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第1讲商周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一)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3届合肥调研)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对于文中“势”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西周初年的复杂局面 B.强大的贵族势力
C.日益强化的皇权D.唐朝强盛的国力
2.(2013届山西晋中第二次诊断)“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3.(2013届潍坊检测)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
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
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
A.强调血缘纽带B.强调尊老爱幼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D.有利于凝聚宗族
4.(2013届湖北重点中学第一次月考)“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豆:古代盛食器具)不能直接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度B.分封制
C.礼乐制度D.等级制度
5.(2013届桂林十八中高三第二次月考)“昔者天子有争(同诤,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材料说明“争臣”( )
A.有利于对各级官员的监察
B.有利于对天子诸侯的谏议
C.从法律上真正约束了王权
D.防止了各级政府决策失误
6.《北京晨报》载文说:中国传统思维中,一向有一个祖先、一个政权、一个核心的习惯。
五千年文明需有一个源头,从制度方面寻找是( ) A.井田制影响B.宗法制、分封制影响
C.八股取士影响D.禅让制影响
7.(2013届西安月考)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
这反映出( )
A.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
B.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
D.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
8.(2013届桂林十八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
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
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予以表彰”。
由此可见,秦始皇主张( )
A.书同文B.度同制
C.车同轨D.行同伦
9.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个政府
高官应是( )
A.丞相B.御史大夫
C.太尉D.郡守
10.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
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 )
A.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
11.易中天教授曾在《中国大一统》中谈道:“中国大一统局面在全世界
也找不出第二个,历经2000多年至今还是大一统国家,这是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影响的结果。
”这里的“精神文明”可能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
B.“天下为公”意识的影响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D.“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
12.(2013届沈阳月考)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被国人误解了
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其“优秀”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3届濮阳月考)因地制宜地合理调整地方政府机构设置,是地方机
构改革的重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
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
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四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
分散管理的行政机关不仅增加了改革的成本,而且扭曲了改革的方
向。
——张庆龙《中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速》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的主要观点。
(9分)
(2)你赞同材料一、二中的哪一观点?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8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深化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9分)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
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
间。
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
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
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
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
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12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8分)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解析】 考查分封制这一知识点。
题干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即分封
制。
【答案】 A
2.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充分说明了C项。
【答案】 C
3.
【解析】 材料中“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
‘爷爷’”的信息可以说明A项说法符合材料原意。
【答案】 A
4.
【解析】 材料中的“天子”“大夫”“诸侯”皆是分封制的结果,从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豆”可以看出当时等级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明显的,这体现了礼乐制度的规定。
材料与宗法制度关系不大。
【答案】 A
5.
【解析】 理解材料中“争”的含义是解答的关键。
他们的存在起到的作用是“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由此判断选B。
其他的几个选项的说法都超出了当时的历史阶段。
【答案】 B
6.
【解析】 “祖先、政权、核心”关键词意味着重血缘、讲服从、尚统一的文化观念,与分封制、宗法制影响一致,故选B。
【答案】 B
7.
【解析】 从材料中利用“天人感应”论,可以判断统治者利用神权强化皇权。
【答案】 D
8.
【解析】 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核心意思,“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予以表彰”,这说明秦始皇在此关注的是伦理问题。
【答案】 D
9.
【解析】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答案】 B
10.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地方设郡和县,郡守和县令(县长)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掌管地方行政。
他们都由皇帝任命,并非世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答案】 C
11.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最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局面的因素,不要单纯理解为意识领域的因素。
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 C
1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虽有弊端,但它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军事行动,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等,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其“优秀”之处,B项符合要求。
A、C 两项与“优秀”无关,D项中的“宽松进步”的趋势与史实相反。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
【解析】 第(1)问提取“秦郡邑而促”“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的关键信息回答。
第(2)问要调用相关知识综合回答。
第(3)问属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要言之有理,言
之有据。
【答案】 (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赞同材料二的观点。
理由: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秦朝衰亡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3)行政体制改革滞后,严重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吞食了改革红利,扭曲了改革方向;地方部门设置不合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民众办事难;行政审批手续繁琐,行政部门办事效率低。
14.
【解析】 第(1)问材料一、二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秦朝以郡县制破解这一困局。
第(2)问应注意“本质特征”。
第(3)问对官僚体制的认识应从积极和消极
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 (1)原因:王室衰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3)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