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四
警察和赞美诗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
2.品味“含泪的笑”。
教学重点;
品味“含泪的笑”。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点拨
【课前预习】1课时
要求:
一、借助手头资料书,了解作家作品,记住要点。
二、认真阅读课文两遍,具体要求:
1.边读边标划文中成语,理解成语意思。
2.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
(1)苏比为什么选择去监狱过冬?
(2)为达到目的,苏比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3)文中哪些地方写到警察,警察的特点是什么?请概括分析。
(4)你认为听到赞美诗苏比受到感化的情节合理吗?
(5)结合题目理解,小说将最后5段删掉如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正常情况下,我们是越努力越幸运。
可是有个叫苏比的人尽管他很努力,他的愿望也没有实现。
他为何没有如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警察和赞美诗》来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
教师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学生先说,教师出示课件,强调要点。
【欧.亨利是美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把他们的辛酸揉进逗趣的笑料,给作品带来“含泪的笑”的效果。
】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教师引导问后明确:
小说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2、师生共同梳理情节,教师板书要点:
警察和赞美诗
苏比
未—盼—却
被抓
被判
五、深入探究“含泪的笑”(用时不少于20分钟)
教师过渡语:理清小说情节是我们学习小说的首要任务,也是基
本能力。
经典作品自有它的深意,教师出示课件【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表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前面我们已知道欧.亨利的作品有“含泪的笑”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本文,探究小说“含泪的笑”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教师追问:这个词看上去矛盾,你如何理解?
学生答后教师明确:辛酸的笑,苦笑背后是无奈、酸楚。
教师出示课件点拨:【“笑”指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幽默讽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语调,夸张嘲讽等手法的运用都让读者忍俊不禁。
“泪”即指轻松幽默的文字背后是人物的心灵创伤,是作者沉重地对现实的批判。
】
教师出示课件,明确学习方式和要求:
【小组合作(用时6分钟)具体要求:
1.小组长负责组织探究。
2.组内记录员记录发言要点。
3.每个组员都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发表意见。
4.组内推荐一人代表小组发言。
】
学生开始合作探究,教师出示课件提示:
【善于捕捉灵光一闪
“笑”指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幽默讽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语调,夸张嘲讽等手法的运用都让读者忍俊不禁。
“泪”即指轻松幽默的文字背后是人物的心灵创伤,是作者
沉重地对现实的批判。
】
学生合作探究结束,教师出示课件引导:
【列夫·托尔斯泰说,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
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
】
请小组代表展示集体合作的智慧和个性表达的风采。
(学生发言用时15分钟)教师小结:
大家的发言角度不同,小到对本文语言生动幽默的品析,大到小说情节、构思的分析,在分析、品味中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文字背后的深意,品味出了小说的“含泪的笑”。
六、归纳点拨,理解主题
教师引导过渡:小说作品的深意往往在题目中已有暗示,教师出示课件,【归纳点拨—题目巧妙
1骗食未遂(警察不知)2砸破橱窗(警察不信)
3白吃挨揍(警察不理)4调戏女子(警察不管)
5扰乱治安(警察不究)6偷盗绸伞(警察不暇)
7 受赞美诗感化欲自新(警察不许)
这些反常现象,全方位地揭露了美国社会的反常。
】
教师追问学生对“警察和赞美诗”这个小说题目的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我们通过进一步理解小说题目,知道警察代表社会秩序、法令等,赞美诗对苏比的感化意味着苏比的良心未泯、自我精神救
赎。
但无论警察还是赞美诗都无法让苏比如愿,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是是非不分,善恶颠倒的。
教师板书:反常
七、课堂小结
教师出示课件:
【课堂小结:小说让人在轻松幽默的文字背后看到人物的心灵创伤,看到作者沉重地对现实的批判。
(艺术特色)流浪汉苏比的愿望反常;社会执法者警察反常;社会种种现状反常;人物命运结局反常:这正是苏比屡犯律令未入法网的根本原因。
(反常的社会环境)】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品味小说语言,特别是品味“含泪的笑”在文中的表现,进一步分析了小说的社会环境,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教师补充板书:“笑”用红色笔勾画笑脸轮廓,“泪”再用蓝色笔勾画哭脸轮廓。
八、作业布置
1.以“含泪的笑”为题,写一篇对本文的赏析,不少于300字。
2.阅读《麦琪的礼物》进一步品味欧.亨利小说“含泪的笑”【板书设计】
警察和赞美诗
苏比
未盼却
被抓
被判
高中语文必修四
《警察和赞美诗》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分析】
高一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心理比较躁动,对人生对未来还没有很多生活的历练,处于情感的模糊期,尚未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急需从情感上加以引导,促使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教学方法选择】
作为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完全能够读懂小说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因此传统的小说情节复述环节不必累述。
另外,学生对小说中的苏比的形象也可以做出一个正确的大致的分析。
不过学生阅读小说,正如朱光潜所说的那样,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情节,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
我想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塑造人格。
所以我想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知其人,论其世,明其文”的学习方法;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社会黑暗的现实,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祖国的真挚感情;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外因对自己的次要影响,从而体现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培养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四
《警察和赞美诗》效果分析
本文是一篇小说,学生对小说文体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知道把握一篇小说要抓住情节、人物和环境三个要素。
根据本文是自读课文且篇幅较长这个特点,我首先安排学生用一课时自读,明确了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自学任务,让学生解决自学可以解决的问题,并为下节课深入学习做了铺垫。
【课前预习】1课时
要求:
一、借助手头资料书,了解作家作品,记住要点。
二、认真阅读课文至少两遍,具体要求:
1.边读边标划文中成语,理解记住成语意思。
2.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
(1)苏比为什么选择去监狱过冬?
(2)为达到目的,苏比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3)文中哪些地方写到警察,警察的特点是什么?请概括分析。
(4)你认为听到赞美诗苏比受到感化的情节合理吗?
(5)结合题目理解,小说将最后5段删掉如何?
【课堂教学】1课时
一篇文章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教师要在一堂语文课上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学生自己学习短时间内不能或不易获得的,但又是学生应该
积累的知识或具备的能力。
结合高考小说考查要求和学生能力基础。
我确定了梳理情节和品味小说艺术特色“含泪的笑”这两个区分度较明显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从课堂效果看,本节课教学重点明确,即品味含泪的笑。
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十分紧凑。
问题设计有开放性,学生思维活跃,思考深入。
老师点评深入,有启发性,且对学生鼓励的语言亲切,有亲合力。
板书重点突出,有创意。
作业设计体现了教学的重点,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表达鉴赏能力。
【课后评测】40分钟
从课后评测练习结果看,学生对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了更好地把握,对修辞手法的认识理解更精准了。
阅读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概括表达更加规范化、条理化。
通过思考、交流和口头与书面表达多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更加清晰。
高中语文必修四
《警察和赞美诗》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警察和赞美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洞察世道沧桑”话题中一篇自读文本。
作为高一下学期学习的小说文本,通过学习能使学生在前期小说学习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把握小说三要素,结合人物、
情节、环境,体味文本的主题,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社会黑暗的现实,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祖国的真挚感情。
【教材内容分析】
《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
欧·亨利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幽默风趣、辛辣讽刺、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多变,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小说描写一个穷因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为进监狱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几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目的,后来想改邪归正,警察却逮捕了他。
欧·亨利的幽默举世公认。
在《警察和赞美诗》一文中,许多描写都体现出了这一风格。
但无论是在选词造句、塑造人物性格或是情节构思方面,他的幽默都紧紧抓住了恢谐寄托这一要旨。
纵观全文.欧·亨利幽默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其中之一就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性”。
苏比曾几次惹是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
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
主人公的反常心理,跌宕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捧腹之余又辛酸不已,警察该抓他的时候不抓,不该抓的时候偏抓。
这一系列与情理相悖的现象无不使人哑然失笑。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性”常被人们巧妙地利用来表现幽默,而欧·亨利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这就是“含泪的笑”的效果。
【教学建议】
欧·亨利的小说《警察和赞美诗》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尽管内容浅显,高一学生在揣摩语言和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基本没有多大困难,但是学生大多只对小说的情节感兴趣,对于小说反映的深刻的
内涵却没有太多的思考,要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就必须设置问题情境。
学生对小说文体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知道把握一篇小说要抓住情节、人物和环境三个要素。
根据本文是自读课文且篇幅较长这个特点,我首先安排学生用一课时自读,明确了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自学任务,让学生解决自学可以解决的问题,并为下节课深入学习做了铺垫。
一篇文章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教师要在一堂语文课上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学生自己学习短时间内不能或不易获得的,但又是学生应该积累的知识或具备的能力。
结合高考小说考查要求和学生能力基础。
我确定了梳理情节和品味小说艺术特色“含泪的笑”这两个区分度较明显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从课堂效果看,本节课教学重点明确,即品味含泪的笑。
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十分紧凑。
问题设计有开放性,学生思维活跃,思考深入。
老师点评深入,有启发性,且对学生鼓励的语言亲切,有亲合力。
板书重点突出,有创意。
作业设计体现了教学的重点,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表达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四
《警察和赞美诗》评测练习
(时间:40分钟满分:36分)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他看见雪茄烟店里一个衣冠楚楚
....的人对着摇曳的火头在点烟。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十分整齐漂亮。
冠:帽子。
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B.最舒服的莫过于在哪家豪华的餐馆里美美地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
...钱.,这就可以悄悄地、安安静静地给交到警察手里。
不名一钱:不值一钱,非常贫穷。
名:价值。
C.他没打算去地中海游弋
..,也不想去晒南方令人昏昏欲睡的太阳,更没考虑到维苏威湾去漂流。
游弋:(兵船等)巡逻。
D.苏比这时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
....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
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
潜移默化:指思想或品性受环境等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
2.下面对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1)吃完饭,他向侍者表白,他无缘认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无缘。
(2)每天晚上,这里会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
(3)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和丈夫亲近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4)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
A.比拟借代排比拟人
B.拟人借代排比反语
C.拟人比喻比喻拟人
D.比喻比喻排比反语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0分)
(1)“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
”()
(2)“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钮扣直笑。
”()
(3)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
()
(4)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
这是杰克·弗罗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
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的“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二.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共18分)
①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地段,苏比停住了脚步。
这儿有一座古老的教
堂,建筑古雅,不很规整,是有山墙的那种房子。
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花玻璃窗子映射出来,风琴师为了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在键盘上按过来按过去。
动人的乐音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胶着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②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
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铁栏杆前的苏比入定了,因为当他在生活中有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瑕的思想与衣领时,赞美诗对他来说是很熟悉的。
③苏比这时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
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
那堕落的时光,低俗的欲望,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这一切现在都构成了他的生活内容。
④一刹那间,新的意念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
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
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
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
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地把它实现。
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
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去找事做。
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
他明天就去找那商人,把这差使接下来。
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
他要——
1.作者为什么在这时提到“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谈谈①②段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请概括回答,苏比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附;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
1.答案B,不名一钱,一个钱也没有。
名:占有。
2.答案 A
3.答案(1)比喻(2)借代(3)夸张(4)比喻、借代、拟人、反语
解析比喻:把“枯叶”比作“名片”;把树叶的飘落比作“打招呼”;把广场比作“露天公寓”;把北风比作“门公佬”。
借代:以“杰克·弗罗斯特”代称“霜冻”;以“老住户”、“房客们”代称“流浪汉们”。
拟人:“打招呼”“递给”。
反语:霜冻对穷人是“无情”的,这里却说成“很客气”;霜冻到来之前先刮北风,这是对穷人的“警告”,这里却说成“打招呼”。
反语更强调了穷汉苏比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严冬威胁。
二.阅读与鉴赏
1.参考答案:这时“月光、街道、灯光、赞美诗音乐”所形成的静穆气氛与墓地的静穆圣洁是一样的。
2.参考答案:渲染气氛,为人物内心变化做铺垫,突出苏比灵魂净化的外因和过程。
3.被赞美诗吸引--受赞美诗感化--反思憎恶现在的自己--决心开始新生活
高中语文必修四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反思
本文是高一下学期学习篇目,安排为自读文本。
执教这一课从教学效果总体来看我比较满意。
我认为自己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预习充分,教师基于学情教学。
学生喜欢读小说,本文较长,读这篇小说需要时间,学生用一课时自读,完全读懂或读出深意有点困难。
我安排一课时自学,明确了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自学任务,让学生解决自学可以解决的问题,并为下节课深入学习做了铺垫。
2、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明确、集中。
一篇文章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教师要在一堂语文课上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学生自己学习短时间内不能或不易获得的,但又是学生应该积累的知识或具备的能力。
结合高考小说考查要求和学生能力基础。
我确定了梳理情节和品味小说艺术特色“含泪的笑”
这两个区分度较明显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从课堂效果看,目标达成度较高。
3、教学突出文体特征,由点带面。
紧扣小说文体特征,围绕小说三要素学习,在情节理解基础上把握小说的社会环境,认识和评价人物水到渠成。
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充分。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主问题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把重点放在品味小说“含泪的笑”上,学生的思考、理解和表达都有更多自己的空间。
点拨适时,课堂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
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效果不错。
5、课堂学习有语文味儿和人情味儿。
课堂教学能以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由浅入深地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使语文学习生活化,具有人情味儿。
6、教学语言规范、板书设计精巧。
当然每节课都有遗憾,反思这节课我感觉以下两点可以给我更多启发。
1、学生都有表达欲望,课堂时间有限,应尽可能给更多学生展
示自我表达的机会。
2、在分析语言时,如果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就比只注重理性分析
效果更好。
特别是赞美诗使苏比内心产生变化的相关段落读一读会让学生感受更好。
高中语文必修四
《警察和赞美诗》课标分析
【课程内容】
高中小说阅读《警察和赞美诗》
【课标解读】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文学教育的目的为: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陶冶崇高的情操,提高文
化素质。
小说教学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置疑应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终极目的。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大致可概括为三点:一提高文学修养,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课标实施】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说内容和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小说三要素,概括故事情节。
2. 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品味“含泪的微笑”。
3. 理解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设计三个主要教学环节“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合作探究艺术特色”“展示交流归纳点拨”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社会黑暗的现实,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祖国的真挚感情。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外因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
2.品味“含泪的笑”。
教学重点;
品味“含泪的笑”。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