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7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2010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4)
2010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5)
2011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11)
2011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部分详解 (12)
2012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18)
2012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19)
2013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5)
2013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6)
2014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31)
2014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32)
2015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41)
2015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42)
2016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49)
2016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50)
2017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56)
2017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57)
2018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64)
2018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65)
2019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71)
2019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72)
2010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教育学部分(共8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学校教育制度
2.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2.学生发展的含义及其一般规律是什么?
3.班级组织的功能包括哪些内容?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当代教育观的转变。

2.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并举例说明。

心理学部分(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性格
2.挫折
3.前摄抑制
4.能力
二、简答题(共10分)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实际谈谈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2.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软,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

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衣服穿,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请用心理学的规律解释上述现象。

2010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教育学部分(共8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学校教育制度
答: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它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学制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并且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2.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
答: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以及专业自我的形成。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答:时代在前进,科学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学也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面貌,当代教育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0世纪初,教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上,到20世纪末,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等。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当代教育学的基础不仅包括哲学和心理学,还包括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文化学以及政治学等。

研究模式更加多样化,包括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还有介于两者之间、偏向一方或者两者结合。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教育问题领域的扩展以及研究基础和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也发生了快速的学科分化,教育学各个组成部分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与此同时,这些相对独立的学科又与其他类型的学科进行交叉,出现了许多子学科、边缘学科。

比如课程论、教学论、教学社会学以及教学技术学等。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当代教育学研究者们所关心的是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

当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日益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现了自觉的教育学反思。

有关教育学自身的反思研究结果就形成了教育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如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知识、知识陈述形式的知识、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知识、教育学知识结构的知识等等。

这些教育学元理论的出现,会极大地提高教育学者的理论自觉性,推动教育学的发展,使之在当代和未来教育改革中产生更大的作用。

2.学生发展的含义及其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学生发展的含义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身体的发展,包括学生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心理的发展,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2)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稳定的、典型的本质特征。

其规律主要有:
心发展也有一定的阶段性,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它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②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

然而,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如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就会使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可变性特征。

③不均衡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④个别差异性。

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

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

⑤整体性。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

3.班级组织的功能包括哪些内容?
答:班级组织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和特点决定的。

班级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而且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这就决定了班级组织既具有社会化功能,又具有个体化功能。

(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班级组织能够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在集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集体目标为导向,借助课程、文化规范、交往和人际关系等载体,对学生传授社会经验、指导社会生活目标、教导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使学生从一个自然有机体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成员。

其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为:
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④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班级组织的最大特征是对学生提出了团体的要求。

学生在班级组织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发挥范例的作用,解决团体要求与个人需求之间以及同学之间存在的矛盾,履行团体要求的责任和义务,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等,使学生个体获得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四项:
①促进发展功能。

班级组织能够为班级成员提供发展的机会,包括知识以及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兴趣态度的发展等。

②满足需求的功能。

班级组织既能提供满足学生归属、亲和和依存等基本需求的机会,又能创造满足自我实现与社会有用性等高级需求的途径。

③诊断功能。

在班级组织有团体要求时,学生身上会暴露很多人格上的缺陷。

这些问题的暴露,为班主任或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矫正学生的不良倾向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矫正功能。

学生存在的人格及能力缺陷,可以通过班级组织进行矫正。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当代教育观的转变。

答: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他事物关系的看法。

当代教育观主要是指适应当代社会、当代生产体系、当代经济体系、当代文化体系以及当代生活方式的教育观念。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以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教学观的转变
①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②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变为“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在于引导。

④从“关注学科”转变为“关注人”
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理念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局限。

当代教育观要从“关注学科”转变为“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终身教育观
教育要贯穿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持续不断的过程,人的一生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受教育与劳动、学习和工作将相互交替进行或融合发展,受教育与学习将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4)双主体教育观
经典教学论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恰当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统一起来。

现在有学者提出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的活动的主体,只有在教与学双边活动融合发生并且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建立“教依据于学,学受教于导”的师生良好的高度协调一致的教学氛围时,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主体发展。

(5)四大支柱教育观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即学会认知(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工具和方法)、学会做事(建立合理的能力结构)、学会做人(高尚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生存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这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中论述的四大支柱教育观。

2.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并举例说明。

答:(1)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

它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其过程包括确定问题、分析问题、拟订方案、实践尝试、反馈评价、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实际上都是带有研究成分的行动。

①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确认,进而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实际的问题,要发现问题,就需要教师发展研究的敏感性,敏于看、听、闻、思,而且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在众多的问题中确定研究课题,还要把握作为课题应具有的几个特点:实践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②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对被确定为研究课题的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进行把握,进而使要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更清晰的过程。

一般可以用自我追问的方式,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对所要研究的课题作出初步的分析。

a.这个问题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
b.这个问题是长期的,还是临时出现的?
c.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d.这个问题我以前怎样应对的?效果如何?有什么不足?
e.这个问题打算怎样解决?根据是什么?
f.研究这个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和不足是什么?自己需要得到或寻求什么样的帮助?自己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g.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哪个角度去研究?怎样清晰地表述?研究范围如何确定?
③拟订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与策略
教育行动研究强调“动手做”,但“做”不是盲目的,“做”是有方案、有计划思考的。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制订初步的计划,明确问题的核心原因,确定重要因素以及研究的关键任务。

此外,还要收集资料,与其他人交流与合作,查阅相关文献和必要的理论学习等,不断修正方案和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回到确定问题和分析问题上,重新界定和分析问题,最后形成更为可行的可能性行动策略构想。

④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

这一阶段,要注意按计划,但不只满足于先定的构想,也不要过多地受到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干扰,随时注意观察、改善和解决问题的变化情况,及时记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感想。

如果遇到问题,也要随时作具体的分析,例如是在执行方法上出了问题,还是在行动策略上出了问题?是在教学情境分析上出了问题,还是在资料收集中出了问题?是在问题界定上出了问题,还是在问题分析
⑤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做”得怎样,还要反馈、评价和修正。

这就要根据行动结果,对整个研究作出全面评价,并进一步澄清产生新问题的原因,作为行动研究的反思,进入下一个行动过程。

⑥归纳总结
行动研究的总结应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抽象与本质的整合。

既有理论上的概括,更要有鲜活的、真实的、富有感情、感悟和灵性火花的描述。

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教师自己的成果,它充满了教师自己的“行动”与“研究”的味道,让人信服。

所以说,教师的研究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是写学生的,而不是写自己的。

正是由于以上每个环节本身都充满了行动与研究的色彩,教师的整个教育行动研究过程才不断通过教师的实践、反思、调整,直到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新的改进。

因此,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会间断的过程。

(2)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案例
情境:某小学五年级自然课王老师,自开学以来,经过两次月考后,发现其班上学习效果不佳,因此他运用教师教育行动研究法来了解问题所在,并改善学生学习情况,其实施步骤如下:
①发现问题:王老师发现其班上学生两次月考下来,自然课成绩的表现不佳,因此想从研究中了解问题,并加以解决。

②确定问题:他开始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有关因素,请教同年级其他自然课老师,并经过仔细观察,将“如何增进学生学习自然兴趣”确定为最重要的问题。

③拟定计划:确定主题后,广泛搜集和阅读与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有关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王老师决定以调查研究法来进行对班上学习兴趣的研究,想自编一套评量学生的“自然课兴趣量表”。

④搜集资料:王老师根据研究设计,对学生进行测量,最后将此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自然课兴趣低落的主要原因是上课缺乏实验、讨论,同时户外观察活动也比较少。

⑤实践尝试行动策略:王老师开始新的自然科学教学活动——即每周进行两节实验,一节讨论课,每两周有一次户外活动。

⑥评估反馈:实施教学活动后,再实施测验,以了解实验的成效是否有增进。

⑦总结:成果交流。

心理学部分(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性格
答:性格是一种与社会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它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人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2.挫折
答: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动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它会给人带来实质性的伤害,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易使人消极妥协。

挫折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行为。

3.前摄抑制
答:人在学习时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例如当我们学习英语单词时,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汉语拼音对我们的记忆有干扰,这就是前摄抑制,体现前面学习过的材料对记忆的影响。

前摄抑制是造成遗忘的干扰原因之一。

4.能力
答: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

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人的能力有很多种,例如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等。

二、简答题(共10分)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而国内外学者对此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

美国学者阿特金森、杰何达,我国学者黄坚厚、张春兴、钟友彬等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比较合乎实际,以下是综合他们的看法所归纳出的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①在认识与解释周围的事物时,能持客观态度,重视证据。

②对他人内心活动有较敏锐的觉察力,不会总是误解他人的言行。

③很少有错误的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①对自己能力有正确认识,并能接纳自己。

②在对事尽力、对人尽心过程中体验自我价值。

③不过于掩饰自己,不刻意取悦于人,以保持自己适度的自尊。

(3)自我调控能力
①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能承担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对自己的抉择与行动负责。

必要时能遏制自己非理性冲动。

②有调节自己心理冲突的能力。

③有成长的意愿,能有效地调动自己身心力量,在有关领域实现较高水平的目标。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①有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关心他人,善于合作。

②不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于人。

③人际关系适宜,有知心朋友,有亲密家人。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各项心理机能健全并有较高整合水平,如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处于动态平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适度,认识与情感协调,行动手段与目标相适应。

由于形成了稳定的内部调节机制,故个人具有独立的抉择能力,行动上表现出自主性。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①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有成效。

②有独立谋生的能力与意愿;能在学习、工作、娱乐、享受活动的协调中追求生活的充实和人生的意义。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实际谈谈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答: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与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相近似。

它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影响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气质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找到适合学生气质特点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同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关于气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要认清自己的气质类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1)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①多血质气质
这类学生有粗心大意,虎头蛇尾,兴趣多移的弱点。

对多血质的学生,教师不能放松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使他们感到无事可做,要使他们在多种有意义的活动中培养踏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②胆汁质气质
学生为人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主动,但他们性格中也有粗暴、任性、高傲,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弱点。

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学会抑制自己,耐心帮助他们养成自制、坚韧的习惯,平稳而镇定地工作。

③粘液质气质
这类学生一般在班里默默无闻,容易被人忽视。

但他们大多个性沉稳,安静勤勉。

对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热情,不能操之过急,要允许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新问题,并且鼓励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