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你有为,我有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抢人大战:你有为,我有位文/周 琪
最近两年,“新城市人”越来越多。这得益于各地方政府对人才空前的渴求。它们纷纷晒出大招、奇招,试图从北上广深的虎口中夺食。比如杭州“一亿元招揽全球英才”,成都“让房价回到五年前”,西安“一人落户全家随迁”,武汉“为你的工资保个底”……据教育部统计,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但多个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让“毕业即失业”的高校毕业生们,仿佛变成了各个城市分抢的“唐僧肉”。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牢
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
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
础。”得贤者兴,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政
权走向强大的重要条件。历代有为君主
都不遗余力地招揽人才。因为环境、对
象、目的、手段等不同,他们的人才策
略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三国时期是群雄
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谈及三位雄主
的用人特点时,清代著名学者赵翼概括
为“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
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此三人的用人
之策或可为现代人提供一些参考。
2018年 8月89
刘备——以性情相契
目标明确。刘备是个有理想的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兴复汉室”的口号是非常具有号召力的。他让投奔自己的人都有“光复汉室”这一神圣而深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诸葛亮问刘备的志向是什么的时候,刘备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自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经刘备这么慷慨激昂一说,诸葛亮想拒绝都说不出口。刘备的这种符合儒家价值观的人生奋斗目标,还给他带来了好名声,让更多百姓依附于他。这是成就大业的基础。
曹操号令天下的“杀手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是“世代经营”,刘备就是“精神感召”。天子只有一个,不是想“挟”就能“挟”的;“世代经营”需要时间,很多时候我们是“等不起”的;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与曹、孙相比,刘备的方法更可行。
以德服人。刘备是个遵循儒家道德准则的人,时刻不忘“仁义”的准则。吕布明显是要来夺他的地盘,他却盛情挽留。外人看来这难免有些迂腐,但是这给刘备赢得了“仁德君子”的称号。
感情留人。刘备感情留人的第一种方式就是“流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刘备每流一次眼泪,基本都能收到很好的成效。刘备在公孙瓒处第一次见到赵云“便有不舍之心”,分别时候,“玄德与赵云分别,执手垂泪,不忍相离”。刘备要解陶谦之围,向公孙瓒借了二千兵和赵云。退了曹军之后,刘备再一次与赵云分别。“陶谦劳军已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刘备再一次泪流满面。世人敬仰的刘皇叔与尚无名气的赵云分别而两次流泪,铁杆硬汉终被感动,“虽肝脑涂地,无恨矣”。刘备感情留人的第二种方式是“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刘备谦逊有礼,能和下属同甘苦、共患难。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年代,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
诚信待人。讲信用是刘备待人的另一个特点。刘备的诚信,体现在用人不疑上。关羽被困在曹操军中,张飞怀疑关羽投降了曹操,要和关羽拼命。可刘备丝毫没有怀疑关羽。赵云被曹军围困,糜芳报信说赵云投了曹操,刘备的反应是:“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
从不言败。信心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信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连领导都不怀希望,手下的人怎么会尽心尽力?
刘备受人爱戴很大原因是其个人魅力。可惜的是,这种个人魅力却无法像其国君之位一样得到有效传承。《三国志·先主传》中说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然而当刘备故去,继位的刘禅和辅政的诸葛亮都不具备刘备这一独特魅力,所以蜀国后期人才凋零,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其国势日衰便是难以避免的了。
曹操——以权术相驭
容人之量。曹操打败袁绍,看到手下很多人和袁绍互通书信,有人就说,把这些人一个个揪出来杀掉。但曹操并没有这么做,让人把这些书信全烧了,说:“当时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更何况是别人呢?”当时袁绍攻打曹操,陈琳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痛骂曹操,甚至祖宗都不放过,但活捉陈琳之后,曹操还是没有杀他,留为己用。对于曹操来说,他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使遭到背叛,也会原谅,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能遇到这样的明主,又怎么会不誓死效力呢? 驭人有道。郭嘉是曹操最喜欢的谋士,比曹操年轻,曹操本来打算把后事托付郭嘉的,但郭嘉英年早逝,曹操引众官复设祭于郭嘉灵前,让手下无不感动。典韦是曹操手下大将之一,宛城之战,曹操因为贪恋张绣婶婶美色,引得张绣背叛,结果典韦为了保护曹操,力战身死。这一战,曹操还折了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曹操就亲自祭奠典韦,并且说:“这次战斗中,我的儿子、侄子都战死了,我不特别心痛,唯独对典韦的逝去感到悲伤!”这对于武将来说,简直是一种至高的荣誉,所以手下大将莫不感动,争为之死。而之后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向曹操投降。张绣到达后,曹操牵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这种能容人所不能容的大度,令张绣对其佩服不已。
后来,曹操被马超战败,曹洪为了救曹操,把马让给他,说:“天下可以没有曹洪,但不能没有曹公。”再后来的许褚救曹操,一手举着马鞍挡箭,一手划船,终于救下曹操。可以说,这
国学新知
90
些都与曹操的驭人之道是分不开的。
胸襟宽阔。曹操每次打败仗都是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打胜仗就会把功劳给手下,不以亲疏分远近,无论是同宗同族还是异姓之臣,都能奖罚分明。这些虽然是曹操的驭人之术,但也是他诚心之表现,所以他手下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愿意为他甘心效命,至死不渝。
当年曹操与袁绍共同起兵时,袁绍问曹操:“如果大事不成,我可以倚据哪个方向呢?”曹操说:“你是怎么打算的?”袁绍说:“我南面占据黄河,北方阻挡燕、代,兼并夷狄,向南争天下,能成功吗?”曹操说:“我任用天下才能之辈,用道来统御他们,无往不胜。”
孙权——以意气相投
识人有术。孙权能识人,比如鲁肃,鲁肃是周瑜推荐给孙权的。周瑜对孙权说:“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鲁肃进入孙权视线,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
鲁肃与孙权深夜谈话,相当于东吴版的隆中对,鲁肃的战略观符合当时东吴的实际情况。后来鲁肃力主联刘抗曹,天下三分,也证实鲁肃的战略远见。孙权考察鲁肃,核心在于考察其大局观是否与本人的价值观一致。
孙权识人之术,首先在于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是否有共同的愿景与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识人的关键在于,候选人是否能够认同组织的文化,或是组织最高领导者的价值观。所以,识人就是寻找与选择同道中人,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
用人有度。任用陆逊为将,显示出孙权用人之气度非凡。逊曰:“倘文武不服,何如?”权取所佩剑与之,曰:“如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并连夜派人筑坛拜将,当着众人面说“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这才有了夷陵之战的胜利。正因孙权用人不疑,且委以重任,才让众多大臣甘心为他奋勇卖命,以报其知遇之恩。孙权用人之心胸与魄力,让人折服,令后世怀才不遇之人心生向往与景仰。用人不疑的核心在于授权与信任,非授权不足以成事,非信任不足以立身。用人不求全责备,既知人,则善任,善任则不疑。 育人有方。吕蒙,出身寒微,行武出身,只是匹夫之勇,不学文化和韬略。正是孙权的刻意栽培,让他从士兵做到将军,功名显赫,名震一时。育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员工与组织一起成长,孙权先是分析吕蒙的岗位现状,再次是指明学习的必要性与方向,这才是孙权的高明之处。对于组织来说,仅依靠组织的管理者学习是不够的,组织的发展需要组织成员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作为组织的管理者,不仅要有要求自己进步的觉悟,更要有培养下属进步的胸怀。正是孙权的以身作则与持之以恒的精神,才影响吕蒙,让吕蒙择善而从,立即行动,潜心学习,才留下“英才学识,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最终吕蒙擒关羽、夺荆州,被孙权以国士待之。 留人有心。孙权一国之主,对吕蒙如此无微不致的关怀爱护,细致周到,让人感动,令人震憾,所谓名利留人得一时,以心感人换一世。作为管理者,留人留心就是让员工在挑战时有责任感,让员工在困难时有援助感,让员工在成功时有满足感。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这是孙权的名言。这种对民众的作用、民众智慧的深刻认识,对于前期的孙权是可信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真知卓见,他才避免了某些统治者常有的刚愎自用、为所欲为等劣德。也正是因为孙权认识到必须用众力众智,所以他在善于识人用人的同时,乐于听取意见。由此,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国的争鸣早已离人远去,然而一个个鲜活的姓名却仍为后人所记忆。无论是英雄还是枭雄,都在不遗余力地争夺八方人才。你有为,我有位, 责编/齐向宇2018年 8月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