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展览中的空间叙事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展览中的空间叙事探究
作者:方华
来源:《档案与建设》2023年第09期
摘要:以空间为核心的叙事方法对于解读展示档案文化、提升档案资源阐释力具有深刻意义。
文章在界定概念内容、理解运用方法的基础上,剖析空间叙事在强化档案资源与空间联系、优化档案资源的阐释形式、发挥档案资源支撑功能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出运用空间叙事方法的推进策略,以期为档案展览设计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档案展览;叙事方法;资源阐释
分类号:G273.5
Exploration of Spatial Narration in Archival Exhibition
Fang Hua
(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
Abstract: The narrative method centered on space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interpreting and showcasing archival culture and enhancing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archival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content and understanding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itive role of spatial narratives in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rchival resources and space, optimizing the interpretation form of archival resources and exerting the supporting function of archival resources. It proposes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use of spatial narrative method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archival exhibition design.
Keywords: Archival Exhibition; Narrative Methods; Resource Interpretation
展览作为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实现的主要形式,是档案资源开发展示的重要落点。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学界对档案展览的策划实施[2]、技术运用[3]、推广传播[4]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叙事热潮在档案学领域的兴起,引导、实现了档案展览研究的叙事转向,其中空间叙事受到诸多关注。
宋鑫娜肯定了空间叙事在展览主题和内容表达方面的积极价值[5];刘欣悦、戴旸从空间叙事角度对档案展览案例进行研究并提出策略[6];张斌、王露露对档案参与历史记忆构建的空间叙事进行了系统研究,论述了档案选择空间叙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7],暂无
研究系统论述空间叙事在档案展览中的运用策略。
因此,本文拟在分析空间叙事的概念理论与运用、剖解空间叙事融入档案资源展陈的必要性与有益性的基础上,探究空间叙事方法融入档案资源展陈的推进策略,以期为优化档案资源展陈方法、丰富档案资源价值及内涵提供智力支持。
1 空间叙事的基本内涵及其应用
1.1 空间叙事的基本内涵
空间叙事是立足于文学文本、多媒体视觉、城市空间等领域,针对生活体验、集体记忆和场所的感知描述性的方法论。
从本质来看,空间叙事是按空间维度组织的转化、翻译[8],是一种追求他种媒介能指、美学效果的跨媒介叙事[9]。
空间叙事关注空间在故事中的作用与意义,对空间的存在感知从有形物理、社会空间向无形认知、心理空间深入,有学者将空间叙事定义为“一种将本质和意义融入体验的意境感知方法”[10]。
具体言之,空间叙事以空间或空间物质、非物质要素为媒介,通过空间构筑、组织、演绎、位移等传递知识,尝试依托结构性语言或多重交互性场景来理解把握主题,组织传递内容信息,从而优化受众体验并赋予新记忆。
1.2 空间叙事的应用
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将空间分为物理、精神及社会空间。
物理空间是把握空间叙事方法的基准,可被精准测量、描绘,被人类感官直接捕获,包括物质实体和技术虚拟;精神空间则因人类构想而出现,包涵概念、文本、语言等表达形式;社会空间以人为主导,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11]关系美学和德勒兹理论认为社会空间内的部分关系线路可以被建立、捕获、固化和体验,该层次内的叙事强调关系建立、生活叙事融入与可视性固化。
[12]空间叙事从身体感知、精神占有到互动改造,层层拓展,融合应用艺术、语言、心理等学科理念有其必要性。
空间叙事是用空间讲故事,适用于任一三维空间,与档案资源形成于空间的特性相契合。
[13]档案馆对外展示区域,如档案馆外墙、查档大厅、展览厅等功能性意义较强的区域均是空間叙事方法适宜协调应用的主要场景。
一方面,将空间作为叙事的主体,侧重延伸性解读与具象化展示,激活空间内部要素的设计内涵、隐喻,尝试准确传达其初始的功能性意义。
另一方面,将空间本身作为叙事媒介,关注空间物质、形式、内部要素等调整变化,以表达或协助表达故事。
需要强调的是,以档案为基础的文学性、艺术性创作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本文对空间叙事功能的关注不等于对时间等叙事方法的摒弃。
2 档案展览中强化应用空间叙事的必要性
2.1 空间叙事进一步强化档案资源与空间关联
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政策背景下,档案资源与空间在理论、实践上的联系愈发紧密。
理论上,空间作为思想模式的认知框架,在档案学研究中具有方法论维度的意义,边媛[14]、张钰桐[15]等学者都曾提及档案资源的空间化开发,而空间叙事方法则成为接洽理论与实践的有益路径。
实践上,“文化”和“旅游”在空间上的融合有效性已被国内外实践反复证明。
深圳大学的“二维码”外形档案馆、泉州档案馆的侨批馆成为当下正热的文化旅游打卡地;张家港市永利村“果园档案记忆空间”等空间化实践的开展也亟须科学的方法牵引,使空间布设朝实效、特色化等方向发展。
沉浸式展览空间的设计与发展呼吁档案展览积极运用空间叙事方法。
第十一届江苏书展以“第7档案室”为主题设计实景轻解谜,以活动现场为解谜空间,结合手机H5终端引导观众参与推理,获得热烈反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常设展览连接历史时间与展厅空间,荣获“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上述案例都展现出公众对以空间为核心的资源演绎方式的偏好。
空间叙事方法以空间为重点,关注空间及其要素叙事功能的发挥,能进一步强化档案展览与空间的联系,深化资源内涵与人的深刻联结,从而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2.2 空间叙事进一步优化档案资源的阐释形式
尽管档案部门围绕国家重大活动与重大事件、“四史”教育活动主题,以建筑、体育、文艺、饮食、民俗等特色文化为切入点举办了系列展览[16],并且取得良好成效,但我国多数线下档案展览的资源阐释角度仍较为局限。
展览顺序和空间划分以时序、主题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展览动线;内容形式多以图片、文字为主,尽管一些档案馆通过建造模型、影像投射等方式开辟了新视觉景观,但其效果仍需优化。
在内涵挖掘不足、展品类型有限的情境下,资源与人的联结多停留在视觉层面,档案资源的精神空间形象将成定式,公众的交流、互动感大打折扣。
空间叙事可推动档案资源阐释理念、展示形式的重构。
理念上,“无视空间向度紧迫性的任何当代叙事,都是不完整的”[17],遗漏空间叙事的做法可能会引发将故事简单化、扭曲化的不良倾向。
大事记等传统编纂形式以时间为线索构筑历史面貌的单一性缺漏,虽为吴宝康档案数据库等数据叙事作品所弥补,但空间叙事的理念转变仍具有解构档案价值、丰富档案观察视角、重构档案资源内涵等积极作用。
形式上,在大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助力和数字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的指导下,档案资源的空间化展现形式愈发多元,实现了平面二维的传统档案形态的升维阐释。
例如,“乾隆南巡”专题档案开发项目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勾勒南巡路线,并将乾隆南巡途中路过的景观和建筑进行三维可视化,让档案中的二维图像得以在三维空间灵动展现。
2.3 空間叙事进一步释放档案资源的活力
档案馆现有空间与资源的活力不足。
一方面,档案资源组织逻辑强但展示性与融合度不足,该现象于上文分析的档案展览中皆有体现。
另一方面,档案空间的观赏性有余但互动性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着因公共性不足导致“内卷化”现象的困扰,即档案事业发展立足于狭小的部门空间而非广阔的公共场域。
[18]在场馆设计上,档案馆外部设计尽力阐释档案、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协调共生,内部亦基于开放共享理念开辟服务休闲区,但问题在于设计本身——文化空间的内在意义需要赋予、激活甚至外引补充。
空间叙事方法通过对空间本体的挖掘,强化了档案资源对自身文化阐释的支撑力。
“场域”是空间叙事的物理基础,场所的空间环境和建筑形态是传递语义的载体。
[19]空间叙事关注空间内在意义的传递,使得空间从容器蜕变成为内容本身,展现了档案文化阐释的新视角。
空间叙事方法对空间内容的关注,有利于强化档案资源对优化公众体验的内聚力。
以空间为载体整合档案资源,具有协调资源异质性、突出资源体验沉浸感的优势。
“结合当下媒体和技术发展,档案部门需重点关注空间化叙事、可视化叙事两大趋势”[20],基于空间叙事理论指导资源的科学化、合理化布设以及展陈空间的适配性改造,以提升公众体验。
3 档案展览中强化应用空间叙事的推进策略
3.1 激活展厅空间——挖掘空间本体故事,关注空间动态调整
挖掘档案馆空间内外蕴藏的故事。
档案馆展厅空间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如蕴含着丰富的建设、沿革故事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此类可结合其馆藏资源故事,通过寻宝探秘等形式予以呈现。
另一种则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如深圳市、上海市新建的富含开放式思想和建筑要素的档案场馆,其馆内设计蕴含地方特色文化标志、馆内特色档案符号以及现代档案发展程式等新故事,此类可利用标牌、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
在档案馆空间外,区域、城市文化景观关联性可为故事挖掘引入新素材,并可以趣味地区、活动策划等形式展示,如加拿大图书和档案馆文化遗产存储建筑与相邻的档案保护中心共同构成LAC保护园区,形成新空间景观,便于整体阐释。
关注档案馆内空间的再组织。
空间具有非定型属性,有赖于公众对其形体要素所限定范围的感知把握。
空间整体距离、尺寸、前后景、颜色等引发的视觉感知和连续性变化,为公众带来差异化的思维情感体验。
空间剖分上,可尝试突破篇章式剖分,利用展板区隔出迷宫、回环式等更加灵活的空间形态。
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空间色彩、类型、形状等要素,突出邻界空间的异质性,以展现叙事内容的重要性或变化逻辑。
空间组织上,利用技术实现邻接、穿插、集中、放射等更为灵活趣味的空间组合形式,或采取以叙事内容为基础的起承转合排列,强化公众的在场感和体验感。
此外,关注馆内其他功能性空间的配合性适用、文化性改造和共享性联通,如会议室、休闲厅等皆可成为强化档案文化氛围、提升公众体验的重要载体。
3.2 丰富展区内涵——引入异质空间构件,优化要素组合逻辑
2 档案展览中强化应用空间叙事的必要性
2.1 空间叙事进一步强化档案资源与空间关联
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政策背景下,档案资源与空间在理论、实践上的联系愈发紧密。
理论上,空间作为思想模式的认知框架,在档案学研究中具有方法论维度的意义,边媛[14]、张钰桐[15]等学者都曾提及档案资源的空间化开发,而空间叙事方法则成为接洽理论与实践的有益路径。
实践上,“文化”和“旅游”在空间上的融合有效性已被国内外实践反复证明。
深圳大学的“二维码”外形档案馆、泉州档案馆的侨批馆成为当下正热的文化旅游打卡地;张家港市永利村“果园档案记忆空间”等空间化实践的开展也亟须科学的方法牵引,使空间布设朝实效、特色化等方向发展。
沉浸式展览空间的设计与发展呼吁档案展览积极运用空间叙事方法。
第十一届江苏书展以“第7档案室”为主题设计实景轻解谜,以活动现场为解谜空间,结合手机H5终端引导观众参与推理,获得热烈反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常设展览连接历史时间与展厅空间,荣获“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上述案例都展现出公众对以空间为核心的资源演绎方式的偏好。
空间叙事方法以空间为重点,关注空间及其要素叙事功能的发挥,能进一步强化档案展览与空间的联系,深化资源内涵与人的深刻联结,从而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2.2 空间叙事进一步优化档案资源的阐释形式
尽管档案部门围绕国家重大活动与重大事件、“四史”教育活动主题,以建筑、体育、文艺、饮食、民俗等特色文化为切入点举办了系列展览[16],并且取得良好成效,但我国多数线下档案展览的资源阐释角度仍较为局限。
展览顺序和空间划分以时序、主题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展览动线;内容形式多以图片、文字为主,尽管一些档案馆通过建造模型、影像投射等方式开辟了新视觉景观,但其效果仍需优化。
在内涵挖掘不足、展品类型有限的情境下,资源与人的联结多停留在视觉层面,档案资源的精神空间形象将成定式,公众的交流、互动感大打折扣。
空间叙事可推动档案资源阐释理念、展示形式的重构。
理念上,“无视空间向度紧迫性的任何当代叙事,都是不完整的”[17],遗漏空间叙事的做法可能会引发将故事简单化、扭曲化的不良倾向。
大事记等传统编纂形式以时间为线索构筑历史面貌的单一性缺漏,虽为吴宝康档案数据库等数据叙事作品所弥补,但空间叙事的理念转变仍具有解构档案价值、丰富档案观察视角、重构档案资源内涵等积极作用。
形式上,在大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助力和数字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的指导下,档案资源的空间化展现形式愈发多元,实现了平面二维的传统档案形态的升维阐释。
例如,“乾隆南巡”专题档案开发项目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勾勒南巡路线,并将乾隆南巡途中路过的景观和建筑进行三维可视化,让档案中的二维图像得以在三维空间灵动展现。
2.3 空间叙事进一步释放档案资源的活力
档案馆现有空间与资源的活力不足。
一方面,档案资源组织逻辑强但展示性与融合度不足,该现象于上文分析的档案展览中皆有体现。
另一方面,档案空间的观赏性有余但互动性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着因公共性不足导致“内卷化”现象的困扰,即档案事业发展立足于狭小的部门空间而非广阔的公共场域。
[18]在场馆设计上,档案馆外部设计尽力阐释档案、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协调共生,内部亦基于开放共享理念开辟服务休闲区,但问题在于设计本身——文化空间的内在意义需要赋予、激活甚至外引补充。
空间叙事方法通过对空间本体的挖掘,强化了档案资源对自身文化阐释的支撑力。
“场域”是空间叙事的物理基础,场所的空间环境和建筑形态是传递语义的载体。
[19]空间叙事关注空间内在意义的传递,使得空间从容器蜕变成为内容本身,展现了档案文化阐释的新视角。
空间叙事方法对空间内容的关注,有利于强化档案资源对优化公众体验的内聚力。
以空间为载体整合档案资源,具有协调资源异质性、突出资源体验沉浸感的优势。
“结合当下媒体和技术发展,档案部门需重点关注空间化叙事、可视化叙事两大趋势”[20],基于空间叙事理论指导资源的科学化、合理化布设以及展陈空间的适配性改造,以提升公众体验。
3 档案展览中强化应用空间叙事的推进策略
3.1 激活展厅空间——挖掘空间本体故事,关注空间动态调整
挖掘档案馆空间内外蕴藏的故事。
档案馆展厅空间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如蕴含着丰富的建设、沿革故事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此类可结合其馆藏资源故事,通过寻宝探秘等形式予以呈现。
另一种则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如深圳市、上海市新建的富含开放式思想和建筑要素的档案场馆,其馆内设计蕴含地方特色文化标志、馆内特色档案符号以及现代档案发展程式等新故事,此类可利用标牌、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
在档案馆空间外,区域、城市文化景观关联性可为故事挖掘引入新素材,并可以趣味地區、活动策划等形式展示,如加拿大图书和档案馆文化遗产存储建筑与相邻的档案保护中心共同构成LAC保护园区,形成新空间景观,便于整体阐释。
关注档案馆内空间的再组织。
空间具有非定型属性,有赖于公众对其形体要素所限定范围的感知把握。
空间整体距离、尺寸、前后景、颜色等引发的视觉感知和连续性变化,为公众带来差异化的思维情感体验。
空间剖分上,可尝试突破篇章式剖分,利用展板区隔出迷宫、回环式等更加灵活的空间形态。
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空间色彩、类型、形状等要素,突出邻界空间的异质性,以展现叙事内容的重要性或变化逻辑。
空间组织上,利用技术实现邻接、穿插、集中、放射等更为灵活趣味的空间组合形式,或采取以叙事内容为基础的起承转合排列,强化公众的在场感和体验感。
此外,关注馆内其他功能性空间的配合性适用、文化性改造和共享性联通,如会议室、休闲厅等皆可成为强化档案文化氛围、提升公众体验的重要载体。
3.2 丰富展区内涵——引入异质空间构件,优化要素组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