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学案)-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①宋朝以前: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②宋朝时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表现: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②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①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问题
①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②抑制兼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③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重农抑商”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
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的“海禁”
①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②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闭关锁国”
①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③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频考点一、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例1.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材料现象说明() 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
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
C.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
答案:D
【变式探究】《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

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

这反映出()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
解析:以灯箱做广告在唐朝中后期伴随夜市而出现,故A项错误;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贸易,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故C项错误;灯箱广告反映灯箱功能多样化,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举一反三】清代的骚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骚,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骚,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

这表明()
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
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
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
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弛
解析:材料没有表明政府修建骚路(官路)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民间服务性行业的水平,故B项错误;清朝官道修建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客观上有利于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商政策的松弛,故D项错误。

答案:C
高频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例2.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
答案:C
【变式探究】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

宋行引法,商人
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
B.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C.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
D.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食盐生产、销售的统一管理,事关国计民生,必然要有一定的管控,“与民争利”的说法不能准确反映题干主旨,故A项错误;专营更多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管理的必要,故B项错误;虽然不同朝代的具体政策有局部调整,但究其本质,统治者的指导思想都是为了管控经济秩序,安定国计民生,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增加成本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举一反三】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答案:A
高频考点三、古代城市的发展
例3.《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利禄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商业的发展。

材料信息说明按照唐朝的规定日落时击鼓闭市,早晨击鼓开市,宋朝陆游的文章说明宋朝人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茫然无知,主要是因为唐朝坊市严格分离,宋朝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市分散在城中,因此选择B项。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治安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题意信息与科举制无关,C项不正确;D项与材料信息矛盾【答案】B
【变式探究】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

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江南城市的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答案】D
高频考点四、古代中国的土地兼并问题
例4.东汉文物《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记载了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82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并规定此田的所有权归“僤”,使用权归“里父老”。

这反映了当时()
A.世家大族控制了乡里基层政权
B.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
C.中央政令难以畅达乡里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成为普遍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僤”的成立源于乡里百姓共同需要,与世家大族控制乡里基层政权、中央政令无关,故A、C两项错误;
材料仅仅记载一个案例并不能说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成为普遍现象,排除D项;“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说明B项正确。

【答案】B
【变式探究】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

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

”(《宋刑统》卷13)。

这说明宋朝()
A.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
B.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
D.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答案】A
高频考点五、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例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政府到民间均通行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皆”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明显错误。

通过解读材料可知,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所以选择D项。

【答案】D
【变式探究】《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
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吕氏春秋》认为统治者若重视农业,则“主位尊”“公法立”“死处而无二虑”,也即能巩固君主的统治地位,农民安土重迁,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

A项正确。

B、C、D三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且不是统治者政策的根本目的,统治者一切政策,根本上都是巩固自身统治。

【答案】A
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的商业·明朝的商业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
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
B.周
C.秦
D.唐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葡萄传入中国最早是在西汉,故A项、B项和C项错误;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此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与中亚、西亚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葡萄、苜蓿等作物品种从西域传入中原,因此这面铜镜的制作应当是在唐代,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
3.(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

4.(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4)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5.(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

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
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

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
十六户,以便贡史往来”。

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

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

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
贡次数。

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

琉球“遣兵邀击,太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

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
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5分)
【答案】
(1)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

(8分)
(2)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
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

(5分)学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得出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依据材料“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等信息概括得出支持明朝抵御倭寇以及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等。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对外贸易•明代和琉球贸易
6.(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关键要抓住主线,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即中国文化与对外交往。

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往来与交流来提取观点。

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与交流;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7.(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8.(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3分)
【答案】(1 2分)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
标”“用贫求富”“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信息归纳观念。

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围绕“‘抑商’和‘惠商’属于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从“促进经济发展和阻碍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作答。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1.(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实质上是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明清时期,朝廷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不符合史实;“妈祖”、“临水夫人”等崇拜受到朝廷的认可,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朝廷只是认可民间崇拜,不能说明统治思想和民众观念的一致,故D项说法错误。

2.(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B
3.(2015年北京卷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唐代有东西二市,宋代商业店铺则散布在城市各处,所以反映的是南宋时期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即唐代的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故选B。

在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南宋私营商业不会居主导地位,也不会超过农业,故AC不合史实;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故排除D
4.(2015年安徽卷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也因其被“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据此可知政府裁决的原因是“偷税”,综合分析可知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A符合题意;题干之中并未涉及到杭州丝织业的情况,因此不能够说明杭州丝织业发达,排除B;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重视农业的情况,排除D。

故选A。

5.(2015年浙江卷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答案】A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是“宋元”以来而非“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其他三个选项均是对丝绸之路的正确描述,例如,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

再例如,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的确不具有全球化意义,因为1500年前后(即16世纪左右)的新航路开辟才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15世纪以前。

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6.(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答案】C
7.(2015年海南卷历史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古代封建社会一直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后期有所放松,但从未废止,A项错误;漕粮海运是指通过海运将东南地区的税粮运至京师,选择海运而不是选择河运,反映出当时造船航海技术进步,B项正确;内河航运主要是通过大运河,元朝时曾疏通运河,C项不符合史实;元朝时疆域扩大,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8.(2015年北京卷文综第40题第(1)小题)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到埃及的亚历山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