是少数精英群体,而不是广大公众。

此外,在媒体与文化研究中,一些学者也指出,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和操控性表达可能会影响大众对政治的认知和参与。

尽管如此,大众政治理论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为研究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探索了政治行为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互动关系。

在传媒与文化研究中,大众政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对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影响。

传媒大众文化与社会识别

传媒大众文化与社会识别

传媒大众文化与社会识别一、传媒大众文化的概念及特点传媒大众文化是指通过大众传媒手段传播的文化形态,它是一种现代文化形态。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媒大众文化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化,其内容普遍而丰富,受众面广,流行度高。

2.它具有“同质性”的特点,即在不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媒介上,传媒大众文化的内容基本一致。

3.传媒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压制”和“同化”的作用,可能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传媒大众文化对社会识别的作用传媒大众文化对社会识别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传媒大众文化可以帮助形成社会识别共识,即在大众传媒的普及下,人们的社会识别往往会趋于一致。

2.传媒大众文化可以增强社会识别的透明化,即社会中的信息流通更加畅通,信息的公开程度更高。

3.传媒大众文化可以扩大社会识别的层面,即让更多的人通过参与、了解传媒大众文化来认识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提高对社会的认知水平。

三、传媒大众文化对社会识别的挑战传媒大众文化对社会识别的作用虽然十分显著,但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也给社会识别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1.有可能会导致价值观混乱,即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的价值观在传媒大众文化中被强化。

2.传媒大众文化背后的商业化趋势也有可能伤害社会识别,即媒体为了追求利益,往往会利用某些敏感话题来吸引眼球,而这种报道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3.传媒大众文化往往会对传统文化造成影响,这样就有可能丧失一些文化遗产,影响社会识别的完整性。

四、结论总之,传媒大众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识别作用,但如果不能加以合理引导和规范,它也有可能对社会识别造成一定的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在推广大众传媒的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和引导,保障社会识别的基本准则,确保信息流通和社会的正常运转。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传媒经济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传媒经济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接近使用(Access)在传播过程或者传播体系中,这个词汇可以指代传播者接触到所选定的受众或者受众接收到特定的信息或渠道的可能性。

在实践中,它主要与媒介渠道能够容纳多少广泛声音,尤其是没有权力、资源稀少的声音的开放程度相关。

其中一个例子便是在有线电视系统中提供一个“公共使用”频道以满足社群或实现非营利的目的。

就一般意义来说,接近使用和媒介的多元性之间具有相关性。

主动受众(Active audience)这个词汇发源于有关媒介受众的修正观念。

早期关于媒介受众的研究认为ie:受众具有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动机与抗拒媒体影响力的能力。

受众主动性的种类、程度与任何可能的媒介效果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受众的主动性,在使用与满足以及接收分析中已经有更详细的研究。

就接收分析研究而言,主动性主要存在于不同的诠释中。

广告(advertising)是指在媒体上以付费形式、直接针对消费者而发布的商品或服务信息。

广告具有多种不同的目标,包括建立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创造品牌形象、塑造积极的关系以及鼓励消费行为。

广告有多种不同的范畴,而这些范畴又和媒介的形式(分类广告、陈列广告、人事广告等)相关。

对于一些主要的媒介而言,其收入的绝大部分依赖广告。

所有的广告内容都是由广告主来付费的。

广告具有一些争议性,其主要原因是:广告的接收者一般都不想要广告;广告具有宣传特点以及欺骗与被操纵的嫌疑;广告对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会产生扭曲效果;广告的内容是刻板化的,而且会造出误导;广告的出现影响了其他非广告的内容。

广告目标的一般效果多少已被认同,不过广告成功效果的证据或是成功的原因却难以得知。

广告已经也市场研究、公共关系以及营销这一庞大的产业相整合。

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一种媒介(有意或无意的)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公众脑海中的新闻事件、议程或人物的相关重要性,受到新闻报道呈现次序(或者显著性)的影响。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一、大众传媒与文化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

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

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

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

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

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

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

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文化传播与政治经济学

文化传播与政治经济学

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學*Peter Golding & Graham Murdock譯者:莊麗莉從政治人物到學術界人士,他們現在都同意一種看法:形形色色的公共傳播系統乃是「文化工業」的一部份。

「文化工業」這個名詞愈來愈受到重視,這意味著人們逐漸覺察到它與其他工業之間的異同。

就「同」的觀點來看,文化工業確實有許多特性與其他的製造業相同,而且它們也漸次融為整體工業結構的一部份。

就「異」的層面來說,文化工業的產品(例如:報紙、廣告、電視節目和影片等)在人們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有些學者在口頭上承認文化工業具有這種雙重性格,然而在實際做研究時卻只專注於某一邊,不是傴探討媒介意義的建構和消費(例如Fiske 1989),就是只研究媒介工業的經濟組織(例如Collins, Garnham & Locksley 1988)。

在此,我們想提出批判性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其研究的焦點即是公共傳播中符號和經濟兩個面向之間的互動關係。

這個觀點希望指出,透過不同的經費來源和組織方式進行文化生產,勢必會影響到公共領域中論述和再現的範疇,也勢必影響到閱聽人近用那些論述和再現。

傳播的批判性政治經濟學--稻草人和刻板印象*`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Curran, J. and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Edward Arnold.,莊麗莉譯(<<當代>> 月刊,10月:32-51);該文至2005年,隨Mass Media and Society 文集第四版而增添材料,但主體如故。

這篇論文有台灣兩種大陸一種,共三種譯文(含莊譯)。

2007年8月11日首次上網。

莊麗莉自政大新聞所碩士班畢業後,目前在台北市勞工局任職。

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关系-模板

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关系-模板

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关系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1948年,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建立,进入研究所的斯迈思成为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批研究者,传播政治经济学也由此开始发展。

斯迈思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重新界定了商业媒体的研究,挑战主流视野中媒体与受众关系的认识。

另一个对于传播政治经济学十分重要的人物是赫伯特·席勒,他与斯迈思都把传播当成公司力量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把传播视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部分,指出了传播与资本主义之间重大的隐含意义。

他们的很多观点都被看做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斯迈思回到加拿大,积极参与政策事务的讨论。

席勒加快了与联邦通信委员会以及人权和反战媒体的。

他们的努力在那个时期影响了进步的领域,还培养了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新一批研究者。

这一批新的研究者,大多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继承了早期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研究。

其中爱德华·赫曼与诺姆·乔姆斯基为杰出的代表。

20世纪90年代,虽然传播政治经济学对新闻业批判的出现很引人注目,但是严重的资源匮乏,很少的机构支持,加上恶劣的政治环境,使得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开始消沉。

这时,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之间的争论也在尖锐的进行着。

很多学者开始反思产生危机的原因,认为是由于没有培育出可以推动该领域发展并展开创新研究的优秀学者。

二、文化研究的发展历史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文化研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由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攻击,谴责大众文化,认为它使消极的受众操纵了文化,并认为高等文化受到流失,他们都被看作是精英主义者,被认为夸大了文化产业对普通人的控制。

1964年,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在伯明翰大学建立,标志着文化研究进入第二阶段。

这个研究中心是由理查德·霍加特与斯图尔特·霍尔一同建立的。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最开始是从事大众文化的批判研究,并且致力于保护次要群体的核心创造力。

《大众文化与传媒》读书心得.doc

《大众文化与传媒》读书心得.doc

《大众文化与传媒》读书心得最近看了陆杨、王毅写的《大众文化与传媒》,有点感想。

先主要说下大概的内容,这本书分了五个部分分别描述。

首先说下第一章文化和大众文化:相当一部分理论家的概括中,文化多被视为导向某种成果的累进运动,文明则被视为成果本身。

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文化已成一个自足的概念而包括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一种总的心灵状态,与人类追求完美的精神密不可分;二是指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中知识发展的总状态;三是艺术的总体;最后是指整个生活方式。

由此文化具备了两种阐释:一是一种内部过程,特别是长期结盟于知识生活和各门各类的艺术;一是指一种总体过程,进一步说可以指一切生活方式的具体形态。

随着现代社会中现实生活日渐分裂而成为支离破碎、互不相干的片断,大众传媒成了原子化、片断化社会生活得以保持一种“整体”感觉的主要途径。

D·麦克唐纳《大众文化理论》: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区别在于,民间文化发端于下层,它是民众自然而然的经验表达,不受高雅文化的恩惠,是为民众自享,满足自身的需要。

大众文化则是从上面下达,是为商人雇用的技师制作,它的观众是被动的消费者,其参与程度就限制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上面。

第二章从霸权理论到文化工业批判:阿多诺:文化工业在大众传媒和日益精巧的技术效应的协同下,大事张扬戴有虚假光环的总体化整合观念,一方面极力掩盖严重物化的异化社会中的主客体间的尖锐矛盾,一方面大批量生产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来将情感纳入统一的形式和一种巧加包装的意识形态,最终是将个性无条件交出,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以及肤浅化的审美趣味之中。

由此可见,文化工业就是一场骗局,它的承诺是虚伪的,它提供的是可望不可及的虚假的快乐,它是用虚假的快乐骗走了人们从事更有价值活动的潜能。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两个概念作出了区分。

大众文化当中大众对他们所消费的文化有所反应,故可根据自己的趣味来作取舍定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传媒政治经济学与大众文化(上)课时:1周,共2课时教学目的:理解什么是传媒政治经济学,传媒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学派的差别教学内容:理解什么是政治经济学和传媒政治经济学,掌握传媒政治经济学的几个核心词汇,区别传媒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等学派。

第一节:传媒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了解传播政治经济学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政治经济学,我们这里应用莫克斯对于政治经济学概念的考察,《新帕尔格雷尔经济学词典》说:“政治经济学是财富的科学”,它“所处理的是人们为了满足需求和欲望所做的努力。

”但是,用威廉斯社会词源学的说法来看,政治经济学在成为一门科学之前,在成为一种知识名称用以描述整个系统的生产、分配与交换之前,它所指的其实是关于如何首先“当家理事”,然后“管理社区”的社会习俗、社会实践与社会知识。

更具特殊意义的是,“经济学”的词源是古希腊文的“oikos”,意即“房舍”;以及“nomos”,意即“法律”,因此经济学所指的正是家政管理。

这个观念一直延续到创造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人身上,譬如亚当·斯密。

“政治”起源于希腊文“polis”,意思是城邦,它是古典时期政治组织的基本单位。

所以,政治经济学的起源为家务管理和政治经营。

譬如斯图亚特曾经讲这二者联系起来,“正如经济属于家庭,政治经济则属于国家。

”1最后,莫克斯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权力关系,正是它们共同构建了资源的生产、分配与消费。

”我们可以对政治经济学下这样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关于财富和资源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的一门学科。

政治经济学从总的方面可以分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

大概是在18世纪前后,随着科学主义的盛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将伽利略、牛顿的机械力学原理运用于18-19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解释中。

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重点是描述价值、价格和成本等。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作用是发展了私利、私有财产和劳动价值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发展显然是适应的,继承了启蒙思想,强调私有财产的合法性。

亚当·斯密曾说过,“我们的晚餐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商、面包师的善心,而是源自他们对个人私利的考虑。

”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曾经将这句话引致为极端,他赞同未经处理的污水流满街道,以控制人口。

古典政治经济学遭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批判: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学术的核心我们自然已经知道,他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批判资本主义,所以属于激进的政治经济学派。

“马克思的观念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关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历史转变”,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认识不够,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体系,当然马克思设想了一套更加高级的社会制度来取代。

其二是保守主义的批判,保守主义正好从马克思相反的方向思考,英国的保守主义哲学家埃德蒙·伯克、阿诺德等人,都对充满了功利的产业革命表示了厌恶,认为新的工厂、机器解决不了人的精神和心灵生活。

所以有人(卡莱尔)将政治经济学以“沉闷的科学”,将它等同为“猪的哲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有一个特点就是将政治和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强调政治经济学的道德因素,但到了19世纪后半叶,新古典经济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差别,是新古典经济学更强调自然规律,反对道德因素和政治因素。

这里以著名哲学家边沁为代表,强调功利主义,经济学家关心的不是政治和道德,只关心利益和需求。

所以有人提出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1(加)上面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解来自于,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正荣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第23页。

功利和私利的技术。

”在新古典经济学这里,经济学家越来越关注对社会的宏观的整体性的考察兴趣,关注一些具体的东西,譬如市场所起的作用,强调纯粹市场经济的做法,认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提供基本的供需法则,并确保资源的有效分配,越来越具有数学化和简化的科学。

当然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还有一支,是剑桥学派,它们不完全接受个人主义的市场中心论,最著名的就是后来影响很大的凯恩斯,他们同意市场中心取向的基本分析单元,研究了是市场在哪些范围内会失灵,其外在表现如何,并要求建立一种调整机制,其中包括政府干预。

除了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外,还有新保守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生态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继承了马克思的东西,强调阶级剥削和阶级斗争、研究劳动价值论、垄断主义、帝国主义和经济危机,他们批评新古典主义变成了一门狭隘的技术化的学科,未能对隐藏着利益冲突的整体社会的分析。

批判市场的无政府状态。

他们一个观点就是市场有明显地缺陷,那就是违法公平原则。

传媒政治经济学传媒政治经济学简单地说就是采取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从事传播、媒体和文化研究。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法兰克福学派理论。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学者坚持认为应该将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置于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中进行理解。

”2这也是个松散的学说流派,凡是采取政治经济学取向从事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学者往往都把自己归属于传播政治经济学。

这个学说流派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出现,创始人达拉斯·斯密斯。

奥立弗·博伊德-巴雷特在《政治经济学方法》中指出,“‘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在媒介研究中具有广泛的‘批判’意义,经常涉及一些宏观问题,如媒介所有权与控制、连锁董事(),又译‘互兼董事’,指某个公司董事会的某些董事同时兼任其他公司的董事,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将这些公司置于同一些人的集中控制之下以及将媒介工业与其他媒介、其他工业、政治经济和社会精英联合在一起的其他因素。

它一般研究媒介兼并()、多样化()、商业化()、国际化的过程,追逐受众和(或)广告的利润驱动原理及其对媒介行为和媒介内容的影响。

”综合莫斯可和其他学者的划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代表人物是达拉斯·斯密斯,他于1943年被联邦传播委员会任命为第一任首席经济学家,并从事广播与电信议题的研究。

1948年-1949年他在伊利若伊大学传播学院开设传播政治经济学,标志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斯密斯强调关注历史和宏观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批评美国大众传播的功能和经验主义研究取向。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个时期传播政治经济学在美国有了很大发展,由于越南战争和美国国内的反文化运动,传播政治经济学受到了重视,逐渐走向成熟,并出现了一批著作。

另外,大众传媒的集团化、兼并化和跨国化潮流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譬如斯密斯的《依附之路: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加拿大》,H·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帝国》、托马斯·贝克特的:《国际电影产业:1945年以来的西欧与美国》。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注重受众商品理论,以及关注国家权力与大众媒介的关系。

这个时期另外一个现象是,欧洲传媒政治经济学的兴起。

在英国,出现了默多克、戈尔丁、加汉姆等著名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他们以英国的媒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媒介集中化现象。

并且他们与英国的文化研究开展了著名的论争,相比于美国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欧洲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有三个特点:其一更强调理论建构;其二更强调对大众传媒的文化分析。

三,更强调对阶级关系、阶级斗争的研究。

主要著作:加汉姆《解放、传媒与现代性》、默多克、戈尔丁《资本主义、传播与阶级关系》,马特拉的《传播与阶级斗争》等。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大众传媒领域发生了2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第78页。

深刻变化,首先广播、媒体出现了大规模的私人化、商业化浪潮。

其次,全球化和跨国媒介公司迅速发展。

媒介公司日益被几个迪尼斯、新闻集团等几个公司控制。

再次,网络和卫星技术发展,加快了大众传媒的发展。

另外,受到消费社会影响,在这个时期,传媒政治经济学更加关注媒介传播中的商品消费现象。

第二节大众传媒:文化,还是商品?大众传媒:文化、商品传媒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政治和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对传媒作内容和文化分析,也就是思考谁在真正控制着大众传媒?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消费的逻辑如何影响传媒的运作、形态和内容?加拿大华裔传媒政治经济学者赵月枝这样定义传媒政治经济学“对社会(权力)关系与传播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的相互构建的研究。

”默多克和戈尔丁在1973年的《大众传播政治经济学》中指出,传播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一点,是对生产与分配商品的工业与商业组织的研究,其次,是以经济但同时也使政治的取向研究媒体生产过程中的意识形态面向。

由此可以看出,传媒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研究影响传媒的外在因素,所以它的研究通常包含: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商品和产业结构研究。

有学者指出传媒政治经济学的包含两大逻辑:政治逻辑和经济逻辑。

“政治逻辑就是权力逻辑,让经济决策的权力逐渐落入到少数集和个人手中。

经济逻辑就是生产的逻辑。

不可避免地支配全球的经济活动。

依照这种思路,传播业发展的根本趋势是商品化和空间化。

”而这也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经验主义传媒研究,以及文化研究学派的不同之处。

首先,与经验主义学派相比,传媒政治经济学坚持批判立场和政治立场,反对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研究,他们愿意把传媒放在更加广泛的政治和社会产业背景中考察,他们对传媒产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权力、阶层等因素非常关注。

其次,传播政治经济学对文化研究的内容分析和意识形态理论颇为不满,双方还曾经发生了大规模的论辩,默多克(GrahamMurdock)与戈尔丁(PeterGolding)发表于1973年的《论大众传播政治经济学》。

在这篇文章里,默多克和戈尔丁批评了文化研究学派对文化和主体的过分强调。

忽视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默多克和戈尔丁认为,媒体“最主要的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之下,生产与分配商品的工业化组织。

”你过分的强调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忽视了对生产和分配商品的组织形式的关注。

反过来,文化研究学派又批判传播政治学犯了唯经济决定论的毛病。

1995年,这两个学派在美国传播学界的重要刊物《大众传播的批判研究》上开展了激烈讨论。

默多克等人批评文化研究学派不懂经济,而长期致力于象征系统的分析,他提出放弃“文化研究”的说法。

传媒政治经济学排海批判文化研究学派的差异性、主体性和特殊性等观点,而反过来,文化研究学派也批判了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社会整体观念。

当然,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也有些共同点,譬如都坚持批判立场,反对经验主义,关注阶级权力、意识形态等。

总之,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学派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传播政治经济学侧重于把媒介看成“商品”,受政治权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而文化研究学派侧重于把媒体看成“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