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
(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7分)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sòng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雪夜弛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

到家常是二更时分。

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mù着的。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3分)
争sòng()静穆.()思mù()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1分)
(3)“掌故”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总是当仁不让
....,通常不会受到欢迎。

B.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下半场”“人工智能”“人为主体”等脍炙人口
....的关键热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C.我们既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妄自菲薄
....;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D.尽管计算机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通过“中考百日誓师”活动,使河源市一中的同学们更加努力学习了。

(删除“通过”)
B.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调换位置)
C.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帐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删去“的重要原因”)
D.两会期间,广东代表认真领会并阅读广大群众提出的建议意见,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提案。

(“领会”与“阅读”调换位置)
4.依次填入下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处处都有灯笼张挂。

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问,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

A.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B.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C.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D.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二、阅读与理解(37分)
(一)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完成5-7题。

(9分)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

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

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5.“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全文,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12分)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

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

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

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

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

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

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

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

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

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

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

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

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

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烦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

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待得安稳。

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栓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

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

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

“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栓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

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栓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

”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栓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

”栓柱一个劲地道谢。

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栓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

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栓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

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8.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写了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的双行线索分别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草帽是父亲的徽饰》,完成12-15题。

(16分)
草帽是父亲的徽饰
段奇清
①草帽的世界,是一首温婉美丽的诗。

②回首数十年前的父亲,虽然对父亲的容颜模样已不再十分清晰,但象征父亲精神家园的草帽,常常从麦梢的朝朝暮暮里走来。

永远的父爱,携带阳光、汗水,淌过我思念的河。

③父亲是农人,戴着草帽,弯着腰,在土地上劳作,像极了身下的田地。

因而,草帽是父亲的徽饰,也是大地的徽饰。

④父亲对草帽一直都非常珍惜。

那是三月天,桃花、杏花次第绽放,花事正纷纷攘攘哄闹起来。

田地里的麦苗儿,挺一挺身子,农人们听到了它们拔节的声音……
⑤几阵春阳暖照,麦苗儿开始吐穗扬花,太阳的威力也一天比一天大起来。

这时父亲说,是该去买一顶草帽了!父亲平时购买物什,对好与坏并不很在意,唯独对草帽的要求几近苛刻:一定得是麦子的穗秆儿编织的,因为这样的草帽一绺绺圈绕着,细密非常,也白亮得耀眼。

⑥草帽买回后,父亲还要拿了细密的白布,给草帽的圈沿缝上,要缝上的还有帽肚儿,因为这些地方是最容易破损的。

父亲说,先祖们为探索香甜的麦子,胼手胝足,甚或血迹斑驳。

一顶草帽,一根根麦秆儿,编织着先祖们对美好的无限向往,珍惜草帽,就是对远古祖先筚路蓝缕①的敬慕,也是对现代农人们的尊敬。

⑦但是,一顶草帽总也敌不过岁月的敲打浸蚀。

雨来时,雨水敲响出流逝的音符,“噗噗噗”,草帽的韶华被敲得有几分苍老起来;收割间,火辣辣的太阳穿不透草帽的故事和寓言,却把帽沿敲出了龙钟之态……
⑧要说的是,龙钟老态的只是草帽的形体,不老的却是草帽的魂魄。

村人们都说,父亲是村里手最巧的。

一天,父亲对我说:“清儿,和我一起去弄一些麦秸来。

”是的,父亲要自己来编织草帽。

A对那些韧性十足的麦秸秆儿进行一番整理修饰后,父亲便拿起它们,像拾掇起一绺绺柔韧苍劲的时光,在手指间绕过来,绕过去,不上半天工夫,一顶草帽就编出来了。

初始时,父亲编出的草帽还略显粗糙,编上几顶后,那草帽就非常结实漂亮了,嗬,简直就是一件精美无比的工艺品!
⑨父亲编出的草帽,除了自己和家人戴,大多数送给了乡亲们。

要是乡邻们夸父亲“心好手巧”,父亲黝黑的脸庞上会绽放出璀璨的笑容,如同草帽把一朵朵含香的麦花,氤氲了父亲滴滴汗水和一瓣心香,回馈时光村落对父亲的濡染和滋养。

父亲编织出的草帽以特有的亲切、亲昵,在季节的轮齿中穿越一载载光阴,在乡人们的心灵中馨香着。

⑩那时乡村是大集体,有一年天大旱,从春到夏,一连百天没下雨。

有一天,天空中终于飘来
了一大片墨一般的云,雨夹裹着烟雾滚落了下来。

乡人们欢呼着!但不到一顿饭的工夫,云儿就如同孙悟空翻了一个筋斗,远去十万八千里。

⑪雨过地皮湿,太阳又开始亮晃晃地炙烤着大地。

乡人们这时要做的是如何保住这点儿雨水,让它成为湿土。

乡亲们纷纷走进地头,人们知道,夏日下雨的时间太短,太阳又火爆地出来,上烤下蒸,人会感到更加炎热。

但父亲等乡人们顾不了这些,在荒野之地,或泥水沟中,扯来青草覆盖于地表。

可久旱之后,哪里能找到那么多青草呢?
⑫此时,父亲将刚刚编织好的一百多顶草帽从家中一股脑儿搬到农田中来,戴在庄稼的根部,为减缓地里的水分蒸发,父亲甚或把头顶上的最后一顶草帽也摘了,光着头任凭烈日烤晒着……B 那一百多顶草帽就似一顶顶钢盔,抵挡住了烈日之箭镞的攻击,在太阳下闪闪发着光,宛然父亲闪光的心灵。

⑬由此,在我幼小的心中,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一直喜欢与珍惜草帽,草帽是一种荣誉,而唯有父亲才最有资格佩带村庄这无尚荣耀的徽饰。

⑭父亲50多岁时,在一次抗击旱魔中不幸去世,永远离开了他钟爱的家人,亲近的乡邻,还有牵挂着的麦浪。

几十年后,我之嗅觉跨越时空的田垅阡陌,在父亲草帽的悠悠香味中寻觅。

慈善美丽的灵魂是不是该在另一个世界羽化而登仙呢?!时光洗去纷扬的尘埃,在对父亲的思念和祭奠中,我仿佛正摔打一粒宿在父亲草帽上的汗珠,这粒汗珠在往生石上开出了一朵朵芳香的麦浪花,宁静芬芳着人们心中的庙宇及圣殿。

⑮父亲编织的草帽清香了大地宽厚的胸脯,把麦子的思想气息随着南来北往的风雨四处传送。

于是,那一顶顶草帽吐纳尽了生命的亘远与辽阔,也芳香明丽着我对生命及人生的认识与感悟。

【注释】①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围绕父亲和草帽写了哪几件事。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从A、B两个划线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在第(13)段中为什么说“草帽是一种荣誉”。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链接材料,从线索安排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比较本文和材料的异同。

(6分)
【链接材料】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起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母亲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灯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版】
一、积累与运用(1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7分)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sòng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雪夜弛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

到家常是二更时分。

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mù着的。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3分)
争sòng()静穆.()思mù()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1分)
(3)“掌故”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讼 mù慕
(2)弛马驰马
(3)历史上的人物事迹
(4)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总是当仁不让
....,通常不会受到欢迎。

B.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下半场”“人工智能”“人为主体”等脍炙人口
....的关键热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C.我们既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妄自菲薄
....;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D.尽管计算机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

【答案】C
【解析】A.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从感情色彩上看属于褒义词,用在此处是感情色彩不当;
B.脍炙人口:比喻美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赞美传诵。

用在此处是语义不当;
C.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使用正确;
D.望文生义: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

使用语境错误;
故选C。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通过“中考百日誓师”活动,使河源市一中的同学们更加努力学习了。

(删除“通过”)
B.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调换位置)
C.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帐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删去“的重要原因”)
D.两会期间,广东代表认真领会并阅读广大群众提出的建议意见,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提案。

(“领会”与“阅读”调换位置)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处处都有灯笼张挂。

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问,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

A.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B.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C.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D.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答案】B
二、阅读与理解(37分)
(一)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完成5-7题。

(9分)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

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

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5.“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全文,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表面上是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是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7.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12分)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

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

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

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

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

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

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

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

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

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

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

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

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

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烦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

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