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偏头痛临床效果

合集下载

针灸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46例

针灸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46例
睡眠 , 往会对治疗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往
参 考 文 献
12 治 疗 方 法 .
针 灸 组 :取 少 阳经 俞 穴 为 主 ,基 本 穴 为 头 维
( 侧 )悬 颅 ( 侧 )风 池 ( 侧 )太 阳 ( 侧 )百 会 。根 据 中医 患 、 患 、 患 、 患 、 辨证 分 型: 滞血 瘀 加 合 谷 ( 侧 ) 肝 胆火 旺加 太 冲 ( 侧 ) 痰 气 双 ; 双 ; 湿 中 阻加 丰 隆 ( 侧 ) 气 阴 不 足加 艾 柱 灸 足 三里 ( 双 ; 双侧 ) 以上 。
组4 4例 分 别 采 用 针 灸 和 中 药 进 行 治 疗 。 果 针药 组 总有 结
之脉……上抵 头角, 下耳后 ” 并结合临床表现本病 可辨证 为少 ,
阳 头 痛 。 笔 者遵 古 循少 阳经 取 穴 , 根 据 不 同 证 型 分别 配 以 合 故 再 谷行 气 活 血 、 冲平 肝 泻 火 、 隆 化 痰 降 逆 、 三 里 扶 正 培 元 , 太 丰 足 与 主 穴 相 配 共 奏 通 经 活络 、 痉 止 痛 之 功 效 , 头 痛 得 除 。 解 使
文 章 编 号 :0 4—75 2 l )3— 5 1 1 10 4 x(0 0 O 0 1 —0
与 针 灸 组 比较 , P <0 0 与 中药 组 比较 , . 5; △P <0 0 .5
3 讨

偏 头 痛 属 中 医 学 “ 风 ” 畴 。根 据 《 寒 论 》 脉 证 提 纲 头 范 伤 之 “ 阳 之 为 病 , I , 干 ,目眩 也 ” 《 枢 ・ 脉 》曰 “ 少 阳 少 V苦 咽 ,灵 经 手
中药 治 疗 偏 头 痛 7 例 , 得 良好 的 治疗 效 果 。现 报 告 如 下 。 8 取 1 资 料 与 方 法

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进展

次 。结果发现, 在改善头痛发作频率、每月头痛天数方面 , 治疗 第 2个 月, 针刺 组明显优 于伪针刺组 。在头痛发作频率降低超 过 4% 0 的患者的百分 比方面, 治疗第 1 、2月, 针刺组 明显优于 伪针刺组 。 从第 3个月起 , 由于伪针刺组效果有显著提高, 而使 2 组差异不 明显。这表 明, 中医个体化治疗可 以预防偏头痛 发 张 氏等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 的方法观察针刺 治 疗偏头痛 的疗效 。观察组 3 0例 以平刺 百会 、神庭 、本神 、率 谷配合 口服 安慰药物氟桂利嗪空 白胶囊 ;对照组 3 O例 口服氟 桂利嗪胶囊结合针刺安慰 穴 ( 四肢肘膝关节 附近无头痛 治疗作
董氏 预 防性治疗 9 7例患者, 治疗 组 5 O例, 患侧丝竹 取 空 、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太阳 、头维、风池, 外风加 曲池, 肝胆湿热加 四神聪、行间, 肝木乘土加足三里、气海 。留 针 5 i , 0 m n 1次/ , d 6 d为 1 个疗程, 休息 5d进行下一疗程, 共 3个疗程 。对照组 4 例, 7 口服 西比灵 4周 。结果治疗组 总有效
率 为 9 % 对 照 组 为 7 . 头痛针刺神庭、百会、头维、太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青年科 学基金 ( 913) 3 092 0
通讯作者 :王京京, - a E m n:W j5  ̄ ia tm j 7 1 sn . o
阳 、率谷 ;肝阳上亢加太冲, 血虚加 血海 , 痰浊加丰隆, 肾虚加 太溪, 血加 膈俞 , 瘀 留针 3 i , 次/ 。对照组 3 0m n 1 d O例 口服尼莫
用 的 穴 位 旁 开 3 h ) 针 刺 连 续 4周 , 周 3次 , i m处 , 每 口服 药 物 前

中医针灸能否有效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中医针灸能否有效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中医针灸能否有效缓解偏头痛的症状偏头痛,这一令人困扰的疾病,常常让患者苦不堪言。

在寻求缓解偏头痛症状的方法中,中医针灸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那么,中医针灸到底能否有效缓解偏头痛的症状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一下偏头痛是怎么一回事。

偏头痛可不是简单的头痛,它通常表现为单侧头部的搏动性疼痛,疼痛程度可能从轻微的不适到剧烈的难以忍受。

偏头痛发作时,往往还伴随着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精神压力、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等有关。

而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那么,针灸是如何在缓解偏头痛症状方面发挥作用的呢?首先,针灸可以调节神经功能。

研究发现,偏头痛的发生与神经系统的异常兴奋密切相关。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可以抑制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从而减轻头痛症状。

例如,针刺太阳穴、风池穴等穴位,可以缓解头部肌肉的紧张,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降低神经的敏感性。

其次,针灸能够调节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紊乱也是导致偏头痛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灸可以刺激体内激素的分泌和调节,使其恢复平衡,从而减少偏头痛的发作。

再者,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当偏头痛发作时,针灸可以刺激身体释放内啡肽等天然的止痛物质,从而减轻疼痛的感觉。

大量的临床研究也为针灸缓解偏头痛症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显著。

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相比,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疗效,不仅能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还能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当然,针灸治疗偏头痛也并非适用于所有人。

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病因复杂的患者,可能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方法。

而且,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确保穴位的准确选择和针刺的深度、角度等。

此外,针灸治疗偏头痛也需要一定的疗程和患者的配合。

针刺“四天穴”为主治疗偏头痛30例临床研究

针刺“四天穴”为主治疗偏头痛30例临床研究
针 刺“ 四天穴 ’ ’ 为主治疗偏 头痛 3 0例 临床研 究
宋玉 芳 。 蒋荣 民 曲 由
(. 1天津 市 第五 中心 医院 , 天津 3 0 5 ;2天 津 中 医药大 学 , 津 3 0 9 ) 04 0 . 天 0 13

要 目的 : 察针 刺 “ 天 穴 ” 主 对 偏 头 痛 的 治 疗 效 果 。方 法 : 无先 兆偏 头痛 患者 6 观 四 为 将 0例 随机 分 成 治 疗 组 和 对
注 : 对 照 组 比 较 , < .5 P< .1 与 P O0 , 00 。
表 2 治疗组 、 对照组头痛发作次数、 续时间、 持 疼痛程度及伴 随症状积 分比较 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发作次数 持 续时间 疼痛程度 伴随症状 总分 治疗后积分减少( %)
间 .持 续 2 d以上 计 6分 ,2 1h
22 对照 组 E服布 洛芬 , 次 2 0 , 日 3次 。 . I 每 0 mg 每
2组均 连 续治 疗 8周 。在 观察 期 间均 不 用其 他
1 . 纳入 标 准 ( ) 合 无 先 兆 偏 头痛 ( 通 型偏 2 1符 普
头 痛 ) 断 标 准 ;2 年龄 1 ~ 0岁 ;3 疼 痛 强度 属 扩血 管药 及止 痛药 。 诊 () 87 () 于 Ⅱ级 ( 度 痛 , 不 影 响 活 动 ) I 级 ( 轻 但 、I I 中度 痛 , 但 3 疗 效 观 察 不 影 响 活动 ) ( ) 临床 诊 断 , 排 除器 质 性 病 变 , 31 观察 指 标 比较 2组 患 者 治 疗 前 后 4周 内偏 ;4 经 可 . 如 脑部 肿瘤 等 。
5 0
收 稿 日期 :0 1 0 — 7 2 1 — 8 1 编辑 : 华 由 王 沁 凯

针灸临床案例详解

针灸临床案例详解

针灸临床案例详解案例一:头痛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40岁,头痛已有一周之久。

头痛性质为搏动性,伴随恶心和光敏。

患者曾在过去三个月内有过类似的头痛发作,每次发作持续约4-6小时。

疼痛部位在额头和双侧太阳穴附近。

患者过去有偏头痛的病史。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初步诊断为偏头痛。

建议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以缓解头痛症状。

针灸治疗方案1. 穴位选择:选择"太阳穴"、"合谷"、"印堂"等穴位。

2. 针刺方法:使用细针,进行轻度刺激,注意避免过度刺激。

3. 针刺时间: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周2-3次,连续治疗4周。

预后评估通过针灸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获得头痛缓解的效果。

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治疗效果可能有所差异。

建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头痛症状的变化,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案例二:颈椎病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5岁,颈椎病已有一年之久。

患者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僵硬和头晕。

疼痛常向上背部和肩部放射。

患者工作需要长时间坐姿,长期使用电脑。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初步诊断为颈椎病。

建议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以缓解颈椎病症状。

针灸治疗方案1. 穴位选择:选择"风池"、"天柱"、"大椎"等穴位。

2. 针刺方法:使用细针,进行适度旋转刺激,注意避免过度刺激。

3. 针刺时间: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周2-3次,连续治疗6周。

预后评估通过针灸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获得颈椎病症状的缓解效果。

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治疗效果可能有所差异。

建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症状的变化,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案例三:失眠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失眠已有三个月之久。

患者晚上难以入睡,睡眠浅,易醒,并且早晨醒来后感到疲倦。

患者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大。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初步诊断为失眠。

针刺治疗偏头痛

针刺治疗偏头痛

针刺治疗偏头痛
薛梅芝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01(020)004
【摘要】@@ 偏头痛,又称偏头风,其病发作,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多系肝经风火所致.目前认为本病是局部颅内外血管对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阵发性异常反应,疼痛呈搏动性,多偏于一侧,常伴恶心、呕吐等.由于偏头痛多见跳痛、刺痛,且反复无常,中医理论多归之于气滞血瘀痰阻.我们在临床采用阳陵泉、丰隆穴加局部取穴治疗,同时与单纯局部取穴治疗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rn一般资料rn治疗组45例,男19例,女26例;病程最长12年,最短1d.对照组42例,男20例,女22例;病程最长8年,最短1 d.两组病例均经脑电图、脑CT等检查排除占位性、感染性等病变.
【总页数】1页(P25-25)
【作者】薛梅芝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1
【相关文献】
1.针刺治疗急性期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J], 肖许珍;江海林;裴培;杨文明
2.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 [J], 王彦红
3.基于神经影像学的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预测的研究进展及思路探讨 [J], 董晓慧;周俊;程施瑞;贺文华;曾芳;梁繁荣;李政杰
4."通阳化郁"法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探讨 [J], 刘迪;刘志凤;于天源;耿楠;李珺瑜;张英琦;焦谊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单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取穴规律 [J], 王文通;王恩忠;李胜;卢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偏头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中医偏头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中医偏头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中医将偏头痛归纳为“头痛”范畴,并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据中医理论,头痛不同类型的发病原因各异,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以下将从中医角度详细介绍偏头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一、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1. 原因: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气血亏损:气血亏虚,导致脑海细胞缺氧、营养不良,从而出现头痛症状;(2)肝阳上亢:肝气郁结,阻滞经络,扰乱血脉,引发头痛;(3)肝经风热:由于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原因,肝经受热邪困扰,侵犯头部,导致头痛;(4)气滞血瘀:气滞日久,可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胀滞在头部,导致头痛;(5)肝肾阴虚:肝肾阴虚,火上攻心,上扰头部,出现头痛。

2. 类型:据中医理论,偏头痛可分为阳虚头痛、阴虚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血瘀头痛、寒凝头痛等类型,每一类型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二、中医治疗方法1. 草药治疗:(1)阳虚头痛:可选用补益阳气、祛风散寒的草药,如艾叶、当归、补骨脂等;(2)阴虚头痛:可选用滋阴潜阳、清肝熄风的草药,如生地黄、丹参、天麻等;(3)气虚头痛:可选用益气健脾、温肾固阳的草药,如山药、参、肉苁蓉等;(4)血虚头痛:可选用活血补血的草药,如当归、川芎、红花等;(5)血瘀头痛: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草药,如桃仁、川芎、牛膝等;(6)寒凝头痛:可选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草药,如附子、干姜、川芎等。

但使用草药治疗偏头痛需要根据病人具体症状和体质来调配草药。

2. 针灸疗法:(1)温针法:通过热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经络状况,如缓解肩颈部僵硬引起的头痛;(2)推拿针灸法:通过按摩和针刺相结合,调整气血运行,缓解气滞血瘀引起的头痛;(3)脑部穴位针灸:刺激额、枕、太阳穴等头部穴位,有助于缓解头痛症状,但需寻找合适的穴位和疗程;(4)三焦经针灸法:通过刺激手足三焦经相关穴位,调整气血平衡,缓解头痛。

3. 饮食调理:(1)注意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炸等食物刺激;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2、锌、镁等元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2)药膳调理:例如,“山药排骨汤”可益气养阴,缓解头痛。

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通过对病例材料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中医分型下,针灸、草药等治疗手段对偏头痛的疗效存在差异。

讨论部分分析了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以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样本数量较少等。

结论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为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引言、背景介绍、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临床应用、研究局限性、结论总结、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传统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于“头痛”范畴,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阴虚阳亢、气滞血瘀、肝火上冲等。

当前,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正逐渐成为临床上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中医分型治疗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表现和病因病机,综合运用针灸、草药、推拿等治疗方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肝清热的目的,从而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目前,对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探讨不同中医分型对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中医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不同中医分型在偏头痛患者中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以便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2. 比较不同中医分型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最佳的治疗策略。

3. 探讨中医内科分型在治疗偏头痛中的临床应用前景,为中医传统治疗在偏头痛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借鉴。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内科分型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为中医传统治疗在头痛疾病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针药并举治疗偏头痛43例临床观察

针药并举治疗偏头痛43例临床观察

偏头痛 ( ga e 是一种呈周期性 反复发作 的搏动性 头 Mi i ) rn
针灸配穴 合谷。兼风热者加薄荷 、 菊花 ; 气血虚者加黄芪 、 当
归、 熟地黄 ; 针灸配穴 : 足三 里。伴 眼 睑下垂 , 偏瘫 症状 者加
痛, 在一侧或 两侧 均可 , 是一种 常见病 、 多发病 。发作 时常伴
・ 包钢 医院 ( 100) 0 44 2O O 9年 9月 1 l lE收稿
甘草缓急止痛 , 内外合 治 , 共奏 活血化瘀 , 风通 络之功 。实 疏 践证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偏头痛 , 疗效 明显优 于西医疗法 。
后 , 痛 消失 如 常 人 。后 续 服 药 2个 月 巩 固 治 疗 , 访 多 年 头 随
12 诊断标准 : . 按照《 临床疾病诊 断依据治 愈好转标 准》 偏
头项执行。
2 治 疗 方 法
中药基本药物组 成 ; 芎 2 g 白芷 1g 天麻 1 g 羌 活 川 5, 5, 5, 1g 地龙 1g 细辛 5 , 5, 5, g 白芍 1 g 甘草 1g 5, 0 。用法 : 水煎 服 , 日 2次分早晚服 ,O天为 1 1 个疗程 。针灸治疗方法 : 主穴 : 百会 、 风池 、 阳 , 太 阿是穴。辨证加减 : 风寒 表症者加荆 芥 、 兼 防风 ;
病位在侧头部为少 阳经之所循行 , 属少 阳经病 变 。其病 因多
3 1 治疗标准 : . 痊愈 : 头痛及伴 随症 状完全消失 , 一切 如常 , 且半年以上不 复发 ; 显效 :头痛缓 解 , 基本正常 ; 转 : 好 头痛减 轻, 发作次数减 少 ; 无效 : 服药 1 月头痛不减 , 个 诸症无变化 。
有众多植物性神经 系统 症状 , 如恶 心 、 吐、 呕 面色 苍 白、 率 心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效果分析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效果分析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11-21T05:07:51.51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9期作者:赵文麟赵文树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效果赵文麟赵文树通讯作者(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北京市100009)【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效果。

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2年3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1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中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自主神经功能、血流速度,以及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的73.68%,P<0.05。

在疼痛情况方面,治疗前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RS(1.38±0.53)分低于对照组的(3.07±1.04)分,P<0.05。

在自主神经功能方面,治疗前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潜伏期(1.15±0.04)s低于对照组的(1.58±0.30)s,波幅(1.28±0.33)mV 高于对照组的(0.88±0.06)mV,P<0.05。

在血流速度方面,治疗前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动脉(57.91±0.90)cm/s、后动脉(37.72±1.15)cm/s,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9.46±0.94)cm/s、(40.93±1.85)cm/s,P<0.05。

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躯体功能(92.64±3.52)分、心理功能(91.08±3.67)分、社会功能(92.09±3.48)分、物质生活(90.65±3.92)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3.64±1.77)分、(82.19±1.46)分、(81.64±1.96)分、(82.64±1.92)分,P<0.05。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实用中 医药杂志 2 0 1 4 年3 月 第3 O 卷3 期 ( 总第2 5 4 期)
J 0URNAL OF PR AC T I CAL T RADI r I ' I ONAL CHI NES E MED I C I NE 2 01 4 . Vo 1 . 3 O No - 3

泻法 ,翳风平补平泻。② 中药。川芎2 0 g ,天麻1 0 g ,钩
藤1 5 g( 后 下 ),地龙 1 5 g ,熟 地 1 0 g ,全 蝎 5 g ,蜈 蚣5 g , 白芍2 5 g ,法半夏1 5 g ,柴胡 1 0 g ,杜仲2 0 g ,牛膝3 0 g 。 肝胆火盛者加龙胆草 、黄芩 、栀子 、丹皮 、生龙骨 、生 牡蛎 ,心 烦 者加 夜 交藤 、茯 神 ,痰 浊 内 阻者 加 茯苓 、陈 皮 、生 白术 ,痰 郁 化热 显 著 者加 竹 茹 、黄 芩 、枳实 ,瘀 久 者加 赤 芍 、延 胡 索 、桃 仁 、红花 ,缓解 期 可 根据 辨 证 加大补肾养 阴、补气养血之品。每 H l 剂 ,水煎2 0 0 m L , 早 晚分 服 。 对 照 组 :轻 、中度 偏 头 痛 予 口服 芬 必 得 l 粒 ,每 天 2 次 ,谷维素2 0 m g 、丹参片1 . 5 g ,均每 H 3 次 。重度偏头 痛 予 口服 麦 角 胺 咖 啡 因 ,于先 兆 期 或 头 痛 开 始 后 服 用 1 片 ,如效 不 显则 于数 小 时后 加 服 l 片 ,每 天不 超 过4 片, 每周用药不超过2 次 ,痛缓解立 即停服 ,后按轻 、中度 偏头 痛 治疗 。
两组均1 0 天为一疗程 ,根据病情 ,间歇3 天后 ,再 服1 个疗程 。避免诱发 因素 ,如避免气候 的影响 ,避免 香 肠 、奶 酪 、巧 克力 、红酒 、咖 啡等 食 物 ,避 免情 绪 紧 张 ,避 免服 用 血 管扩 张 剂 等药 物 ,可 做 瑜伽 、气功 、长 跑等运动 ,发作期宜在光线较暗的房间静卧休息。

针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

针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

内蒙古中医药第 39 卷2020 年 12 月第 12 期 I n 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9 No. 12 20201112.3两组治疗前后采用SF-36评分 观察组SF-36评分优于常规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两组SF-36评分(x ±“分)3讨论组别例数治疗前SF-36评分治疗后SF-36评分常规组6846.35± 19.5454.46±22.43观察组6946.61 ±19.8766.87±22.75t 0.0772 3.2147P0.93860.0016从中医学上讲,颈肩腰腿痛属于“伤筋”“痹证”的范畴,多 与外伤、劳损和受寒有关,病机多为寒湿痹阻、气滞血瘀、脉络 损伤等。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西医药或中医药的治疗方法,资料显示,中医针灸综合治疗方法对于颈肩腰腿痛有较好的治疗效 果。

通过本次临床研究证实,运用中医针灸综合治疗的方法,将针灸、按摩、中药内服、中药外敷联合作用于疼痛部位,能起到 祛风散寒、除湿化瘀、舒筋活络、通利关节的功效。

有效率高.能 够显著改善疼痛感受,同时还具有以下两点优势:①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由于中医针灸综合治疗方法能够直接作用于疼痛部 位,而且具有安全性高、见效快的优势,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冋。

② 价格低,接纳度高。

由于国家政策扶持,中医药及中医治疗基本 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行列,所以能够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接纳度以及配合度。

研究结果提示,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 组(/V0.05);常规组VAS 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综上所述,对颈肩腰腿痛采用中医针灸综合治疗方法,可明显提升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受,进 而提高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偏头痛临床效果分析

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偏头痛临床效果分析

例 , 效率 为9 . %, 有 2 0 两组 有效 率 比较 , 0 差异 有显 著性( < . ) 结 论 : 灸治 疗 气滞血瘀 型偏 头痛 有 明显 的疗 效 , 于对 照 组 , 毒 P O 5。 o 针 优 且
副 作 用小 , 从性 较好 。 依 关 键 词 : 头 痛 ; 滞 血 瘀 型 : 灸 疗 法 偏 气 针
部 的 发作性 头 痛 , 共 济 失调 、 晕 、 伴有 眩 耳鸣 、 口舌麻 木 等 。 1 治疗 方 法 _ 3
23两组 不 良反应 、依 从 性 比较 :8 例 偏 头 痛 患者 均 按要 求完 - 10 成 了研究 , 物 的 明 显毒 副作 用未 发 现 。 药 1 . 治 疗组 : 用 针灸 治 疗法 。 穴 : .1 3 采 取 以足少 阳胆 经 , 少 阳三 3 讨 论 手 偏 头 痛是 一种 反 复 发作 性 的头 痛 ,以发 作 性 为主 的 神 经血 发, 首次 发病 多 在青 春期 前 后 。 因复 杂 , 今 尚不 十分 清 楚 。 病 至 有
天 之 内 ) 以刺络 法 , 每 日治疗 1 ,4次为 1 配 均 次 l 疗程 。
3 疗 效 标 准
神经 , 高 面神 经的兴 奋性 , 善神经 抑 制状 态 , 。太 阳、 白 、 白、 车 、 为 局部 取 穴 , 阳 四 颊 承浆 以达 加强 疏通 经 疗效标准参照《 神经系统疾病实用针灸疗法》 确立如下标准 络 、 筋 , 气行 血 的功 能 。合 谷 为手 阳 明大肠 经 的 原穴 , 阳明 经 调 手 1 痊 愈 : 部 面 肌 功能 完 全恢 复正 常 ; 效 : 部 面肌 功 能 基 本 大肠经 “ …交 人 中 , 之 右 , 之左 , 鼻孔 ”故取 对 侧 的合谷 2 1 : 患 显 患 … 左 右 上夹 , 正 常 ,仅 笑 时 口角 稍 向 健侧 歪 斜 或 皱 眉 时额 纹 比健 侧稍 浅 ; 有 穴可祛 风散 邪 、 通经 络 。 代研 究表 明 : 刺 治疗可 促 进局 部血 疏 现 针 效: 患部 面 肌功 能明显 恢 复 , 眼 尚闭合 不 严 , 患 口角 轻 度歪 斜 ; 无 液 循环 , 局部 供氧 需求 , 神经 水肿 的 吸收和 消退 。 改善 加速 效: 治疗 后 无好 转 或 略有 改善 。 参 考 文献 、

治偏痛颗粒治疗偏头痛(气滞血瘀证)临床观察

治偏痛颗粒治疗偏头痛(气滞血瘀证)临床观察
积分减少 不足 3 % 。 0
14 统 计 学处理 .
计 量资料 以 ( ±s )表示 , 采用 t
与 本 组 治 疗 前 比较 , P <0 0 .5
检验及 R dt 析 。 ii分 1 成都 中医药大 学( 成都 6 0 7 ) 1 0 5 2重庆 市 中医院( 重庆 4 0 2 ) 0 0 1 3重庆希 尔安 药业有 限公 司( 重庆 4 0 2 ) 0 0 0
医证 候疗效 差异 亦无 统计 学意义 ( >0 0 ) P .5 。
表 2 两组 中 医证候 疗效 比较 ( ) n
12 治疗 方 法 .
治 疗组 予治 偏痛 颗粒 ( 重庆 希尔 安
组别 n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显效率( 总有效率( %) %)
治疗组 3 1 2
中国 中医 急症 2 1 0 0年 l 第 1 0月 9卷 第 l 0期 J T M. c. 00, o 1 , o 1 E C O t2 1 V 1 9 N . 0 .

临 床 研 究

治偏痛颗粒治疗偏头痛 ( 气滞血瘀证 ) 临床观察
张 太君 周 年 华 张 玲 王 雪梅 谯 志 文 谢 婷 吕珊 姗
后 积分减少 5 % 以上 ; 0 有效 为治疗 后积 分减少 2 % 一 1 5 % 以上 ; 效 为治疗 后积分 减少 2 % 以下 。( ) 0 无 0 2 中医
表 3 两组 治 疗 前后 中 医症 状 积 分 比较 ( , ±s 分 面 )
证候 疗效标 准 : 临床痊 愈 为中医 临床症 状 、 征 消失或 体 基本 消失 ,证候 积分下 降 I9 % ;显效 为 中医 临床症 > 5 状、 体征 明显 改善 , 候积 分下 降 ≥7 % ; 效为 中 医 证 0 有 临床症 状 、 体征 均有 好转 , 候积 分下 降 ≥3 % ; 效 证 0 无 为 中医临床症 状 、 征均无 明显 改善 , 体 甚或加 重 , 候 证

中医头痛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头痛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头痛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对头痛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综合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一般来说,中医将头痛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包括:
1. 气滞血瘀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胸闷、情绪烦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象沉涩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导致血脉不畅,从而引发头痛。

2. 肝阳上亢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头晕目眩、面红目赤、情绪烦躁、口苦、口干、舌红、脉象弦数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导致头部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头痛。

3. 肝火上扰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头痛偏向、眼目赤痛、口苦、口干、易怒、舌红、脉象弦数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火上扰导致头部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头痛。

4. 肝肾不足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舌质淡红、脉象沉细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肾不足导致脑髓失养,从而引发头痛。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头痛证候类型,实际上还有其他类型。

在实际诊断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
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
中医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整体情况,因此每个患者的诊断结果
可能会有所不同。

针灸头部疏通经络

针灸头部疏通经络

针灸头部疏通经络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疏通经络,促进身体的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

头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也是疏通经络的关键区域之一。

因此,针灸头部疏通经络在中医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针灸头部疏通经络的原理针灸头部疏通经络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刺激头部穴位来激活和调节经络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个与器官相互联系的网络,贯通全身,类似于人体的能量通道。

经络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而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功能,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针灸头部疏通经络的益处1. 缓解头痛和偏头痛:头部经络是影响头痛和偏头痛的重要因素。

通过针灸疏通头部经络,可以缓解头部的紧张和不适,减轻头痛和偏头痛的症状。

2. 改善失眠和焦虑:头部经络与大脑神经系统密切相关。

针灸头部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失眠和焦虑等神经系统相关问题。

3. 提高认知功能:针灸头部穴位刺激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增强脑部供氧和营养,从而提高认知功能,增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4. 促进头皮健康:针灸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和经络,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改善头皮的气血不足等问题,从而保持头皮的健康和发质的美丽。

三、针灸头部疏通经络的常用穴位1. 百会穴(GV20):位于头顶顶骨正中央,即前发际正中凹陷处。

刺激百会穴可以舒缓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并具有提高脑部认知功能的益处。

2. 幽门穴(GB20):位于头后部,两侧颈椎突上1寸处。

刺激幽门穴可以缓解头痛、偏头痛、颈椎病等症状,对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压力也有一定效果。

3. 太阳穴(EX-HN5):位于太阳穴陷凹处,即眉毛外端和颧骨的交感点。

针灸太阳穴可以缓解头痛、偏头痛、眼部疲劳等问题,并具有镇静、抗焦虑的作用。

4. 风池穴(GB20):位于头后部,两侧颈椎突上1寸处。

刺激风池穴可以缓解头痛、偏头痛、颈椎病等症状,对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压力也有一定效果。

浅析针刺治疗偏头痛循经辨证

浅析针刺治疗偏头痛循经辨证

浅析针刺治疗偏头痛循经辨证发表时间:2012-12-24T13:50:11.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李禹燕袁瑞霞张刚[导读] 中医学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涉及不同辨证理论体系,所以应用循经辨证。

李禹燕袁瑞霞张刚(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新疆昌吉 831100)【中图分类号】R74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6-0074-02【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经络腧穴作用的特异性,寻找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最佳经络腧穴,为偏头痛提供一个好的治疗方案。

方法采用针刺手少阳经、足少阳经、足厥阴经3条经络腧穴治疗偏头痛,观察针刺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特征。

结论针刺足少阳经络腧穴治疗偏头痛是用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最佳经络选择。

【关键词】偏头痛针刺治疗穴位中医学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涉及不同辨证理论体系,所以应用循经辨证。

如三因辨证,多责之风、寒、火、热;气血津液辨证,多归咎于气滞、血瘀、痰凝等;脏腑辨证,多归因于肝阳上亢、肝火上扰。

因此,这些经络辨证之外的其他辨证方法常作为偏头痛的配合治疗。

在头痛局部取穴基础上,根据证型不同,在远端酌加不同穴位。

如痰盛加丰隆,气滞血瘀用合谷、太冲等。

另外,也可以“调神法”为主[6],从心论治,因“心主神明”、“主不明,使道闭塞不通”,又“诸痛疮疡,皆属于心”上应用其他头痛要穴。

针刺治疗偏头痛以经络辨治从经络辨证入手,以病位定经络,虽然偏头痛发病部位不定,疼痛有时也会首先出现在其他经络,但以颞侧为多[1],而且在疼痛剧烈、痛久不已的情况下,往往累及或转归少阳经。

因此,少阳经是治疗偏头痛最常用的经络或基础经脉。

与其他经脉合用,并以少阳经穴作为主穴酌加其他经脉穴位,呈现出多经共涉、众穴杂糅的特点。

以少阳经为主调理机体从经辨络证入手,以病位定经络虽然偏头痛发病部位不定,疼痛有时会首先出现在其他经络但以颞侧为多且在疼痛剧烈、痛久不已的情况下,往往累及或转归少阳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5期天,平均病程8±9.45天。

2治疗方法面部阳明经筋排刺法;迎香至下关,地仓至下关。

刺络法:分别位于瘫痪侧太阳经、阳明经所过之处的翳风、阳白、颧髎、颊车部位刺络拔罐;毫针刺法:选用患侧的翳风、牵正、太阳、阳白、四白、颊车、承浆,对侧的合谷。

配穴: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三阴交;痰湿阻络者加丰隆;肝郁气滞者加太冲。

操作方法:先行毫针刺和经筋排刺法,面部腧穴均用平补平泻法,令翳风、牵正穴局部具有较强的放散性针感;合谷、丰隆、太冲用捻转泻法;三阴交、足三里用捻转补法。

每次留针30min ,期间行针1次。

急性期(发病7天之内)配以刺络法,均每日治疗1次,14次为1疗程。

3疗效标准疗效标准参照《神经系统疾病实用针灸疗法》确立如下标准[2]:痊愈:患部面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面肌功能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稍浅;有效:患部面肌功能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

4治疗结果本组48例患者,痊愈26例,显效13例,好转7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8%。

5讨论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学“卒口僻”、“口眼喎斜”等范畴,其致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多因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直中面部经筋,致使经气阻滞,经筋失利,纵缓不收而发病。

因此,三阳经经筋发病是本病的关键。

因三阳经经筋均上行于面,结于九页(颧部)、颔(下颌)、颊、角等处,采用面部经筋排刺可疏调三阳经经筋之经气,祛风散邪,调和气血。

手足三阳之经均上行于面,额为太阳所系,目下属阳明所主,耳前、耳后系少阳所过,故取阳白、颧髎、颊车部位为刺络的重点部位,早期配合刺络法,令出血少许,以活血散风,疏导积聚,疏理经筋,使邪祛而血气复行。

结合现代医学理论,面神经主干出茎乳孔后,穿经鼓乳切迹,延下颌支上段的后缘,而后呈弓状行向前下入腮腺[3],因此,翳风和牵正穴与面神经关系最为密切,针刺令局部具有较强的放散性针感,以通经活络,疏调气血,研究表明[4]针刺此二穴可直接刺激面神经,提高面神经的兴奋性,改善神经抑制状态,促进病损神经的修复。

太阳、阳白、四白、颊车、承浆为局部取穴,以达加强疏通经络、经筋,调气行血的功能。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手阳明大肠经“……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故取对侧的合谷穴可祛风散邪、疏通经络。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供氧需求,加速神经水肿的吸收和消退。

参考文献[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4.[2]刘正华.神经系统疾病实用针灸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02.[3]吴炳煌,陈跃,董卫国,等.浅针治疗面神经功能异常症及其与解剖学的关系[J].中国针灸.2004.24(8):585-587.[4]石学敏.常见病实用针灸配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6.中图分类号:R2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3-0055-02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偏头痛临床效果分析吴文飞*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100例,对照组在头痛发作期采用麦角胺咖啡因片治疗,缓解期采用尼莫地平片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两组均以10次为1疗程,3疗程后统计疗效。

结果:对照组80例中,痊愈22例,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26例,有效率为67.50%;治疗组100例中,痊愈52例,显效34例,有效6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92.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

结论: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偏头痛有明显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毒副作用小,依从性较好。

关键词:偏头痛;气滞血瘀型:针灸疗法*贵州省仁怀市人民医院(564500)2012年2月20日收稿偏头痛是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头痛,可有视幻觉、偏盲等脑功能短暂障碍等先兆,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根据临床报道,针灸对治疗本病具有显著的疗效,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进展情况,以期寻找更加有效地选穴配伍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选取患者180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住院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100例,男44例,女56例;年龄20-47(25.56±5.28)岁;病程0.5-11(5.83±1.32)a ;头痛程度积分6-9(7.18±1.74)分。

对照组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21-46(26.06±5.47)岁;病程0.5-12(6.04±1.28)a ;头痛程度积分6.5-9.2(7.26±1.35)分。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头痛程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偏头痛临床表现1.2.1.常在疲劳、紧张、情绪激动、睡眠欠佳、月经期、特定季节发病。

1.2.2.部分患者有短暂的前驱症状:嗜睡、精神不振或过分舒适、视物模糊、,畏光、闪光、彩色火星、流泪、盲点、偏盲,或有肢体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

1.2.3.头痛大多位于额、颞、眼区周围,局限于一侧,个别为双侧,呈剧烈跳痛、钻痛、胀裂痛,持续数小时至1~2日,间隔数日或数月后再发。

1.2.4.可伴有胃肠道及自主神经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多汗、流泪、面色苍白、皮肤青紫、心率加快或减慢。

1.2.5.还有特殊类型的偏头痛:①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发作时伴55内蒙古中医药有眼肌的麻痹。

眼肌麻痹常在数日内恢复。

②内脏型偏头痛:发作时伴有消化道症状或盆腔内疼痛。

③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枕颈部的发作性头痛,伴有共济失调、眩晕、耳鸣、口舌麻木等。

1.3治疗方法1.3.1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法。

取穴: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为主,太阳、风池、率谷、外关、列缺、中渚。

风邪袭络者加侠溪、阿是穴;肝阳上亢加太冲、行间;虚阳上扰者加太溪、三阴交,其中实证用泻法、气血不足用补法。

刺法: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用28~30号毫针,针尖从太阳穴呈15°角向率谷透刺,进针深度1.5~2寸,再从头部百会穴开始由上而下依次进针,得气后行捻转手法,留针20~30min ,每隔10min 行针1次,频率与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天治疗1次,缓解期每周治疗2-3次,10次为1个疗程。

1.3.2对照组:发作期间偏头痛发作后,迅速服用2片麦角胺咖啡因片(每片含酒石酸麦角胺1mg ,咖啡因100mg),若30min 后不缓解可续服1-2片,1d ≤6片,缓解期口服尼莫地平片7d ≤10片,每次30mg ,每天2次。

两组均以10次为1疗程,3疗程后统计疗效。

2结果2.1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80例,痊愈22例,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26例子,有效率67.5%;治疗组100例子,52例痊愈,34例显效,有效6例,4例无效,有效率92%。

两组比较,X 2=8.706,v =1,P =0.003,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2两组头痛积分比较:对照组80例,疗前7.26±1.35,疗后4.35±1.28#*;治疗组100例,疗前7.18±1.74,疗后1.88±0.60#。

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2.3两组不良反应、依从性比较:180例偏头痛患者均按要求完成了研究,药物的明显毒副作用未发现。

3讨论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头痛,以发作性为主的神经血管功能紊乱导致的疾病,发病常有季节性,有遗传倾向,女性多发,首次发病多在青春期前后。

病因复杂,至今尚不十分清楚。

有人认为颈交感神经反应性激惹、过敏、短暂性脑水肿、短暂性垂体肿胀、内分泌障碍、精神因素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临床治疗以镇痛、扩血管、调节神经为主。

中医认为,此病可由外感、内伤引起,使经络血脉闭阻不通所致。

因而治疗中应以“通其经络,调其气血”[3]为治疗原则,针刺风穴、太阳祛风通络止痛为主穴,配以率谷,头维、列缺等穴位,以迅速激活经络而产生经络传波达到畅通气血、祛风止痛,从而达到调理脏腑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使头痛收到治疗效应。

参考文献[1]顾群,朱文罡.腹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09):132.[2]高瑞琴.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28例[J].河北中医,2007,(03):321.[3]闫奋,韩纪绚.针灸疗法结合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J].中国实用医药,2011,(12):265.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3-0056-02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李兵*摘要:目的:观察使用电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寻找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最佳方法。

方法: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按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静脉滴注灯盏细辛、倍他司丁、胞二磷胆碱,试验组在百会、凤池、华佗夹脊、后溪、足三里电针治疗。

结果:试验组显效3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00%;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8.00%。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显效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 <0.01)。

结论:使用电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值得推荐。

关键词:电针;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陕西省岐山县第二医院(722405)2012年2月20日收稿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证型之一。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椎-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不足,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及脊髓生理功能不全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

属中医学“痹证”、“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

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并发或继发的颈源性疾病亦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本病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具体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在非手术疗法中,针灸疗法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0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年龄30岁至62岁,农民32例,干部及城镇居民68例。

临床表现主要为:轻者仅颈项部疼痛不适,重者头晕头痛,肩背部疼痛,活动不利,所有患者均影响到正常生活及工作。

发病时间最短3月,最长3年,经理疗或其它方法治疗无效而用针灸治疗者12例,未经其它治疗,首次采用针灸治疗88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差异无显著性(P >0.05)。

1.2诊断要点:病史:有外伤、劳损、病损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