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 教案1

合集下载

教科版教案--比热容

教科版教案--比热容

教科版教案——比热容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3.能够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难点: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热吗?热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夏天晒太阳,冬天烤火。

那么,你们知道热和比热容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比热容。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我们来看一下比热容的定义。

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需要注意:单位质量、升高1摄氏度、吸收的热量。

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表示比热容:c=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的热量,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比热容的计算我们来学习一下比热容的计算。

计算比热容需要知道三个量:吸收的热量、质量、温度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测量这三个量,然后代入公式计算出比热容。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一个物体,质量为2kg,吸收了1000J的热量,温度升高了5摄氏度。

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这个物体的比热容:c=Q/(mΔT)=1000J/(2kg5℃)=100J/(kg·℃)4.比热容的单位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表示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

这个单位非常重要,我们在计算比热容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5.比热容的实际应用学习了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比热容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1)为什么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比内陆地区小?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于沙石的比热容。

在同样的太阳辐射下,水吸收的热量比沙石多,但温度变化较小。

所以,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比内陆地区小。

(2)为什么夏天柏油路容易晒热?这是因为柏油路的比热容较小,吸收的热量较多,温度升高较快。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比热容是衡量物质吸热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比热容教案(精选3篇)

比热容教案(精选3篇)

比热容教案(精选3篇)比热容教案1复习提问:1、什么叫热量?2、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多少热量?讲授:提出问题: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1、猜想: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谁多?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在什么条件下比较水和炼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在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时候样的器材?怎样测量?记录哪些数据?(进行实验前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液体名称液体质量m/g液体初温t1/℃液体末温t2/℃升高的温度t1-t2/℃通电时间t/min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

设计记录表格,准确记录数据。

4分析与论证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比热容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如何描述这一不同需要引入物理量——比热容。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教案2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__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模板6篇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模板6篇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模板6篇为大家收集的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1)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复习上一课的结论,引出比热容。

第一,帮助学生构建比热容的定义、单位、符号、意义。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练习来巩固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第二,通过举出物质的质量不同,温度不同,来判断物质的比热容,即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会不会改变,总结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第三步,通过查阅比热容表中的数据,对比水和煤油的比热容的大小,帮助学生强化水的吸热能力是最强的,建立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利用比热容来表示的。

第四步,教师讲授水不仅仅吸收热量,同样会放出热量,同一种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和放出热量的能力是相同的,让学生练习运用这样的定义来表述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这一步也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巩固教学任务。

第五步,引导学生发现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同等条件下吸收和放出的热量都是最多的,让学生学会利用比热容,尤其是水的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物理现象。

最后,通过练习判断不同质量和不同变化温度下的物质吸收或者放出热量的多少,总结出计算物质吸收热量或者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练习运用公式来解答,通过板演来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第五步在实际教学中不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师教学设计中不能充分的估计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所以在设计中害怕学生不能够分析出水的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用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分析了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估计不足,以及害怕学生活动停滞,所以仅接着教师又代替学生进行了下列的活动,即帮助学生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室取暖、机器冷却、稻田对稻苗保温,并且帮助学生解释了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充分的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一环节上是忠实的听众。

总体上这一节课个人感觉还是成功的,大体上一直是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以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

物理教案-比热容

物理教案-比热容

物理教案-比热容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2.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比热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比热容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PPT、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

2.提问:在生活中,我们为什么感觉水的温度变化比土地慢?(二)新课讲解1.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2.讲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种类有关,与质量、温度无关。

3.讲解比热容的单位:J/(kg·℃)。

4.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为比热容,m为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三)案例分析1.分析案例:将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放在太阳下,为什么水的温度升高较慢?2.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进行解释。

(四)实验探究1.实验一: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a.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两种不同的物质。

b.测量两种物质的质量、温度变化,计算比热容。

c.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二:探究比热容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a.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物质,改变质量或温度。

b.测量实验数据,计算比热容。

c.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2.课后作业: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是否掌握?2.实验探究部分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否准确?3.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能否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有哪些改进措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掌握较好,但实验探究部分还需加强。

比热容教案

比热容教案

《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会查比热容表, 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 会进行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 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有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比热容概念和应用, 以及热量的计算。

难点: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比热容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比热容

13.3比热容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地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地一种属性,掌握比热容地单位。

2.能用热量地计算公式解决较简单地热量计算题。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地吸热能力;2.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地定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比热容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提问:热传递地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地单位跟功地单位相同?二,比热容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同样地温度时吸收地热量不等这一热学性质,我们引入比热容地概念。

1.单位质量地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地热量叫该物质地比热容。

单位质量地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放出地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吸收地热量相等,也是它地比热容。

2.比热容地单位:比热容地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3.巩固比热容地概念与单位。

水地比热容是4.2×103焦耳(千克·℃)。

它地物理意义是一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地热量是4.2×103焦耳。

请大家读第132页地比热容表,并解释物理意义。

(学生读,讲)三,热量地计算1.推导公式。

根据比热容地物理意义,以及热量跟物体地质量与温度地变化有关,就可以计算物体地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地热量。

例1.2千克地水,使它地温度由20℃升高到100℃,水吸收多少热量?根据水地比热容是4.2×103焦/(千克·℃)可知,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 4.2×103焦耳地热量。

那么2千克地水温度升高1℃吸收地热量应是4.2×103焦/(千克·℃)×2千克。

这些水地温度升高了100℃-20℃=80℃时,吸地热量是4.2×103焦(千克·℃)×2千克×80℃=6.72×105焦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设计的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的教案。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比热容概念的同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比热容的性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加热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袋的使用,引发学生对温度和热量的关注,进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进行比较。

5. 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热水袋的使用、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比热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观察环节在实验观察环节,我选择了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加热器等实验器材。

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精选5篇)

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精选5篇)

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精选5篇)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精选篇1)教材分析:比热容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

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容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

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

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同时比热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在设计时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

教学设计:问:同学们有烧开水的经历吗?问:是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问:将一壶水烧开还是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问: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有关。

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高吸收热量越多。

问:在烈日当空的夏天,我们都有过在沙滩上玩耍的经历。

当我们光着脚在沙滩上奔跑、在浅水中行走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问:你能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回答学生的提问然后板书课题。

1、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2、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回答、得出结论。

结论一: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结论二: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3、当老师提到美丽的青岛海滨,同学们热情高涨,讨论热烈,都会抢着回答。

都有“脚在水中感到凉,在沙滩上感到暖”的生活经验。

比热容 第1课时 教案

比热容 第1课时  教案

比热容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的原因。

2.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推理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精神,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初中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热传递等基础知识,对温度、热量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实验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将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吸收同样的热量,为什么不同物质的温度升得不一样快?”教师开始课堂,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主题,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2. 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观察到不同物质在受热过程中的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教师鼓励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引发他们思考不同物质在受热过程中的差异,并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二、实验探究1. 实验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记录,以观察不同物质在受热过程中的差异。

这样的实践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并引导他们思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的原因。

2. 实验步骤:a. 将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如水、沙子等)放置在酒精灯上加热中,记录下它们的温度变化。

《比热容》教案(优秀6篇)

《比热容》教案(优秀6篇)

《比热容》教案(优秀6篇)比热容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推进新课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

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

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

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

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实现这些要求。

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

比热容教学设计及教案

比热容教学设计及教案

比热容教学设计及教案比热容教学设计及教案(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来一起探索一个超有趣的物理概念——比热容。

准备好了吗?咱们先来讲讲为啥要学比热容这个东西。

想象一下,大夏天里,你去海滩玩水,沙子烫得脚都不敢踩,而海水却凉凉的,舒服得很。

这是为啥呢?这就和比热容有关系啦!那到底啥是比热容呢?简单说,比热容就是衡量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能力的一个指标。

比如说,水的比热容大,吸收同样多的热量,它温度升高得就慢;而铁的比热容小,稍微一加热,温度就蹭蹭往上升。

学了比热容,咱们能解决好多实际问题呢。

比如,冬天供暖的时候,为啥用水做传热介质?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呀,能带走更多的热量,让屋子更暖和。

怎么样,小伙伴们,比热容是不是挺好玩的?快来一起探索更多关于它的奥秘吧!比热容教学设计及教案(二)哈喽呀,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走进比热容的奇妙世界啦!咱们先来讲个小故事。

有一天,太阳公公可热情啦,拼命地给大地加热。

这时候,沙滩上的沙子和大海里的水都被晒着了。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沙子很快就变得滚烫滚烫的,而海水却还是凉凉的。

这是为啥呢?其实呀,这就是因为它们的比热容不一样。

那啥叫比热容呢?就好像每个人的胃口不一样,有的吃一点就饱了,有的吃好多还不觉得够。

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也有差别,比热容就是用来衡量这个差别的。

咱们来做个小实验玩玩。

拿两个杯子,一个装水,一个装油,同样放在火上加热一会儿,摸摸看,哪个温度升高得快?哈哈,是不是油呀?这就是因为油的比热容比水小。

再想想,咱们家里的热水袋,为啥大多装的是水而不是别的东西?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呀,能长时间保持温暖,给咱们带来舒服的感觉。

学了比热容,以后遇到好多生活中的现象,咱们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啦!小伙伴们,加油哦,让我们一起成为物理小达人!。

九年级物理教案 比热容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 比热容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比热容9篇比热容 1教学目标a. 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b. 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c. 会查物质的比热表d. 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教法建议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教学设计示例课题教学重点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教具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实验(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2)煤油、水对比实验二、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三、比热表四、水的应用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五、小节六、作业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演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观察实验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探究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利用水的比热较大的原理?比热容 2学习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教案】第1课时 比热容

【教案】第1课时   比热容

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热量概念,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热量的单位。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会用公式进行计算热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理解一些简单现象,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激发探究热情。

(2)通过比热容的运用,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比热容概念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比热容情景导入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分析。

同一时刻同样的光照条件为什么有不一样的感觉。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提出问题:大家都做过饭,考虑一下,给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哪个温度上升的快?如何进一步的探究验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

或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各自升高的温度。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所涉及的实验,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记录数据。

归纳总结:(1)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2)实验中砂子需要不停搅拌,这样才会受热均匀。

实验结论: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探究点二比热容活动1:根据学生自己探究的实验得出比热容的定义。

活动2:让学生自学课本的11页内容,得出比热容的单位、符号和几种常见的比热容值。

比热容教学设计【5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5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5篇】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演绎法。

教学用具: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烧杯、电热水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想想议议”,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

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

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要从孩子抓起,而幼儿园阶段正是培养孩子各种能力的黄金时期。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设计的一节幼儿园主题活动——比热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和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比热容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比热容的定义,知道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 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游戏,掌握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难点: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冷水、各种水果(苹果、香蕉、橙子等)、温度计、烧杯、勺子等。

学具:每个孩子一份实验材料包(包含热水、冷水、水果、温度计、烧杯、勺子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让孩子们感受冷热差异。

将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放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用手感受两杯水的温度差异,引发孩子们对冷热问题的思考。

2. 实验操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水果在水中的温度变化,引导他们发现水果的比热容不同。

3. 知识讲解:在孩子们实验的基础上,向他们讲解比热容的概念,让他们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4.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比热容大比拼”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热容的知识。

5. 课后实践:布置一道课后实践题,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电器或物品,尝试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游戏,掌握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难点: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比热容的概念,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让孩子们感受冷热差异,引发他们对冷热问题的思考。

初二物理 比热容

初二物理 比热容

初二物理—比热容教案知识精解(一)、比热容1、物理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的是物质容热本领的大小,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难点剖析: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热学性质,即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相等的性质,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相同。

只要是相同的物质在同一状态时,不论质量大小、形状如何、温度高低、放热或吸热的多少,它的比热容都是不变的,但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不同。

2、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联想发散: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与它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3、单位:焦/(千克·℃),读做焦每千克摄氏度,用符号J/(kg·℃)表示。

如水的比热为4.2×103J/(kg·℃),意思是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深化升华:对于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变化得小,利用这一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如以比热容较小的砂石为主的内陆地区,气温变化明显,而沿海地区,水的比热容较大,气温变化就不明显。

(二)、热量的计算1、用t0表示物体的初温,用t表示物体的末温,当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时,Q吸=cm (t-t0);当物体温度降低,放出热量时,Q放=cm(t0-t)。

2、若用Δt来表示物体吸热后升高的温度(t-t0)和物体放热后降低的温度(t0-t),则吸热公式:Q吸=cm(t-t0)和放热公式Q放=cm(t0-t)可统一表示为:Q=cmΔt。

3、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比热容的单位要用:焦/(千克·℃)(J/(kg·℃)),质量的单位要用千克(kg),温度的单位要用摄氏度(℃),热量的单位则用焦(J)4、这两个公式解题的一般步骤是:(1)根据题意是吸热还是放热找出相应的公式;(2)明确要求的物理量;(3)根据所给已知条件求解。

比热容教学设计优秀3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优秀3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分析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分析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实验为载体,学会对知识的探究、应用和迁移。

比热容教学设计精品3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精品3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4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比热容是在温度、热量基础上引出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教材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提出物体吸热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不同物质吸热是否相同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从而揭示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

经历实验探究是正确认识比热容的关键。

对比热容含义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的难点。

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难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关键:做好水与煤油吸热升温的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四、教法和学法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理解比热容的含义。

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归纳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设计(一)新课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这是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这一实际情景,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

情景引入合理,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从生活经验入手,联系烧水的过程,让学生猜想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说出猜想的依据。

水的质量这一因素,学生容易理解。

对于升高的温度这一因素,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充分挖掘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制定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正确得出结论。

设计本次实验为下面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对比试验做好铺垫,分散了难点。

(三)比热容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在研究一种物质吸热的基础上,延伸到探究不同物质吸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
肇庆市第七中学王玫一、教材依据
《比热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比热容”是本章重点内容。

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所以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

将“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经历进而建构完整清晰的比热容知识。

本节在设计时根据新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

考虑到比热容这一节的容量较大,将热量的计算放到下一节中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并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实验、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酒精灯、铁架台、烧杯、水、沙子、温度计、天平、实验报告用白纸
六、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展示“海滩”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有
什么不同?
2、探究实验:探究沙子和水的吸放热性能。

(1)教师提出具体实验课题:
实验1: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的温度变化。

实验2:让相同质量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情况。

提出要求: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写出“发现”
(2)教师强调:吸收相同的热量即加热相同的时间。

师生讨论实验注意事项:温度计的使用、石棉网的预热等等。

(3)学生分组按要求完成实验,总结实验现象,发现规律。

(4)每组学生派出代表将本小组的实验发现写在黑板上。

(5)发现共同规律——水和沙子的吸热性能不同。

3、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78—79,学习关于比热容的概念,回答问题。

①什么是比热容?
②比热容的符号。

③比热容的单位,以及读法。

④水的比热容。

水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2)教师对比热容的概念做几点必要的说明。

①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吸热本领,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同种物质的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③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物态有关;与热量、质量、形状、温度等因素无关。

④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和温度降低1℃放
出的热量相等。

(3)学生分析比热表,发现其中规律。

4、STS。

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介绍热岛效应。

5、巩固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