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学习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学习要点
一、解题
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

泰山,亦称岱山、岱宗。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

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

关于泰山的评论有:
卢卡斯:泰山兼有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阔眼界,这是中国对人类遗产的巨大贡献。

郭沫若:泰山应该说是中华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季羡林: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姚鼐与桐城派
姚鼐(1732—1815),清家。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

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

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

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

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主要作家。

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

又发展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

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

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

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桐城籍,故世人将他们及其追随者称作“桐城派”。

桐城派兴于清康、雍,盛于乾、嘉,衰于民初,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势力最大的一个流派。

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所仅见。

桐城派文论的核心是义法。

明确提出义法说和对义法的内涵进行
反复阐述的是方苞。

他主张“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基本上是宋儒的义理,但又力戒空疏,强调济于实用;还主张“言有序”,是说文章讲究表现形式,要有章法结构。

义法的完整概念,是指有内容、有条理、结构谨严、合乎体制的文章。

义与法的关系,有主有次,相辅相成,内容和形式要成为完整的统一体。

方苞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着形式。

义法说还包括对谋篇布局“尚简去繁”的要求和对语言文字“雅洁”的提倡。

其后的刘大櫆在义法说方面,又加以丰富和补充,强调了散文应具备的情感和气势。

他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固然居首要地位,但艺术本身却有相对的独立性,提出了神气音节说。

所谓“神”,大体是指作者的性格特征、思想修养在艺术上完满而成熟的表现;所谓“气”,大体是指流注在作品中的气势及其所呈现出的面貌;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错综配合的句式结构和抑扬顿挫、琅琅可诵的语言因素。

后来桐城派文人都把因声求气奉为不易之旨。

方苞兼论义法,刘大櫆以法为主,姚鼐则扩充和发展了方、刘之说,使桐城派文论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姚鼐论文的主要创见有以下三点:
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

姚鼐生当乾、嘉考据风盛之时,他将宋、汉学和辞章结合起来论述文章和学问的息息相通,正是他论文解识宏通之处。

这对扩张桐城派的壁垒起了很大的作用。

提出选文和的标准,即“文章八要”的主张。

他在所编选的《古文辞类纂》的序目中说:“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

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者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

”他所说的神、理、气、味,是指文章的思想、精神;格、律、声、色,是指文章的形式及语言的音韵文采。

精寓于粗,即内容寓于形式。

从而概括出散文创作艺术的特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艺术论。

提出文章风格的阴阳刚柔说。

他将不同的艺术风格概括为阳刚阴柔两大类,认为这两种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又会产生多种多样
的风格来。

他还认识到文章风格主要是作者才性和气质的表现,可以通过艺术形象来分析和显示作者的风格。

这是对古文家在文学风格理论方面的概括和总结,是桐城派文论的精彩之处。

三、内容分析
各段主要内容:
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2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3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4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在文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3幅壮丽的图画:
第一幅是雪后登山图。

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乘”“历”“穿”“越”“至于”这几个动词不但由远及近地交待行程,而且也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

如“乘”字写出了作者顶风冒雪赶路的情形,“穿” 形象地暗示出峡谷的幽深。

下面转入对登山的描叙。

“由南麓登”,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稍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是总写他与友人的登山路线。

在这幅登山图中,作者对“南麓”“中谷”“天门”“东谷”或叙或描或议,随意点染,然后重笔描出泰山极顶的雪景,这是一幅以视觉为主的鸟瞰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幅图画以南天门为主体,峰上是圆圆的晚日烛照天南,峰下是起伏的徂徕,蜿蜒的汶水和鳞次栉比的泰安城郭,峰的左右是负雪的群峰,这些渗透着大自然磅礴气势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构成了一种无比壮美的意境,而那皑皑的白雪、淡淡的夕照、飘然的雾带又在壮美中涂上一层柔和的色彩。

白雪和红日,静穆的群峰与飘动的雾带,在色彩、动静上又构成了对比和映衬,使这幅雪后登山图呈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绚丽色彩和生动气势。

第二幅是泰山日出图。

作者仍是先交待时间、地点和动机:“戊
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这是幅静态的画。

但一个“待”字却写出了观日出的虔诚和急迫的心情。

接着描绘日出前的气候和周围的景色:“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这是写气候恶劣,但气候越是恶劣,也就越能反衬出作者观日出的虔诚。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这是写日出前周围群峰的景象,一个“稍”字点出了天气由阴沉逐渐向晴朗转化的过程,也暗示天出现亮色。

下面正面写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由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在这段描叙述中有速度的变化,有色彩的变幻,有大海的衬托,更有红日升空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

它把泰山日出的雄浑气势、斑斓色彩写得淋漓尽致,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又用西边群峰作进一步的渲染和陪衬:“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概,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次突出了日观峰这幅主景。

第三幅是泰山景物图。

这是作者观日出后游兴的余波,也是让读者在观日出的强烈震动和感奋后来个间歇小憩,表现了作者在构图上疏密有致、浓淡相宜的特色。

作者叙泰山景物分两个方面,一是名胜古迹、祠宇、石刻,抓住特征,几笔带过;另一是描绘自然景物,作者抓住三多(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石少圆、少杂树)、三无(无瀑布、无鸟兽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寥寥几笔就把泰山的山、水、树、石的特点概括无余,使泰山极富有个性,很见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

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四幅画面,以登览为线索,把以日观峰为主景的泰山风貌以及日出前后的景象准确而富有气势地描述出来。

为什么等待戈多
——解谜《等待戈多》
高二(3)程辽
习惯于传统戏剧中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精美凝炼的对白,《等待戈多》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然而这部废话连篇的无戏之剧却把无聊、空虚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精彩程度比起情节跌宕的传统戏剧,倒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全剧有关戈多的信息也只有四处。

首先是:
“爱斯特拉冈(后称‘爱’)咱们到底要求他给咱们做些什么?
弗拉季米尔(后称‘弗’)你当时难道没在场?
爱我大概没好好听。

弗哦……没提出什么明确的要求。

爱可以说是一种祈祷。

弗一点不错。

爱一种泛泛的乞求。

弗完全正确。

爱他怎么回答的呢?
弗说他瞧着办。

爱说他不能事先答应。

弗说他得考虑一下。

爱在他家中安静的环境里。

弗跟他家里人商量一下。

爱他的朋友们。

弗他的代理人们。

爱他的通讯员们。

弗他的书。

爱他的银行存折。

弗然后才能打定主意。

爱这是很自然的事。

弗是吗?
爱我想是的。

弗我也这么想。

(沉默)”
无异于废话。

再看第二处。

“弗哦,他是……可以说是个相识。

爱哪儿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

弗不错……我们跟他并不熟……可是不管怎样……
爱就我个人来说,我就是看见了他的面也不认得他。


后面两处是写孩子上场告诉等待着的爱和弗,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

剧中并没有明示戈多是谁或是什么。

据说1958年该剧在美国上演时,导演问作者戈多到底代表什么。

他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可见作者也只是发现了一种现象,而谜底似乎连他自己也未能揭晓。

根据剧中人物混乱的语言,我们大概可以拼凑出,戈多是爱、弗二人每天都在等待的人,但他俩也搞不清戈多是怎么回事,戈多每天都可能来但每天都没来。

如果说戈多是某个具体人或者某个具体事,或是代表希望,爱、弗就不必只是百无聊赖地等待,都可以去寻找、去追求,就像传统戏剧中写的那样。

他们几次等得无聊透顶,绝望地喊:“我们干什么呢?我们干什么呢?”难道竟是他们想不到去寻找吗?不,是他们不能寻找,因为戈多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

仇不得报的时候,哈姆雷特就会挥舞着宝剑复仇;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时候,罗密欧与茱莉叶就会向命运宣战;梦中的天边外不能到达的时候,罗伯特就会被遥远的理想所折磨。

若是罗伯特如愿以偿地出了海,便会因为失去露丝而使理想悲剧变成爱情悲剧。

为生存、为情感、为信念而奋斗,这些都是有意义的故事。

人总是在追求中。

但如果所有这一切的追求都有了结果呢?一个指向没有指向的概念就产生了。

人们就开始等待戈多。

因为空虚,所以追求。

追求到的都不是要追求的,要追求的追求不到,因为它不需要追求。

它是什么?
等待戈多,此时戈多已经来了。

他在哪儿?
谁是戈多?
以上三个问题有着同样的答案。

人人都忙。

想做一件事,去做,做完了,再想做一件事,再去做。

做过去的事,一件、两件、三件……在做的事,一件、两件、三件……要做的事,一件、两件、三件……我们就像是等待戈多的两个人,传帽子当游戏,对骂是消遣,上吊来解闷。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意义,
要做这么多事?因为剥去事务繁忙的华丽外衣,我们不能面对自己的空虚。

心是永远不能遗失的,却是从人穿上外衣的一开始就被遗忘的。

所以人马不停蹄地忙碌、寻找、穿上更复杂的衣服,因为他似乎缺了点什么。

哪知道缺的不是衣服,而是穿衣服的主人。

等戈多的两个人说:“嗯?咱们走不走?”“好的,咱们走吧。

”然后他们坐着不动。

人能往哪儿走呢?换来换去也不过是一件衣服而已。

走也没走。

没走也走。

要去的地方已经在了,逃也逃不掉。

所有的衣服都穿遍了,不能满足。

这时候戈多就来了,就开始等待戈多了。

他既是想像中的衣服又是衣服后的人。

最厉害的大力士举不动的是自己。

很无聊,很难受,但是戈多不来,你怎么离开?
追寻戈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不过那时他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化身为了花花世界。

万般无奈,便只有等待戈多了。

[]:本文是程辽同学的一篇。

文中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对作品现实意义的分析很有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