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纷繁的史料堆积之下、复杂的历史事件之中,总有一条内在的历史脉络,隐含着内在的历史逻辑。历史教师的作用就是努力厘清历史脉络,将“人”的历史讲出来。

二、教材分析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节内容上承《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从横向上以最后一个观察角度即文化维度来介绍这一历史时期,从而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角度一起全方位构筑起辽宋夏金元的概貌。从纵向上看,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上承魏晋至隋唐五代,下启明清,尤其是两宋文化,既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又因其独具创新而对后世影响深远,具有承上启下的突出作用,其中的突出范例即为新儒学——宋学及其后理学的创立和发展。

本课教材从四个方面展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发展,分别为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同时分别对应文化发展的四个新变化——学术上佛道儒的合一、阶层间雅与俗的共赏、地域上中西方的互通、各民族文字的借鉴与影响。从正文篇幅上看,本课叙述重点为“儒学的复兴”,但与其他三目篇幅相差不大;“少数民族文字”一目的叙述较为具体,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观察角度。

三、教学主题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新变化:立体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历史的通史学习,学生大致上有辽宋夏金元各政权更迭的先后印象,但记忆并不准确,对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了解较少,史实不清。但在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新发展有所了解,可借助“最近发展区”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六、教学目标

本课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根据这些要求及教材内容,本课的目标包括:

1.运用时空定位,理解两宋文化辐射周边、影响后世,认识两宋文化是了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新变化的聚焦点。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这一时期学术上佛道儒合一、文艺上雅与俗共赏、科技上中西域互通、文字上各民族借鉴的情况,理解辽宋夏金元文化的新发展,培养对这一时期先人的创新意识的认同感。

3.结合辽宋夏金元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分析这一时期文化新变化的原因,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成就的自豪感,提升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与信心。

七、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两宋新儒学是学术上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难点:理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新变化是在学术、文艺、科技、文字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八、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从明、暗两条教学线索入手。明线为辽宋夏金元文化发展的四个新变化:学术上佛道儒的合一、阶层间雅与俗的共赏、地域上中西方的互通、各民族文字的借鉴与影响。暗线为“新儒学的内容、特点和影响”,以此作为串联起其他各目的内在线索。

九、教学活动过程

【课堂导入】

步骤一:时空定位,聚焦两宋。

学生活动:结合辽宋夏金元政权更迭的时间表和空间示意图,推测空间上两宋文化可能辐射周边,时间上两宋文化可能影响后世。

步骤二:给出材料,引出主题。

材料1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材料2

(宋文化)既是中华文明历史积累的产物,又是宋人全面创新、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高峰。

——杨渭生等:《两宋文化史》教师活动:请学生结合材料的关键词说明除时空因素外,聚焦两宋文化来了解本课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聚焦两宋,了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新变化。

教学设计意图:本课的学习可以聚焦两宋文化,不仅因其在时空定位中辐射周边、影响后世,更因两宋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高峰,既因积累而承前,又因创新而启后。教师通过呈现简单的时空图示和简短的两段材料,从“两宋文化”“新变化”两个关键词切入本课,加深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印象和理解。

【学习任务】

1.导入学习任务一::如何理解两宋儒学的发展反映了学术间的交流与融合——佛道儒合一?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材料3

(理学或道学)中人感觉到儒家的道理浅近简单,不足与佛教、道家之玄妙境界相抗,故都努力吸收佛教、道教的教义最抽象的部分、最玄远深奥的部分,用来对儒家经典(特别是四书)给予新的注释以使儒家的义理愈益玄学化,其主要目的则是要配合政治上的统治,……使人们从逃避现实的出世法又回到讲求人事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入世法,……从不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又回到讲求尊王攘夷、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上去。

——邓广铭:《辽宋夏金史讲义》材料4

(两宋)新儒学以儒家为宗,吸收佛、道诸家的有益成分,指宋学及由宋学衍生出来的道学(宋室南渡后兴盛起来的理学)。

——杨渭生:《两宋文化史》材料5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

设置问题链:

①结合第8课已学知识和本课导语,分析为什么北宋需要复兴儒学?

②结合本课导语,分析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目标?

③结合材料回答,为实现目标,两宋儒学是如何进行自我改造的?

④结合材料和课后“问题探究”,如何理解程朱理学之“理”?由此分析南宋以后程朱理学受官方尊崇的原因?

⑤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两宋新儒学之“新”?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

①回顾第8课“三国至隋唐时期佛、道的发展与盛行”以及“佛道对儒学的影响和冲击”,再结合本课正文第一句,理解北宋复兴儒学的必要性。

②仔细阅读本课教材的导语,根据教材“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理解北宋复兴儒学实为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③仔细阅读材料,理解两宋新儒学将儒、道、佛合一。

④仔细阅读教材正文与课后的“问题探究”,对材料5进行分层阅读与分析,理

解:程朱理学之“理”从宇宙观来说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世界的本原;需经“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才能实现理学的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成为洞察“理”的“圣人”。同时,结合材料3和课后“问题探究”

的其他材料,由此分析南宋以后程朱理学受官方尊崇的原因:“理”的内涵是三纲五常,有利于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⑤仔细阅读教材,结合儒学复兴的背景理解两宋新儒学之“新”在何处?

两宋新儒学融合了儒、道、佛思想,由汉学以来注重章句训诂(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转向研究义理,注重心性修养,使儒学抽象化、哲学化。

教学设计意图:本环节内容为本课的难点。教师以问题链的形式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推进课堂生成,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儒学的复兴,有助于本课难点的突破。教材中的正文表述较为精炼,需要结合课前的导语、课后的问题探究中的材料来加深理解,教师适当补充史料作为支撑,以较为精炼的两段史料实证两宋新儒学发展的表现,体现了两宋的创新精神,例证了儒学的复兴和新发展是这一时期在文化学术方面的新变化,同时为接下来学习任务的展开做铺垫。

2.导入学习任务二:如何理解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反映了阶层间的交流与融合——雅与俗共赏?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材料6

宋代理想的儒家类型是“通才”,一个人同时是学者、诗人和政治家,可能还是哲学家、画家。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