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新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本章着重阐述资本主义向垄断和国家垄断发展的必然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形式、本质、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在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之前尚处在自由竞争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特征有:
第一,生产实现了社会化,建立起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各个经济部门存在实力相差不太悬殊的众多企业,其中没有占支配地位、垄断地位者;
第三,通行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是单个(或合伙)资本家所有制,在经济活动和流通领域是单个资本家企业主;
第四,在生产和流通领域起支配作用的是自由竞争原则,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使利润率在各部门之间趋向平均化;
第五,自发起作用的市场机制是生产和流通的主要调节者,国家(政府)对经济活动基本上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第六,对外经济活动主要是在国家出面支持下输出商品。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这种必然性根源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自由竞争时期,这一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遇到处于自由竞争状态中的分散的资本关系和障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敏锐地预见到资本主义有向垄断发展的趋势。
马克思曾多次强调生产和资本在竞争中有不断集中的趋势,正是这种趋势导致向垄断的发展。
他还指出:股份公司及其矛盾“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
而要求国家的干涉。
”恩格斯有一个精辟的论断:“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作用力,要求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压力,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
”这一论断道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切重大调整的根源。
恩格斯还从当时正在兴起的股份制、正在出现的“托拉斯”组织,看到“自由竞争转变为垄断”。
他预见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终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
”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有股份制发展导致在资本关系内资本的社会化和管理的社会化的要求,揭示了资本主义向垄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对历史大趋势的带预见性的论述,极其深刻地提出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制。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形成为新的垄断阶段。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深刻地揭示和阐明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机理、基本经济特征、经济实质和历史地位。
当时,有越来越多的著作用“帝国主义”这个概念说明资本主义新的经济特征,列宁肯定并沿用了这一概念,用帝国主义称呼金融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
与此同时,列宁创立的关于帝国主义的学说,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说:“生产集中产生垄断,则是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必然成长为垄断资本主义,这是因为:
(1)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
如前所述,在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下,“大鱼吃小鱼”的企业兼并现象必然不断产生,从而导致生产集中。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采取各种方法增加资本的数量,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促进了生产进一步集中。
经济危机导致了大量中小企业破产,起了加速生产集中过程的作用。
(2)生产高度集中的趋势本身蕴涵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
当一个部门还是由为数众多的中小资本家分散经营时,或者即使其中有少数较大企业,但生产集中程度尚未达到足以操纵和控制该部门的生产和销售的能力,垄断是很难形成的。
但是,当生产集中到很高的程度时,由于一个部门的绝大部分生产和销售已经集中到为数不
多的大企业的手中,它们彼此间就容易达成协议而联合起来,共同操纵生产和市场以谋取高额利润,这就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
(3)生产高度集中后,垄断的出现即成为一种现实。
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势均力敌的大企业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需要谋求它们之间的暂时妥协,订立协议,共同控制生产和市场,二是由于规模庞大的企业使规模小、资本少的单个私人中小企业难以同它竞争;同时,规模大的企业会给新企业的创办制造障碍。
可见,规模庞大的企业本身就具有垄断的趋势。
总之,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
”垄断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根据列宁的分析,垄断作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
(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垄断组织的主义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卡特尔主要是由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通过签订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确定商品价格的协定而建立起来的垄断组织,是比较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
辛迪加是由同一部门的几个大企业通过签订同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议而建立起来的垄断组织。
托拉斯是由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生产上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组成的企业联合体,是较发达的垄断组织形式。
它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企业,由其董事会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参加的企业完全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
康采恩是由不同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的一种组织复杂、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
它以金融控制为基础,主要靠控制各加入企业的股份来实现其垄断统治。
由于垄断组织规模大,它在经济生活中必然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在生产资本和银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日益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即金融资本。
在金融资本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金融寡头。
所谓金融寡头即掌握庞大
金融资本的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金融资本的统治,包括对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全面控制。
金融资本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金融资本对政治生活,特别是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这种联合有多种途径,如金融寡头亲自或指派自己的亲信和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收买政府高级官员和国会议员,聘请曾在政府任职的要员到公司担任高级职务等等。
总之,金融寡头控制了全部的经济生活和政治、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真正的统治者。
私人资本的联合,不仅发生在工商领域,它发生在银行业中。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在银行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1.银行的集中垄断
银行集中——是指银行的资本和存款激增,在全部银行资本和存款中的比重提高。
银行的集中是以生产为基础的,同时也是自由竞争的结果。
首先,在生产集中的过程,工业企业需要银行大量长期贷款,在客观上需要有大银行。
另一方面,大银行资本雄厚,信用保险,不易破产,产业资本家也愿意把闲置的货币资本存入大银行,这就使大银行的资本有了更大的积累。
所以说没有生产的集中,银行的集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银行之间的竞争,使大银行吞并小银行,从而促使银行的进一步集中。
银行的集中,反过来又促使生产更加集中,因为大银行的大量资本贷给大企业,从而加速了生产集中。
银行的高度集中,最后必然走向垄断,形成银行垄断资本。
例如:美国1900年有几家银行的地位不相上下,占当时存款总额15%,但是13年后的1913年,只有摩根和洛克菲勒两大银行统治整个银行界
2.银行的新作用
银行的集中和垄断,使银行和工业企业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银行有了新的作用。
银行成为“万能垄断者”
在自由竞争时期,银行只是普通的支付中介人,对工商企业的贷
款一般是分散的,小额的和短期的,信贷关系也不固定。
并不直接过问工商企业的经营活动,更谈不上对企业的控制。
当银行资本高度集中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大银行集中了社会大量存款,控制了许多中小银行,并形成网络。
它有足够的资金为工商企业提供长期的巨额贷款,在贷款之后,他要关心企业能够偿还贷款,因此,大银行十分关心企业的经营情况,通过扩大或减少贷款等信用手段来影响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方向,甚至派代表监督企业,使企业依赖于银行,双方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
这样以来,银行的性质就有了变化,它成为工商业的支配者,从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②加速了资本集中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通过对某些工商业贷款,增强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在竞争中不断吞并中小企业,这样资本就更加集中,从而也加快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①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
银行垄断的形成和银行作用的变化,使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二者逐渐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业务上互相渗透。
银行垄断资本通过购买工业企业股票和开办新企业等办法,把资本渗透到工业中去,成为工业资本的所有者。
同时,工业垄断资本也通过购买银行股票,和投资银行等办法,把资本投入银行,成为银行资本的所有者,这样,互相投资,互相成为对方的股东。
另一方面,是在人事上的结合,工业企业和银行业互相派人到对方任职,如担任董事,监事等职,互相参与和监督。
通过业务上和人事上的互相参与,银行和工业溶合生长而成为一种新型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叫金融资本。
而掌握金融资本的少数大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就是金融寡头。
②金融寡头对国家经济和政权的控制。
经济上的控制: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是占统治地位,主要通过参与制来实现。
所谓参与制——通过掌握一定股票额层层授到企业的制度。
金融寡头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主要股票公司(母公司)。
再由母公司收买其它公司的股票,从而控制许多“子公司”,再由子公司控制“孙公司”,如此逐级参与,层层控制,形成一个庞大的金融资本控
制体系。
“参与制”像一座金字塔,塔尖就是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利用“参与制”就可以支配成百上千万的巨额资本,获取巨额利润。
从而控制全国的经济命脉。
比如美国的十大财团,日本的六大财团,就是这样对整个社会经济进行控制,政治上控制。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也左右国家政权和上层建筑,主要是通过人事参与来实现的。
或收买政府官员,或派人直接担任政府要职。
例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是靠摩根和洛克菲尔财团支持上台的,总统肯尼迪的父亲是波士顿财团的大资本家,总统约翰逊本人就是百万富翁,总统福特、尼克松、卡特、里根都有大财团的支持。
另外,金融寡头,还控制全国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据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戴伊1983年统计,全美国7314个上层掌权人物只占人口0.03%,却控制了全国工业、电网、交通、公用事业、银行资本的50%,保险资产的1/3,全国最大投资公司,私人基金会和大学资产的1/2.控制了电视网、电报系统,以及第一流的律师事务所。
(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资本输出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具有了特别重要意义,这是因为
(1)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必由之路。
随着垄断的形成,一方面金融寡头攫取了大量的垄断利润,积累并掌握了巨额的货币资本;另一方面,国内有利的投资场所已经不够,金融资本家就必然把大量的过剩资本输出到国外去。
(2)资本输出也是金融资本争夺世界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的需要。
垄断造成的大规模生产,使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来源问题愈加尖锐,为此而展开的国际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资本输出可以越过对方的贸易和关税壁垒,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迅速占领和垄断市场。
把资本输出到落后国家直接开发资源,就是垄断廉价原料的稳定来源的最好办法。
大规模资本输出的结果就,一方面,它使金融资本的势力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加强了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剥削和统治;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对世界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交流起了促进作用。
(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和垄断组织向国外扩张势力范围活动的加剧,垄断组织之间争夺国外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起来。
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各国垄断组织之间取得了暂时妥协,达成了国际性协定,以资本输出为基础,形成了垄断世界市场的国际垄断同盟。
国际垄断同盟是资本主义各国最大垄断组织根据协定而结成的国际性经济同盟,其目的在于瓜分世界市场,制度垄断价格,控制生产规模,垄断原料来源,分配投资场所,以保证共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必然导致从领土上分割世界。
世界被分割完毕是帝国主义时期的特点。
随着帝国主义统治的形成,世界被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数众多的被压迫民族,一部分是为数甚少,掌握着巨额财富和军事力量的压迫民族,由此在世界上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列宁概括的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二次大战后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例如,垄断组织的规模、垄断经济统治的范围大大扩张,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国际垄断资本财团建立了对世界经济的支配地位,资本的国际流动出现新的特点,国外直接投资、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规模和速度空前增大,国家出面的国际垄断调节活动频繁,经济走向区域化、集团化、全球化,就殖民主义瓦解后,“新殖民主义”出现,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等。
不难看出,这些新情况、新特点的出现,大都是列宁概括的经济特征的扩大和发展,有的是改变了表现形式,有的是帝国主义经济实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这说明,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和基本经济特征的理论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武器。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垄断资本关系在其初期起过促进生产和巩固资本统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垄断加快了生产集中和大规模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生产方式不断革新,管理走向科学化,资本实力大大增强。
第二,垄断组织获取大量高额垄断利润,有能力推动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第三,垄断组织从对内对外的剥削和掠夺活动中获取高额利润,
有能力提高作为自己直接剥削对象的劳动者的报酬,并以高薪造就一批工人贵族,这样不仅能缓和国内阶级矛盾,而且使社会消费力提高,缓和国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第四,垄断组织(并迫使非垄断企业一起)能在一定范围根据市场销售情况调节生产和供给,垄断组织之间达成协定或默契又在一定时间内减少了市场争夺的破坏作用。
总之,由于垄断统治确立初期,资本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因而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同时,帝国主义对外扩张主要是对殖民地附属国的掠夺,对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起了巨大作用。
由于这一切,19世纪70年代垄断产生和发展的时期正值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处在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这三者几乎在同一时段存在,绝不是偶然的。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发展的结果。
但是,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垄断在高一级层次上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但这仍然是在资本关系可能的范围之内。
资本关系在总体上对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和阻碍作用不仅还存在,而且出现了包括竞争的破坏力加大、垄断造成经济技术停滞趋势、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更不平衡、殖民地附属国被剥削被压迫更加严重等垄断时期的新现象。
这就使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重新走向尖锐化。
这时,资本关系和社会化大生产冲突之剧烈,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破坏力、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所造成的后果,也都远超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待到这些矛盾激化,垄断资本主义关系又表现出不适应更高一级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于是资本主义有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矛盾尖锐、主客观条件成熟时,发生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资本主义被推翻,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另一个方向是继续在资本主义轨道上发展,逐渐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局面。
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得资本主义。
正如列宁所指出:“国家同势力极大的资本家同盟日益密切地溶合在一起。
”这种融合的经济意义在于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充分发挥国家的经济职能,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以维护垄断资本的
利益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为目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194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的时期。
这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国营的铁路、邮政、电话、道路和交通运输设施,国家举办储金局、专卖事业等。
有的国家为了发动侵略战争,国家出资建立军火或军需品工厂,国家预算中增加军事采购,甚至对一些企业实行国有化。
列宁在考察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时指出:德国已经“使旧的资本主义即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变成了大托拉斯、辛迪加、卡特尔的资本主义,这个集团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国家化原则,把资本主义组织之中。
”这些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早期形式。
(2)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稳定发展、并带有特殊性的时期。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为了动员一切力量来支撑战争,普遍建立了战时经济管理机构,对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领域实行国家的直接控制,采取了强制性的调节措施。
它们还对生产各种军需品的私人垄断组织给以津贴和贷款。
有的国家将一些重要企业实行国有化,或由政府拨款兴建一些急需的工厂交私人垄断资本家经营。
这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持续了5年之久,而危机过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萧条。
为了摆脱危机,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宣布停止实行金本位制,采用管理通货制度,运用财政货币杠杆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进行直接干预和调节。
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是当时国家干预经济的典型。
“新政”一方面通过增发国家债和税收渠道,取得大量款项,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基金。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发放贷款和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来干预货币信贷活动,支持大银行和刺激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通过对各工业部门规定产量限额和产品价格,来调节生产和市场;通过由政府大规模兴办公共工程,来扩大就业和提高社会购买力;通过给缩减耕地面积的农场主以津贴,以及销毁大量过剩农畜产品,来挽救农业危机。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采用了国家调节经济的各种手段。
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各交战国普遍建立了许多直接管理制经济的专门机构,国家调节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基本经济部门。
为进行法西斯战争,日本政府制定了《国家总动员法》,并确立了严格的统治经济制定,国家对工业、农业、金融、医疗卫生、交通、能源等所有部门和行业实行全面管制。
在大战期间,美国政府拨款创办了近1600个国营工厂。
国家给垄断私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和各种津贴;政府承担对私人企业提供原料、设备和劳动力的任务;国家采购大量增加;对全国的工资和物价也实行了国家调节。
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出现的第三个高潮。
如上所述,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时期,为了适应战争和摆脱经济危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对经济实行管制和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过三次高潮。
但是,战争和危机一过去,各国又都纷纷取消经济的管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因而又出现了三次回潮。
所以,这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3)从50年代开始到现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广泛高度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社会化高度发展条件下的发展,因而具有经常性、稳定性的特点。
第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适应社会化资本再生产的需要,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获得了普遍地发展,因而具有广泛性和特殊性的特点。
第三,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具有系统化、制度化的特点。
国家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全面干预和调节经济,成为整个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其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加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矛盾:(1)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求相对狭小两者之间的矛盾。
战后由于科技革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经历了20多年的“黄金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扩大的趋势更加明显。
人民群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