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篇范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篇范例)
第一篇:浅谈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师教手段等等,我们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与利用。

广泛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资源进行开与优化,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与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载体是教科书。

教科书现在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它仍旧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因此各学科教学都应用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在教学实际中,我和我的同事作了如下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

我们知道,编者对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用意,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教材编排有一定原则及编组规律,加上我国地区气候、季节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因而不可能照顾各地区
教学。

我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十一册教材第六组为例,这组教材是按照“导读、课例、读写例话、积累·运用”来安排的。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训练重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要求。

我便把这则“读写例话”提到课文教学之前,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文章的表达方法领悟起来就容易多了。

如果我们教学时,就教材而教教材,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困难。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材”不一定专指学生,它也可以指教材。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处理教材时才会有自己的独创性,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教材的作用。

对于那些似乎一览无余,认为没有什么可上的课文,更需要教师去挖掘新的内容。

如:教学《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一组“咏物言志”的古诗时,要让学生体会“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这一主题思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我便先复习《梅花》《菊花》等古诗,让学生通过复习产生学习迁移,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资料,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能就教材教教材,把教材教“死”了。

要知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例子的学习迁移。

二、对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将学生的学习定
义为校园、课本,因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比较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大自然的体验,绝大部分来源于课本。

而对身边的大自然,社会的万物万象是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

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开发利用好了这些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资源,会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研究分析,我乡地处丘陵农村的特点,综合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对学校所开设的美术、地方、科技、综合实践等学科性课程进行整合,补充或拓展,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加学生实际和活动途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十一册教材有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与周围的环境”的调查。

需要学生运用美术、科技、综合实践方面的能力才能完成。

我们组织学生就调查制定了计划,×××环境调查表,以及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路线示意图)。

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三、对师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
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师最需要开发和利用的资
源宝库。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要像历史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一种最具主动性、发现性、创造性的学习。

有位著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与极力、唤醒、鼓舞。

”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

我们知道,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而对问题的陈述表达往往是个性化的。

教师要给学生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权利,允许他们敢于质疑、追问和探索。

记得在有一次上公开课教学时,我利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复述找到妈妈一段,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图上画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并且说出了是他在课外书上看到的。

再场的老师都愕然。

但是,课后我马上去查阅资料、请教生物老师,果然像那位学生所说的那样。

于是第二节课,我便表扬了他。

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见解,点滴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要适时指导、引发他们进行思考,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形成探索问题的意识。

过去,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

有一部分教师,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教学所需时,往往一棍子将学生打死。

细想起来,作为教师,本该服务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下的学生,关注学生现场学习状况,对学科教学而言,本来就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不能只允许学生跳入自己设计好的坑,应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最高目标。

因此,作为教师,当一个孩子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时,宁可把它看成是孩子的优点,而不要
轻易看成是缺点,也许我们看似荒唐的举动,便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实施者、合作者,是学生直接接触学习、模仿的对象。

因而,就其本身来讲,就是极为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虽然它是隐性的,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是显性的。

同时也影响着他们语文知识能力的构建。

一个教师只有让自己先感动自己,才能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我们认为,①教师的示范朗读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手段,它可以促使学生从教师的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去感悟。

②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③创设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利。

④除了上边所列的课程资源外,教师还可以开发利用好诸如现代信
息技术、学生家庭等资源。

综合上述,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种格局的学习环境,以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与学习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兴趣,好奇心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学得”,在课外实践中“习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蒿小梅
(安定区湾儿川小学)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师教手段等等,我们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与利用。

广泛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资源进行开与优化,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与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农村小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所以语文教学并非课止教止、课止学止。

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鲜活有利的因素,把课本与课堂、课外结合起来,跳出语文学习僵化的模式和狭小的天地,“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赋予语文学习无限的空间与时间。

“书到用时方恨少”。

同样发明创造并非到真正要发明创造时才想起培养创造能力,而应当从小、时时处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学习并非“为学而学”,单纯的学到些知识,还要求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更要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行动的空间。

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运用,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更要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运用语文的空间,认识知识的无穷魅力,实现知识的真正价值,给学生一个策划的空间。

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载体是教科书。

教科书现在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它仍旧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因此各学科教学都应用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在教学实际中,我作了如下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和感受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规律,提高语文的水平。

这也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
师应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是教科书,教师应当充分开发语文教材资源,准确把握教材,努力用活教材。

我们知道,编者对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用意,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教材编排有一定原则及编组规律,加上我国地区气候、季节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因而不可能照顾各
地区教学。

我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十一册教材第六组为例,这组教材是按照“导读、课例、读写例话、积累•运用”来安排的。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训练重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要求。

我便把这则“读写例话”提到课文教学之前,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文章的表达方法领悟起来就容易多了。

如果我们教学时,就教材而教教材,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困难。

1、调整课文,灵活变通
教材编写者在编排教材时,已经考虑到了选编课文的内容、体裁以及时令的变化等,但是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适当地将课文顺序调一调,会起到好的效果。

如小学语文教材《如何选择读书》一课,这是一篇关于指导学生阅读习惯的文章。

新课标要求:“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

”既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便决定了选择读书是一种必备的习惯和能力。

这篇课文正是这个目的,意在使学生明确认识,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而本课却置于教材尾部,这样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这一能力,课文的真正价值不能充分体现。

如果将其调整至第一单元进行教学,学生学期初便可以学习这一方法,在一学年的学习生活中反复历练、形成能力。

如若按照教材顺序,把课文放在最后学习,学生是否真的会学有所得,教师已无时间去动员指导了。

2、活用教材,彰显语文本色
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完整意蕴,有浑然不可分割而又渗透表里的特定神韵,语文教学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应该用整体的眼光内化文本资源,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走进洋溢生命和情感的文本之中。

如《庐山的云雾》的教学,老师应充分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完整归纳思维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如对于课题《庐山的云雾》的理解,老师不能是生硬地说教灌输,而应是随文渐入佳境,教学中表现为: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与流连,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引导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如此,让文本真正成为“生气贯于其中”的艺
术生
命体,然后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学生书写内心的感叹,使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内心情感体验达到仁智双修的理想境界。

3、整体驾驭,使语文课堂通透明静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技能教育,还是一种情感熏陶与冶炼。

在课堂上应真切地感染学生,从单元的整体视角正确、科学地分析、驾驭教材,构建创造情境、情感熏陶的教学模式。

教师还要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材,发掘教材中的美,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和发现美的存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

如小学语文中《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写的是作家巴金先生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从文章的思想上看,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体现了词句的含蓄之美。

从文章语言来看,语言通俗易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排比等手法,既形象生动,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

教师在感受教材美、思想美的基础上,将这些美融入教学之中,与学生一道共同分享。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使学生能带着兴趣、好奇心去学习,不断跨越学习的障碍,让学生能真正学有所得,提高语文素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材”不一定专指学生,它也可以指教材。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处理教材时才会有自己的独创性,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教材的作用。

对于那些似乎一览无余,认为没有什么可上的课文,更需要教师去挖掘新的内容。

如:教学《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些“咏物言志”的古诗时,要让学生体会“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这一主题思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我便先复习《梅花》《菊花》等古诗,让学生通过复习产生学习迁移,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作者和时代背景
的资料,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能就教材教教材,把教材教“死”了。

要知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例子的学习迁移。

二、对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将学生的学习定义为校园、课本,因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比较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大自然的体验,绝大部分来源于课本。

而对身边的大自然,社会的万物万象是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

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开发利用好了这些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资源,会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研究分析,综合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对学校所开设的美术、地方、科技、综合实践等学科性课程进行整合,补充或拓展,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加学生实际和活动途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十一册教材有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我们与周围的环境”的调查。

需要学生运用美术、科技、综合实践方面的能力才能完成。

我们组织学生就调查制定了计划,×××环境调查表,以及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路线示意图)。

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当前,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把“课本”视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现象,而忽视了丰富多采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从而导致了师生唯“课本”“教材”是从,严重束缚了师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为此,我结合教材单元训练的重点,启发并带领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亲自去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妙风光与神奇世界。

如:在教学《水乡歌》《小镇的早晨》一单元之后,我特意带领学生去游林川的大街小巷:林川的路多、人多、菜多,回来后他们写下了“菜乡歌”;他们亲自到林川美食一条街去观察、体会那里的人为风情,写下了“林川的早晨”。

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也陶冶了学生的爱美情操;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同时大大的
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因此,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对作文教学来说大有益处。

今年初春的一天,阳光明媚、春风融融。

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去观察各种花草树木的变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悟、触摸大自然:他们有的发现枯草中间露出了点点新绿;有的看见光秃秃的树枝间抽出了嫩嫩的新芽;有的采撷到了沟坡、河岸上的五颜六色的小花,放在鼻端贪婪地吮吸着那淡淡地清香;有的拔出草根咀嚼着、回味着那丝丝的甜蜜;还有的为“春溪水暖鸭先知”的小鸭子而欢呼,为翩翩起舞的蝴蝶而雀跃。

更有甚者,爬上柳树折下柳枝、拧制成柳笛,吹出春天来临的赞歌……回来之后,我便以《春天来了》为题让学生习作。

很快,一幅幅春意盎然、生动有趣的“早春图”便在学生的笔下一挥而就,展现在我的桌前。

看着孩子们那一篇篇充满稚嫩与童贞、散发着春天泥土气息的习作,我不禁感慨万千……。

以上是作文教学方面阐述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而在口语教学、阅读教学、识字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我们更是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贴近大自然收集有关素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来学习语文,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可见,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既克服了课堂上教师空洞的说教、学生们乏味的听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感悟的能力,从而学生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水平也得到大大地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对师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师最需要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宝库。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
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要像历史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一种最具主动性、发现性、创造性的学习。

有位著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与极力、唤醒、鼓舞。

”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

我们知道,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而对问题的陈述表达往往是个性化的。

教师要给学生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权利,允许他们敢于质疑、追问和探索。

记得在有一次上公开课教学时,我利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复述找到妈妈一段,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图上画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并且说出了是他在课外书上看到的。

再场的老师都愕然。

但是,课后我马上去查阅资料、请教生物老师,果然像那位学生所说的那样。

于是第二节课,我便表扬了他。

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见解,点滴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要适时指导、引发他们进行思考,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形成探索问题的意识。

过去,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

有一部分教师,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教学所需时,往往一棍子将学生打死。

细想起来,作为教师,本该服务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下的学生,关注学生现场学习状况,对学科教学而言,本来就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不能只允许学生跳入自己设计好的坑,应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最高目标。

因此,作为教师,当一个孩子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时,宁可把它看成是孩子的优点,而不要轻易看成是缺点,也许我们看似荒唐的举动,便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实施者、合作者,是学生直接接触学习、模仿的对象。

因而,就其本身来讲,就是极为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虽然它是隐性的,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是显性的。

同时也影响着他们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