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要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
只有跨越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语言就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
1 礼貌原则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Grace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是我们平时谈话时通常都要遵守的语用规则。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Gra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来著名的“礼貌原则”,弥补了合作原则在解释间接会话含义时的不足。
Leech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中无法解释的问题。
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
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出六类。
(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礼貌原则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这六条准则中,得体原则是最根本的一条。
因为得体原则用于指令,而指令是各种语言行为中最需要讲究礼貌,也是最能体现礼貌的一种行为。
礼貌地使用语言就意味着得体地使用语言。
这六项准则互相作用的社会目标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礼让。
也就是说说话者说话时利他程度越高,多把好处给对方,话语就越有礼貌,礼貌程度就越高。
礼貌原则告诉我们:为达到成功的交际,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要尽量减少表达不礼貌的观点。
2 中西方礼貌文化的差异
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一方面,我们不可否认中西方礼貌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另一方面,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映。
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交流双方的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
很多学生把中国的礼貌原则应用于英文中,就不一定符合西方文化的礼貌原则。
比如,在汉文化中习惯用否定对待别人的恭维和称赞,以示礼貌。
例如,当你听到“你的发言很精彩。
”这样的表扬时,中国人一般不会直接地表示接受,而是采用否定回敬的形式,通常会说“不行,不行”。
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恭维称赞大多都采用一致原则,通常说“谢谢”,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的不一致。
显然我国学生受我国传统美德的文化模式影响形成的这种否定已改变了其否定的真正含义。
下面的会话模式更能确切的说明这一点。
外国人:Would you like to come over for dinner?
中国学生:Oh,no,no.You are too polite.
按中国的文化来衡量这里的“no”,显然是作为最初的反应,为了避免显得迫不及待地接受人家的邀请。
如果很快地接受,是一种有失面子的事情,通常要经过几次邀请之后,再接受邀请并表示感谢较为妥当。
因此,习惯上的这种否定实际上是在拖延答复表示礼貌。
相反,英美国家的人在这样的场合如果想接受邀请,会马上直接地表示感谢。
又如,在你帮助了一位英国人之后,他道谢说“Thank you very much.”在中文中别人向自己道谢时我们总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但是如果你将中文直接翻译成“It’s my duty to do so.”就不恰当了。
“Thank you”表示感谢,这在双方的理解上都没有问题,但是回答却不是在英语语境中适当的回答,对方想听到的是类似于“It’s my pleasure.”的回答。
对于对方来说,“It’s my duty to do so.”的回答显然是不符合关联原则的,所以会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对于我们来说这句话是一种谦逊的表达,但在对方来说就可能造成一种误解,以为你是不情愿帮助他的,如此一来就违背了礼貌原则。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
谦逊准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
西方
文化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
由此可见,文化不同,表达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面自然会存在不少差异。
我们必须将礼貌原则应用于外语教学,在教学中积极输入文化背景知识和中外礼貌原则之差异,增强学生使用礼貌原则的意识,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礼貌原则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的根源主要是交际双方没有获得文化认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同是相互的,人类需要这种相互的文化认同,以便超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碍。
在现在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当中,我们必须注意礼貌原则的文化习俗性,处理好礼貌原则中各项准则与交际距离之间的关系,努力达成不同文化间的认同,这样才能维护和保持一定的交际距离,以达到所期望的交际效果,这在外语教学领域意义重大。
3.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大多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因此,授课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与跨文化内容相关的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3 推行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是置学生于真实语境中学习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诱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教师要以自然,形象的表演,靠身体语言,包括多变的手势,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去设计语言环境,使
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并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最后教与学都能和谐的达到预期效果。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情景,教师应特别注意在这一特殊情景中使用礼貌语言的特殊性,让学生在礼貌的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做到表达准确全面,语言使用得体、有礼貌。
另外,坚决不要使用有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语言。
在进行适当批评时,要注意分寸和表达方式。
3.4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5 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他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
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
西方人交谈时,听着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盯着自己看。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达到更好交流的目的。
4 结语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既有语言能力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礼貌用语与运用交际策略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外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和了解不同文化间的礼貌原则的差异。
在教学中积极输入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使用礼貌原则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