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半卷练8古代诗歌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一古代诗歌鉴赏学案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一古代诗歌鉴赏学案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素养一、诗歌体裁分类古代诗歌按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01绝句。

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

常见的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五律”“七律”以□02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03颔联,第三联为□04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05颔联、□06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律诗的第□07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绝句本称“截句”,乃截取律诗一半而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3.词,又称□08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词的第二段的开头称作□09过片,具有承上启下以及过渡转折的作用。

4.曲,又称□10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宋、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11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诗歌题材分类1.山水田园诗2.送别怀人诗3.咏史怀古诗4.咏物言志诗5.羁旅思乡诗6.边塞征战诗7.爱情闺怨诗续表掌握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考点解读】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命题角度】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单选题一个主观题,单选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宋代诗歌备受青睐。

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方法点睛】(一)解读形象、情感。

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

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

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

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半卷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半卷练

微案三:句子翻译技巧与误区提示
翻译技巧
讲解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基本技巧,如 保留原意、调整语序、补充省略等。
实例分析
通过具体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讲解如 何运用翻译技巧并避免常见误区。
误区提示
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和 错误,如望文生义、生硬直译等。
03
半卷练习题精选与解析
精选历年高考真题回顾
01
03
占比重大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 文阅读通常占有较大的分 值比例,是考生必须重视 的部分。
考查全面
古诗文阅读不仅考查考生 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涉 及对古代文学、历史、文 化等方面的理解和鉴赏。
传承文化
通过古诗文阅读,考生可 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 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遗产。
古诗文阅读考查要点
文化传承
高考命题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古诗文阅读试题中 通常会涉及对古代文化、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考查。
02
专题三微案解析与技巧点拨
微案一:诗词鉴赏题型及解题策略
题型概述
明确诗词鉴赏常见题型, 如意境分析、情感体会、 表达技巧鉴赏等。
解题策略
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和技巧,如抓住关键词句 、结合作者生平及时代背 景等。
经典古诗文名家解读
李白《将进酒》
名家详细解读诗歌背景、情感表 达及艺术特色,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诗歌的
浪漫主义风格。
杜甫《登高》
通过名家解读,了解杜甫的生平 背景、诗歌创作特点及《登高》 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感受诗人
忧国忧民的情怀。
白居易《琵琶行》
名家解读诗歌的音乐描写、人物 形象塑造及情感表达,引导学生 体会白居易诗歌的通俗易懂和艺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原卷版)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原卷版)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原卷版)【考点解读】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命题角度】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单选题一个主观题,单选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宋代诗歌备受青睐。

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方法点睛】(一)解读形象、情感。

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

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

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

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微案三特色透练8文化常识课件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微案三特色透练8文化常识课件
答案 A
答案
解析 “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说法错误。部分古代女子有名有字,穷 苦百姓家女子一般没有字。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解析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节”是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 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 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B.“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 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节选自《清史稿·阮元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理”指某官职出现空缺,由其他人暂时代理。阮元先代理浙江 巡抚,后正式担任此职。 B.“服阕”指古人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阮元因丁父忧离职,服丧期 满后担任兵部侍郎。 C.“漕运”指从水道运输物资,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它是我国古代 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D.“傈僳”指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大多分布在云南和四川一 带,以狩猎、农耕为生。
C.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 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D.“讣闻”又叫“讣告”,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讣”原指报丧、 告丧,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告”是让人 知晓。
答案 B
答案
解析 会试是明清两代举人每三年在京城参加的考试,国子监监生也可 应考。
C.“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 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 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D.“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语言现象,指尊长的名字应当“避讳”, 不能直呼,要用委婉方式称呼。“公讳之焕”中的“讳”就是名的意思, 意思是说“梅公的名字叫之焕”。

2020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精选新题好题附答案

2020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精选新题好题附答案

2020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精选新题好题附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2020·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如影相随。

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

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和破坏;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中国历史看,疫灾流行对我国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

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

影响最为巨大的,莫过于疫灾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

《老子》曰:“大兵之后,必有凶年。

”周武王克商后的“遘厉虐疾”,三国初曹操兵败赤壁的大疫,从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北京遭遇的大疫,清代洪秀全太平军在南京遭遇的大疫,都印证着“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的事实。

毋庸讳言,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加速了西周王朝的灭亡,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在先秦至清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911年)的2682年中,至少有224个兵疫交加之年,近三千年来,在北部农牧交错带、中部南北分界线、南部海陆交汇带形成了三个兵疫灾害密集带。

疫灾激发了中国预防医学和疫病防控的进步。

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晚期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成就了吴宣崇、罗汝兰的《鼠疫约编》;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

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

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南阳期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14.D(“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15.(6分)两个字是“独”“空”。

(2分,每个1分)“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己。

(2分)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2分)(意合即可)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制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焰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B15.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②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范蠡经商有道,号陶朱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登临览景,古今勾连,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

B.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一时见闻。

C.颈联所绘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不连续。

D.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世变迁之感。

15.与汪遵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相比,两诗写到范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14.B"意在写今"有误,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既是写"今",也是写"古";"一时见闻"也有误,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这些景象都不是诗人一时之所见所闻,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15.(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2分)(2)不同:①杜诗表达了无因会见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这是诗人归隐之志的体现,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向往隐士生活。

(2分)②汪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范蠡的"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的做法的赞美之情。

(2分)诗歌赏析:本诗抒写了诗人在开元寺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三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三含解析

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古代诗歌的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各种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区分四组易混的表达技巧:1.借代与借喻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的异族楼兰——边疆之敌柳营——军营山村——隐居钟鼓馔玉——权贵利禄青衫——下级官吏鸟、兔——时光2.衬托与对比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的特点。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正确。

3.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

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

“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

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上,多是“形”“神”兼备的。

4.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喻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微案三文化常识学案(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微案三文化常识学案(含解析)

文化知识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类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从2015 年全国卷出现的新题型,向来持续到现在。

这种实词,在文言文阅读中常常出现,含义比较固定,波及面较广。

详细来看,高考观察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类:称呼姓名、官职科举、地理知识、宗法知识、礼俗常识、衣饰器物、历法刑罚、古代音乐等。

古代文化知识的备考别无他法,惟有累积。

对史传文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和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精确高效记忆,是破解古代文化知识题的要点。

知识贮备( 一 ) 官职职掌类示例①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孔雀东南飞》 )..②侍中、尚书、长史、从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出师表》 )③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令人言于项羽曰。

( 《鸿..门宴》 )④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 《廉颇蔺相如传记》)( 二 ) 文化科举类示例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师说》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寡人之..于国也》 )③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 《陈情表》 )..释义“太守”,古代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侍中”,秦汉时是宫廷里应付顾问、来往奏事的官。

为皇帝近臣,魏晋后相当于宰相。

隋唐时为门下省长官。

南宋废。

“司马”,古代武职官职名。

①“上卿”,古官名。

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②泛指朝廷大臣。

释义“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 又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术。

)“庠序”,古代的学校名。

殷商时代叫“序”,周朝叫“庠”。

“秀才”,此处指优异的人材。

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

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

续表示例释义“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本文典、精通史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 《送东阳马生序》)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晓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⑤因入京师,观太学。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一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一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4.咏物言志诗 代表作 骆宾王《咏蝉》 、王安石《梅花》 、郑燮《竹石》 、虞世南《蝉》 。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诗文或着重 题材 特征 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 标志 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 目,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常见意象:松竹梅兰、虫鱼鸟兽。 风格 含蓄隐喻。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09 过片 ,具有承上启下以及过渡转折的作用。 词的第二段的开头称作 □
10 词余 、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宋、 4.曲,又称 □
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11 小令、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 □ 套数(套曲) 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 内 国 容 情 感 对自然的永恒和人事变 迁的慨叹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融《华清宫》)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 白《越中览古》) 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朽,沉湎享乐,荒淫误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吴
悲叹自己年华消逝、壮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苏 志难酬
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内 或愤慨,揭露统治者不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 容 重视人才 情 感 抚今忆昔,抒发对古人 的缅怀之情 商隐《贾生》)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 厌恶官场,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 内容 向往隐逸 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 情感 《式微》 。(王维《渭川田家》) 生活闲适,云影荡山翠,泉声乱溪湍。长林无六月,萝 悠然自得 薜生秋寒。(高棅《夏谷云泉》)

新高考二轮复习训练:提升练12 古代诗歌阅读 名句默写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新高考二轮复习训练:提升练12 古代诗歌阅读 名句默写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提升练十二一、古代诗歌阅读(2020·贵州省高三第二次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句写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

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B.“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

“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

C.词的上片四句着重写人事,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

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以此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D.“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句中“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

“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解析】C项,“以此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错误,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悠闲的耋耄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而非孤独寂寞。

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句,以写景工绝著称,请简要赏析。

答:(示例)①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

②动静结合。

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令人玩味。

③寓情于景。

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

词人告别了白日的喧闹,回到了自家的庭院,可以享受一下月光下的静谧。

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三轮(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三轮(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文阅读是就形象、语言、情感、对比鉴赏四个考点的考查,重点在诗歌内容的理解、语言文字的鉴赏,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字理解鉴赏能力。

部分备考注重回归课本,将课本的诗歌分类进行整理归纳。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微案五半卷练7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课件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微案五半卷练7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课件
答案 C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 项, “和‘致 仕’‘休致’‘乞骸骨’不同,后者是辞官”不正确,“致事”也有辞官的 意思。文中“八十致事归”意思是八十岁退休还乡。
解析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 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要求做官。曹芝十分欣赏他,就 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对盗牛案稍加审査便知所告 非盗贼,迅速释放并很快抓捕了盗牛贼。从此百姓家的牲畜都不再收留, 只是散养在外。
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 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颖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 归。五月 .. 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颖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 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颖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 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 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 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 人庶怀之,遂无一人经州。前后四表,列为尤最。遭忧 解职,故人赠遗, . 一无所受。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
交付给府君。”他性格清廉谨慎,从不接收私人信件。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 统,资产非常多,在郡内放有许多高利贷,经常要郡里替他征收。当道研来 请求拜见时,苏琼猜到他的来意,每次见到就与他谈论并询问佛教经义,苏 琼态度十分恭敬,道研虽为催债来了数次,但无从开口谈起此事。道研的弟 子询问其中的原因,道研说:“我每次见到府君,他直接将我捧入青云间, 没机会来谈论人间的俗事。”郡民赵颖曾任乐陵太守,八十岁退休还乡。五 月初,赵颖得到一对新瓜,亲自来送。他倚仗年纪大,苦苦相请,于是苏琼 就将瓜留下,放在厅堂的大梁上,最终不打开。别人听说收下赵颖的瓜,于 是争相进献新果,到郡府大门处,知道赵颖的瓜还在,互相看看就离去了。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半卷练8古代诗歌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半卷练8古代诗歌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阐述类文本阅读( 限时:30 分钟满分:27 分)一、古代诗歌阅读 (18 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分)1~2 题。

鲁东门观刈蒲李白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须贵龙须①,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 注 ]①龙须:龙须草,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寒事”“初霜”点明暮秋的季节特点,交代了“刈渚蒲”农事活动的背景。

B.“挥镰”“拂水”两句用比喻描绘劳动场景,富裕诗意,意在表现劳动之美。

C.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以后清夜的欢娱,侧面表现蒲草宝贵。

D.本诗前方部分叙写场景,后边部分托物言志,脉络清楚,感情抒发委宛委宛。

答案C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感情的掌握能力。

C项,“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以后清夜的欢娱”错误,从诗中来看,“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是写席子能够给人带来享受,而非写农人“享受劳作以后清夜的欢娱”。

2.诗人为何说“此草最可珍”?请联合全诗简要剖析。

(6 分)答:答案①编织的席子适用舒坦,不比龙须草编织的席子差;②拥有不染尘的特点;③借物喻人,表达对才高品洁之人的赞叹。

分析此题考察理解归纳诗歌的内容,评论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第一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求考生剖析为何“此草最可珍”,“此草”是指“蒲草”。

“何须贵龙须”“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意思是“何须看重那龙须草”“织成草席铺上玉床,安静的夜晚躺在上边多么欢娱”,这是说“蒲草”的适用价值,能够用“蒲草”织作玉床席;“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意思是“蒲席圆滑平贴,罗衣能够频频拂扫,不用担忧汇积聚灰尘”,这是说“蒲草”的品性,“不畏”“素尘”更突显得蒲草的高洁纯净;联合全诗来看,诗中所写的“蒲草”又喻指有才能又品性高洁之人。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学案(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学案(含解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其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其次是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以下几点为考查重点:分类炼字示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化无形为有形,既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续表分类示例如“马后桃花马前雪”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炼句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 赏析诗眼 )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赏析语言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等。

微点突破一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

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和叠词等。

分类示例传神显旨“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人的可耻嘴脸,他们的词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

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以动衬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和“动”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的词幽深,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以动写静“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将静物动态化,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的词以实写虚“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的词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以乐衬哀“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中的“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词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与下句“何日是归年”的的词思乡伤感之情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一古代诗歌鉴赏学案(含解析)_2015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微案一古代诗歌鉴赏学案(含解析)_2015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素养一、诗歌体裁分类古代诗歌按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01绝句。

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

常见的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五律”“七律”以□02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03 04第二联为□ 颔联,第三联为□ 颈联,05 06 07第四联为尾联。

□ 颔联、□ 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律诗的第□ 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绝句本称“截句”,乃截取律诗一半而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3.词,又称□08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 字以内) 、中调(59 ~ 90 字 ) 、长调 (91 字以上 ) 。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词的第二段的开头称作□ 09过片,具有承上启下以及过渡转折的作用。

104.曲,又称□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宋、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11小令、套数 ( 套曲 ) 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诗歌题材分类1.山水田园诗代表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内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限时:30分钟满分:27分)一、古代诗歌阅读(1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鲁东门观刈蒲李白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①,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注] ①龙须:龙须草,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事”“初霜”点明深秋的时令特点,交代了“刈渚蒲”农事活动的背景。

B.“挥镰”“拂水”两句用比喻描写劳动场景,富有诗意,意在表现劳动之美。

C.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侧面表现蒲草珍贵。

D.本诗前面部分叙写场景,后面部分托物言志,脉络清晰,情感抒发含蓄委婉。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C项,“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错误,从诗中来看,“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是写席子可以给人带来享受,而非写农人“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

2.诗人为什么说“此草最可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答案①编织的席子实用舒适,不比龙须草编织的席子差;②具有不染尘的特点;③借物喻人,表达对才高品洁之人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歌的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此草最可珍”,“此草”是指“蒲草”。

“何必贵龙须”“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意思是“何必看重那龙须草”“织成草席铺上玉床,清静的夜晚躺在上面多么欢娱”,这是说“蒲草”的实用价值,可以用“蒲草”织作玉床席;“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意思是“蒲席光滑平贴,罗衣能够反复拂扫,不必担心会聚积尘土”,这是说“蒲草”的品性,“不畏”“素尘”更凸显得蒲草的高洁纯净;结合全诗来看,诗中所写的“蒲草”又喻指有才能又品性高洁之人。

因此诗人说“此草最可珍”。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①杜甫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②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 ①杜甫晚年辗转漂泊,生活困苦。

路十九曹长常邀请诗人饮酒赋诗。

曹长,唐人称尚书丞郎、郎中。

②剧:喜欢,高兴。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中“遣闷”点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戏呈”则表明二人志趣相投、友谊深厚。

B.首句中“喧”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C.颔联两句对比鲜明,黄鹂因雨后太湿发愁,而白鹭则为之欢欣群飞,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

D.颈联上句表现诗人的自信,下句情感转折,穷困潦倒,诗作也难有知音,蕴含着诗人的心酸与自嘲。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

B项,“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分析不当,这里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烘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郁闷。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答案①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

晚年穷困,居无定所,路十九常邀诗人饮酒赋诗,杜甫内心非常感激。

②对自己诗作为人赏识的欣慰之情。

诗人难遇知音,虽内心自信却心酸于无人理会,路十九欣赏自己,诗人略感欣慰。

③自哀之意。

“惟君”一词流露出知音太少的无奈与内心悲哀。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一句“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和诗标题“遣闷戏呈”对应。

对于路十九欣赏自己,诗人是很感激的。

“惟君”既表达自己的诗作为人赏识的欣慰,诗人晚年穷困潦倒,诗作也难有知音,路十九赏识自己,倍感欣慰;也有自哀之意,诗作知音少,没有多少人欣赏诗人。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

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

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

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

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A项,“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说法错误,原文第2段表述为“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

B项,“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说法扩大了范围,原文第2段中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

C项,“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理解错误,原文第3段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的说法于文无据,“全世界”“共同目标”在文中无从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