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选出下列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
..的一项(C “东风”是实指,无不屑与嘲讽,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A.这首诗借三国史实,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B.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自将磨洗”和“认”显示了对前朝故事的兴趣和思索。
C.“东风”一语有意虚指,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条件,表现诗人的不屑和嘲讽。
D.诗的后两句以小见大,反说其事,以两名女子的可能命运暗指曹刘“势”与“运”。
2.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反面落笔,含蓄抒发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折戟”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思考。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
D.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直接正面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为曹操鸣不平”有误,应是表达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历史观)
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
B.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为曹操鸣不平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历史观。
C.诗人借一件古物来引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迈胸襟。
D.“二乔”并非写两个美貌的女子,而是借此形象代表东吴的国家命运。
4.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这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抒发感情,属于议论抒情)
A.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首诗,是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来倾吐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
B.这首诗有叙有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记叙。
C.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D.诗人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5.下面对《赤壁》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作者关注的重点是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胜败和东风的关系,进而突出机遇的重要性,以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6.对下面这首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反弹琵琶)
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
B.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写兴感之由。
C.诗歌直接正面叙写赤壁之战,更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
D.诗中可以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7.下面对《赤壁》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并没有“描写了赤壁之战的景象”)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
B.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
C.“前朝”在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D.最后两句诗描写了赤壁之战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8.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A. “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期)A.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
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9.对下面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是抑郁愤懑)
A.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发现一柄前朝残戟,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B.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安邦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C.“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是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极其耐人寻味。
D.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表明自己虽怀才不遇却依旧乐观豁达的胸襟。
10.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D不是托物言志,而是咏史怀古 E.是小中见大)
A.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B.第一、二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从而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C.第三、四句中,诗人反说其事,设想若不是当年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诗人即物感兴,托物言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的典故,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的历史经验。
E.诗的构思极为精巧,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大中见小,颇有情致;后两句发议论,抒发感慨,深刻警策。
11.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年代久远)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断折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
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瑜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有可能被关在铜雀台。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打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壁矶。
1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曹操修建的铜雀台,孙权兵败)
A.“将”“磨”“洗”“认”一系列动词,生动表现作者对赤壁之战旧物的高度关注。
B.折断的铁戟沉沙久远而未销蚀,引发作者对历史上此地发生的战争风云的感慨。
C.大乔、小乔深锁于孙权修建的铜雀台,暗示曹操兵败的命运,作者的假设很大胆。
D.这首怀古咏史之作的主题通过“小物”来体现,以小见大,委婉别致而又深刻。
13.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主要表达作者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及怀才不遇的慨叹)
A.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咏史诗。
B.“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来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
C.“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的抒怀做铺垫。
D.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14.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应该是“借史表达诗人对赤壁之战的个人看法”)
A.一、二句以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的胜利。
B.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
C.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D.这首咏史怀古诗客观地反映了赤壁之战的史实。
15.下面对《赤壁》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是前朝遗物)
A.诗的前两句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颇有情致:诗人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那是自己不久前遗失的一件物品。
B.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也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C.末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更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
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D.这首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16.下面对诗歌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诗人借史咏怀。
并不是要关注“赤壁之战”对历史走向的巨大影响力)。
A.这是一首咏史诗,前两句借古战场的一件古物“折戟”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感叹。
B.“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帮助人成功的机遇。
C.“二乔”即大乔、小乔,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美女,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夫人。
诗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D.诗人在诗中关注的是“赤壁之战”对历史走向的巨大影响力。
17.阅读下面的诗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D用意是自负有政治军事才能,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A.“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为后文抒怀作铺垫。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从反面落笔,假使胜败双方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间接地描绘出两个东吴女子将要承受的命运,把硝烟弥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C.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D.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体现了他对战事用兵知之甚少、对当时局势缺乏足够地了解。
18.对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借史咏还,无歌颂)
A.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B.“前朝”指的是三国时期。
C.这里“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D.这首诗热情地歌颂了“周郎”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19.选出对《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 C。
是用一种假想的方式反说)
A.这首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B.锈迹斑斑的断戟,带有极强的沧桑感:能令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甚至“神游”于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C.后两句作者发议论,抒感慨,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以两名女子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
D.诗歌咏史怀古,不止于就事论事,既可以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20.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D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
A.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B.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其兴感之由。
C.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小”指一件古物 (或“折戟”),“大”指赤壁之战。
D.大小乔分别是前国主孙策和当时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所有贵妇人的尊严。
2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A.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有感于三国时英雄之成败而写下的。
B.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与后文没有太大的联系。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为人们所传诵,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锁住东吴二乔了。
D.诗歌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22.本诗的作者是杜牧_(人名)。
“前朝”在这里是指__赤壁之战时期__。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以“折”字写出了前朝战争的残酷_,以“__认_”字表现出他对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
这首诗从题材(内容)上看属于_咏史怀古(怀古伤今)___诗。
23.这首诗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东风”指什么?
一、二句叙事;三、四句议论。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24.我们已经对唐诗有了很深入的理解: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本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咏史诗。
特点是: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咏史抒怀)。
25.这首诗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
诗的首句由_折戟_引发了诗人对前朝人物及其事件的慨叹。
后两句诗人把战争胜利的原因归之于_东风___,似有借_史实(历史故事)__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意。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_周瑜_,“东风不与周郎便”指他_火烧赤壁__一事。
“将”的意思是拿,取。
26.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借史实抒情议论(借史咏怀)
27.细读《赤壁》,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杜牧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抱负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无奈。
28.《赤壁》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
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的抑郁不平之气。
29.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0.这首诗是一首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不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31.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示例一: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历史重大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
示例二: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3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请写出来并对这个成语进行解释。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比喻什么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33.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作简要说明。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
物”“小事”来表现的。
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34.诗人咏史抒怀,借“周郎”表达了那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现实情况是我具有周瑜一样的才华,却没有周瑜那么好的客观条件,没有良好的机遇。
表现了诗人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第二层意思:假如我有像周瑜那样的机遇,我也可以取得像周瑜一样的成功,建立丰功伟绩。
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英雄气概。
35.读完本诗,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
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
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
36.“折戟沉沙铁未销”一句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淡。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不平淡”之处。
折戟,点出了此地曾是战场,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了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慨。
用语平实却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为后文的“认前朝”和抒怀做铺垫。
37.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折戟写起,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为下文做铺垫。
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
38.请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的表达作用。
运用动作描写,“将”“磨”“洗”“认”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39.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
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40.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借物起兴的写法。
请你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借的什么“物”,“兴”的是什么。
诗歌前两句借“折戟”起兴,引出后两句对于赤壁之战的议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情。
41.“借物兴叹”是杜牧咏史绝句《赤壁》中的主要写法,请你结合诗句:“折载沉沙铁未
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说明这一特点。
借物起兴。
战戟折断于沉沙中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
这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铺垫,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情。
4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了。
43.诗歌三、四句议论有何深意?
诗人借古讽今,反说历史:自己如果也有“东风”相助,也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来,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4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体会诗人借历史故事所抒发的感情。
这首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45.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妙处。
化用典故,以小见大。
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反映了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揭示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道理。
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46.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
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以小见大,形象生动,可谓别出心裁。
以小见大。
诗人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以二乔归于铜雀台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巨大影响。
曲折地反映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①发人之未发,表明作者的独特观点:不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②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一定有所作为)。
③作者不正面写周瑜如何打败曹操如何英雄了得,而从反面落笔,以小见大,形象生动,深刻警策。
令人不禁深思:如果不是机遇,曹操横扫天下,收江东二乔于铜雀台,何等得意;江东战败,连二乔这样的贵族女子都受尽屈辱,江东生灵涂炭该有多么悲惨。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
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表现战争的不同结局,
别出心裁。
4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也喻指“机会、机遇”。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会改写。
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巧妙自然。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和豪迈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有作为。
48.这是一首咏史诗,诗歌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迈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即使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却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有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豪迈胸襟。
49.“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被禁铜雀台,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5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诗人做出了假设: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人借史咏怀(用典),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的抑郁不平之气。
5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曲笔。
作者借用东吴“二乔”的命运,以小见大,暗示如若战败将生灵涂炭的景况。
以小见大。
诗人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5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反说历史,借“二乔” 命运来代指东吴的命运,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了赤壁之战对于东吴的重要性。
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心境。
53.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 好不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