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优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优选3
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第1篇】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学情分析:
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

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教学建议: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诗歌的重点,可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来解决。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难点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
教师:南泥湾的歌曲。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读课文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

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体会这首诗的隔句押韵,全诗押的是ang韵。

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

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

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

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那里召开。

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
(3)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说说作者
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成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5)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思想感情,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四、总结升华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

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反思:
本文课题清晰地点明了全文内容,透露了全诗的旨意,特别是“追寻”一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明背景。

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二、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小高潮。

但是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疑问。

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间不够,
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今后教学中我要重视这一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第2篇】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请仔细观看,稍后来说说你的感受。

师∶好,图片播放完了,谁来说说看 ?
师∶哦,你说你看到了宝塔山,知道它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你曾经和爷爷去延安旅行时见过它。

师∶你的记忆力可真好,过目不忘啊,请坐。

师∶嗯,你也有想说的。

你知道南泥湾,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就是在这里开展,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

师∶你的知识储备很丰富,看来课下没少读书,请坐。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通点啊 ?
师∶被你们发现了,它们都在陕西省延安市。

师∶延安可是有名的红色圣地,我们的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都曾在这里居住,很多影响中国的重大决策都从这里发出。

那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祁念曾去这些地方游览一番,一起走进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初读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一起读一遍课题。

师∶老师听到有的同学没有读准字音,"延安"的"延"是前鼻音,读yan,来,我们再读一次。

好,这次读准确了。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谁来分享下你对延安的了解?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没错,延安属于陕西省,是天下第一陵--黄帝陵所在地。

师∶还
有吗 ?
师∶嗯,是我们国家的革命圣地,还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师∶看来你认真预习课文了,请坐。

师∶除去刚才同学们说的,老师还要补充一点。

延安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

也是一部真正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阳光…..师∶好,老师读完了,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
师∶你的眼神充满自信,就你吧。

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 师∶同桌离的最近,你来评价下。

师∶哦,读的很流畅,就是语速有点快。

那你们俩合作齐读一遍吧。

师∶嗯,这次就读的非常准确啦,请坐。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现代诗,特别注意朗读时的语音语调,1、2、起..
三、析读
师∶同学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老师给大家10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分享你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稍后老师找同学来分享,好,开始你们的讨论吧。

师∶时间到,看大家讨论的这么激烈,相信已经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第一小组同学已经全员举手了,你们组喜欢的是 ?
师∶这一句--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阳光。

师∶快跟老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诗歌?
师∶哦,画面感特别强。

那诗人具体写到了哪些事物呢 ?
师∶没错,有燕子、春光、小树。

师∶嗯,还有雨露、太阳。

师∶老师发现你不仅读的认真,而且说的也很好。

师∶那老师在这就有疑问了,课题明明是"延安,我把你追寻",那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事物呢 ?
师∶是的,很明显,就是比喻。

那把什么比成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师∶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
师∶嗯,把"我"们追寻延安比作燕子追寻春光,小树追寻语露和太阳,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追求延安精神的真诚和必要。

师∶看看,这不就表达的很清楚了,老师要为你点赞,请坐!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一读这首诗吧。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也有想说的,你们最喜欢的是?
师∶哦,是诗的第二小节∶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锄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师∶这几句诗提到了哪些地方啊 ?师∶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师∶在课前,老师给大家出示了这几个地方的资料小卡片,现在谁能结合这些资料小卡片,说说这些地方的景物代表着什么吗 ? 师∶你的手举起又放下,没关系,快站起来吧!
师∶你说,"叮咚的流水",实际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

"梨花的清香"呢 ?
师∶嗯,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师∶"开荒的锄头"呢 ? 来,小组成员说说。

师∶是的,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师∶看你们表达的多清晰,还有"讲话的会场"指的是?对啦,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师∶你们小组的讨论成果颇丰啊!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请坐。

师∶谁能再跟老师说说,从这几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右边第四排这位女生,就请你。

师∶你的发言给了老师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请坐。

师∶是呀,同学们,从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迫切追求。

师∶那追寻延安精神是不是就是追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在延安形成的延安精神啊。

四、品读
师∶所以,作者追寻的实际上就是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一心的精神。

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音乐,请大家伴着音乐,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深切呼唤。

五、小结作业
师∶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又到下课的时间,本节课我们一起跟随诗人走进了延安,探寻到其背后的深刻含义,读出了诗人深
情的呼唤,延安精神,永远不会褪色,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师∶课下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诗歌,并且搜集红色主题的诗作,下节课分享。

师∶好,下课。

六、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能正确给诗歌分层。

一、读课题,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延安这个地方吗?这个地方不同于别的地方,在中国有着独特的位置。

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板书课题,读课题)下面请同学们随着作者一同去把延安追寻。

二、尝试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利,愿意试一试吗?谁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3、默读,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呢?试着说一说,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诗歌分几层来写的?每层写了什么?
5、读生字,练习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三、思考读,体会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

(1)批注读书感受、读书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批注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

四、集体交流,梳理问题
1、提出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及不明白的问题,全班讨论。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满目琳琅、雨后春笋、脊梁”等词语。

(可由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2)作者仅仅是在写延安,追寻延安吗?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研究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