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1张PPT)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1张PPT)高一语文(统
编版必修下册)
(共41张PPT)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以人为镜,。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可以知兴替
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徵传》
导入新课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全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魏征(580 —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

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

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

后封郑国公。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

著有《隋书》的绪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名篇有《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这篇奏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
富裕了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

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

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解题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太宗”是他的庙号,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

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属于议论文。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文体名称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又称奏章、奏议。

《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

《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

《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
长也。

生长,长得好
使…牢固
天地间

推崇
泉水
治理得好
流得远
他们的

至高无上的皇权
疏通
掌握
无限
重权
战胜克服
高峻
何况
喜庆
重要的地位
欲望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解释上文中的“之”和“而”、“以”
“之”:前6个表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后4个,“的”
“而”:
戒奢以俭:以,做,行。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而,却
解释上文中的“根本”和“神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翻译下列两句: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治理得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答: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解析第一段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排比句
排比句






简析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

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

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治理成效
所有的
衰微
大功告成

大,重大
众多
看不起别人
震怒
苟且免于刑法
即使
路人
竭尽诚心
督查
大概
仁德
承受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①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②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③严刑,振之以④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能够
开头做得好
坚持到底
守住天下
攻取天下
而且

实现志愿,事业上成功
绳索
大小
怎么
警惕
疏忽大意
应当
指父母兄弟子女
表目的,来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指出下文文言句式的特点:
(1)奔车朽索
(2)虽董之以严刑
(3)昔取之而有余
2.成语:
胡与越。

古代分别居于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

胡在北、越在南,比喻疏远隔绝。

(驾)奔车(以)朽索→
虽董之以严刑(虽以严刑董之)
昔取之而(力量)有余
(以)朽索(驾)奔车
善始善终载舟覆舟
思考题: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解析第二段
简析: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
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取江山
守江山
殷忧
既得志
胡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第二段
民本思想
必竭诚以待人
则纵情以傲物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拔
果真
做国君
居于
……
之下
加强自身修养
谦虚
骄傲自满
戒备克制
兴建
君位高而险
适可而止
喜爱
松懈
争先恐后效力
出游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奸邪之人
弘扬光大

臣下意见
罢免
堵塞蒙蔽
错误的,不恰当的
诚信的人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
邪恶的小人
(天下人)得到教化
端正自身品德
施加恩德
献出
传播
散播
完全使出
役使
充分献出
听从采纳
好的意见
而且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减损
管理
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天下的大道理
滥用
全面做到
颐养
成语:
择善而从
垂拱而治
自己想要的东西
限度
其中最有名的是《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记载的九德: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

九德:
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
《尚书·皋陶谟》:“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宽宏大量而又严肃恭谨,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态度谦虚而又庄重严肃,具有才干而又办事认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又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直率旷达而又注重小节,刚正不阿而又脚踏实地,坚强勇敢而又合符道义。

谨小慎微、清正廉洁、礼贤下士、赏罚严明、刚毅果断
九德
解释:"简而廉":平易近人,又坚持原则。

"刚而实":做事果敢而实在。

"强而义":能力强,又能协调好关系。

"乱而敬":处事公平而持重。

"扰而毅":耐心随顺,又极其果敢。

"直而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宽而栗":行事谨慎,如履薄冰。

(权力大,出不得一点差错)"柔而立":办事方式柔和,立场坚定。

"愿而恭":与人为善,从人心愿,又严肃负责。

仔细阅读第三段,思考:
1.“十思”的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2.“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3.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原文)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狩猎)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想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而自牧
思江海下百川
思三驱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以怒而滥刑(由什么→想到什么) 第














第三段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狩猎)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惧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而自牧
思江海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以怒而滥刑
思三驱以为度
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 戒奢侈(物质享受)
戒骄傲(思想修养)
戒放纵(生活和理政)戒蒙蔽(用人)
戒主观(执法)
戒五










这“十思”是从哪些角度来谈治国之道的?
1.“十思”核心内容是什么?
核心:
2.“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正己安人
照应第一段,“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段
3.择善而从之
1.弘兹九德
2.简能而任之
智者尽其谋
除十思外, 还要
鸣琴
垂拱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不言
而化
3.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原文)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固本思源(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分析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本课小结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善始实繁
克终概寡
引出警告
反面
思些什么
提出十思
正面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使心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
2.形容词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介宾短语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3.宾语前置句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廉冲而自牧
实词与虚词
1.安
①安稳、安定、安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安逸、安适: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③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什么:沛公安在/君安与项伯有故
④疑问副词,怎么:燕雀安知鹄之志
2.信
①真实、诚实:信者效其忠
②相信、信任:忌不自信
③信使、媒人:自可断来信
④消息、书信: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⑤实在、的确:烟涛微茫信难求
⑥随意、随便:低眉信手续续弹
⑦信用:信义著于四海
⑧信物:今行而无信
3.求
①寻找、访求: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②追求、谋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③探求、追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要求、请求、祈求: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⑤乞求、索求、需求:以空言求壁
4.治
①治理、管理: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②治理得好: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③医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④惩治、惩处:不效则治臣之罪
⑤对付、抵御:共治曹操
⑥处理、从事: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⑦树立、建立:治威严
5.以
介词
①用、拿:虽董之以严刑
②凭、按照:语何以至此
③因为、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则思三驱以为度
⑤在: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动词
①用、使用、任用:忠不必用为,贤不必以
②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连词
①表目的或结果: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表偏正关系:则思虚心以纳下
③表原因:以其求恩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表并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本课中“以”出现得比较集中,要及时归纳学习。

戒奢以俭[动词,用]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目的关系,来]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修饰关系。

“竭诚”是“待下”的方式。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词,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以上三句为并列连词] 旧知回放
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以致)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老臣以(认为)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长安君何以(凭)自托于赵?
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6.哉
①表感叹: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②表疑问:何必劳神善思,代百司之职设哉
③表反问: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7.所
①处所、地方:于知此为归骨所也
②结构助词,可译成“……的事物”、“……的地方”等: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③结构助词,与“为”配合表被动: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④等于“许”,表约数:从弟子等十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