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金融学(第二版)期末知识归纳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形态的演变
实物货币阶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信用货币阶段—电子货币阶段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应用于赊销预付)、货币贮藏、世界货币
3.按流动性划分货币层次,如下:
M0=通货(流通中的货币)
M1=M0+银行活期存款
M2=M1+银行定期存款(企业)和储蓄存款(居民)
M3=M2+其他金融机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4.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货币金属(币材)、货币单位(价格标准)、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规定准备制度。
本位币: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造而成的铸币。
无限法偿:国家国定本位币拥有无限制的支付能力。
辅币: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交易与找零之用。
有限法偿:法律规定辅币在一次支付中的最高限额,超出最高限额,出卖者和债权人有权拒收。
5.货币制度的类型与演变: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跛行本位制:国家规定已发行的银币照旧流通,但停止自由铸造,金币准许自由铸造。
6.劣币驱逐良币:又称“格雷欣法则”。
指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值固定的通货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会被人们熔化和收藏,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即劣币,则会充斥市场,最终导致劣币将良币完全驱逐出流通领域。
第二章信用
1.信用的本质: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2.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主要表现为以商品赊销或预付贷款等方式所提供的信用。
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商业信用特点:①是一种商品资本信用;②是一种直接信用;③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企业。
3.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特点:货币信用;中介信用;创造和扩张信用。
第三章利息与利率
1.年利率(1年)、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日)换算。
2.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实际利率R E=名义利率R B-通货膨胀率R P
3.货币的时间价值
单利终值与现值、复利终值与现值(普通年金、先付年金、永续年金)
第四章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的分类:
①按金融交易的期限分类:短期金融市场与长期金融市场
②按金融交易的层次分类:一级市场(发行市场)与二级市场(流通市场)
③按金融交易的时间分类:现货市场、期货市场
④按金融交易的空间分类:有形市场、无形市场
⑤按金融交易的对象分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衍生金融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
⑥按金融交易的范围分类:国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
2.货币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国库券市场。
特点:短期性、安全性、流动性、利率趋同性
3.资本市场工具:债券、股票、基金。
特点:长期性、风险性、收益性、利率差异性
付息债券:按期付息到期按面额还本的债券。
到期收益率:投资者购买债券后,到债券期满为止的收益率。
第五章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性质:
①具有一般企业基本特征,自有资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和以利润为目标;
②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以货币和货币资本为商品,进行货币收付、借贷等与货币运动有关的金融服务;
③业务综合、功能全面,经营一切金融“零售”和“批发”业务,为顾客提供所有金融服务。
2.商业银行职能: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
3.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赢利性、流动性、安全性。
4.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负债业务(自有资本、吸收存款、银行借款);资产业务(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票据贴现)
5.缺口管理法:是一种利率风险管理方法。
资金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
正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
在利率上升时,资产收益率因利率上升而增加较多,而负债成本增加较少,银行正收益增加。
负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
第六章其他金融机构
1.专业性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质押银行、合作银行。
2.政策性银行:开发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进出口政策性银行。
3.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
租赁公司、基金公司、典当行。
第七章金融创新
1.金融创新:指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及政府对金融业务监管方式的创新的综合。
2.金融工具创新: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信贷资产证券化(质押贷款证券是最普通的形式)、金融市场建构模块类金融衍生产品。
第八章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领导和管理金融的特殊金融机构,也是进行宏观调控的国家
行政管理机关。
(1)不以赢利为目的,不经营商业性业务,只与特定对象(商业银行、政府财政机构)发生关系。
具有特定权利和业务,如垄断货币发行、集中存款准备金、代理国库,管理黄金外汇储备;
(2)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
(3)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管理和控制金融市场,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
2.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3.中央银行的业务原则:
①不经营一般商业银行业务
②不以盈利为目的
③资产流动性较好
④业务活动公开化
⑤业务活动合法化
4.中央银行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货币发行业务、代理国库业务、集中存款准备金业务);
资产业务(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对政府的贷款业务、金银和外汇贮备业务、证券买卖业务)。
第九章货币供给
1.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
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财政机构、企业及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
2.影响货币创造的经济主体:
(1)信贷收支状况,银行对企业、团体及个人的贷款和投资增减净额(A-L),若为正数则表示信用扩张,这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
(2)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支出与收入增减净额(A-L)若为正数,则表示财政净赤字,那么货币供应量增加;
(3)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增减净额(A-L)若为正数则货币供应量增加;
(4)银行资本的变化及其余额(-L)。
3.货币乘数m=(1+c’)/(rd+e+c’)
c’=现金漏损率rd=准款准备金率e=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4.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国际收支、汇率政策、政府财政收支、货币政策。
5.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通货比率、活期存款与存款总额的比例。
第十章货币需求
1.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交易方程式
M=PT/V 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价格水平
缺陷:(1)忽略了商品赊销和抵消交易不需要货币;
(2)只考虑微观主体持币交易动机;
(3)忽略了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存在;
(4)中间交易环节极难剂量统计;
(5)错误认为货币运动先于商品运动。
2.现金余额数量说—剑桥方程式(剑桥学派对方程的解释)
M=Kpy K=以货币形势占优的财富占总收入的比例
解释:(1)y由经济资源数量、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供给决定,短期不变,y稳定;
(2)K由持币便利性和风险规避性、其他资产收益率、消费效用决定,短期不变,K 稳定。
(3)货币供给量影响价格水平;
(4)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把持有非货币资产的收益看成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把货币需求看成是资产选择的结果。
3.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
货币需求行为由三种动机决定: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4.弗里德曼货币需求模型(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Md/P=f(Yp,r b-r m,r e-r m,πe-r m)
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1)恒久收入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原因,货币需求与恒久收入正相关(恒久收入在短期内波动非常小,货币需求很大程度上不随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2)资产形式有四类:货币、债券、股票、商品。
非货币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越高,人们以这三种资产形式持有的财富就越多,因而货币需求越少。
第十一章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和地区范围内,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2.通货膨胀的测度(4个):测定通货膨胀率的指标主要有生产物价指数(WPI)、消费物价指数(CPI)、国内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GDP deflator)、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我国使用后三者。
(1)生产物价指数(WPI):反映不同时期商品出厂价格变动幅度的指数。
通货膨胀率=(报告期生产物价指数-基期生产物价指数)/基期生产物价指数*100%
(2)消费物价指数(CPI):反映不同时期消费品零售价格水平变动幅度和趋势的指数。
通货膨胀率=(报告期消费物价指数-基期消费物价指数)/基期生产物价指数*100%
(3)GDP折算价格指数=按报告期价格计算的GDP/按基期价格计算的GDP*100%
通货膨胀率= GDP折算价格指数-1
(4)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
3.通货膨胀的成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的治理: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收入政策(限制工资增长)、供应政策(增加商品和劳务供应量、改善商品和劳务的供应结构)。
5.通货紧缩:一定时期和地区范围内,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6.通货紧缩的治理:扩大消费需求、刺激投资增长、扩张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十二章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模式:多重目标、双重目标和单一目标。
2.多重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3.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和间接信用控制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证券交易信用控制、消费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工具:信用分配、利率最高限制、流动性比率。
间接信用控制工具:道义劝告、金融检查、公开宣传。
论述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一般性政策工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法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法律上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所吸收的各类存款必须保证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一定比例。
机理: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会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超额准备金,从而扩大他们贷款和投资,导致派生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反之亦然。
优点:一是有较强的告示效应;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具有法律效力,这种调整有强制性;三是准备金调整对货币供应量有显著的影响效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调整会使货币供应量产生很大变化。
缺点:主要是不能频繁运用,正因为该政策工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和影响效果,所以其有强大的冲击力,不能作为日常调节的工具。
只有当中央银行打算大规模地调整货币供给,并且尽可能减少对证券市场的干扰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才是较为理想的办法。
(2)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以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票据转让,被称为再贴现;再贴现融资方式的利率称为再贴现率。
机理: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以影响商业银行可用资金规模,达到控制贷款规模以调节货币供应量;提高再贴现率一般是中央银行抽紧银根的告示,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预期未来利率上升而减少放贷,反之亦然。
优点:一是能通过影响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央行借款的成本来达到调整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再贴现率上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上升,从而社会对借款的需求减少,达到了收缩信贷规模的目的;二是能产生一种“告示效应”,即贴现率的变
动,可以作为向银行和公众宣布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可以表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与它的方向,从而达到心理宣传效果。
缺点:再贴现率调整的局限表现在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来贴现的银行,对其他银行只是间接地发生作用,政策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
另外,再贴现率工具的灵活性比较小,缺乏弹性,若央行经常调整再贴现率,会使市场利率经常波动而使企业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3、公开市场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机理: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短缺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即相当于向社会投入基础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反之亦然。
优点:一是精确性,对基础货币进行有力而准确地控制;二是灵活性,对公众的公示效应不是很明显,中央银行可以经常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大量的政府债券,买卖比较简单,灵活性强;三是主动性,对公开市场业务掌握主动权。
缺点:公开市场业务须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证券市场和灵敏的市场利率来作为中央银行的操作平台。
4.
5.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
6.
7.货币政策的效应:数量效应(货币乘数、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真实资产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时间效应(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反应时滞、行为时滞、市场时滞)
论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十三章汇率
1.外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凭证。
2.
3.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若干单位本国货币。
4.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到若干单位外国货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