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语文备考:文言虚词解答方法探究 - 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语文备考:文言虚词解答方法探究- 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是选择题,大体有以下几种题型:
①、四个选项四个虚词,判断用法和意思的异同。
每项各选两个句子,一句选自考卷的文言文,一句选自所学过的课文;同一选项的两个句子包含有同一个虚词,这是各地考卷最通用的题型。
②、四个选项同一虚词,判断用法和意思的异同。
③、两两比较判断不同虚词用法和意思的异同。
在虚词的分析中容易出现以下误区:
1、虚实不分
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
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再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
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以今释古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如果不够注意就会理解失误。
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如果不能通晓古今,了解这一特殊性,就可能出现“以今释古”的错误。
3、不合语境
虚词词义同样具有多义性,理解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理解。
要善于辨明用法,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
否则就会混淆词义,理解失当。
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
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4、顾此失彼
在文言文中,有时候两个虚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从而产生固定的意义,理解时若只关注单个虚词的含义而没有顾及其整体结构,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断章取义的错误。
如“仆
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一句中的“为”不宜单独解释,而应与“所”结合起来解释,共同构成表被动的“……为……所”式结构。
在一些单个虚词构成的固定句式中,要注意虚词与其他成分的组合关系,不能随意肢解结构。
如“西伯,伯也,拘于羑里”一句中的“也”,不能因为其在句中就误以为是在句中表停顿,起提示作用。
这应看整个句中,它实际上重在与前者发生关联,“西伯,伯也”是判断句,此处的“也”为语气词,表判断。
而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后一句应断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而不能断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所以“也”只能理解为句中表停顿的语气词。
备考文言虚词掌握虚词推断“五法”和备考“三抓”。
【“五法”是指】: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用“焉”作例子来说明。
例“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的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
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
“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而“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2、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3、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例如“舟遥遥以轻愚,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4、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句,“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察语法结构,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持璧却立”不会是连动结构,作谓语,由此可见,故句中“因”的用法作“于是、就”解。
5、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
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为承接,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为转折,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说明判断不准。
【“三抓”是指】:
1、抓重点。
《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
2、抓课文。
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
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3、抓落实。
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
“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