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 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在画纸上创造出一个看似漂浮在水面上的画面效果。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感和立体感的漂浮效果。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漂浮的画的创作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漂浮的画作品。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难点:
1. 如何把握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使画面中的物体看起来像真正的漂浮在水面上。

2. 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光影效果,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教具学具准备:
1. 教材、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铅笔、橡皮等。

2. 一些关于漂浮的画的示例作品,用于展示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展示一些漂浮的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漂浮的画的特点和魅力。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漂浮的画?它是如何创造出漂浮的效果的?
二、基本技巧讲解(10分钟)
1. 讲解如何通过色彩和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光影效果,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2. 讲解如何把握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使画面中的物体看起来像真正的漂浮在水面上。

三、实践环节(10分钟)
1. 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尝试在画纸上创作出漂浮的效果。

2. 引导学生注意物体的光影处理,以及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的表现。

四、展示和评价(5分钟)
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和评价。

2. 引导学生从画面效果、空间感、立体感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暂无。

作业设计:
1. 完成一幅漂浮的画作品,要求画面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物体光影处理得当。

2. 写一篇关于漂浮的画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的日记。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展示漂浮的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漂浮的画作品。

但在实践中,部分学生对画面空间感和立体感的把握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对于作业的设计,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的任务,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细节: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本节课中,作业设计主要以完成一幅漂浮的画作品为主,
要求画面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物体光影处理得当。

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可以对作业设计进行一些补充和调整。

一、作业设计补充
1. 增加作品分析环节
在学生完成作品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从画面效果、空间感、立体感等方面进行总结。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2. 开展互评和师评
在作品展示环节,除了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外,教师也应积极参与评价。

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绘画技巧。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分享
鼓励学生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进行创作分享,让更多的同学欣赏到他们的作品。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创作热情。

4. 开展课后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创作,如尝试绘制不同主题的漂浮画、研究其他艺术形式中的漂浮元素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作业设计说明
1. 作品分析环节的说明
通过作品分析环节,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作品特点。

在分析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画面效果:分析作品中的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因素,评价画面的整体效果。

(2)空间感:分析作品中的物体布局、透视处理等因素,评价画面的空间表现。

(3)立体感:分析作品中的光影处理、质感表现等因素,评价画面的立体表现。

2. 互评和师评环节的说明
互评和师评环节可以让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他人: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作,避免负面批评。

(2)针对性:评价意见要具有针对性,既要指出作品的优点,也要提出改进的建议。

(3)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尊重他们的个性化表达。

3. 创作分享环节的说明
创作分享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在分享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分享机会和平台,让他们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2)鼓励参与: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分享,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总结经验:在分享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创作心得和经验。

4. 课后拓展活动环节的说明
课后拓展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创作主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创作主题。

(2)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在学生创作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3)总结成果:在拓展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总结,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通过以上对作业设计的补充和说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新时代美术人才。

三、作业设计实施策略
为了确保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1. 明确作业要求: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明确作业的要求,包括创作主题、尺寸、材料使用等,让学生心中有数。

2. 提供示范:在作业布置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示范作品,让学生了解作业的标准和创作方向。

3. 分阶段指导: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应分阶段进行指导,从构思、草图到完成作品,确保学生能够每一步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帮助。

4. 鼓励个性化表达:教师应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意,允许他们在创作中有所尝试和探索。

5. 定期检查进度: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

6. 组织作业展评:教师可以组织作业展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四、作业设计评价与反馈
在作业设计中,评价与反馈是关键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多元化评价:评价应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注重过程: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最终作品,还要关注创作过程,包括学生的构思、材料选择、技巧运用等。

3. 具体明确:评价意见应具体明确,既有正面的肯定,也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4. 鼓励进步:在评价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进步,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提高创新能力。

5. 及时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他们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上述的作业设计实施策略和评价与反馈机制,教师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
在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中,教师通过明确作业要求、提供示范、分阶段指导、鼓励个性化表达、定期检查进度和组织作业展评等策略,确保了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评价与反馈环节,教师采取了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具体明确、鼓励进步和及时反馈等措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绘画技巧和创造力,还能够培养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成为优秀的美术人才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