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国策》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战国策》读后感1
《战国策》是记录战国时期政治斗争最为完整的文献记载,它几乎涵盖了战国时期所有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还涉及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等方面的活动。
与此同时,它还记述了一大批历史人物,如聂政、荆轲和要离等,以及这些人物对当时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影响,从而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特征。
我就《战国策》的价值做一下阐述。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较为繁杂,但主要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人才重视的政治思想。
这一方面表现出战国时期思想多元化的特征,同时也强调了纵横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影响。
西汉时期涌现出了一批纵横家,如陆贾、邹阳、主父偃和徐乐等人,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战国纵横家思想的'影响。
《战国策》还被当做一部文学典籍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无论是在人物刻画还是在遣词造句上,它都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比如它在《秦策》中塑造了苏秦灵活机变的形象;在《荆轲刺秦王》中又塑造了荆轲的悲壮形象等。
书中的语言风格也瑰丽多姿、纵横变幻,常给人以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尤其是对于纵横家们言辞的记述,更显得精辟犀利,往往总能一语道破天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在《苏秦始将连横》和《庄辛说楚襄王》等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自古以来,人们对《战国策》的褒奖都集中于文学价值,对其思想的评说则是褒贬不一。
这主要是由于它与后世所弘扬的儒家思想相排斥所致。
尤其是它主张追名逐利,而且过分夸大了纵横家在历史中的作用,有损其自身的思想价值,但是整体不应影响其历史价值,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去伪存真,学会辨别。
《战国策》读后感2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学生时代,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
比如有:《论语》、《左传》、《国语》等。
这些书籍大多描述了各诸侯国及其士人之间的精彩纷呈的斗争。
而在这些书中我最喜欢《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时期刘向根据战国史料编订而成的。
其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十二策,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
全书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它开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之先河,是继《国语》之后又一国别体史书。
提及《战国策》,就不得不提及其书中所述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比如在楚国的张仪为秦破从连横文章中,张仪为了破坏合众,说服楚王与秦结盟;他首先是向楚王讲述不结盟的严重后果,然后又向楚王讲述了结盟的好处。
结果在一番威逼利诱之下达到了出使的目的。
放在今日,不正是左手一个萝卜,右手一根大棒,逼弱国就范的把戏吗?
总而言之,《战国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见识战国时期的风土人情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还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
读好《战国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让我们为国事出谋划策。
《战国策》读后感3
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兵。
这句话真实的写出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重要。
他们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里,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就挽救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要是换成那些有勇无谋的将领,不仅会兴师动众,搞不好还会使利益尽失,引起众怒。
在《战国策》第一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秦国想借口向东周索要九鼎,从而来得到地盘。
齐国也想得到九鼎。
周臣颜率便出使齐国,答应如果齐国将秦军杀退就将九鼎送与齐国。
事后齐国向东周索
要九鼎,颜率再次对齐王说:九鼎不像普通的东西,拿着就可以走,一个鼎就需要九万人才能抬动,九鼎就需九九八十一万人,当路过梁、楚两国时一定会被夺去。
所以,齐王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打算。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做事情要名正言顺,就是推卸责任也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在对付一些小人时,我们可以使用反间计。
宫他从西周逃到了东周,将西周的机密全部泄露了。
西周国君非常生气。
冯且便拿着三十两黄金的一封书信前往东周。
信上写:若能办成,你就尽力,若不能就赶快回来,事情泄露了便自行了断性命。
信使故意让东周军兵抓住,东周国君看到信,马上把宫他杀了。
冯且借刀杀人,使宫他真么努力也没有用。
使用反间计一定要严密,否则就会引起众怒。
做什么事都要凭智慧,晓之以理才能说服他人。
其实很多事只要轻轻一点可以捅破,可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该说的一定要说。
《战国策》读后感4
以前注意好久了但总也买不到《战国策》的全本,所以感觉读起来也没有什么意思?但是总感觉这本书要读一读,毕竟是点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瑰宝。
没办法就打印了整版的《战国策》每天读一节。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
“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
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
宜阳不拔,秦王耻之。
臣故曰拔。
“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
不如背秦援宜阳。
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易爆不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
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
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
这是《战国策》中东周策,第二节。
里面的计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战国时期,秦国之强大,如果美国现在在世界的地位。
那
么尽管宜阳兵强马壮,但是与强秦居全国之力来攻占宜阳,想比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
所以无论怎么正面的防御,宜阳必失。
在这种情况之下避秦之锋芒才是上策。
所以在秦攻占一样以后,秦王嬴得了面子,周天子再去威逼利诱景翠,使景翠出兵,失去宜阳得到煮枣,景翠得珠宝,还感恩与周。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这种策略,虽与战略想比未必是上上策,但是也可以作为战略的极其有用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