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时间:45分钟,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下谓之王国。
”该材料主要说明( )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C.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D.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解析:分封制的核心是规定了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而形成了“天下共主”等级森严的局面,故选B项。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是尚未形成高度集权的局面,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B
2.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拓展了疆域
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 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解析:A项材料不能体现。
B、C项均误读材料。
由“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行文化渗透”等可知,分封制对民族融合起到了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7·武汉模拟)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
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
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
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
解析: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是丁山先生的观点,只反映了材料部分信息,故A 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是王国维先生的观点,只反映部分信息,故B 项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都没有提出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与材料无关,故C 项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关于宗法制起源的观点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存在争议,故D 项正确。
答案:D
4.(2017·淄博模拟)“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
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异姓同姓都会遵循,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无关,故A项错误;周的宗盟是周天子与诸侯的盟会,与会者有同姓与异姓,扩大统治者的力量以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周的宗盟与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基础上,将周王室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相辅相成的关系,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早期(包括西周)政治的特点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7·郑州检测)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解析:据材料“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和“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可知秦代的郡县制取代西周的分封制,标志官僚政治逐步确立,故B项正确。
答案:B
10.(2017·孝感联考)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皇帝制度为专制主义的重要部分,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度也是专制主义的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郡县制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涵盖了以上三种制度,最为全面,故D项正确。
答案:D
11.(2017·河南调研)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解析: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B项错误;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故C项错误;“启继禹位”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法政治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法则,皇位继承原则是对其完善和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1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解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苏锡常镇调研)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
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苏轼《东坡志林》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材料四顾炎武:“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
”“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就“封”和“郡”的字型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
(6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
(7分)
(4)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
(4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封”的金文字形,《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
从之从土从寸”,结合所学得出分封制是封疆建国,割据一方,形声。
据材料一“郡”字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结合所学得出郡县制是为君主管理地方。
第(2)问,据材料二中“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据材料三“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得出吸取历史教训,据材料二中“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据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并结合所学得出加强中央集权。
第(3)问,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
第(4)问,据材料二中“廷尉斯曰……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得出郡县制初为秦朝法家所倡,据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结合所学得出汉代为儒家采用,适应“大一统”。
答案:(1)区别:分封制:封疆建国,割据一方;(4分)
郡县制:为君主管理地方。
(4分)
(2)因素: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
(6分)
(3)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矛盾。
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
(7分)
(4)说明:郡县制初为秦朝法家所倡;汉代为儒家采用,适应“大一统”。
(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
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字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材料二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
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从材料一、二的比较中提取中西方姓氏的差异,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通过材料一我们发现中国的姓氏注重排字论辈,可以从中国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来进行说明;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先名后姓,且存在隔辈重名现象,而中国很显然是先姓后名,可以从宗法制的影响和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来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姓与名顺序的差异)。
中国先姓后名,“重姓轻名”;西方国家先名后姓,“重名轻姓”。
(2分)
说明: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而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突出个人的地
位。
(4分)
示例二:信息:(家族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名字的差异)。
中国排字论辈,代际分明;而西方国家代际之间有重名现象,代际差别不大。
(2分)
说明: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名字象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要体现“贵贱有序,等级分明”观念。
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名字只是一种个体的符号,因此彰显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