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历史人文地理30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的历史人文地理3000字
案例一:
山西是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

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

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考古还表明:最早约在1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的火烧骨,把我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

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山西南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约在45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

史传“尧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舜都蒲坂(今运城永济市西南),禹都安邑(今运城夏县西北)”,记载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

今临汾市尧都区南部有尧庙、东部有尧陵,运城市盐湖区北中部有舜帝陵庙。

《禹贡》载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又叫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陕西韩城市东北一带。

近年来,对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
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

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我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

约公元前2070年,禹去世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奴隶制的夏王朝。

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原始公社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开始,开启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后随着地域扩大,统治中心才转入河南豫西一带。

今夏县东下冯遗址是重要的夏墟。

商朝时,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

今运城垣曲县古城南关和夏县东下冯等地发现有商代前期完整城址,以及运城平陆县和长治长子县等地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铜重器,表明这里是商王朝的经略要地。

西周初期大规模分封诸侯,山西中南部为十余个诸侯的领地,其中主要诸侯国是晋国。

春秋时期,晋国发展强大,逐步兼并了周边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0余县。

晋国前期国都在翼(今临汾翼城县东南),后期迁都于新田(今临汾侯马市)。

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广向全国。

在今临汾曲沃县建有晋国博物馆,陈展着考古发掘的晋国“曲村——天马遗址”的文化历史;在今临汾侯马市建有晋国古都博物馆,陈展着晋都新田考古发掘的文
物及其文化历史。

公元前453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赵、魏、韩三分晋国,成为实际上的三家诸侯国。

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

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尧都区),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

公元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

齐、楚、燕、韩、赵、魏、秦为战国七雄,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又不断增设到40余郡。

今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一带为河东、太原、上党、雁门、代、云中6郡分辖,其中代、云中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70余县。

汉代时基本沿袭秦代郡县制,地方实行州郡县制。

西汉(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版图极盛时,全国划分为13州。

今山西及周边陕西、河北、内蒙一带为并州、幽州、司隶州(京畿长安范围)3州领属,并归太原、上党、雁门、西河、代、河东6郡分辖,其中西河、代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东汉(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地方建制基本沿袭西汉。

西汉末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羌、鲜卑逐步内
迁进入山西,并发展强盛起来。

到东汉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区。

魏晋南北朝初期的三国时期,今山西全境属魏国(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境内匈奴人散居分布在并州兹氏(今吕梁汾阳市)、祁(今晋中祁县)、蒲子(今临汾隰县)、新兴(今忻州忻府区)、大陵(今吕梁文水县)等地。

此外,在山西境内今长治武乡县还居住着羯族,今忻州代县和大同还居住着鲜卑族拓跋部。

山西境内的三个少数民族与居住在陕、甘一带的氐、羌族,史称“五胡”。

西晋(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末年,公元 304年匈奴酋长刘渊起兵左国城(今吕梁离石区)建国“汉”,不久迁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建立北方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随后其子刘聪打下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灭西晋,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国”割据一方的局面。

“十六国”,包括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等。

在此期间,山西境域为刘渊族侄刘曜创建的前赵(先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后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羯族首领石勒创建的后赵(先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鲜卑族首领慕容皝创建的前燕(先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后迁都蓟、今北京城西南,后再迁邺、今河北临漳县西)、氐族首领苻洪创建的前秦(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氐族贵族姚苌创建的后秦(都长安,今西安西北)、鲜卑族首领慕
容泓创建的西燕(先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后迁都长子、今山西长治长子西)、鲜卑族首领慕容垂创建的后燕(先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后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匈奴部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东北)、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创建的北魏(先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后迁都平成、今大同市)等国的领地。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西魏(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山西绝大部分为东魏领地,南部余部为西魏领地。

后来,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山西统一为北周领地。

从刘渊起兵一直到北周灭北齐的270多年间,山西境内平阳(今临汾尧都区)、平城(今大同市)、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东北)都是全国很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

其中,平阳为“汉”国、前赵的都城,平城为北魏的都城,晋阳为东魏和北齐的“别都”“陪都”。

隋朝建立和统一全国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兼总管,统领邻近数州。

山西境内并、代、隰、朔4州设总管府。

后来隋又改州为郡,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最多时全国置190郡。

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一带为太原、定襄、马邑、雁门、娄烦、西河、离石、上党、长平、临汾、龙泉、文城、河东、正平14郡分辖,
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隋代,曾于北魏时期兴起于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国其疆域已抵今山西与内蒙交界地带,并数次入侵山西雁门关以北地区。

案例二:
山西省位于中国北部的黄土高原上,地处黄河流域中段。

南起北纬34°34',北至北纬40°44',东起东经114°32',西至东经110°15'。

分别与河北省、河南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为邻。

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山西;又因位于黄河以东,亦称河东;春秋时期为晋国之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国分晋,所以又称三晋。

山西总面积为156,266Km,占全国总面积的1.63%,居全国第19位。

山西位于中国三大阶梯状地形第三阶梯中部的前缘地带,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习惯上称为山西高原。

其地势自东西向南北倾斜,高低相差悬殊,海拔一般为1000米左右,最高为五台山北台顶(叶斗峰),海拔达3058米;最低为恒曲县的黄河滩,海拔仅180米。

境内山川起伏,河谷纵横,山地高原、台地、谷地、平原等各类地形均有分布。

其中以山地为主,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

从地貌特征区分,全省从东向西可分为四个区域:东部山地及高原区,中部盆地区,西部山地区,晋西黄土丘陵区。

山西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一缕曙光“垣曲曙猿”、一堆圣火“西侯度火烧
骨”、一座都城“陶寺遗址”,见证了最古老的人类起源和文明演进。

从尧都平阳到近代“睁眼看世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而邦国更迭的纷争兴替,三晋大地形成了独具特色、荟萃古今的人文厚度;一经探究,便会惊起一片无边的浩叹。

陶寺遗址
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

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约在1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的火烧骨,把中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

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

对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

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中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了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

2015年7月13日,平遥古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2017年11月19日,获得年度旅游目的地声誉奖。

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地处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盐池,面对中条山。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关帝庙总面积22万平方米,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代表建筑是“春秋楼”。

解州关帝庙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关公信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公文化节”被评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之一。

2012年,“关公文化建筑群”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
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上党神话
在山西长治,这个被苏东坡誉为“天下脊”的地方,一连串的神话传说起源于此。

人们耳熟能详的“女娲补天”、“神农尝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等经典中国神话,都是诞生于这片土地。

著名学者刘毓庆据此断言:中华文明的曙光从上党盆地升起!
上党神话在中华史前神话传说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远古神话的渊薮。

上党神话涵盖了中华文明久远而又博大的内涵,折射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意志。

春秋霸主晋文公
晋文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在位期间拔擢贤能、强大晋国;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勤王败楚、称霸春秋,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三家分晋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

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

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晋阳古城
晋阳,太原故城,始建于春秋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焚毁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79),最早见于《左传》鲁定公十三年“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

历史上晋阳城军政地位特殊,曾作为赵国初都、汉晋干城、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北京而享誉江河南北。

在民族发展史中,晋阳城是中原农耕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流、融合的纽带和舞台,也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谋求发展的和睦家园。

如今,这座淹没于绿野村庄之下的家园城市,其遗址别样的沧桑姿容依然迸发着瑰丽色彩。

丁村民居
丁村民居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4公里汾河东岸,是明清民宅建筑群。

村内有明清民宅院落33座,房舍498间,占村庄大部分面积,是明清时
期丁村的原有布局。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
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台县的佛光新村。

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

寺内正殿即东大殿,于公元 857年建成。

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全塔纯木结构,无钉无铆。

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2016年9月,应县木塔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

黄河大铁牛
又称唐开元铁牛。

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也位于此
处。

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没入水中,悄然消失。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各界人士关注。

出土铁牛有四尊、铁人四个、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

黄河铁牛的出土,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发现黄河古渡口遗址,四尊铁牛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极为罕见。

汾阴后土祠
后土祠是中国民间广泛信仰的神祗,总司土地之神。

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

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是中华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

现存后土祠,虽不及唐宋时之壮观,但其布局严谨完整,仍为国内最具规模的后土祠庙之冠。

汉武帝刘彻时,东岳封禅,汾阴祀土,把后土祠定为国家祠庙,作为巡行之地。

他一生曾六次祭祀后土,仪式隆重无比,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赋《秋风辞》。

从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万荣汾阴祭祀后土。

明清时皇帝祭祀后土的仪式,迁徙于北京天坛。

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已越来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

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

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